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人生的几次蜕变,是以高考为起点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人生的几次蜕变,是以高考为起点的

2018-06-08 09:17:12 作者:<span id="js 阅读:载入中…

我人生的几次蜕变,是以高考为起点的

  在一个缺乏好大学国家,为什么还是要说,考大学是重要

  1

  高考前夕,一位老师意见影响了我此后的人生道路

  这位老师欣赏我的写作才华。填报高考志愿时他告诉我:“你应该报新闻系,将来当记者,这样也能发挥你的写作才华。作家都是穷死的。”

  在我那少有人提供指导少年生涯里,他是少数给过我热情指导的老师。他的话,具有无可挑剔权威性,他的指导意见仿佛一条通向人生峰顶的绳索

  于是,我填报了武汉某所一类大学的新闻系,并如愿考取。

  《教父》剧照

  2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刻,我内心雀跃了三分钟。然后平静下来。

  作为一个穷苦农家孩子,我理解同学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的欢呼雀跃之情。然而,我马上想到的是读大学的学费,以及上大学后的生活费。这意味着,为了我的人生登顶,父亲又得拼命四年。

  在这种背景下,“要争气”“要出人头地”“不能让父母失望”是那时我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主题

  在高考之前,这只意味着一件事:好好学习努力考上大学。

  所以除了学习,我不敢拼命玩,甚至连内心喜欢上某个女孩子都觉得是罪恶的,因为这可能导致学习下滑,辜负父母的辛苦付出

  那时我只有一样爱好文学。却还要经常为此背负心理枷锁。因为只要成绩下滑,老师就会归咎于我的这份小小爱好,文学成了替罪羊。

  我就这样夹着尾巴完成了最初的自我文字启蒙

  上大学后,“争气”意味着,沿着这个社会认定的价值台阶,努力往上爬,成为“人生赢家”。

  尽管那时除了遵循普遍的价值标准,并没有多少独立思考空间,然而,大学期间,仍然有些因素,孕育了后来越来越多独立思考的种子

  《天堂电影院》剧照

  3

  也许是被前十年的学习魔咒伤到,大学期间,我其实拼命在逃避学习。

  由于没有高考这样的硬性压力,我的学习变成了凭兴趣而动。喜欢的课,我会学得投入一些,不喜欢的课,直接撬掉,因为在教室呆着我会感到难受

  更多的自由探索空间,对我的人生来说,这是一种重要的改变

  《教父》剧照

  那时,我进入图书馆时间比进入教室的多,虽然真正完整读完的书并不多,但大量翻书、借书的过程中,视野得到了开阔

  在这个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一些精神偶像,确立了后来的精神标尺。

  比如沃尔特·李普曼,一位影响了美国政坛半个世纪专栏作家,他的传记作者说他“虽不指挥千军万马,却具有左右舆论巨大力量”。他只是用文字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能产生巨大影响力,这实在令人羡慕

  多年之后,发现迷恋李普曼的中国青年有一大拨,这包括现在功成名就吴晓波。他的蓝狮子出版公司在重新出版《李普曼传》中文版时,还将我谈及李普曼的一段话放到腰封上作为推荐语。

  不过李普曼这样纵论天下评论家在中国没有存在的可能,我还是倾向于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至今也难以忘记,从图书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页泛黄的亨利·福特传记,那不是一本很有名的传记,然而书中对亨利·福特发明汽车细节进行生动风趣描述,让我捧腹不已,大呼过瘾。“写文章,就应该这么写!”

  所以,虽然还在大学实习期间,我就帮北京某大报评论部主任代写过不少评论,但我还是认为,我应当成为一名记者,而不是评论家。

  4

  读大学期间,我撬课干得最多的事情,不是去图书馆看书,而是去学校周边的放映厅看电影

  我在影厅里度过了无数个下午和晚上。数千部的美国电影,冲刷了我的感官三观

  虽然现在看电影变得方便无比,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连接WIFI,就可看到各种电影,然而当初在学校周边放映厅和一堆人挤在一起看电影的那种快感不复存在了。

  我现在人生经验里的许多东西,来自于大学时海量看电影的经历

  《教父》剧照

  许多电影都是充满沉浸感的生活教科书,教我们怎么做人做事,是这些电影首先让我我明白,与国家和组织机构相比,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感受才是最根本、最值得珍视的,因为它才是一切的基础。此前许多来自书本和老师的教育,都高大上、假大空到了虚伪程度

  比如没有哪个正经的教育者会告诉你:“有疑问的时候,就去做爱。”(来自奥斯卡获奖电影《闻香识女人》的一句台词

  虽然看起来荒诞不经,然而,很大程度上,这正是生活的真相

  《闻香识女人》剧照

  所以,如果说生活中有些人觉得我有点“坏坏的”,首先是来自大学期间所看电影的“不良教导”。

  其实电影看多了,发现对写作也是有帮助的。好的电影故事剪辑与好的文章裁剪道理上是相通的。我至今记得《教父》开篇第一组镜头和第一句台词(“I believe in America”),精彩绝伦啊!我那时就在琢磨,一篇精彩的文章开头,也应该创造类似效果

