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新的王阳明经典语录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最新的王阳明经典语录

2019-01-04 16:58:01 作者:王阳明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新的王阳明经典语录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

  2、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传习录》

  3、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了,只去修身以俟,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传习录》

  4、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5、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传习录》
王阳明引用孟子的话,强调凡事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以往所不具备的才能的各种事情,都是为了致良知。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7、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传习录》

  8、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传习录》

  9、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传习录》

  10、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11、“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是三代史”

  12、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传习录》

  13、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14、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奴守俸钱,至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元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

  15、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传习录》
平常修身养性的工夫,如果觉得烦扰,不妨就静坐,如果觉得精神疲懒,不想看书,则偏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16、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17、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传习录》

  18、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叶叶外边寻。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9、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皆消灭了,光光只
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传习录》
假如你对财、色、名、利等的想法,都像你不想做盗贼一样消失了,完全只有心这个本体,那样你还会有闲思杂虑这些东西吗?这就是内心寂然不动的境界,也就是各种情绪还没有发生时的中和状态,就是心中一片廓然、毫无私心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心自然就会对各种事物有感而应,通达其理,各种情绪表现出来,自然会合于节度,自然就能顺应规律处理事情。

  20、虽万千人过,吾往矣。

  21、“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全集

  22、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23、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2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5、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传习录》

  2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8、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传习录》

  29、“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传习录》

  30、“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传习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