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岁这一年,没有人是好过的
见小曰明成长|女性|思维|投资NO.87第96篇原创
文 | 明玥
去年,初初走入大众视野的民谣歌手赵雷,以一曲《三十岁的女人》,成功得罪了自己的核心受众。
“她是个三十岁,至今还没有结婚的女人,她笑脸中眼旁已有几道波纹,三十岁了光芒和激情已被岁月打磨……她是个三十岁 身材还没有走形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可否留有当年的一丝清纯……”
民谣界直男歌手额,他大概不知道,现今这代三十岁的姐姐,身材没走样是应该的,结没结婚是一种选择,根本不在乎什么当年的清纯。
光芒和激情被打磨?不存在的。
我们的充实或迷茫,执着或傲娇,光荣与梦想,虽然与那些东西有关,但并不主要来自于外界的评价。
怎么跟自己相处,才是大考。
0128岁那年,我处于一种绵长的不爽状态。
忘了从哪里看了一篇文章,意思是20几岁是你人生最美好的日子,但20几岁其实没有十年。大学毕业就20出头了,火急火燎地考研、实习、谈糊里糊涂的恋爱,一转眼就过了25岁了。
结尾处作者提了个纲领说,既然最美好的日子那么短,那你一定要过得尽可能有价值,最好是把每一年都当成一场开拓进取的冒险。
做没做过的事,去没去过的地方,将来回忆起来,能清晰地说起每一年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选择,才算充实。
当时我看完,脑子轰了一声——完了,我自从22岁大学毕业以来,就做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平时喜宅,风平浪静不折腾,理想中的BOY百撩不动。
人家的每一年是一场冒险,我过去的每一年都像一场混沌,没啥记忆点。
当时我隐隐约约地懂得了一个词——“滞涨”,年纪和欲望在涨,但见识和能力没跟上,仍然处于一种小女生的状态。
是的,“小女生”的阶段,不是随着年龄增长就能自然结束的,就像陈年的痘疤消不掉,有的后来变成了斑。
我跑去国外玩了半个月,拖着比自己体重还重的行李箱回来,结果发现买买买没有用;我报了一个钢琴班,想说圆一下小时候的梦,结果去了两次就不想再去了;我加了几个同城群周末去远足,但性格内向的人跟陌生人真的很难聊天,更别提交朋友了。
有一个搞玄学的朋友说,大部分女人会在29岁那年众神归位。
于是,28岁的我特别希望29岁快点来临。比起长个几岁,我更怕过得没意思,好希望有一天,可以对着海滩摇晃着红酒杯,气定神闲地说出以下这种话:
从来不怀念青春,刚成人的局促生涩,对未来的焦灼不安,待人处事的幼稚困顿,都不是愉快的回忆。年纪渐长后经济独立、行动自由、内心笃定、看清很多事情、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可以力所能及的对自己好一点,不再勉强自己,坦然接受生命中的所有境遇。我总觉得现在,才是最好的时候。
日子呼啦啦到了29岁,我潜意识里好像不允许没事发生。
先考虑了辞职,觉得不行,没底气。业余跟朋友搞了个小型创业——其实只是想开家小店,没搞成。然后到处看房子,忽悠爸妈把闲钱从老家拿来杭州买房投资,成功,毕竟那是2016年中。
你还别说,任性折腾了一圈,做成多少事另讲,但这一年我是真的印象深刻。
浮躁和焦虑,没准儿是件好事啊。
02所以看到这部讲述香港女孩的电影《29+1》,即使知道这是个老生常谈的旧话题了,也不可能开出什么普世药方,我还是愿意再去经历那些细细密密的感受。
香港姑娘林若君,比我厉害多了,生得漂亮,极其自律,积极上进。
每天把出门的每一个仪式——化妆、搭配、带首饰精确到分钟,吃东西精确到卡路里;做着一份化妆品公司的营销工作,深谙女老板心理,已经被当成继承人培养;下了班有一群多年的好姐妹,可以吃饭聊天泡吧;还没结婚,但跟男友已经爱情长跑多年。
很完美吧,且等着。
某天一上公交车,碰到了当年的大学老师,遭到一顿连珠炮似的“你快30岁了吧”、“结婚了吗,买房了吗,都没有?完了”、“女人年纪越大价值越低”、“女人特别应该好好计划一下自己的将来”……
我说这位老师,怕不是AYAWAWA附体了吧。
不,人家香港人实际得很,老早改行卖保险了,直接掏出一份计划书递过来,瞬间被车上一群上班族姑娘抢着要。
