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崔永元:渣子刘震云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崔永元:渣子刘震云

2022-03-22 03:05:12 来源:最箴言 阅读:载入中…
     请点击上面免费关注本微信!

  最箴言

每晚百万人陪你读最箴言。

  作者:万很好

  来源:万小刀(ID:wanxiaodao1)

  01

  1958年,瑞典举办世界杯。

  17岁的球王贝利初露峥嵘,那时处于冷战阶段的苏联和美国大搞核武器竞赛,刚刚把不可一世的美国赶出朝鲜半岛的中国,正在热情高涨地进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假如把那个热情用在足球上,1962年世界杯可能就没有贝利什么事了。

  中国在这一年,诞生了无数彩蛋,当然也有几个混蛋。

  彩蛋代表有扮演唐僧的徐少华,《亮剑》主演李幼斌,还有梁家辉王家卫李宗盛马未都赵宝刚郑晓龙海岩等等…

  而混蛋代表中的佼佼者,恐怕非冯小刚王朔莫属了。

  还有一个,从彩蛋慢慢变成混蛋的刘震云,他就是今天的主角。

  02

  刘震云的童年就两个字,一个字是饿,另一个字还是饿。

  就像鲁迅先生门前的那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那是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为了吃,刘震云第一个理想竟然是当厨子。

  那年刘父到镇上饭馆赊三个馒头,却遭到厨子的羞辱:“你们家人的嘴咋恁贱呢?没有馒头就别吃呀!”

  刘震云听了,宽慰父亲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到镇上的饭馆当厨师,你如果来赊馒头,甭说三个,三十个我都给你。”

  如果不是刘震云的舅舅,恐怕中国真的会少一个作家,多一个厨子。

  那是1971年,刘震云13岁,舅舅问他,“你聪明吗?”刘震云摇摇头。

  舅舅又问,“那你觉得你傻吗?”刘震云还是摇摇头。

  舅舅叹口气,“最难办的就是你这种,不聪明也不傻。依你的情况,估计长大了只能娶个小寡妇。”

  刘震云问,“舅舅,我该怎么办?”

  舅舅说:“记住我的话,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

  刘震云感到自己的未来“岌岌可危”。

  于是,见多识广的舅舅给他支招:“不想娶小寡妇,就离开这里。”

  1973年,15岁的刘震云虚报了年纪,开始参军。

  去了大西北,虽然那里到处都是戈壁滩,特别干燥,但是刘震云感觉也很幸福,至少有吃有穿的,比老家强。

  有了吃的后,刘震云当厨子的梦想这才告一段落。

  人生也是这样,首当其冲解决吃饭问题,吃饭问题解决了,才可以去寻找精神食粮。

  刘震云的精神食粮就是看书,他因此喜欢在晚上站岗,因为这样可以在路灯下看书。

  那时的人们,比较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刘震云除了看小说,还自学了大学微积分课程。

  也因此,在文科学生中,他的数学远远超过其他学生。为他后来以河南省文科状元的头衔考上北大中文系,打下坚实基础。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那么几次机会,但是在机会来临之前,你得充实自己,做好准备,等机会来临时,你才能把握住。

  若机会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黄花菜也凉了。

  03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这是给有准备的青年,一个巨大的机会。

  那两年,刘震云王小波易中天张艺谋顾长卫陈丹青等等,都抓住这个机会,扭转了命运的颓势。

  像王朔冯小刚这些混子,就没考上大学,虽然他们最终也出人头地,但只是看不见的弹痕,千百万人中寥寥几个狗屎运当头而已。

  在北大,刘震云满脑子文学梦,要做现代的鲁迅。

  那时作家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受全社会人民尊重的职业。因为那时候没文化的人太多,作家是文化银儿!

  现在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反而看不起文化人,谁有钱谁谁才是大爷。大抵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物以稀为贵吧。”

  文化人太多,所以不值钱。有钱人太少,所以大家挤进脑袋往钱眼里钻。

  1979年,大二的刘震云脑子里多了一样东西:同乡女孩郭建梅。

  后来,成为他的同床夫人郭建梅。

  郭建梅如今是京城有名的大律师,不能随便乱写,不然把我告上法庭,那就得不偿失了。

  04

  80年代呼啸而来,这是很多当代作家的黄金时代。

  日后,叱咤风云的作家莫言余华苏童王朔等作家纷纷发表小说,并很快扬名立万。

  1982年在《农民日报》工作的刘震云,四处投稿,坚持了四五年,退回的稿子装满了三个大纸箱。

  直到1987年,才开始发表处女作《塔铺》,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一连发表了《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等代表作。

  之后,刘震云与池莉、方方、刘恒等人并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多年努力,终于在文坛有了一席之地。

