关于诺贝尔的座右铭
●还有啊,《士兵突击》得奖我也觉得有问题,尽说漂亮话啦,什么不抛弃,不放弃,这不是胡说嘛,要知道,许三多要是对任何事情真的那么认真,不抛弃不放弃,那么他怎会去当一个小兵儿?我们的社会要让这么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去当小兵,那这社会制度定得也太不合理了,许三多最好去搞科技创新,那里急需不抛弃不放弃的中国人,要知道,我们连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现实是,中国人在难事儿面前,在有益于全人类的事业方面,几乎全部抛弃了放弃了,而遇到容易事儿,我们人人都可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我本人对每天坚持吃饭这件事从来就没抛弃没放弃过,这使我可以顺利地活到今天,呵呵。 ----石康
●陶然:国际社会要是也给花花公子设个奖,费公子可能已经拿到诺贝尔了。 ----priest《默读》
●大师的“学养”不是由论文、课题项目等包装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们潜心专业,并伴有长期的积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一生都是个教书匠,直至去世后,学生才把他的讲义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开创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广阔天地。美国经济学家科斯,一生只发表过几篇论文,但却创立了一个学派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学”是“养”出来的,没有了“养”的学术,创新难成形态。没有创新形态,也就没有学术大师。困扰国人的“钱学森之问”,其症结也即在此。
●一个男人,如果没有经济基础,不能为他的爱人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如果你是女子,你会怎么看待这样的男人?儿子,我告诉你,我一直都认为,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一份赚钱的工作,不能自食其力,哪怕他40岁甚至50岁,都不配谈恋爱,谈了,就是早恋;相反,只要他有立业挣钱养家的本事,15岁恋爱也不算早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罕·帕慕克父亲语)
●“劳力辩证现象”的所谓认知不协调的一种特殊情况。谁了解了“劳力辩证现象”,便可以强迫自己更加清醒。你可以试一试:即使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多功夫,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去看待其结果,它仅仅是一个结果。你用5年时间完成的小说没有引起出版社的兴趣:也许它并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拿到你认为必须获得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你觉得值得去推荐给别人吗?还有你已经苦苦追求多年的女人,她真的比缠着你不放的女人更好吗? ----罗尔夫·多贝里《明智行动的艺术》
●不过追求技法和形式主义很明显。其实主要是受了意识流小说,荒诞的东西影响吧。尤其是高中看过一本勒克莱齐奥的《战争》,对我影响颇大。现在想想那并不是一本好书,尽管书的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在当时也是冲着这个才买了这本书。 ----灵遁者《非线性波动》
●我们看到铁矿石方面,澳大利亚经济全部靠中国,澳大利亚没有实体经济,靠的就是原材料经济。到后来,澳大利亚是大爷,而中国是灰孙子。全国的钢铁业平均销售利润是2.4%,利润基本被澳大利亚人拿走了。也就是说我们在2008年底不推4万亿人民币财政扩张的话,是什么结果!通货紧缩对于政府来说比较好,每个中国低收入家庭发1万元人民币,会把美国、澳大利亚痛苦死。但是没有办法,我们被货币主义控制了。弗里德曼、克鲁德曼,美国中央银行是不让他们进去,但给他们诺贝尔奖。因为他们改变中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的理念。这是美国人漂亮的一点:先把所有的人洗脑,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刘军洛
●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一位女士赛珍珠——获奖作品是中国题材的《大地三部曲》、《异邦客》和《东风·西风》;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对她的评语是:“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与真实的史诗般描述,且在传记方面有杰出作品”。
●中国人这么关注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太少了。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多次在欧美做巡回演出;他关于巴赫的著作是巴赫研究领域的权威。论家世,他是法国著名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表舅,论身份,他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统特奥多尔?豪斯的证婚人,他与文坛大师罗曼?罗兰、茨威格以及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因为早年的友谊成为终身的朋友。史怀哲于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德国科学与艺术最高奖、巴黎市金质奖章、英国殊勋勋章和哥本哈根森宁奖,并把所有的奖金用于修建非洲丛林里的麻风病房与添置医疗设备。 ----阿尔伯特·史怀哲《行走在非洲丛林》
●The opposite of love is not hate, but indifference. Elie Wiesel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 艾列·维泽尔,1928年生,罗马裔作家和演说家。
作为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他致力于回忆大屠杀的情景。198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艾列·维泽尔
●叶芝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可没有了心爱的人的陪伴,成功,是不是会更加寂寞。
我成功了,你却成为了别人的妻子,
我成功了,我心里还爱着你,我却也娶了别的女人。
我成功了,很多人爱慕我,可心里的那个缺口,却只有你能填补。
我成功了,却永远地失去你了。
有朝一日,我成功了,你是否还在我身边?
●诺贝尔发明了炸弹,给人类带来无数灾难,他自己成了伟人
●脱离中国籍的华人能获诺贝尔奖,能成为亚洲四小龙,能成为亚州首富……掌握宇宙真理创始国只会替别国"为人民服务"?
