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两个救落水者故事的比较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两个救落水者故事的比较

2015-12-22 作者:刘郎闻莺 来源:刘郎闻莺原创 阅读:载入中…

两个救落水者故事的比较

  两个救落水者故事的比较

   2015•12•6

  我这里讲两个救落水者的故事,一个是大家很熟悉的罗盛教救朝鲜儿童崔莹的故事,另一个是大家一点也不知道的我救读书少年月辉的故事,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很有点意思。

  说罗盛教的故事大家很熟悉,是因为几十年来,我党一直开动宣传机器大力宣讲了他的故事,神化了他的故事。我还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就读过《罗盛教》一文,那时候,《罗盛教》就是一篇课文,除此之外,还有罗盛教的连环画、故事书、电影和各种宣传材料,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宣讲会议。

  说我的故事大家一点也不知道也是真的,因为当时我党没有挖掘我这个典型,树立我这个典型,所以,我救人的故事就隐匿于历史的空洞之中。

  话说1952年1月2日清晨,中国志愿军第47军第141师侦察队文书罗盛教和他的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成川郡石田里的一条叫栎沼河河边练习投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上已经覆盖了冰雪,有四个朝鲜儿童在练习滑冰,忽然,传来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里了。罗盛教奔跑过去,跳进河里,三次将落水的儿童顶出水面,前二次没成功,第三次,落水者才爬上来,这时候,罗盛教却被河水冲走了,而且,他也死了。

  我救落水者的故事发生在1982年3月上旬。那天,木匠在我家里做工,我一早去秀水集镇买菜,回来的路上,在一口叫阿公塘的池塘里,发生了我救人的故事。那天,风大雨急,一队中学生去学校读书,经过池塘边,她们走的是唐坎路,那条路大约是50米长,走到半路中间,一个叫月辉的女生被被风刮到了池塘里。我和她们是相向而行的,看到有人落水时,我还在池塘这边的一个角上,要到达落水地点,还要经过一条塘堤,还要走完塘坎路的另一半。我急走过去,来到落水地点,脱掉鞋袜,取下手表,飞身跃入池塘,这时候,落水者已经漂到了池塘中央,我把她救到岸边,又将她顶上两米高的塘坎路。落水者上岸后对我说,她还有一把雨伞掉进了水里,我连续潜水三次也没捞到这把雨伞,只好遗憾地上岸了。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故事吧。

  事发的偶然性是一样的,都是救人者始料未及的。

  救人的目的是一样的,救人者去救人时,都没有任何的禄蠹思想,救人是唯一目的,比较救人者而言,落水者是弱者。罗盛教那时候也没想到自己要成为什么国际主义战士,我那时候也没想到自己是什么爱国主义行为。

  落水者的比较:朝鲜的那个落水者名字叫崔莹,男性,有资料介绍说,他是1973年去世的,时年37岁,照此推算,1952年他已经16岁,并不是一个儿童了。我救的那个落水者名叫月辉,女性,那时,她是个中学生,大概是十二三岁的样子,是个少年。因为崔莹成年后个子不高,估计他们落水时,二人的体重差不多。

  落水情况比较:崔莹是从冰窟窿里掉下去的,掉下去就沉入水里,没有浮出来。月辉落水时因为穿着棉袄,她暂时没有往下沉,漂到池塘中央时还浮在水面上。

  救人者比较:1952年,罗盛教21岁,他会不会游泳我不知道。1982年,我28岁,我会游泳。救人时两者都是二十几岁,年富力强,青春年少,条件基本没差别。

  气候比较:罗盛教救人时,朝鲜正值隆冬季节,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我救人时,气温在十度以下,风雨交加。

  救人难度比较:有专家说,罗盛教救人时,救人者如果在水里呆的时间超过三分钟,就会冻僵死亡。我救人时,水里温度低于岸上温度至少是十度,水温也是冰寒刺骨。罗盛教要把落水者顶上冰面才算成功,我要把落水者顶上岸才算成功。罗盛教救人的难度大于我救人的难度。

  水域的比较:崔莹落水的地点是一条河,河水一般是流动的,只有缓流与激流的区分,有资料介绍说,那条河是急流。月辉落水的地点是口池塘,那里的水是不流动的。

  场景的比较:罗盛教救人时,河面上还有三个少年,岸上还有一个战友,而且,崔莹最终爬上岸还是得力于宋惠云递过来的一根电杆树。我救人时,岸上没有一个大人,只有几个女学生,她们那时候只知道哇哇大叫。

  救人结果的比较:罗盛教救人只能算成功了一半,落水者救上来了,他把自己搭进去了,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别人的生命。我救人是完全的成功,落水者被救上来了,我自己也没搭进生命

