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帝都租房史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帝都租房史

2018-05-28 08:06:27 作者:周觅 来源:拾文化 阅读:载入中…

帝都租房史

  每日8点,文化早餐   ▵ 点击  拾文化  关注 / 置顶公众号

  情感  | 新知  |  文化  |  生活  |  抟物馆

  关于租房,现代人肯定有许多要吐槽的,在房价被炒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年轻人想要凭自己能力在帝都买一套房,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我们回到古代,是不是就不用租房?

  不!

  古代比现代人还惨,不仅平民百姓需要租房,就连达官贵人也需要“租房”,只不过达官贵人“租”的是皇帝赏赐房子,他们看似豪华的府邸就跟白宫一样,在任时,可随意居住,离任后如果不能赐田还乡,那就只能收拾东西马路了。

  恭王府遗址

  也就是说,古代达官贵人的官邸并不属于自己,也没有七十年的产权保护

   1 

  梦回大唐,实现全民租房

  租房,在古代很普遍的一件事。只不过古代的租房更有讲究,不叫租房,而叫赁居、卜居、赁屋而住、寓居。

  历史上许多的文人名流都租过房,其中最出名的算是白居易了。

  白居易的《卜居》,生动地写出了自己租房买房的心路历程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看过《妖猫传》的都知道,白居易是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一代才子,他29岁考中进士,32岁官任“校书郎”,级别正九品,薪水每月一万六千文。(折算人民币三千两百元)

  但即便优秀至此,他还是没钱买房,只好在帝都长安租房住。

  从他留下的诗词里,可以看到他拮据的生活: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因为没钱买房,白居易在长安东郊常乐里租了四间茅屋,但又因为离上班的地方远,所以他养了一匹马代步,此外还雇了一个保姆仆人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在帝都长安当官二十年,始终没钱买房没处落脚

  “省吏嫌坊远,豪家笑地偏。”

  由于白居易租的房子在郊区,省吏嫌弃他租的房子距离帝都太远;有钱的人笑话他郊区的地理位置偏僻

  “阶庭宽窄才容足,墙壁高低粗及肩。”

  白居易郊区的房子经常被省吏和豪家笑话,这让他觉得难堪,他亦觉得长期租房不是办法,就跑到陕西渭南县,也就是长安城的卫星城,买下一处宅子。

  但是那个宅子是什么样的呢?

  宅子里边的台阶窄的仅仅只能够容纳一个人上下,墙壁低到了一个人的肩膀处。可以说是很简陋了。

  不过,白居易虽然在渭南买了属于自己的宅子,但是由于上班路途遥远,他平日还是租房住在城里,只在周末的时候回渭南老家

  这和帝都附近的白领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是,白领们坐高铁上下班,白居易骑马上下班——显然骑马更拉风一点。

  就这样,白居易租了二十年房,直到五十岁上才买了套二手房,看起来虽然很可怜,但是他的《池上篇》对此表现出了极为满足乐观的心态,他说:

  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

  跟白居易相比,另一位诗圣杜甫就无疑显得更加悲惨了,不仅要到处租房,甚至还租不到房,还要因为生在乱世而四处奔走。

  杜甫结结实实是一名房奴。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好不容易在长安扎稳脚跟,成了国家公务员好日子却没过几年就失业了。

  战乱之下,他带着妻儿飘到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起了一座茅草结构的临时搭盖,后人称之为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听起来像模像样的,实际上就是用草堆成的茅屋。

  茅屋有多么不牢靠呢?从杜甫留下的诗集中可略见一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每年八月秋风怒号,杜甫的茅屋就被掀掉了三层茅草,露出了茅屋的木架。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成都那地方经常下雨,一到下雨,茅屋就成为了标准的“陋室”,无论是床头还是床尾都没有干燥的地方,雨滴一直漏到屋内,从早到晚不曾断绝。

  以上就是杜甫为讲述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写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歌末尾,他质问苍天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然而苍天不回答

  杜甫不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是房地产商干的事,不归苍天管。

  除了白居易和杜甫,唐代还有许多风流名士依靠租房子过活,比如韩愈。

  韩愈号称“唐宋八大家之首”,但存钱存了30年才买了第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即便曾官至京兆伊,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仍旧工作30年买不起房。

  可见韩愈的确是个清官。

   2 

  梦回大宋  全民租不起房

  如果是梦回唐代,实现全民租房是一件挺悲哀事情,那么梦回宋代就更凄惨了,宋代时帝都的房子,一般人租都租不起。

  为什么呢?