  在那个年代的众多作家当中,刘震云的天赋不是最好的,但他绝对是最努力的。勤能补拙,在他身上有着完美的演绎。

  而这期间的冯小刚,正以冯裤子的身份,忍辱负重,跟在王朔等一帮大院子弟屁股后面,伺机猎食。

  05

  90年代姗姗来迟,这是小说改编电影的时代。

  时势造英雄,王朔应运而起,在文学和影视圈呼风唤雨,不可一世。

  1991年,冯小刚在王朔的提携下,成为《编辑部故事》的编剧。

  1993年,冯小刚和王朔双双出轨,分别和徐帆徐静蕾鬼混。

  1994年,36岁的冯小刚和36岁的王朔,一起创办了被他们称之为“窑子”的好梦电影公司,同样36岁的刘震云为编剧。

  同年,由冯小刚执导,陈道明、徐帆主演的《一地鸡毛》开拍,该片成为公司第一部公开放映的电视剧,刘震云从此走上了编剧的道路。

  《一地鸡毛》公映后,公司分了他8万块钱。

  “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钱,眼睛都绿了,数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那天,刘震云带着全家人奢侈地吃了一顿肯德基。

  1996年,刘震云上了《实话实说》。

  在央视刚刚开办的节目《实话实说》录制现场,遇见一个嘴巴长得有点歪的年轻人,刘震云见了直替电视台叫苦,这么一个歪嘴巴,能行吗?

  结果录制节目的时候,年轻人的口才了得,把刘震云和坐在他旁边的吕丽萍都惊呆了。

  1997年王朔成为文化圈公敌,好梦公司一连五部电影,均胎死腹中,没有人敢再给他们投资。

  自此,好梦公司正式停业,王朔远走美国,冯小刚事业跌入谷底。

  冯小刚在继续张罗拍电影,他潜心准备的剧是《甲方乙方》。

  其实该剧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但如果当时挂王朔的名字,也会因为王朔的恶名而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最终只挂了冯小刚的名字。

  影片顺利上映后,票房爆炸了,直达3600万。

  后来王朔回国,冯小刚送了五万块版权费给王朔,王朔二话不说,将钱洒了冯小刚一脸。

  二人因此分道扬镳。

  06

  2000年,对于冯小刚来说是个分水岭。

  在那之前,他一直跟着王朔混,在此之后他跟刘震云组CP。

  说通俗点就是,前任王朔把冯小刚甩了,现任刘震云跟冯小刚抱团。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王朔气场强,冯小刚跟他在一起,处处被压制。

  刘震云跟冯小刚,刚好是互补型的,一个编剧,一个导演,黄金搭档。

  民间神人分析:

  和晶对武月,天上星亮晶晶,晶即是星,星对月,和对武,求和对动武。

  这,已经影射得不能再影射了。

  而志得意满的冯小刚才不在乎这些,他在乎的只是票房。

  多年后,刘震云说:“当年写《手机》我得罪不少人,得罪的都是男人,电影放了之后,我不敢上街。你为了赚稿费,让天下所有男人剥了一层皮。”

  07

  跟冯小刚尝到甜头的刘震云,后来所有的小说都冲着影视剧改编去的。

  他知道了影视不仅能赚更贵的影视版权费,还能通过影视反哺图书的销量,和更一步巩固自己的知名度。

  他的《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等等概莫能外。

  2011年8月20日,刘震云正在菜市场买菜,他在买西红柿还是茄子之间举棋不定,他想买西红柿,但西红柿比茄子贵。

  这时接到朋友电话,说他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并告诉他奖金比过去提高了,于是他马上做出了买西红柿的决定。

  当然,这只是刘震云自己的调侃,这个时候他早已过了穷人的阶段。

  那一年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刘震云以160万元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6位。

  2012年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被冯小刚拍成电影,其票房表现成为冯小刚的滑铁卢。

  刘震云马上舍车保帅,出来给冯小刚背黑锅,他说《一九四二》唯一的缺陷就是编剧。

  眼看冯小刚的金字招牌要被砸得“一地鸡毛”的时候,2017年,冯小刚凭《芳华》艰难扳回一局。

  而《芳华》是严歌苓的小说,这无疑是打了刘震云的脸。

  言外之意是,冯小刚这些年拍刘震云的小说,结果票房越来越惨淡,而拍别的作家的小说,立马红了。

  其实,冯小刚和刘震云合作这么多年来,除了当年的《手机》,其他的虽然知名度炒作得很高,但票房都拿不出手。

  所以《手机2》便成为他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08

  结果,冯小刚在5月10日发了条微博,宣告要拍《手机2》,还亮出海报,亮出原班人马。

  这次小崔真的怒了,说好的拍《朋友圈》,怎么又变成《手机2》了?他感受到了刘震云在欺骗他、糊弄他。

  第二天小崔发微:“冯小刚是渣子大家都知道,刘震云变成渣子速度偏快了一些。”并晒出此前与刘震云的短信对话截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