  《教父》剧照

  5

  从高中,到大学,我发生了什么变化

  最重要的是,不再是为学习而学习了。学习对我而言变成了一项兴趣探索。而不是一项硬性的任务

  这使我的个性和视野都有所拓展了。

  随着视野的扩大,“人生体验素材”的增加,那个曾经为了不能辜负父母而背负跳农门重任、除了学习再无大事的“井底之蛙”,越来越开始感到与这个社会的连接感了。

  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名成员,一个肉身存在和思考主体,我应当成为怎样的我?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兴趣是什么?我的潜能是什么?我开始在较宽泛的基础上,思考这些关于自我的命题

  同样是写文章,写的文章开始有内容了。更多的报刊开始接纳我的作品

  有时想想,感到四年大学好像白读了,因为作为一个学新闻的文科生,我真觉得课堂上学不到什么真东西。

  但如果不读大学,我还会是现在的这个我吗?

  我想答案肯定不是。

  在大学能学到什么,倒在其次,大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认知框架,如果不是站到这个平台上,不是拥有这套认知框架,你注定会成为与现在不同的自己。

  假如我不是考上大学,我能做什么?我从小无经商天赋和相关锤炼,如果不能通过读书走出去,要么打工,要么务农,或在本地的中小学当一名民办老师,所站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平台,认知框架也完全不一样。那样的人生,想想都不容乐观

  我庆幸我考上了大学。“跳农门”固然是命运的重要转折,而平台与认知框架的转换,则是看不见的影响人生的重要因素。

  《闻香识女人》剧照

  6

  我至今记得,大二那年,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与我站在一起尿尿时说过的一句话:“我觉得你不适合当记者,你应该去当一个作家。”

  他这样提是因为,我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不具有记者的那种“八面玲珑、长袖善舞”的性格。

  也许我该感谢当年质疑我的这位兄弟。我自小内心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如果说我后来当记者还算成功的话,追溯源头,也许与这位兄弟的质疑不无关系。我希望证明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好记者,这隐隐地成为我的一股动力,让我在做任何事情时,哪怕是看一场电影时,可能都会捕捉对记者生涯有益启发

  大四那年,我初步证明,自己能够当好一名记者。在北京一家报社实习八个月后,我的实习作品汇展是同学当中最出彩的。老师还邀请我为大二大三的学弟学妹讲了两堂课,分享我的实习经验。分享课结束后,老师还偷偷塞给我一个信封,那是我第一次从学校挣得讲课费。

  我的经验证明了,什么样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好记者,只要你的长板能够弥补你的短板

  我也许没有口若悬河本领,不善于“人来疯”般即兴发挥,那么,我可以做足案头准备工作,尽可能深入研究采访对象相关的所有资料,当坐到采访对象面前时,已经对他熟悉家人。这样的采访者已经从根本上打败了仅凭小聪明仓促上阵的采访者。

  如果不是在大学围绕兴趣进行的许多阅读沉淀,我连这样做的底气都没有,更不要说如何在摸索中找到发挥自己特长方式了。

  所以,大学所提供的宽松环境,其实非常有益于一颗灵魂的自我探索。

  采访“中国首善”曹德旺时的合影

  7

  今天,我的许多思想观念,与刚进大学时,甚至刚走出大学时,已经截然不同

  那时,社会主流价值观还奔涌在我内心的河道里,我拼命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得到主流的认可,以便获得通往更高处的通行证。

  那种“追求被认可”与其说是一种生存策略,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惯性”“集体意识”在我身上的体现,所有人都追求的那种价值,你没道理不追求。

  但走着走着,就会慢慢去质疑一些曾经十分认可的价值,就会去思考什么是对生命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

  于是,我渐渐从主流价值观的牢笼中挣脱,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

  这看起来是我大学毕业以后这么多年,自我摸索、自我体悟、思想走向成熟结果

  然而深究之下,还是大学相对自由状态接受的种种思想刺激,在内心深处萌芽,结合后来更丰富的人生经验,逐渐催生出来的价值体系之树。

  采访香港“财神爷”梁锦松时,梁(左三)对我(左二)说:“你是一个新右派”,这是一次价值体系的交锋

  如果不是经由大学期间的一段自由探索期,去打开认知的通道,去接触更多可能性这种真实自我的焕发,是难以实现的。

  可能终其一生,我都是一个被内心枷锁和生活重负紧紧捆缚的囚徒,而无法超越

  对于今天的大学,我可以有一百个不满意,但不读大学,我就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即使好大学缺乏,人,还是应该创造条件读大学,并充分用人生中特有的这一段不必面临生存压力的自由间隙,好好开阔自己的视野,好好塑造自己心灵的基座。

  因为此后一辈子,我们的人生可能都得受益于大学期间这份底料给我们提供的养分

  文中图片说明:文中出现的电影剧照,为我大学时最喜欢的几部电影。

  相关文章:

  这部记录记载了一群农村孩子的高三生活,12年后,他们的命运与高考还有何关联

  由报大人牵头的读书、写作、画画、自我探索及个人成长线上社区——“豹读会”——正在内测。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的精彩都能被看见,每个爱读书、爱写作、爱画画、热衷自我探索的人,都能找到同伴。内测阶段报名费仅99元(管一年)。有意加入者滑至文末点击“阅读原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