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就是那个标准化阅读器吧?
▲钟二毛私人微信,长按二维码可以添加,看更多分享。特别提醒:已经有钟二毛任何一个私人微信的朋友,请不要重复添加。因为分享的内容是同步的、一样的。
文:钟二毛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有2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其中有2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是没想到他真知道。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侮辱我们的智商,并且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以上这个故事,是从国内学者鲍鹏山先生那里听来的。我印象深刻。
它讲的是无用的知识,以及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对这些无用的知识津津乐道。比如,很多人关心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星座是什么,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在饭桌上能与人聊天,显得知识很丰富的样子,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点。互联网时代,最便宜的一件事,就是信息的获得。互联网让我们感觉我们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谈出一大套东西,非常高大上,甚至是干货满满。
这是一种灾难性的自我感觉良好。因为知道得越多,其实就是啥也不知道。
十多年前,资讯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有个词叫“知道分子”,讲的是传统媒体记者。记者当然是“知道分子”,因为他每天采访不同的人,知道不同的事、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概念。但记者能干专业的事吗?难。为什么?因为他仅仅是知道。
知道,不代表专。
时代发展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知道分子”,比记者知道的还多。
前天,我的朋友圈分享过一个段落: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里表示单向度的工业社会具有“极权化”倾向。当人们使用着相同的网络,阅读着相同的头条,因为相同的信息垃圾而消化不良,信息社会同样造就了无数“单向度的思想”与“标准化的人”。确切地说,不是“标准化的人”,而是“标准化的阅读器”。
我们都是“标准化的阅读器”,人人雷同。人人读着一样的热点新闻、一样的观点,自然谈出来的东西也大同小异、看似很接地气很热闹,其实都是都是一些情绪化的表达。我们极少独立思考。可是,有没想过,人人雷同,知道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死路一条。
你看,人人都听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请问有谁成了即插即用的“优盘”?不都还是在小格子间里吭哧吭哧加班狗一个。
为什么?因为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多得可以谁牛逼三天三夜不睡觉,这种感觉可以让人“自信”到天上去:不着急、不着急,我知道这么多,一切尽在我掌握,老子就等一个机会。
于是,很少人会找一条道路死磕下去。
于是,人人手里端着个十几块钱的破网红奶茶,与人群中谈笑,然后把一天时间耗掉。然后,第二天继续重复。
没用的。什么都知道,不如知道得少一点,然后低头走路。低头走路就是心无旁骛,一条道走到黑。因为,道路,一定是在道路的尽头。
二毛原创必读
中国年轻人真的会被抖音毁掉吗?
连这20%都没有,凭什么你可以过1%的生活?
2018已过半,如想下半年崛起,请重读这篇跨年演讲!
二毛好书好课推荐
永远不要低估读过《道德经》的人
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任正非等人,为何都爱读曾国藩?
从年级倒数到北大研究生,从出身寒门到《超级演说家》冠军,她靠这套方法3年3次成功逆袭!
↓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看钟二毛小店【二毛文房】推荐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