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水河背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山水河背

2016-03-22 作者:赣州阿鹏 来源:赣州阿鹏原创 阅读:载入中…

山水河背

  山 水 河 背

   前 言

  河背,江南最美村庄,位于西江北部,东接?F脑,西靠饼丘,与千工村隔河相望。

  全村人口3200余人,国土面积5。7平方公里,共有24个村民小组。

  河背村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水。境内岗丘开阔,果园密布,田畴平坦。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烤烟、柑橘、荸荠、甘蔗和香芋等。

  一、山水河背

   村庄南面,澄江如玉带,自东向西,逶迤飘过。它的中部,是万亩良田,平坦如镜,阡陌纵横,作物葱茏。

  村庄东部,是斋饭岽,山岳高耸突兀。村庄北部,是著名的洛阳山,巍峨雄伟,如一道屏障,横亘东西,延绵一二十里。

  二、人文原乡

  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一个人文荟萃的客族原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散落着王、唐、周、许、康、刘等诸多姓氏,其中以王氏人丁最盛,总人数约两千左右,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三。

  除了原住居民,河背街中,还住有少量来自吉安等地的外来户。

  河背唐氏,属于小姓,人口不多,在全村居第二位,约六七百人。

  唐氏姓小人单,但人才辈出。北宋年间,出过两个进士,煊赫一时。两个进士中,一个是唐克绍,另一位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唐稷。

  按辈分区分,唐克绍是唐稷的爷爷最小的弟弟,当地农村称为“么爷爷”。

  相较之下,唐稷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比唐克绍大得多。

  唐稷曾在湖北、江西、广东担任地方官多年。

  百度,唐稷资料如下:

  江西省会昌县西江镇河背村人。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乡试中解元,次年登进士。历授宜黄县丞、上犹县尉、湖北监利县令、广东潮州司士参军、龙南县丞。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任太学教授。绍兴十五年(1145年)升枢密院编修。后改任湖北江陵路安抚使、江南西路安抚使。晚年迁左朝举朗、左朝散郎。撰有《砚冈集》共52卷。

  唐稷一生博览群书,尤精通《易经》,写有诗、赋、记、铭、箴、颂等各种文体的文章。少时,其祖父在于都县于阳乡的砚冈建立书馆,让其在此刻苦读书。以后,其常于此结庐而居,自称"砚冈居士"。其的著作汇集也就取名《砚冈集》,共52卷,南宋著名学者胡铨为之作序。隆兴元年(1163年),唐稷去世,享年76岁,葬于于都砚冈,后移葬会昌县城北五虎石脑,胡铨作墓志铭。

  如果说,河背村古代的辉煌,已化为尘封的记忆,唐稷爷孙俩学而优、步入仕途的故事,已融入历史的长河中。

  那么,今日的河背,这片人文厚重的亲水家园,已重现了昔日的荣光。

  唐众称,河背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河背本地人。

  河背也是我的家乡,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我离开这里,一晃已有三十余载了。

  当年这个熟悉,而今却已然陌生的地方,是我,也是无数河背学子点燃梦想,放飞希望的家园。

  校长办公室,春风拂面,茶色清新。我见到了年轻的校长许桂林,难得相逢,我们聊了许多,从文学到教育,再到社会民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下课了,唐众称老师来了。

  聊起河背的渊源,唐众称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这里的十工下和下唐屋,曾驻扎过黄埔军校(三分校)的两个连。塔子河坝和上屋子曾兴办过陶瓷厂……”

   唐众称的介绍,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河背,一个曾经追随历史脉搏,一起奔腾跳跃的河背。

  山水河背,在水一方。河背人民有山一般的坚韧,有水一般的灵秀。

  堆脑,河背东北角一个小地名,仅有区区五户人家,五户人家都姓康,是两兄弟的后代。

  唐众称告诉我,河背堆脑的康家出了一个北京大学的学生,还兴办了一家村级企业——木尺厂,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

