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他是我见过最性感的男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他是我见过最性感的男人!

2018-05-10 21:17:04 作者:点击?蓝字关注 来源:视觉志 阅读:载入中…

他是我见过最性感的男人!

  文章图片、视频来自网络

  有人说人这辈子最怕听懂一首歌,可我觉得人这辈子也怕读懂一本书。

  有这么一个人,一本书上只要印有他的名字,就好比被赋予了思想和灵魂。他的名字和很多伟大的名字连在一起,聂鲁达、里尔克、苏珊桑塔格、卡瓦菲斯、曼德尔施塔姆、布罗茨基、哈罗德·布鲁姆、辛波斯卡、米沃什。他的译作影响了几代人,而那些被他影响的人正在改变着世界

  他就是黄灿然

  今年1月单向街书店将“年度致敬”奖颁给了他;

  在这一季的《春天读诗》中,读诗人蒋方舟视他为自己的偶像;如果没有他,我们很难读到这些伟大作家、诗人的著作。

  你可能会以为他是清华北大毕业的博士,你可能会以为他是上世纪留学欧美的海归,你可能会猜测他有可能出生于书香世家。

  可是都错了,曾经的他连26个英文字母都不认识,做过工人,现在却成了诗人,成为了国内最受欢迎的翻译家之一。

  1963年,他生于福建泉州的宴田村,这个村子在高山里,只有十六户人家。那时的中国正被饥荒的阴影笼罩着,宴田也不例外,他童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饥饿感。

  贫瘠的山村里哪里有什么书可读,家里仅有的几本《三国演义》连环画都被他翻烂了,有的人骨子里就有这种对文字的热爱,与别的孩子不同,他不看画,只看文字。

  1978年,15岁的他被祖母接到了香港,他并没有去什么香港高校就读,而是成了制衣厂的一名打枣工。“打枣”就是用机器将衣服(尤其是牛仔工装)口袋、袖口等容易破损的位置重复用针线穿死。

  他每天做着和文学没有一点关系的事情,还会受伤。有一次,他的大拇指   就被整颗钉穿过,不得不去医院做手术。

  这对他来说,并不是最苦恼的,困扰他的更多是精神上的苦闷。

  你无法想象,15岁到19岁的黄灿然想得最多的竟然是自杀。他对未来感到迷茫,每天醒来重复同一件事,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所谓未来,最令人期待的是它的不确定性,可是他的生活都是确定的,他对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感到恐慌,他想要逃离香港,却又无处可去。家人都在香港,故乡已是他乡。

  那时候的他不会广东话,也不会英文,甚至连26个字母都不认识,那时的他还没听说过莎士比亚,又与工厂格格不入,而唯一能抚慰他的就只有书。

  工友们拿到薪水后,往往用于赌和嫖,而黄灿然几乎把钱花在了买书和订杂志上,为此他还经常被工友讽刺,“读书有什么用?毕业以后还不是要出来赚钱?”命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接受命运。

  那时候的香港,一名工人只要勤快又愿意加班,甚至有可能月入过万。可大学毕业的文职工作,收入不过两三千。而黄灿然的父母虽然默许他看书的行为,但潜意识里他们觉得读书根本没有前途。

  不知是文学治愈了他,还是他选择了文学。他每天往返于书店与工厂。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81年。他做出改变一生的决定,得益于一个人的一句话,就是他的大舅。

  大舅喜欢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大舅对他说:“灿然,你这么喜欢看书,应该去读大学。暨南大学专门招侨胞,还会有优待。”

  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舅舅的鼓励让他迅速找到方向。与现在很多的『积极废人』不同,他不是光立誓而不行动的人,回到香港后,黄灿然报名夜校,白天做工,晚上上课,回家再坚持自学一个半小时以上。

  听英文歌的时候,有些唱片背后附歌词,他就查《新英汉词典》,密密麻麻地写满注释。这本词典一直陪伴他到报社考试,终于被翻烂了。

  他用了两年时间补齐了香港六年制的英语课程,顺利考入了广州市暨南大学新闻系。大学期间,逛书店、翻译作品、写诗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因为英文书很贵,所以他就跑了多家旧书店淘书,毕业时,书已经有整整25箱。

  毕业后的黄灿然要面对养家的问题,彼时的他仍然不忘文学,他就利用两三个小时的地铁时间阅读。

  1990年,他翻译了首批卡瓦菲斯的诗,担任了香港《大公报》国际新闻翻译。也是这份工作,令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文化。

  但其实“真正的作家会创造环境,而不是由环境来创造他。”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和阅读,他的身体逐渐撑不住了,他在28岁左右时生了场大病。也正是这场病彻底改变了他,他开始积极地锻炼身体。

  到了35岁,有一天他觉得活着实在是很累,但他突然想到,既是这样,那么为何不就多做翻译,把下半生都用来服务别人。这样下了决心后,生活顿然轻松起来。这种一定程度的无我,反而让他看到世界的光彩,并顺手变成诗。

  他开始大量翻译,二十年如一日地工作。

  四年前,黄灿然从大公报辞职搬到洞背,继续做不挣钱的文学翻译,写没什么人读的诗。他说,已经做好随时死去的准备,而最好的死法,就是倒在工作台上

  黄灿然这样评价自己:

  “有人说我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我想这更多的是指我在文学上的榜样,像卡瓦菲斯、佩索阿、拉金,大半辈子都是沉默的,待在一个地方,不出门,自己干自己的事。比如杜甫,颠沛流离。这些人对我是榜样也是安慰。”

  今年1月,在单向街书店的颁奖典礼上,黄灿然在领奖的时候,引用了自己所译的书中的一句话:

  “在一个坏的时代里面,任何成就都有可能不是什么荣誉,而是耻辱的标记。”

  与此同时,他也坦承,自己来领奖的原因,是“听说能够拿到奖金”。因为这笔奖金可解他的燃眉之急。

  你或许会奇怪,著名翻译家也会缺钱吗?

  出色的翻译工作为黄灿然带来了读者,带来了名,却没有为他带来利。

  国内翻译工作者的生存环境十分艰难,即使是像黄灿然这样的著名译者,稿费也基本维持在千字60-80元,翻译十万字的稿费也只有6000-8000元,这是一份耗时耗力又得不到应有报酬的工作。

  黄灿然常常自嘲,说自己的座右铭就是“努力不赚钱”。

  你真的无法理解,现在这个时代,居然还有人心甘情愿地从事不赚钱的工作,要有多大的毅力,要多么热爱这件事情,才能一做就是一辈子。

  生活贫苦也只是一方面,做翻译还要求译者绝对能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

  就像纪录片中黄灿然说的那句话:“做翻译最大的毛病就是,译得顺畅的时候,就会忘了站起来活动;遇到问题时,就会专心于解决,也忘了站起来活动。”

  视频来自單農、單向空間《黄灿然和他的洞背》

  纪录片《黄灿然和他的洞背》的末尾是这样写他的:

  从香港到洞背,

  他始终在不宽裕的生活里,拥抱最宽阔的世界

  把最伟大的思想翻译成中文,把最细微的日常写成诗歌;

  我们致敬他,也致敬他所歌颂的人。

  有许多人为名利放弃了自己热爱的事,又有许多人每天都在确立新的目标却从未去实践。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男人最性感,黄灿然用这一生影响了不止一代人。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视 觉 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