一一李光耀去世有感
●以下是我的个人经历:
1995年,就读于德国慕尼黑特种兵学校;
199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系进修;
2000年,加入海豹突击队;
2003年,攻破日本情报系统,获取10份绝密文件,令其战争阴谋破产;
2005年,前往叙利亚执行任务,成功解救三千人质
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2008年,参加美国总统选举,以1票之差落选
2011年,被奥巴马跪请回到海豹突击队,同年击毙拉登
2015年,被提名为全球最有影响力人物;
2016年,放弃一生荣耀在贴吧水经验。 ----《百度贴吧》
●我有时候想,如果妈妈多读点书,拿诺贝尔奖都没问题。可能因为这样,妈妈也尽量给我好机会学这个学那个,不过我就……嗯,总是差点差点,短路一样。 ----麦家碧《麦兜我和我妈妈》
●生命,那是自然交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
●诺贝尔说:“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痛并自我雕琢,成就生命的美丽。 ----诺贝尔
●世界级魅力先生陈逸男~国外成名作品之七八九!
↪(“货比货,辨出好货;人比人,分出高低!”)
↪ 同样,客观汇集对比诺贝尔文学奖的诗歌, 汇集世界各国的获奖诗歌,让各国文学院博士、教授,一一对比评析!
(1) 瑞典文学院,无可辩驳的事实!
↪《西施》《江南》《我们说好的》,增添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审标准!
↪ 填补世界空白,填补了世界诗歌发源地东方中国的古诗和现代诗的艺术空白!
↪《西施》《江南》《我们说好的》,艺术出色到无可挑剔!瑞典文学院和各国教授,别说读过这般艺术的作品!想都没想过,有这样的创新璀璨艺术!
(2)《西施》、《江南》、《我们说好的》,是世界魅力先生陈逸男国外一举成名作品之七八九作品! ----世界先生陈逸男
●“如果日后葛瑞格获得诺贝尔奖,我希望奥斯陆的评委们能够特别指出这一点。”薛曼斯基说,“葛瑞格这个家伙就是不肯放弃,悄悄回到战区,去跟造成恐怖主义的真正原因奋战。就像那些救火英雄一样,当每个人都疯狂往外逃时,他们却跑进燃烧的高楼去救人。” ----格雷戈·莫顿森《三杯茶》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来我校演讲,介绍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五个实验。演讲的最后,在谈到自己不断取得新成果的体会时,他说:科学就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之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 ----陈吉宁《在清华大学201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一个一个梦飞出了天窗
一次一次想穿梭旧时光
小小竹蜻蜓张开了翅膀
飞到任何想要去的地方
一个一个梦写在日记上
一点一点靠近诺贝尔奖
只要你敢想就算没到达理想
至少有回忆珍藏 ----TFBOYS
●舒淇,在她得金马奖影后那天,穿得美美的,手持奖杯,泪水流淌,她说:“我终于,把我脱掉的衣服,一件一件穿上了。” 而我,如果有可能,有一天,我会得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品,是那部融入了人性光辉与至美的性爱作品,我在诺贝尔领奖台上,穿着黑色的正装礼服,手持奖杯,泪水流淌,我说:“我终于,把穿上的衣服,一件一件脱掉了。” ----六六《女不强大天不容》
●能够让诺贝尔奖金永远发下去。
●我也就一老师,离那诺贝尔奖还差几万光年呢
●两家政权都对“后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大感不安。纳粹斥其为“犹太”邪说,苏联思想理论家则将其归之于不够“唯物”(materialists)——这个字眼,在此是根据列宁的定义而论——不过在实际上,双方却对此容忍,因为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绝对少不了标准的“后爱因斯坦”物理学家。不过国家社会主义却将犹太人和各种反对派扫地出门,不但使它自己尽失欧洲的物理天才,同时也等于一举毁灭了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原有的优越地位。1900-1933年间,66个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中,有25个落在德国;但是1933年以来,德国得奖率却不及十分之一。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我对爱情不是很在行,所以诺贝尔奖中没有设爱情奖这一项,还请各位情场高手见谅。 ----诺贝尔
●最近烦心事太多,可周围的人却是都忙成了陀螺一直转停不下来连听我说一句话的时间都没有,眼看着诉求无望,就到图书馆借了几本我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书来看,借以打发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一系列情感的近义词,于是就看到了这句话,sauve qui peut,人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一语中的。书中——这是一本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书,凡是这种得了大奖的书中的女主角鲜有是什么妙龄少女,也少有温馨浪漫或虐心虐身的爱情——所以,书的开头便引出年迈苍老的女主人公得了癌症的事,医生知道,她也知道,这病无药可医,只有默默等待死亡降临,医生试图安慰她,可她看到了他的退缩,于是她说,sauve qui peut,他的心意只能照顾着活人,而不是垂死者。
●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
●“人类终有一天必须极力对抗噪音,如同对抗霍乱与瘟疫一样。”这是诺贝尔奖得主暨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在一九〇五年提出的警语。历经一个世纪后,这一天已经比先前近得多。今日,宁静就像濒临灭绝的物种。城市、近郊、乡村,甚至最偏远、辽阔的国家公园,都免不了人类噪音的入侵,而在洲际之间往返的喷射机,也使得北极无法幸免。此外,对抗噪音与维护寂静不同。典型的反噪音策略,像是耳塞、噪音消除式耳机,甚至噪音消减法,都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因为它们无法帮助我们重建与大地的感情,无法帮助我们聆听大地的声音,而大地却是不断在说话的。 ----戈登·汉普顿《一平方英寸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