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流水为利刃,裁大地作华服|大美喀斯特
去西南,见那个姓“喀”的家伙
——
说个常识:”中国幅员辽阔,领土约960万k㎡,领海约470万k㎡,在这纵横五千多公里的土地上,高原,山地,平原,丘陵,沙漠……各种地貌无所不包。”这是我们从地理书上获得的知识,而并非亲眼所见的景。
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才有人走在路上,才有人说走就走,才有人即便穷游也坚持着“足迹遍布全国”的梦想。吸引这些旅行者冒险的,就是那雄伟壮观、险峻奇特、瑰美绚丽的自然风光吧!
▲ 想乘船钻洞的举手
《天堂电影院》里有一句有名的台词:“如果你不出去走走,就会以为眼前的就是全世界。”不出去走走,是不是也会以为自己的故乡就是中国呢?
咋说走就走!
北上,要赶上冬天,数米厚的雪景就在这个季节;南下,一年四季都可以,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不会寒冷;往东走,越走越宽,最终会抵达一望无际的海洋;往西走,越走越高,越走约会察觉到自己的渺小……
今天,我们不走这四个方向,而要另辟蹊径,去西南方,见见那个叫“喀”的家伙!
▲ 炫美
喀斯特的秘密武器:时间
——
喀斯特也叫岩溶,它是一种地貌,它温柔似水,又锋利似刀,它最厉害的武器是“时间”,最致命的绝招是“侵蚀”。它擅以流水为“利刃”,耐着性子去冲、去滴、去削,几十年才侵蚀一点点岩体,日积月累,几千万年却“蚀”出一个大洞来。
喀斯特地貌展露在地表叫溶沟、溶斗、石林、峰丛、孤峰等;藏在地下或山体内则叫溶洞。喀斯特,三个字响铛铛的,因为全球面积的10%都是它的领土。
▲ 印象
不过,别看中国的岩溶地貌也用这个进口名字,最早研究这地貌的国家却是中国。早在晋代,就有关于“喀”的记载,而最著名、最详尽的记载则出现在明代的《徐霞客游记》里。
徐霞客不自觉的探险研究比西方早了约200年,他曾用2年时间游览广西、云贵、云南等地,考察了100多个岩洞,生动描述了岩洞的形态,更牛的是,他还科学地解释了岩洞的成因!
▲ 做个“烟霞之客”
石林:卫士
——
中国的岩溶地貌分布也广,最有名的就是徐霞客游览过的那些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其中,云南的石林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的精华”!
石林有尖锐的角,锋利如剑,修长如戟,挺拔如茅,这些耸立在大地上石林,像极了侠客使用的“十八般武器”。
石林姿态万千,有的模样像老鹰,有的神似兔子,有的状如松鼠,因为形态和动物相似,石林除壮观奇伟外,也自带一种动人的柔情。
▲ 岿然不动的士兵
奇幻的地下世界:溶洞
——
若是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人文上的中国,那么自然里中国一定是“上有天堂,下有溶洞”了。溶洞藏于地下或高山体内,和神话中的地狱模样也很像,所以说“天上有天宫,人间有溶洞”也不算过分。
溶洞是滴水穿石的成果,是奇幻的地下世界。或许,只有深入溶洞,才能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在彩色灯光的照射下,溶洞内的钟乳石、钟乳柱千姿百态,石花、事鸟、石兽、石佛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 一柱擎“天”
浪漫的光影来集会
——
溶洞所处的环境本来是漆黑的,为了方便游人欣赏到这奇景,才人为地加上彩光。如果这算是一点瑕疵的话,那溶洞外的自然光影交汇出的靓影就是实打实的“完美无瑕”了。
在我国的广西、云南等地,四季的变化不明显,但高温多雨,所以云雾缭绕的日子特别多。每每雨过天晴之后,云尚未散开,阳光就从云缝里倾洒而下,化成许许多多的彩色光束,美丽无比,浪漫无比!
▲ 1、2图 丁达尔效应
在西南,大自然就是一个高超的绘画大师!
绿的、蓝的、黄的、粉的颜料被它任意抛洒在大地和天空。在小村庄里,早上看到的是一幅色彩鲜艳的水彩画,中午是一幅童话般的粉笔画,晚上又是一幅写意的泼墨山水画。
在画中,农田是规则的几何形色块,河流灵动地一笔带过,乳峰上的绿树呢,要用笔蘸着绿墨一点点地点上去……自然界的清新色彩,在这里来大集会,一起出彩,奏出一曲轻快优美的交响曲。
▲ 沃土,良田,家园
这里的诗和远方,如诗如画
——
远方说远不远,美的地方就算;诗意说浓不浓,清新淡雅处就是灵犀一点。青山绿水胜过浓情蜜意,圆圆的山,弯弯的河,淡淡的云,给予眼睛和心灵的感受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美!
钻溶洞,能见到惊奇、险怪的魔幻地下城,进一次,当一次勇士;过石林,和尖锐的石头比棱角,和静默的石头比毅力;坐竹筏,琐事全抛诸脑后,一门心思只想悠悠荡荡地驶进绿色山水画中。
▲ 一竹,一筏,一鱼灯
这里的山水,甲天下;这里的溶洞,举世无双。幸运如我们,生在中国,看风景从来就“不假外求”。
得闲时独自去登山,忙碌时也不忘抬头看云,游山玩水从来就不是文人的专利。生活本就该这样,简简单单又丰富多彩,舒缓、悠然、惬意的日子并不遥远,聪明的你早就知道——脚踩的这片大地就是诗,伸开双手拥抱的就是远方!
▲ 冒昧问一句,你怎么上去的?
· 今日互动 ·
---
有没有进过溶洞?
---
有礼有节微杂志编辑
暂不支持转载,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