  宋代人口多。宋代的民间手工艺极其发达,整个东京遍布手工艺人。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东京“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

  清明上河图

  北宋王禹偁的《李氏园亭记》亦说道:

  “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非熏戚世家,居无隙地。”

  也就是说,当时的汴京地价,是与金同价的,除了有点背景的世家之外,无颜无钱无才的三无青年根本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

  王禹偁的说法并不过分,北宋大学士陶毂,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说法。

  陶毂,他亲眼见过帝都的老百姓住房是多么紧张

  “四邻局塞,半空架版,叠垛箱笼,分寝儿女。”

  四周已经被物品塞的没有缝隙,只好在半空中架起三合板,将房子改造成为小复式。家中的箱子堆着另一个箱子,物品上塞着另一个物品,实在是没有多余空间,自己仅有的狭小的空间也要分给儿女一部分

  陶毂用寥寥几句,刻画了东京艰苦的群租房生活。

  清明上河图

  底层人民租房如此困难,那么中上层社会人士的生活总该好很多吧。

  不!

  以苏轼为代表的苏家可以说是宋代最为知名的世家,但是他们的生活依旧很艰难。

  苏轼的弟弟苏辙于嘉祐元年进京,当他和苏轼考中进士的时候,爸爸苏洵也做了十来年的官,苏轼和苏辙原以为去了帝都可以住在自己的父亲大人那里,可是无奈父亲大人也是租房住。

  于是两兄弟在帝都只得借住公署。

  三苏石

  但是后来苏辙、苏轼的妻子孩子也来到帝都,一家老小几十口,公署里住不下,老爸苏洵才去租了一处宅院供一大家子人居住和生活。后来,嘉祐五年,苏洵带苏辙移居河南杞县,也是租的房子;嘉祐六年,苏洵带苏辙回京闲居,还是租的房子~

  不仅老爸买房如此艰难,还要到处租房住,几个孩子也是如此。

  二儿子苏辙直到七十岁那年才在帝都南边的一个城市许昌买了房子。

  买房之前,二儿子苏辙写了一首诗,说:

  "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

  "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

  大意是活了大半生,白头发都有了,放眼四海,居然还没有属于我自己的房子!!!

  苏辙还作过一首《李方叔新宅》,表达了买不起房的悲伤

  我年七十无住宅,斤斧登登乱朝夕

  儿孙期我八十年,宅成可作十年客。

  大意是我七十了房子都没封顶,还能每天听到建筑工地施工的声音,我的孩子们希望我能活到八十,这样的话房子建成后我还能住个小十年。

  除了苏氏一家人买房艰难,大文学家欧阳修也是一个。

  欧阳修考中进士后便当官了,但工作了好多年,始终没买上房子。他给朋友写信说:

  "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

  意思是自从我来到帝都工作,就一直没有一处可以藏身的房子,只能住在别人的旧宅里,还只能住在旧宅的杂货间之类的地方。

  都说现在的“北漂”很难,年轻人在帝都生活和租房都很艰难,但其实,古代也不容易,有时候,人类悲欢是相通的,比如租房。

  古人今人一样艰难,一样要忍受房东的克扣,一样要为租房到处奔波,只不过古代的租房,叫做赁居,中介叫做“牙人”“知见人”,合约叫做契本而已,但遭遇的困难,都是一样的。

  唯一不同的是,今人租房各有各的包租婆,古代只有一个包租公,就是皇帝。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年轻人仅仅靠自己力量就能在帝都买房?

  几乎不存在的。

  你问我为什么?你以为我是没有投资眼光

  不,我是因为单纯的没钱。

  End .

  ▿ more ▿ 更多文章点击直达

  · 最好的生活是在城市里过出森林意境

  · 中国人的聚会文化,一场心机婊之间的较量

  ·  本文因太过尴尬没有标题

  要不要  赞  和  分享到票圈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帝都租房史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