  怀着浓厚的兴趣,坐上唐众称的摩托车,如飞一般,穿越平坦的水泥村道,往堆脑追寻而去。

  三、密林深处

  上唐屋,半道上的一个小地方,那儿是森林的世界,绿色的家园。村中房屋洁白靓丽,粉刷一新。道旁,一幢别墅矗立,赫然入目。林木深深,翠竹绵绵,还有那樟、荷、楮、枫、梧桐、苦楝树等挤挤挨挨,见缝插针,布满山岗。

  几十年前,那儿,我曾往返穿梭,路过多次。以前,单看到裸露的黄土和稀落的矮松,每次过往,颇觉有些荒凉,心头?得慌,。

  我不知那些树木是何时栽种,历经多少年风雨成长起来的?单觉得那儿,景致风光已是今非昔比,美不胜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与树的成长皆非一朝一夕,需要费力尽心去耕耘浇灌,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去培育。

  记得上一次,一周以前,我随同镇政府的许龙辉来过此地采风。

  徜徉在密林深处,我仰望翠竹莽莽苍苍,与大木和谐相处,浑然一体。那风儿清新,鸟儿啼鸣,竹枝轻轻摇曳的壮美,那种超常的幽静之情,让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尘世的烦恼,不觉间,融进了那无边的秀色中去,直至已流连忘返,乐不归蜀了。

  四、康家小屋

   这一次,我们没有逗留,只是挨着密林,匆匆而过,因为,唐老师只是客串导游,临时客串,也是“友情客串”,马上,他得返回去,“抢”上第三节课。

  小学校老师不多,课务繁重,大约每天有三四堂课,这是许桂林告诉我的。

  穿过如诗如画的上唐屋,越过几座老祠堂,唐氏的、周氏的,掠过一片锦绣田园,田野深处,几栋房舍突现眼帘,堆脑到了。

  这是一处标准的“小屋”,“小屋”是客家方言“小屋场”的意思。

  四五栋房静卧在小树林间。我们一近前,两条小狗闻声而至,接着有是一条大狗,紧凑过来,景象颇有些吓人。

  屋的主人出来了,那是木尺厂的老板——康福明,一位平头,圆脸,憨厚的年轻人,看起来,估计不到四十岁。

  康福明是一个回乡创业的典型。

  “我原先在福建清流打工,就是这样的木尺厂,一直做了十八年。”

  十八年前的回忆,化为一座真实的梦工厂。堆脑,一个寂寞,奇特,而悄然改变的乡村,恬静的小乡村。

  “你是做销售,还是做技术呢?”我问他。

  “做技术管理。”

  “那你就是在那里学会的企业管理?”

  “是的。”

  康福明点点头。

  康福明带着我们到车间随意转悠,我看得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景象,那是木尺制作的程序,切割、抛光、刻画、上色等等……其实我也不懂,懵懵懂懂,单觉得比较新鲜、有趣。

  工厂左侧,有一座祠堂,粉饰漆画一新,规模不大不小。屋檐下方,一块牌匾高悬,上书四个大字:“康氏宗祠”。

  宗祠左侧,依着一座三层大屋,屋子很大,也很敞亮,中间屋顶设计了大面积采光,中空,罩以玻璃瓦一类,光线齐刷刷全投射进来。

  三人坐定,喝茶闲聊。我问起了厂里的销售情况,康福明的回复颇为简略,大致如下:

  “木尺现在供不应求,基本上销往浙江义乌,通过中间商,再销往欧美国家。”

  “都有那些国家?”

