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疯狂行为的背后竟有这样一个理由?
最近听一个老友说她要养一只拉布拉多,
小编表示惊掉了下巴,
原因无他,只因小编了解她的蜗居有多么的蜗……
寸土寸金的大城市,
和女儿挤在一间仄屋里,
一室一厅都谈不上,就是一室,一个上下铺,
卧室,餐厅,客厅都在这一个十几平米的小房间了,
转个身都不敢太大幅度,养只拉布拉多?
好吧,我理解你喜欢狗,
成年人自己掏钱养狗更是自己的自由,
然鹅,你搞只泰迪不行吗?
于是,我开始向朋友猛荐泰迪,
细数泰迪的好,
聪明,上厕所一教就会;
吃得少,省钱;
体型小,重量轻,扑向主人时没有杀伤力
……
朋友听了晒然一笑,
用长长的手指拿出一根同样细细长长的女士香烟,
点红了烟头,吸一口,吐出细细的烟圈:
“我主要是考虑到女儿有时候一个人在家,
养只大狗,可以保护女儿,拉布拉多吓吓人还可以撒。”
看着她一吸一合涂着红色唇膏的薄唇,
我沉默了,
老友离婚了,一个人拉扯女儿,
常常晚上又要加班,
确实……
看看,我是多么的自以为是,
而老友看似疯狂的行为背后却有这样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
我们其实从来都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揣测别人,
却往往忘记和对方聊聊,
就开始指手画脚地给意见,
甚至是——批评!
美国的心里学家罗森塔尔曾在一所小学进行号称“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然后随机抽取18名学生,
告诉老师测验结果显示这18名未来有很大的潜力;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
这只是随机抽取的18名孩子确实成绩进步,个性活泼开朗,且更乐于与人打交道了。
起到这种神奇作用的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所以,常常当你遇到他人看似不对的行为,
特别是孩子,别忙着批评,
不妨先了解一下对方这样做的原因。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基本上是一个好人”,
这种基本的心理诉求非常强烈,
却又会受到外界反馈的影响。
而批评,往往却是向对方传递:
“你是不好的”这样一种信息,
这种负面反馈与我们的基本诉求“我是一个好的”,
无疑是相悖的。
此时,自然会受到对方的反弹。
对于经常接触的家人朋友,
我们想说反对,甚至批评的话语时,不妨先缓一缓,
真正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
去通过沟通了解对方的想法,
此时往往你会发现对方看似疯狂的行为背后竟然有它站得住脚的理由,
往往,这是他/她在现时条件下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
实在是你有更好的方法帮助对方解决问题,
则可以用建设性的事例来提建议,
而不是用否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将个人“原本很好,很完整”的自我击出破碎的一角,
那搁谁谁不和你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