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搬家陪读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搬家陪读

2015-05-17 作者:橹泳 来源:橹泳原创 阅读:载入中…

搬家陪读

  自故乡走出来至今我已搬家好几次了,朋友们说小房换大房,僻远的地点换繁华的街市,这样的搬家搬得潇洒惬意,即使次数多一点也值得别人羡慕。其实完全不是如此,他们大都不知其中的苦头,那是一种身心极其疲惫的麻烦事。房子装潢时你得张罗着买这买那,房子装好了还得找搬家公司,家里的东西还要一样样的拆装归整,特别是我的书,搬家前我都要一本本捆好以免弄坏。这样一阵忙活过后全家人腰酸背痛好多天也歇不过来。以致后来我的老婆每逢搬家都会嘟嘟哝哝叨咕上三四天。是的家人随着搬家的开始体力上劳累不说,离开一个生活多年的环境心理上也觉得不是那么舒心。

  那年我儿子要到县城的致远中学读书,他是学校招生办特招的优等生。儿子的老师们对我说孩子很优秀,你们是否考虑一下也搬到县城去照顾一下。其实在此之前我早就有一同到县城陪读的念头,只是担心一家人搬到县城后衣食住行的问题,所以才显得犹豫不决。因为在此之前我倒也搬过二次家,虽说是都在故乡的街道上路程也不算远,但街上的那所房子却是我婚后辛辛苦奋斗多年才买得起的。我的老宅原本在农村能搬到街道上已是十分高兴的事,俗话说“人修十世站街头吗”。那时我搬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通向我老宅的土路每逢大雨便泥泞难走,加之我的孩子也到了开始读书的年龄。虽然那只是一座很小的二层小楼面积也不是太大,好在是街道的中心地段,我与老婆还能勉强靠着门面房做着一点小生意。但这次为了陪读而搬家,路程不仅要长得多,而且我在县城连一个落脚地也没有。搬家前虽然我已将二层小楼卖了,但卖来的那点钱在城里根本买不起房子。后来一位也在县城陪读的同学对我说用自已卖房子的钱到县城做点生意吧,那样倒也能踏踏实实地陪读。

  离开卢集那天,老婆与街坊之间的话别显得尤为难过,常常语段哽咽偷偷落泪。我看得出她念念不舍的目光中透露出许多无奈与悲茫。是的我们背井离乡到县城生活都成问题,对于自已的决定是否正确也拿捏不准,只有走一步算一步了。

  为了更好的陪读我将租房的地点选在致远中学的校园附近,那样孩子上下学也不会走太远的路。我们租的是一间又小又矮的平房,这原先是房东杨先生的储物间,学校附近本来就很难租到房子的。现今家长陪读已成为一种趋势,尤其像我这样的农村人,边打工边陪读,不仅可以督促孩子学习还能找点工作来养家糊口。租房子那天是我和老婆一起去的,房东原本不肯将房子租给我,原因是他们家的空酒瓶与废纸盒没处放了,好在我的老婆死缠硬磨最后这位杨房东才勉强答应。

  这间房子靠近马路,出了大门就可以听到学校的朗朗书声,清晨那声音一阵阵地漾过来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享受。我故乡土地开阔房屋之外都是无际的原野,晚上只有潮水般的蛙鸣与凉沁沁的微风,整体环境都显得过于寂寥清净。长久的农村生活让我的本性也倾向于安静宁谧,但现在为了陪读不得不来到这个拥挤嘈杂的地方而且还要居住三年,从心理上我总是觉得有一点不太爽心。直到孩子开学我才找到一件可以高兴的事,那就是每天晚间儿子晚自习放学时校园里播放的音乐。那是一首萨克斯独奏的“回家”,此时学校里的学生们像潮水般涌出来,他们一个个像“回家”的音符在跳跃着奔跑着。道路上的车辆也迅速变得拥塞起来,汽笛声也在欢快的鸣奏着“回家”。每天这个时间我和老婆听到“回家”节奏时,就会立即起身做饭,因为放学的孩子们马上就要回家来了。

  这里虽然不属于县城中心,但却是高高低低的民房拥集区,然而近些年人们对子女的教育重视却莫名地让这里繁华起来。陪读的家长们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在城里当然没有房子,其实也买不起。这里每一家庭院的租户都有七八家,逢放学时间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我原本并没有什么希望能从这种气氛中找到什么感悟,街坊间相互的话语也不多,加之更没有什么情感牵连,但当我在六七月份看到那些高考结束的租户搬家离开时,那种回味故乡的伤感陡然间又奔泻出来。于是我每个晚上也会想象着这样的情景,子女也考进了重点大学,我们家也在收拾家当准备离开。这样的想象次数一多却又成了一种思想上的负担,想到我儿子才刚读高一,距离高考还有二年。唉!不想了吧,就在这里熬吧!