  我很好奇,刨根问底。

  “不太清楚,德国、美国、英国都有。” (心情日志 www.wenzhangba.com)

  康福明不是很能侃的人,问起外国零售价,不知,问起出厂价,沉默

  我知道,前一个是真实,后一个是保密,属于商业机密。

  康福明的厂里,有十五六个工人,大多是家庭妇女,住在工厂周边不远的人。工资计时,八元钱一小时。

  清净的乡村,尺子厂开起来了,那些妇女来到这里,一边照顾家庭,一边掏取美国人的腰包,这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

  车间里静悄悄的,机器切割木条的声音极其细微,“叽叽叽”的响,声音小得如织布一般。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在这里,“木兰们”的叹息声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愉悦的心情美好的向往。

  临别前,我注意到车间西侧的空地上,矗立着六个塑料遮蔽的蒙古包。蒙古包小门洞开,里头情景清晰可见,包内烈火升腾,青烟缭绕,一叠叠松木板子叠放整齐,正忍受着灼热高温的烘烤。

  康福明的事业,犹如“蒙古包”一般火热,正带动更多的村姑农妇就业,赚取更多的外汇。

  工厂背部,靠北的地方,有一座老房子,土坯建筑,苍黄颜色,门顶压着麻条长石,走近前,单见木门紧闭,未见人影,我们只好无奈离去。

  来之前,唐众称告诉我,那是康颖的老家。

  康颖是这里出生的,会昌县西江镇河背村堆脑。很小时候,她随父母去了厦门。父母是在厦门开烧烤店的。

  而后的几天,我咨询了好些人,本地人,但终一无所获,仅获以上朦胧的“影像”。

  现在,我百度了一下——北京大学康颖,孤零零,跳出八个字:

  “康颖 13级 药学院”

  北大,世界名校!再百度,又一行字:

  “2013招生人数为3430人,本部占2650人,医学部占780人。”

  康颖,我们的老乡,她就是这全国780人中的一个。

  除了神往,我只有自豪

  五、塔子河坝

  塔子河坝是一个古村落,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村委会和河背小学坐落在这里。这里是河背村的中心区域,村中主干道穿境而过。

  塔子河坝四周绿色葱茏,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竹林连片,郁郁葱葱。

  塔子河坝东边有一条小溪流,溪水清澈见底,从小桥下潺潺流过。小溪河畔,是无间断的林木,种类很多,密密麻麻的,伸向远方。林林两边,是平整的农地,一丘丘,或灌满了水,或冒些青草,黑油油的,正等待着农人去翻土耕种。

  河背农民街,位于河背村中心位置,始建于1994年,全长250米,设有路灯24盏。

  河背街,2003年会昌县首个农村社区。

  全街有住户近80户,大都是两三层的居民自建房,以两层居多,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马路两侧。

  马路边缘还栽了不少树,绿叶婆娑的,在风中轻轻摇曳。劳动之余,村民们在路上惬意地行走,如同逛城里的大马路。

  农民街上,有一家超市,叫“有发超市”,是村民唐有发所建,从1988年开业至今,已经营了28年。

  有发超市营业面积近80平米,仓储面积60平米,商品种类逾千种,除了销售食品烟酒与日用品外,这里还兼提供电费、话费、社保等系列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六、河背小学

  河背小学,一座古老的乡村完小,那是我的母校,它位于村委会前方约300米处。河背小学风光优美,四周被河流绿树池塘所环绕。

  学校后面有一排老房子,白墙黑瓦。房子前面,是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路旁,有两棵大枇杷树,枝叶繁茂,果实累累。门口竹椅上,端坐着一位倔强的老太太,手持一根长竹竿,目不转睛地看护着自己的果子。