好像从这个点开始,若君看似尽在掌控的生活,突然被拉开了一道口子。
先是租住多年的房子出了问题,房东早上还客气地愿意帮她修整,晚上就和气地过来通知:我老婆把房子卖了,你赶紧搬走吧。
男朋友也是一副不想被留着过年的样子:愿意搬来就搬咯,结婚么你不是拒绝过我吗,我反正达不到你的条件。
气得她拎着箱子就走,住到了房东介绍的乡下村屋。
闺蜜聚会越来越无话可说——神奇的是,到了三十岁上下,你会发现周围的同龄人们,似乎生活在完全不同的阶段:
有人照旧是眼镜背心的学生打扮,正在经历人生第一场正经恋爱,日子平淡如水。
有人呈现一副御姐气象,结毛婚?漂亮姐姐还在甜甜蜜蜜地请弟弟吃饭呢,活在当下。
有人仿佛是陈年的家庭主妇,开口闭口就是小孩老公学区房,谁家男人出轨了被我看见了。
各个打扮打扮都光鲜亮丽,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担忧,找不到谁能当成标杆,遇事也商量不到痛点。
相熟多时、颇有市井智慧的出租车司机告诉她:
年轻人嘛,都觉得放弃问题比解决问题容易得多,但做了高层,要学会解决问题了。
精明能干、有意提携的女老板告诉她:
这就是土星周期。土星围绕太阳转一圈,需要三十年。每个人到了这个年纪,都会被这颗星影响,你肯定会觉得人生有很多变化,很多挑战。
原来如此,没有人是好过的。
刚刚被安慰好,晴天一道霹雳,老爸病倒了,术后不治。
她的后悔,她的无力,没有人可以说,说了也没有用,这是每个人迟早必须自己吞下的生命体验。
但是这件事来得太不是时候,她刚离开住惯的地方,跟男朋友渐行渐远,工作上还被客户发脾气挑剔……
这个不久前才被提拔的姑娘,因为一连串打击,再也没办法集中精神做事。
或者说,她其实也早就想找一个出口,“我需要停下来想一想”。
于是干脆辞了职,光着脚走在街上哭。
谁能想到还有这样的时刻,回头一望,一无所有,往前一看,一片茫然,原本尽在掌握的一切突然间集体失控了。
小到大,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独立的人,直到爸爸去世,妈妈回了内地,不再经常打电话给你,男朋友出差不在身边,自己辞了职,才发现自己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
原来平时一直依赖工作,下班之后,依赖和朋友去吃饭。再没事做,就依赖睡觉。
当你发现一个人真的没事做的时候,你真的不知道做什么好。
还是我不懂得和自己相处呢?
03还好还好,茫然失控中的她,发现房东介绍她住的村屋屋主,居然是一个跟她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女孩。
这个有趣的姑娘,独自去远行之前,留下了一本为自己写的人生笔记。
电影的第二女主——郑欣宜扮演的黄天乐,就在第一女主完全崩溃的时刻,用回忆录的方式搞笑上线了。
“妈妈告诉我,出生那一天,爸爸去打麻将了,没来迎接我,这就是我对自己出生那一天所知道的唯一的一件事。”
“六年级的时候,我写过我理想的职业是歌迷会的会长,结果老师说这个不是职业,叫我重写。”
“我今年29岁,在一间唱片店里做销售十年,是不是该想想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呢?”
“在这里做了十年,老板就像是我的一个亲人,而我的另一个亲人,就是我从小到大的好朋友张汉明。”
跟若君的早熟比起来,这个胖胖的姑娘,好像一直留在童年,她父母早逝,守着一间老屋,一个朋友,一份可有可无的工作。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胖人都是天生的乐观派,黄天乐整体都乐呵呵的。
那些把其他三十岁的姑娘折磨疯了的问题——没有梦想,没有结婚对象,搞不定职场,害怕被同龄人抛弃,生活没意思不充实……在她那里,好像统统不是事儿。
她做着快要被时代淘汰的一份工,但自己非常喜欢。她只有一个朋友,虽然是青梅竹马的男性发小,但相处很自然。
在她的记事本中,没事儿就去走走过去上学的路,跟发小去吃吃儿时的小摊,回忆回忆学生时代暗恋的人,听听演唱会。
因为喜欢《日落巴黎》,她也辞了职,一个人跑去巴黎旅行了,这期间托发小把房子租给了若君。
若君看到这里,多少有点羡慕嫉妒恨,日子还能这么没心没肺地过?