  我已过不惑之年,自已的事业基本定型了框范,还是把精力留给子女吧!也许在我特别怀念故乡时抽空回老宅看一看也就够了,闭上眼睛回味想象一下也就满足了。说实话这种回味是带着一种伤感的,但那种想象却能带来一些喜悦,回味的伤感是来自幼年埋下的恋乡情节,而想象的喜悦却是来于对孩子将来的畅想与企盼。

  而想不到的事情也会突然到来,一天晚上儿子告诉我,他就读的致远中学高中部马上要搬迁到县城的外环,这意味着我们还得搬家。那天落暮,我和老婆借来一辆三轮车草草收拾了家什,又跌跌撞撞地搬迁到致远中学新校区附近。

  新租这个地点我倒是很满意,环境与我的故乡的景色差不多。这里是县城最北端,有着一望无垠的田野和成片的杨树林。杨树林旁边就是新学校,虽然杨树林的树木葱翠茂盛但远远看去学校的楼顶还是争相露出头来,它们明亮壮丽,像一对对孩子顽皮地钻进一片莽莽苍苍的绿海中,这种画面更会让人掀起无尽的遐想,让那种想象的喜悦更显得亲切熨帖。我每次上下班都走在这样草木林荫鸟声唧唧的环境中,让我仿佛又回到了家乡村头。

  父母陪读不仅是一种关爱,也是一种奉献,而且显得尤为厚重。在现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父母为了陪读首先要脱离自已生活熟悉的故乡,他们因为陪读所以时间也会受到限制,不能到工厂正常上班只能在外打零工,因此极为艰难,以致他们经常还会换工种换环境等。他们是城里最低消费的人群,也常常是城里人轻薄讥讽的对象。我有一部分朋友对于孩子的教育总是认为,孩子将来的好坏与家长的督促教导没有必然性牵连,他们总是说是金子在哪里都发亮,孩子能否考上一个好大学主要靠孩子自已。我当然不否认孩子的自觉自立和刻苦学习显然也很必须,但家长能给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得到良好教育的条件则显得更为重要。

  古人云:“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这就是说教育是改变素质健全人格的必要途径,一个国家若不重视教育,则就谈不上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对于农村人来说,子女要得到良好的教育就地上学也未尝不可,但若要在高要求上深谋远瞻,那还得到县城或市级的重点学校不可。我的故乡卢集地处偏僻生活穷困,但从我们那里的乡村却走出了为数不少的全县高考状元,考入清华北大的更是大有人在,以致县中在我的家乡还特别设立一个招生办公室,我居住的那条街上几乎每年都会有被这个招生办公室录取的“全免生”。 (励志故事 www.wenzhangba.com)

  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说起故乡有一个叫老刘一家人,这个老刘的儿子曾考入清华大学,后来在县城做了干部。老刘夫妇是本本分分的种田人,从他这辈往上推足有七八代都是农民。不过这个老刘却让家乡的许多村民产生过疑惑,孩子学习成绩那样好,学习是那样地刻苦,读大学又得花不少钱,这老刘的家底想必很不简单。而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什么钱财,更没有人脉关系,甚至连文化也没有。他们为人比较懦弱敦厚,生活艰苦朴素,以致在我的记忆里他们一直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我想他们家出了这样一个出色的儿子却有着其他原因,据村中老人们说他们的孩子在读初中时,老刘夫妇就卖掉了家中的瓦房,从乡下搬到卢集街来,住进了自已租来的草房里,在那个时代这可是一个让人们莫名其妙的举动。父亲曾说过在炎炎的夏夜,老刘家的孩子总会坐到院中的葡萄架下孜孜不倦地学习,而他的母亲总会立于身后摇着蒲扇陪伴着他,就是这么摇着,摇出对孩子将来的的企盼,摇出一个他们一辈子都没见识过的天地。

  这对父母一生也没有去过大城市,当孩子在县城做了干部时,他们也从未向别人炫耀过,他们白天依旧在田间拾掇着庄稼,夜晚坐在院中的葡萄架子下遐想。多年前我回故乡时,父亲曾指着一个墓碑说,喏,这就是老刘夫妇。墓碑很高大,通体白净刻有碑文,乡间的人们有人路过时总会赞叹二声,说他们父母没文化,种了一辈子地有这样一个出息的儿子值了。

  这倒让我想到“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的典故,这个故事蕴含着天下无数父母望子成龙的苦心与企盼,这似乎与我们现在的搬迁陪读有着一种相近的牵连,让这些搬家陪读的父母有了一个彼岸理想信念

