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与人民日报丨珍惜这份缘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与人民日报丨珍惜这份缘

2018-05-28 11:31:38 作者:周权 来源:人民日报文艺 阅读:载入中…

我与人民日报丨珍惜这份缘

  每天清晨,天色微明,楼下树丛中的鸟儿们就开始叽叽喳喳比嗓子了。此刻,我如战士听到号令,起身,惬意地开始我的一天——打开手机,第一屏右边第一个图标,右手大拇指意识地触点,人民日报APP瞬间开启。“人民日报 有品质新闻”,这十个字的开启语,很亲切,像老朋友见面时的招呼,我看了,颔首微笑,算作回礼。

  眨眼间,首页呈现,一条条最新资讯,仪仗兵似的列于眼前。

  但看这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新闻,我总感觉缺点什么,又说不出。快速扫过“闻(热点)”,急切地点开“报(版面)”,一张顶新鲜《人民日报》就摊在了面前。

  报纸左上角,“人民日报”四个红色大字稳妥妥地立着。嗯,这感觉对了

  手指滑动,要闻,评论经济文化政治理论社会生态体育国际,副刊……我在一个个版面上驻足、流连,看标题,读内容,观版式,有时还挑出两篇来分析分析新闻的导语,琢磨琢磨文章结构布局,咂摸咂摸文字背后的意蕴。

  也许年轻朋友笑话我了,“如今还这样读报纸啊,老套、古板,不时兴了”。嘿嘿,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这样阅读习惯养成也是有缘由、有渊源的。

  小时候,与爷爷奶奶住在农村。家里没有报刊,跟外界唯一的信息连通就靠广播喇叭里经常提到“据《人民日报》报道……”“《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我人小,还不认字,但又好奇,缠着爷爷问《人民日报》是什么?爷爷也不识字,但他知道,《人民日报》是中国权威的报纸,上面登的都是党中央声音。我似懂非懂

  稍大点,上了农村小学,赶上重要文章发表,各个班级会轮流拿全校唯一的一份《人民日报》,由班主任老师大家读一读,这才第一次看见《人民日报》长什么样,才知道报头上“人民日报”四个字是毛主席亲自题写的。小伙伴们都一脸的惊奇,“是毛主席写的啊!”

  再大点,开始写作文特别是写议论文,就喜欢写上“据《人民日报》报道”,或者“《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说”,似乎只有这样,才感觉论证格外充分,格外有说服力

  高中时,对文学有了朦胧爱好,特别喜欢报纸副刊。那时,在学校阅览室的报夹子上能看到《人民日报》。每次一拿到报纸,就快速往后翻,看“大地”副刊。看多了,发现语文教科书上不少课文作者,也在“大地”上发表文章

  后来,工科专业毕业后,我所在电子行业红火,几乎家家都办企业报。我也试着给我们的企业报写些“豆腐块”,竟然都登了。手写体变成铅字,魔力实在是大,我毅然决然地一肩挑起企业报的全部工作,既当记者又做编辑,既是排版工又是发行员。

  然而,没有一点新闻业务知识怎么办报啊!哎,巧了,就是在这当口,人民日报社用函授方式,向热心读者传授新闻知识。讲义都是人民日报社资深记者编辑写的,有实践有理论,好像把了我的脉开的处方,抓的药。怎么起标题,怎么写导语,怎么改稿;什么叫新闻策划,什么是版面语言;新闻线索哪里来,评论如何选题……我在采编中遇到的所有难题,都可以在讲义中找到答案

  一年的学习受益匪浅。就靠这点能耐,我竟然把我们的企业报办出了点名堂,几乎年年有作品获奖,在电子行业报中有了点小名气。后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凭着在企业报积累下的资本,敲开地市报社的大门,成了《南通日报》的一名记者。

  作为地方党报的一名采编人员,我就不仅仅是《人民日报》的一名读者了。我在《人民日报》上面找准政治脉搏同时,我也把它当作我的教科书,从上面去找选题,寻灵感学业务。《人民日报》也是一杆秤,对我的作品有过准确的度量。我很荣幸,做记者时,有过新闻作品在《人民日报》刊发;担任副刊编辑后,也有两篇散文习作在“大地”副刊上露脸。这对我而言,是肯定,更是激励

  此刻,坐在书桌前写这篇文章时,才猛然发现,我跟《人民日报》这份缘,跨越了五十载。我暗忖,如果没有这份缘,我的人生会不会是另一副面孔?好在,人生没有如果。

  我感恩这份缘,珍惜这份缘,要把这份缘不断延续下去。

  (作者为南通日报评论副刊部主任

  图片选自网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