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学共读 | 大禹治水背后的故事,原来是这样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国学共读 | 大禹治水背后的故事,原来是这样

2022-04-21 03:34:24 作者:婉馨 来源:有书国学共读 阅读:载入中…

国学共读 | 大禹治水背后的故事,原来是这样

  文 | 婉馨 · 主播 | 阿成

  我们站在傅斯年等专家们发掘的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上向东望去,遥想着一条古道上大批的行者,由东朝西而来。

  那是由国王盘庚带领的三千三百年前的商王朝首都大迁徙队伍。

   

  这次的大迁徙带来了商朝的黄金时代,也极大的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早期生命力。

   

  我们从殷墟中挖掘出的甲骨文、妇好墓,青铜器中看到了那时的伟大气韵。

  那么多的物件,他们是怎么搬迁的呢?

  本书里,傅斯年是这样描述的:

  商族部落,早在建立商王朝之前,他们的商族“先公”王亥,就曾在今商丘一带赶着牛车,到有易部落进行贸易,甚至直接以牛群作为贸易品。

  商人驭牛,到盘庚迁徙时期已经是驾轻就熟,至于乘马,早在王亥之前好几代的“相土”时期就会了,不过乘马只有当时的贵族专有。

  负重的奴隶们簇拥在牛车,马骑的四周,蹒跚前行,向西,一直向西,摆脱九世衰乱的噩梦,走向太阳落山的地方。

  半道上,死伤多少人、牛、马,才渡过了黄河,再向西北行走,在茫茫绿野洹水间,有个压住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地名——殷。

  由于行走而变得干净利落的商王朝,发达起来了,两百多年后,也理所当然的衰亡了。

  傅斯年将商代发迹自东往西的踪迹为我们已经理清,向上推进便是夏代。

  夏代的踪迹分布又在何方?

  东方商人说:

  “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看来商人追溯禹为他们的始祖,是古之神明。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也称夏禹,名叫文命,夏禹的父亲叫鲧(gǔn),鲧的父亲叫帝颛顼(zhuān xū),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叫黄帝。

  那么禹,是皇帝的玄孙,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能够登临帝位,只做了天子下面的臣民。

  在尧当帝王的时候,大水成灾浊浪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山岗淹上了丘陵,下边的民众非常忧惧。

  尧帝求能够治理洪水的人,各个大臣和四方诸侯都说鲧可以,而尧说:“鲧的为人是违背教化命令,败坏同族,不可用!”

  四方诸侯说:“比较起来,没有比鲧更贤能的,希望帝试试他吧!”

  尧帝听从四方诸侯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九年过去了,洪水还是没有平息,治水事业没有成功。

  这时尧帝便寻求继承帝位的人,他得到了舜,舜受到任用,代行天子的政事,到全国各地巡回视察。

  在巡视行进途中看到了鲧治理洪水没有功效,就把鲧流放到羽山,结果鲧死在那里。

  天下人都认为舜的惩罚是正确的,于是舜举拔鲧的儿子禹来继续鲧的治水事业。

   

  禹和益、后稷撑奉舜帝的旨命,命令诸侯和贵族百姓发动众人徒奴动土治水。

  禹为人机敏快捷,吃苦耐劳,守德,从不违背社会准则,仁爱亲和,他的言谈可以使大家信服,成为百官的典范。

  禹伤感父亲鲧因为治水没有成功受到惩处,于是他劳苦身躯,焦心思虑,居住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带领众人开发九州土地,疏通九条河道,陂塞九处胡泽,测量九大山系。

  很快天下无人不知“大禹治水”的传说,而民间禹的踪迹的传说无所不在。甚至,北边的匈奴和南边的百越,都说自己是禹后,而龙门会稽禹之迹尤著名。

   

  大禹治水有功,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舜临死前,禅让帝位给禹。

  姒(sì),这个字极难认,大禹及后代都姓这个姓,相传是舜赐给禹的。

  相传舜流放苗民领袖欢兜于张家界西南方向与天门山相连的崇山。禹死在崇山,葬于绍兴的会稽。在绍兴大禹陵附近,姒姓后裔,自大禹起已传至今146世。

  夏朝最早的用甲骨文刻写的禹王碑已经证明了这一传说。有人已经将碑刻的甲骨文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将其全部翻译出来,大意是:

  继承夏帝之血脉,为帝值御驱鬼魅,九州悲痛永远的逝去。

  禹辟开渊门,弯着脊亲自背负沙篓;在北方组织工程,铲子举起遮蔽天地,奠定了汲水灌溉。

  旧病复发,天长日久,禹终于去世。正在准备为禹发丧之时,有瑶民请求归附。

  抛弃家园,离开祖祀,在楚的崇山,率领姒的氏族,将禹盛装裹敛,装在筏上迁徒,葬在会稽,修了堂,祭祀禹,为他祈似水之永福。

  南蛮之地,担心苗民总是借故生事,故立碑炷册不得加罪,息宁旁人永远之非议!

  禹继承帝位后,国号为夏,到他儿子启以后方称夏后,夏的建朝者是启,他废除原始部落及帝国以来帝位的禅让制,施行世袭制,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傅斯年在《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中说:

  “夏后氏者,其名称甚怪,氏是族类,后为王号,上古三代中,殷曰殷人,周曰周人,唯有夏曰夏后。”

  他推论,大致是诸夏的部落很多,而有一族为之盟长,这一族于是就取号夏后氏。

  傅斯年从夏禹治水行走踪迹开始追寻历代夏后的踪迹。

  他查阅了《左传》、《国语》、《诗经》、《周诰》、《史记》、《战国策》等一系列历史古籍,收集大量记载历代夏后的行踪的史料,归纳论证,总结得出:

  夏迹包括山西汾水流域,河南西部中部;西至陕西,即渭水下流;东至济水上流,夷人一带;南至荆楚一带。

  上古时代,商人被周朝人称为夷,夷人大多是商人,从夏迹地域看,夷人在东面,那便证明了傅斯年所提出的重要命意:夷夏东西说。

  禹死后由启建立夏朝,夏后一代有三段时期发生过激烈的夷夏交战。

  傅斯年通过查证《尚书》、《史记》、《天问》、《山海经》、《竹书》、《孟子》等书籍,总结出夏朝的三段大事:

  一、益启之争;

  二、羿少康之争;

  三、汤桀之争。

  夷夏交胜中后来夏桀被成汤所杀,夏被夷灭了,商朝成立。

  推荐阅读

  

  国学共读 | 他是北大校长,不把蒋介石看在眼里,一生毁誉参半热血依然

  国学共读 | 亳-商-殷: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初始密码

  婉馨:乡野臭老九,在浮华的世界里,静静聆听和抒写生命的感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