  陪读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一个必然性产物,发生这种现象的主体通常都在农村,城里当然也有但他们的背景与经济条件都比农村人优越的多,加之城里人一般都有着固定的职业,很难贴切实际地陪着孩子读书。农村人就不同了,陪读虽然会影响到家庭的收入与生活,但农村孩子一旦考入高中就不得不到县城就读,因为我故乡的农村是没有高中的。这些事在城里人想来似乎倒也没有什么难度,但就农村孩子而言考上高中也就意味着他们就要走出去,不仅生活上要独立而且学习上要自觉。近些年农村的打工人群越来越多,能留下来陪孩子读书的也越来越少。尽管有的孩子一再央求着父母,呼唤着他们留下来,可是为了生活他们又不得不狠下心抛妻别子走出家门。即使社会上的媒体在不断地呼吁关心留守孩子的生活问题,然而现在的农村这些打工的队伍还是在一天天地壮大。

  我敢断言,若干年后现在这种陪读的艰辛必定会成为后人评说的最感人最值得回味的题材,无数商界与官场间的成功人士中或许有一大部分人都有着被父母陪读的经历,他们也许会在某个寂静的夜晚辗转难眠去回味着自已的父母晨起暮归的清苦生活,回味着自已也坐在葡萄架下挥汗如雨地学习生活,或许他的背后也站立着一位慈祥的母亲,她也正摇着蒲扇不紧不慢地陪伴在身旁。

  农村人想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到县城去,一个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穷乡僻壤心中总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于是他们渴望走出去,渴望他们的孩子学业有成,这个愿望成为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砥柱,也让他们疲惫的眼神里始终透露出对孩子将来的美好生活向往与期盼

  农村的孩子走向城里就读显然要比城里孩子们付出的多得多,父亲偶尔会和我谈起他少年读书时情景,每次都还会泪水涔涔,父亲是58年读的高中,那所学校在爱园镇离我们家有七十多里,那时间农村百废待兴家家都很困难,父亲在学校每天的伙食只有一个番薯,常常饿的全身乏力昏昏沉沉。每逢星期天回家时还要步行乡间土路走上二个多小时,学校吃的番薯都是星期一上学时从家里带去的,家里人自是舍不得吃,可是最后家中连每天的一个番薯也没有了。没办法父亲即使喜爱读书也只得被迫回到家乡。我在读初一时曾约上几个同学依照父亲描述的路程重新走一遍,走到父亲读书的学校旧址去看一看,那是一条极为艰辛的路程,虽然我们走的已经是修好的砂石路,但七十余里的路途还是累得我们散了架。可以想象当年父亲每个星期饿着肚子走在这条高高低低的乡间土路上心中是多么疲惫,也许父亲当时想到的就是好好读书光耀门庭,以致后来这一信念一直成为我父亲经常长吁短叹的主要原因。

  农村人们的思维中有着一种难以摆脱的纠葛,不直接从事劳动的且还拥有财富的人,往往都是考上大学的读书人。因此农村孩子要想摆脱种地只有靠读书这条路,劳动固然很光荣,但看到无垠的田野,劳苦的群众,黝黑的面容,他们心中还是犯了嘀咕,为什么我们这些光荣的人生活总是这样的累呢?现在农村有的孩子读不成书也都往城里跑,城里视野开阔,机会繁多对人生的机遇,事业的发展都有着莫大的关系。尤其这几年农村人到城里伴读的风气已愈演愈烈,且没有丝毫锐减。我不是危言耸听,在我故乡的农村的小学里招收的学生已寥寥无几,初中更是在生源上面临困境。

  现在我的二个孩子都已考进了重点大学,我也早就结束了陪读生活。几天前我搬进了新买的房子,那里靠近县中是较为繁华的地段,清晨不须出门就可听见校园传来的悦耳书声。这个小区的房子有一部分也被人租来用作陪读,这些人大都是从农村来与我当年一样。我的对门就有一位,我搬家那天他正站在楼道口,看见我频频点点头算是邻居间第一次见面的礼仪。他约莫六十多岁,两鬓间已见到不少白发。略作叙谈知道他和我是老乡,而当我父亲见到他时却栗然一惊,原来他竟然是我故乡那位由父母陪读曾坐在葡萄架下刻苦学习的那位,父亲与他好像特别熟悉他们坐在一起聊了好久。

  现在我实在有些迷惑了,这位刘先生的父母曾经走出家门,也曾艰辛度日陪着这位刘先生考入了大学,而现在我看到刘先生却又像当年他父母那样带着他的孙子读书,为什么这些孩子们的读书就会如此的艰难不易呢?如果我的孩子学业有成将来也还要像这位刘先生一样,那么我们这辈陪读家长思索企盼的前景有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我的孩子将来也会他一样退休后还要四处颠簸为后代读书而大费周折那又怎么办呢?真的,我难以解答这么多疑问!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搬家陪读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