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兄弟姐妹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兄弟姐妹

2017-11-22 18:22:00 作者:沙海铁迪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果天底下的人们都能情同手足,亲如姐妹,该有多好。

  1

兄弟姐妹

  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的我来说,兄弟姐妹七个也没有什么稀奇的;那时候,好像大部分人家都有六七个孩子,八九个的也不少,十个也不罕见。兄弟姐妹多,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令人艳羡的;兄弟姐妹真正令人艳羡的是他们的和睦;尤其是在父母百年后。

  十一月初的一个星期六,哥哥姐姐他们一行五人,从农村老家,行车两百多里,来看我。上午九点半,大姐打电话给我说,他们已经下高速公路;我非常惊讶:怎么这么早?原来是他们考虑到,现在白天天短,来早点可以和我多歇一会儿,因为他们当天还要赶回去。

  初冬的阳光透过窗子上的玻璃照进来,照着围坐的哥哥姐姐们;妻子刚买的瓜子香喷喷的,哥哥姐姐们的乡音高一声低一声,这些都让我觉得这样的日子是那么温暖

  妻子在客厅忙着收拾哥哥姐姐们带来的东西,好几次她都说:“你们这是要让我们开个粮油店啊?!”是的,他们带来的东西太多了:北瓜、南瓜、红薯、柿子、核桃、花生、白面、黄面、杂面、玉米和黄豆混合的窝头专用面、花生油、香油、核桃油••••••应有尽有,他们搬进来时,地上很快就堆满了。我只能坐在轮椅上看着,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没有说。可是,我除了心里暖暖地,又能说什么呢?

  四年前脑干出血后,我不能走路了;在很多人眼里,我可能形同废人;但是,哥哥姐姐们不这么认为;不管怎样,一母同胞,健康或疾病,我永远是他们的兄弟。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又团坐在一桌。虽然我和妻子没有按照中国大多数人的习惯请哥哥们喝酒,但是,妻子熬了实惠的八宝粥,桂圆、莲子、大枣、枸杞、核桃、花生••••••说是八宝粥,种类早远远超过八种,哥哥姐姐们谁都说好喝;妻子买了烧鸡、烤鸭和自己做的素什锦、炖排骨,哥哥姐姐们直说吃得舒服

  午饭后稍歇一会儿哥哥姐姐们要走了,我请自己的连襟事先给哥哥姐姐们每个人准备了五斤一兜的蜜桔放在他们车上。

  哥哥姐姐们走了,留给我无穷无尽的温暖;哥哥姐姐们走了,带着对我乐观的放心。

  忽然,我想起给哥哥姐姐们带的蜜桔来:兄弟姐妹多么像那一瓣瓣的蜜桔,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这样世上才又多了一种甜蜜。桔就是吉木啊,吉就是好,桔子就代表着和睦;让我们兄弟姐妹能够像那瓣瓣蜜桔一样一直和睦地相处下去。

  2

  有很多父母去世后,给子女们留下丰厚的遗产;这对子女来说,本来是“好事”,却往往成为子女们分割遗产,分裂关系的开始。“树倒猢狲散”成为很多家庭父母去世后,兄弟姐妹关系破裂的形象写照。

  五年前父亲去世,去年母亲去世,为什么我们兄弟姐妹能够一直这样和睦?

  这不仅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就可以保证的。我想,我们兄弟姐妹如今的情形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形成的。

  首先是父母“和”的处世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做人原则,以及父母恰当有效的做法,让我们兄弟姐妹形成了,与人亲近相处的人生态度

  父亲生前最喜欢一句话就是“家和万事兴”,这句话在我们家的门楼上,在大哥、二哥、三哥家的门楼上。父亲的人生信条是“忍为贵,和为高”。

  在亲戚往来互赠礼物时,父亲从来不拒绝别人的好意,而是在感谢之后,高兴地收下别人的礼物;同时,当别人离去时,也不会让别人空手而归。对此,父亲的口头禅是“货换货,两头乐”。

  在给别人调解矛盾纠纷时,父亲的口头禅是“两好合一好”,双方都做出让步,进而达成和解••••••

  这种“和”的处世精神,具体体现其实就是人与人的亲近,它浸着我们兄弟姐妹,成为我们的血液,我们的灵魂

  父母鼓励孩子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

  当子女长大结婚成家后,父母采用的办法是,把结婚成家的子女分出去,让他们单独另过。这样,不仅让子女得到更多的自由发展、成长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了婆媳、妯娌长期共处产生不必要的纷争。

  很多农村老年女人在一起闲谈时,说东家长,道西家短,数落自己的儿媳妇百般不是;而母亲从不如此;她的观点是: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错误给他(她)指出来,让他(她)改正;讲给别人,除了让人笑话,还有什么用呢?

  当一个人犯错时,很多人容易怨东怨西的抱怨别人;对此情况,父母会用老家当地的谚语告诉子女,“好汉子怨自己,赖汉子怨别人”,不要“手不露,怨袄袖”,“拉不出屎来,怨茅坑”,光找客观原因;凡事先找找自己身上的毛病。

  凡此种种,让子女们学会了,积极的“和”的处世态度与勇于担责,包容他人的做人方式。

  其次,是“少敬长,长爱幼”的家风使然。

  在我们家,小孩子是不可以直呼比自己年长的兄弟姐妹的名字的,哪怕是街邻都不可以;如果父母碰到孩子们在这方面不规矩的情形就会说:“难道他(她)比你(年龄)小吗?”