  结果比较:罗盛教死后,先是被当作一次淹亡事故上报47军军部和志司,后来,141师的师长发现了这个典型,就开始塑造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了。道理很简单,英雄树立起来了,141师也就名声在外了,自己也会跟着光荣起来的。于是,罗盛教一步步被放大开来,桂冠一顶顶戴在罗盛教头上,光环一圈圈套在罗盛教身上。对罗盛教的宣传,最初来自著名记者戴煌的一篇不足二千字的通讯《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

  朝鲜人将安葬罗盛教的那座山改名为罗盛教山,罗盛教死难的那条河改名为罗盛教河,石田里村庄改名为罗盛教村,临近的那所中学改名为罗盛教中学。朝鲜还在罗盛教死难地建了一座纪念亭一座纪念碑,金大胖还题了词。朝鲜政府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中国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称号。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认他为“模范共青团员”。长期以来,还有一顶“革命烈士”一顶“国际主义战士”的桂冠戴在他的头上,2009年,我党11个机构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罗盛教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罗盛教所在的部队和罗盛教的家乡新化都建有罗盛教纪念馆,还有几十年来宣传机器用纸媒、音媒、影媒为他做出的宣传。

  我救人成功后却是默默无闻,我村子里也没几个人知道,就是我的家人也不一定知道,我工作的学校校长倒是知道。三月正是我党倡导的“学雷锋”月,校长知道我救人的故事后就来采访我,他想挖掘一下我的灵魂世界,问我当时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想到了党的教导,是不是想到了毛主席的教导。我说,我当时什么也没想,一个孩子落水了,岸上就我一个大人,我不去救她上来,她就会淹死。校长见我这么顽固,就悻悻地走了。

  我虽然默默无闻,落水者的家长却还记得我,就在我救人的第二天,月辉的妈妈提了一瓶价值一元多钱的竹叶青酒和六个鸡蛋来看问我,别看东西只这么多,在1982年,可是老珍贵了!我救人虽不是为这些东西,却是不好拒绝别人的好意。

  影响的比较:罗盛教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我就是其中的一个。罗盛教的哀荣不但是圈住了罗盛教本人,也给罗盛教的家人带去了极大的功利。首先,他们家被定为全国模范烈士家属,毛大人拍板将罗盛教事迹定位为中朝人民伟大友谊的政治事件来处理并大力宣传。罗盛教的弟弟罗盛民因此入伍,1968年娶得18岁的知青陈纯作为妻子。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也因为儿子罗盛教而飘上了巅峰,他还在1953年就去了朝鲜,看了儿子死难的地方,看了儿子的坟墓,会见了崔莹,回到国内,他就开始做儿子事迹的讲解员了。崔莹也在1954年到中国来访问了罗盛教家,此后几十年,两家人一直互有往来,不受国界和语言的限制。从1956年起,罗迭开先后8次进京参加全国烈士家属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次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7次见到毛大人。 (好文章阅读 www.wenzhangba.com)

  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1973年,年仅37岁的崔莹死于一次工程建设中,1977年,年仅30几岁的罗盛民也病死了,两个男丁的去世给这两个家庭带去了沉重的打击,随后,罗盛教也逐渐走下了神坛,及至到2010年代表崔莹一家的表京玉来华时,没人陪同她了,也没官方接见她了,更为尴尬的是,她参加完罗盛教母校吉首大学附属小学70周年校庆后,想去罗盛教的故居看看,居然没钱买车票,也居然没人为她买一张车票,她只好遗憾地离开中国。

  我救人的故事现在就没一点影响了,连被救者恐怕也忘记了,要不是重新看了罗盛教的事迹,我自己也忘记了,我的任何一个家人没有因为这件事得到半点好处,因为我本人就没得到一点好处。

  我们湖南人总喜欢炫耀湖南这块土地人杰地灵,口里总是念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啊,我们湖南不但是人才辈出,而且还是个盛产神的省份,有战无不胜的大神,还有众多的小神,比如雷锋、欧阳海、罗盛教等等。

  我在想,同是救落水者,罗盛教没有完全成功,我是完全成功,为什么他名声远扬而我默默无闻呢,想来想去想不通,只想出了以下的几个理由:

  一,我们的身份不同,罗盛教是个战士,我是个教师,战士的身份比教师高贵,我只听说过“国际主义战士”“共产主义战士”,没听说过“国际主义教师”“共产主义教师”的。回头再看看雷锋、王杰、欧阳海,他们的死无一不是因为事故,却通通被放大为“为革命牺牲”的共产主义战士,这都因为战士的身份高贵。

  二,被救者身份不同,罗盛教救的是朝鲜少年,我救的是中国少年,由此得出结论,朝鲜人身份比中国人高贵。

  三,罗盛教死了,我没死。我要想自己扬名立万就应该在那次救人中死去才有点机会,也就是说,死者比活者高贵。

  结论由大家去下吧,我觉得还是凤凰台那位主持人孙晓楠说得好: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时间可以验证一切!

