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琢成精品
善琢成精品
文/赵元波
玉雕大师杨树明偶然间在一个商家要处理的边角料堆上发现了一块玉料,就花一百元买了下来带回家。
雕什么好呢?杨树明面对这块无人看上眼的废料,陷入了沉思:这块玉料本身的种水并不好,还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斑点和杂质,也就是业内所说的"绵",这大概就是别人看不上眼的根本原因。
这块玉料买回家后被胡乱闲置了一年。杨树明并没有急于动手,主要是其中的"绵"一时间很难处理。
一天,杨树明再次面对这块玉料时,小学时读过的刘长卿那首的古诗浮现在脑海里: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对了,这块玉料里的"绵"是白色的,正好可以把它处理做纷纷扬扬的雪花呀!这样想来,杨树明就动手雕琢起来。经过近两年时间对这块玉料的精巧雕刻,杨树明将玉料粒原本的杂质“绵”变成了天空中飘扬的风雪,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没有丝毫人为的痕迹,同时根据玉料的色彩差异,更是巧妙的将“树”“带着斗笠的老人”“山体”栩栩如生的展现出来,把唐诗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漫天大雪,一人、一马,在苍茫夜色里奔驰……意境之深邃宏大,构思之精彩巧妙,令人击节赞叹!经杨树明的这么一番精心构思,这块原本一百元元的废料完成了第一次涨两百倍,卖出了两万多元,这还没完,再后来,这件作品在香港拍卖行被一位富商以三百六十万元的价格收藏。从一百到三百六十万,这块废料就这样涨了三万六千倍!这大概是翡翠玉石行业内价值上涨最大的传奇,没有之一。
“玉不琢,不成器。”在大师眼里,原本很难处理的“绵”,经过巧妙构思和精细雕琢,成了精品的点睛之笔。
玉有“绵”亦美,人也一样,有点瑕疵,才更真,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