  父母并不长篇大论教育孩子们,而是给孩子们树立榜样。

  最典型的事件是发生在三哥和大姐小时候之间的一件事:有一次,大姐生病了,奶奶做饭时在灶膛给大姐烧“谷蕨”(过去贫穷年代农村人哄孩子的奢侈食品,就是把一小团白面裹在高粱或玉米杆上,在做饭时的灶火内烧烤熟。),正好三哥当时在一旁玩耍。奶奶说让三哥吃吧,不过四五岁的三哥说自己不吃,给妹妹吃吧。

  这件事常常被父母提起,讲给别的孩子听,无形中就暗示了孩子们应该怎么做。

  再次,兄弟姐妹经常相聚,让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相处成为习惯。

  春节的时候,初三以前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兄弟姐妹基本都把该走的亲戚拜过、该待的亲戚待过。初四那一天,分家另过的兄弟们都不出门,一家人都到父母那里;嫁出去的姐妹们全家也都回到父母那里,几十口人一起热热闹闹的团聚。

  这样的活动还有就是农历四月底,天气不冷不热,父亲生日的时候。母亲不办自己的生日,人就没有那么齐全;但是,兄弟姐妹不仅有礼物相送,尤其姐妹们一般是必到的。

  其它时间小规模的团聚是常事,谁如果处理什么事情,总是会考虑到其他兄弟姐妹。每年二哥在学校有老师写春联,他就把兄弟各家的都给备好。

  现在,父母都去世了,兄弟姐妹相聚更多了。除了沿袭春节全家团聚的习惯,清明、寒日、父母各自的祭日,都成了兄弟姐妹相聚的机会。

  父母留给兄弟姐妹们也有二分,但不是分割与分裂,而是分担与分享;那就是,不管兄弟姐妹中谁有困难,大家都会与他分担;不管谁有“好事”,都会记得与兄弟姐妹分享。

  我生病在昆明住院期间,兄弟姐妹根据各自的情况,有的一千,有的两千,凑了一万元给我;我自己能够承担医疗费用,那个钱就没有花,用来老娘花费了。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兄弟姐妹从父母那里学会的这种与人友好相处,“和”的精神,不只是狭隘地与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更把这种“和”的精神推己及人,贯穿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个兄弟姐妹都在同学交往、朋友相处、同事共谋、生意合作中,融洽地与别人相处,与他人建立起兄弟姐妹一般的关系。

  拿我自己身上发生的几件事来说吧。

  爱人的兄弟姐妹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的我们常来常往,互相照顾,关系融洽。

  生病前,我在昆明做鲜花批发的生意,有个客户是四川的,我们合作一年后,该客户的亲哥哥也到昆明做鲜花批发。我对她说:“你哥哥也来做鲜花批发了,以后你就让他负责你的货吧。”她说:“你就是我哥啊。”

  还有一个山东的客户,我们连面都没见过,更不要说她的孩子了;可是,她非要让儿子认我做干爹;每次打电话的时候,如果孩子在旁边,她就让儿子喊我干爹。

  生意上,我不只是和买方关系好,经常打交道的几个卖方的关系也不错,尤其卖康乃馨的老高。我刚开始做鲜花批发生意时,资金周转困难,有两次“断了粮”,我向交往还说不上深厚的老高借钱,他没有犹豫就把钱借给我,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后来,有一次我问他:“当时交往还不深,怎么敢借钱给我?”他笑笑说:“我有谱气。”

  他的“谱气”是什么?

  就是我们相处时间虽然不久,却可以情同手足。之后,当他第三个孩子降生时,他让我做了孩子的干爹。

  还有卖玫瑰的老王,平时只要有需要,大多时候,我会找他买;因为品质保证,价格公道。我出院从昆明回河北的时候,他把我从呈贡送到昆明火车站,给他钱,他说什么都不肯收。后来,我托妹妹在农村老家做了两床棉被,让往昆明搞长途货运的妹夫给他捎了去。因为他托过我给他买棉花,做棉被;那一次,第一个人全部拿走了,没有给成他。

  我生病后,几乎可以说,我走过的地方都有同事、朋友来看我。高中同学行车两百多里从老家来看我,大学同学给我捐钱••••••尤其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保险公司的同事;大多数人都知道保险公司人员流动较快,他们有的人已经不在保险公司工作,但是,在我们分别十多年后,在得到我生病的消息后,他们依然抽空前来。为什么?我想,是因为自己总是能够与别人兄弟姐妹般相处吧?。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一点也不错。

  为什么?

  亲近不是血缘关系打包票的;而是一种自然相处的习惯,是人们相处而来的;是礼尚往来的交往。如果人们之间,没有往来,亲近就无从谈起

  如果一个人总是信守什么“见人说话留三分”,就必然不能与别人兄弟姐妹相处。如果一个人总是别人把自己当兄弟或姐妹,就会被别人视为兄弟或姐妹,他(她)的生活就总是和和美美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兄弟姐妹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