凭什么?
翻到日记本的下一页,看到一行字:“今天我打算告诉好朋友张汉明,我得了癌症。”
原来她去走过去的路,她决定了辞职去旅行,她做了一本自传式的笔记,不是因为没心没肺。
走之前,她请男生朋友摸摸她的胸部,因为巴黎回来就安排手术了,不想在做手术之前只是被医生摸过。
然后的然后,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长长久久的能够听得到对方心跳的拥抱,“你现在去玩,不过记得一定要回来,我会陪你去看病,一定会好的。剩下的事,不如等你病好了再做。”
看到这里,忍不住一阵鼻酸。
其实你不能决定你会拥有什么失去什么,只能决定如何看待。
同样半杯水,若君看到她只有半杯,还缺半杯,天乐看到自己已经有半杯,已是幸运——若不是这样,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巴黎,也不会辞掉工作,离开安乐窝。
04天乐这个角色,由胖得可爱的肥姐女儿郑欣宜来演绎,简直浑然天成。
不过细细一想,她本人更像是一个现实版的若君。
郑欣宜是1987年生人,早在她出生之前,父母感情就已经破裂。肥姐是要强之人,有爱有力量,有钱有地位,把一切都倾注在宝贝女儿身上。
怕她在香港读书被欺负,就安排她在加拿大接受教育。
看她喜欢吃鲍鱼,一顿给煮七个。
她16岁懂得了审美,哭着说要减肥,妈妈立刻联系上修身堂的老板张玉珊,助她减掉一半体重。
长大了喜欢音乐,要进演艺圈,那TVB的叔叔阿姨不就是现成的资源么。
有妈的孩子是个宝贝,郑欣宜从小到大呼风唤雨,要啥有啥,也不缺爱。
有一天,唱唱跳跳了大半辈子、被香港人看成福气象征的沈殿霞,突然得了绝症,去日无多。
因为担心女儿胡乱挥霍,她找律师定下遗嘱,规定欣宜要35岁后才可动用遗产,之前她每月只能从基金中提取约2万元的生活费。
母亲一走,欣宜的天就塌了。
有星二代的身份,却没有星二代的颜值,一上台就饱受攻击和嘲讽。
那时候谈实力尚早,身材又开始复胖,叔叔阿姨们的面子也差不多用遍了,她在演艺圈的价值需要被重新考量。
男朋友要离开,她跪下哭求,留不住逝去的感情。
工作有一搭没一搭,为了亡母遗志又不好意思去跟老爸要钱,顶着歌手身份花钱大手大脚惯了的欣宜,日子很不好过。
她胖了又瘦,瘦了又胖,折腾好几年之后,郑欣宜干脆“自暴自弃”了,宣布不再减肥,还跟朋友合伙开了一间甜品店。
遇到不介意她身材的唱片公司后,她以一首《你瘦够了吗》再次出发,终于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方式:
你觉得不好看,你不喜欢,你可以不要看,我没有逼你看。如果我的存在影响到你的人生,那你要检讨下你的人生。因为我的生命是我自己去活的,我要先对得起自己。
奇妙的是,这个“做自己”的定位,居然被市场接受了,再去演电影出唱片,她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字。
电影中的她们,银幕外的我们,无聊无趣就努力折腾,走不动了就停下来自愈,有心愿就去实现,不想迎合就做自己。
其实都没有找到拯救自己的终极武器,但我们学着跟自己好好相处,跟20岁的时候一样敢试错。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众神归位吧。
【the end】
转发朋友圈就是最好的赞赏
见小曰明成长|女性|思维|投资NO.87想当明玥的亲生闺蜜智囊团的姐妹,请扫这个二维码加我哦,注明“智囊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