  老太太一转身,调皮的学生就会靠近树干,猴一般的敏捷,攀援而上,偷得几把金黄熟透的枇杷,在老太太气急败坏的喊叫声中,仓皇离去。

  老房子后面,是一大片竹林,竹子不大。翠绿高耸,一杆杆紧挨着,挤得密不透风的。

  那儿是我童年的乐园,放学前后,小学生们都喜欢钻进竹林里去,嬉闹追逐,游乐玩耍,抚摸着光溜溜的竹竿,美好的时光在竹枝下悄然溜走。

  河背小校学风优良,人才辈出。自创办以来,数十年间,无数学子从这里启航,成长为卓有成效的学者文人、企业家,以及各行业的精英。

  其中的代表,我所熟知的,有硕士王福州、会昌教育局副局长唐迎春、企业家王小平等。

  七、王家大屋

  王屋家又俗称为“大屋家”,屋场开建于明朝永乐1411年 ,王氏以宁公由会昌迁居于此。

  大屋家为西江片老祖屋,一屋跨河背、饼丘两村,以河背村占多数。大屋家繁衍人口一万二千余人,二千左右户,散落于河背、饼丘、?F脑三村,西坑仅有少量。

  单大屋家就有人口两千余人,户数达四五百户。大屋家实乃典型的客家民居,鼎盛辉煌的古老村落,

  王氏宗祠,又名“尊爵堂”,位于王家大屋村庄最南部。祠堂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三进大门,上中下三栋,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度不凡,总面积达2668。8平米。

  祠堂前方是400余米的水泥广场。广场前方,有一方月形池塘,相传为古时文人砚墨所用,塘内终年清水盈盈,永不干涸。

  祠堂前方,左侧小溪似青龙滚滚而来,右侧乡村公路越过,如白龙卧伏,悠然远去。

  祠内有两个长方形大理石天井,井内夏春秋三季泉水源源不断涌出,象征着王氏繁荣昌盛,延绵不息。

  正月初二和清明节日,王氏各路人马带上祭品,聚集堂内。祠堂内祭祖活动十分隆重,众人上香祭祀,叩拜祖先,顿时鞭炮齐鸣,烟花飞扬,锣鼓唢呐,响彻青云。

  八、杨梅树下

  杨梅树下,是河背村北部的一个小小村庄,名字很美,横卧于岿巍高耸的琅阳山麓,安闲恬静,清新又自然。

  我祖上的一个堂屋座落在那里,因年久失修,已被拆除。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在新堂屋落成之日,我们父子三人曾回去过一次,是专程赶回去吃“落成饭”的。

  在族兄德煌的引领下,我们在村中四下转悠。

  这里是我小时候上山打柴的必由之路。离别二十多年了,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已变得颇为陌生,昔日荒废破败的小山村变得焕然一新,几乎无法辨认了。

  村庄周边,绿树如荫,栽满了樟树、毛竹、木荷、桂花、杨梅和枇杷等,一株株,挤得密不透风的。

  卵石杂陈的小河流水潺潺,汩汩流淌,河水是清澈透明的,根本藏不住什么。河畔青草依依,夹些小花儿,在风中点着头,向我们微笑致意。

  破旧的老屋已不见踪影,一嶂嶂小洋房靓丽养眼,在冬日的暖阳下绽放笑脸。

  村中泥泞的小路被水泥覆盖住,我们悠闲走在上面,感到踏实惬意。

  小鸡在道旁觅食,小猫在草地上安睡。走进乡村的画卷中,都市的喧闹没啦,清风徐徐吹来,带着丝丝桂花的馨香,心肺之间,顿感无比的清新,脚下也轻飘了许多。

  村庄四周,见缝插针栽种着一畦畦蔬菜,青菜肥硕高挺,叶片宽大,绿得直晃眼,反射出艳阳的光辉。

  夕阳西下,远方的山峦金辉烂漫,层林尽染。桂花树下,倚坐于泛黄的老竹椅上,捧起白瓷杯品茗聊天,我们悠闲自得,怡然自乐。

  亲情融融,笑声朗朗,在夕阳的晚风中漂荡。

  杨梅树下,会昌旅游局昔日挂点村庄,河背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后 记

  客族原乡,山水河背,江南最美丽的乡村。人文荟萃,精英辈出,承载着历史之重托,重现今日之荣光。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新的时代,河背儿女,将踏上新的征程,实现新的梦想,建设美好新家园。

  未来,河背的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景更美!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山水河背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