  文章写完了,下面再讲几点疑问。

  一,关于罗盛教的文化程度,百度百科说,罗盛教原来就读过蒙学,1946年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免试升入省立九师简师班学习,毕业后考入省立十三中(高中部)。在当时,能读这么多书就是个大知识分子了,所以,罗盛教参军后,就成了个文书。百科百度又介绍说,罗盛教参军后考入湘西军政干校学习。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漏,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

  这就有点矛盾了,当时的军人,大多是文盲,即使是军政干校的学员,也是有很多半文盲的,罗盛教读了这么多书,为什么还说他“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

  二、关于救人时的场景,百科百度资料说,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而孙晓楠在凤凰卫视做专题节目时不是这样说的,她说,这天早上,47军的战士沿着沸流河做早操,七点左右,早操完毕,大部分战士回营房了,只有罗盛教和几个战士走在最后面,队伍刚刚走过河滩,罗盛教就听到了呼救声。

  到底是罗盛教和宋惠云在练习投掷榴弹,还是罗盛教和战士们在沸流河边做早操?如果是前者,那么,罗盛教跳下水了,岸上就还有个宋惠云;如果是后者,那么,岸上就还有几个战士。罗盛教听到了呼救声,那几个战士应该是也听到了,罗盛教跳下水了,他们在做什么?军队的协作精神哪里去了?

  三,关于水面结冰和滑冰的问题,在南方,流动的河面一般是不结冰的;在北方,流动的河面一般是结冰的,黑龙江结冰时,坦克和其他的装甲车可以开在冰上跑。百科百度资料介绍说,当时的朝鲜,气温在零下二十度,那么,这河面结的冰应该是很厚很厚了,几个少年在上面滑冰,根本就不会有冰层破裂问题的。我记得我少年时也在门前塘里滑过冰,我们湖南最低气温不过是零下五六度的样子,我们几十人在冰面上玩耍,也没见过冰层破裂谁掉到冰窟窿里的事情发生。

  四,人在冰寒刺骨的水里到底能呆多久?专家说最多能呆三分钟,我们再来看看崔莹在水里呆了多久。罗盛教听到呼救声的时候,崔莹就在水里了,这时的罗盛教还在岸上,他是在最近的岸上还是有点远的岸上?罗盛教跑到离落水者最近的河边要多久时间,他还要在河面冰上跑多久时间?小学课文《罗盛教》说: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冰下的流水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孩子们站在冰上,焦急地盯着冰窟窿,一会儿,水面上一阵晃动,伸出来两只小手,接着是孩子的脑袋。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孩子用两只胳膊扒住了冰,使劲往上爬,没想到哗啦一声响,冰塌了一大片••••••

  如果这条河是激流(课文和资料就是这么说的),冲走了孩子,那么,罗盛教就不可能救出孩子,因为他在水下无法摸到孩子,孩子的上方一定是坚冰覆盖着,他即使摸到了孩子,也不可能将孩子准确地带到那个有窟窿的地方,这是一个用脚趾头都可以想明白的事情。

  即使这一切全是真的,那么,经过罗盛教几次施救,崔莹在水里的时间早就超过了三分钟,他为什么没有冻死?

  五,栎沼河到底是一条激流河还是一条缓流河?隆冬时节,天上只下大雪又没落雨,这时的栎沼河应该是一条缓流河,而且,栎沼河就是一条小河,它能有多大的急流?为什么资料和教科书偏要说它是急流呢?只有在缓流的情况下,罗盛教才有可能救出活着的崔莹;如果是急流,如果是急流冲走了崔莹,罗盛教不要说救出活着的崔莹,连崔莹的尸体他也是捞不着的。

  你看,罗盛教救人是早晨死的,他的尸体是下午才打捞上来的,而且还是连队打捞的,这就说明在水里捞人很难很难。

  六,宋惠民到底抱来了一根什么树?资料说,他抱来了一根电杆树,这里有两个怀疑,一是这时候的朝鲜农村通电了吗,二是他一个人抱得起一根电杆树吗?如果说是一根电话线杆我倒是相信,即使是电话线杆,宋惠民要将它摇起来去掉上面的电线也是不可能的。那么,他抱来救人的东西是什么呢?不知道!

  总之,我是疑点重重,不知道真实的罗盛教的救人和文案上的罗盛教救人谁真谁假。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