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浦
走进石浦古城,一条250米长的青石板大街,不过三四米宽,弯曲弯曲,两边老屋梯级建立,街巷拾级而上,集江南古镇的古拙灵秀和山城渔港的多变于一体。
石浦是个有着600余年前史的渔港古城,它一头连着渔港、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地,城墙随山势崎岖而筑,整个古城隐秘在山林之中,虽方圆不大,但五脏俱全:有钱庄、药铺、茶馆、店肆、庙台等。
古拙精美的修建,吹了几百年的海风,仍然完好无缺地屹立着。尽管,除了临街的商贩,早已触景生情,作为博物馆让人参观瞻仰,却仍旧能联想到它当年的兴隆。
沿街大大小小分布着十来家博物馆。走在古街上,有家店肆名为“大皆春”,窗户开着,一位着古装的佳人(估计是蜡像),看着下面的大街。不知为何,遽然联想起潘金莲开窗邂逅西门庆,从此演绎了一段孽缘。
起先认为那是青楼,觉得“大皆春”和“庆元春、满春院”之类的青楼名有点儿相像。听导游说起,才知道这原是一家有名的药铺。 陈旧的门板,有当地特色的药铺装修,一只篮子垂吊下来。
而那个美人,是店老板,在“吊篮膏药”。 一个人在楼下呼喊买药,楼上的妇人翻开窗户,把膏药放在篮子里吊到街上,发药收银一次完结。听说这个吊篮膏药是一家妇人的专门制剂,配方和工艺传媳不传女。
让人可敬可佩的传统,却让我想歪了。一个人的成见果然是最可怕的迷障。
徜徉在青石铺就的崎岖老街中,在明清修建的各个展馆中络绎,仍然可以感受到渔贾文明的绵绵头绪和淡淡的海的气味。战船馆有郑和船、绿眉毛,江南船;“耕海牧渔”展馆,展现各类海生鱼种标本。
最让我心动的是纽扣馆。几乎“方寸巧心,丝丝入扣”。
纽扣儿,凑就的姻缘好。你搭上我,我搭上你,两下搂得坚牢,生成一对相依靠。系定同心结,绾下刎颈交。一瞬间分隔也,一瞬间又拢了。——(明)冯梦龙评《桂枝儿》卷八•咏部
说起“盘扣”,它是从陈旧的“结”发展起来的。 为使衣服合体保暖而不散落,便要借助于带子、绳子,使用时,就要系扣、打结。“结”的款式很丰厚,有起功用效果的束衣之“结”,也有起美化效果的装修之“结”。同时,“绳结”在公民心目中也代表着各种夸姣吉利的含义。
可是,看着精美绝伦的盘扣,我为先人骄傲,古代女性一针一线缝制出一件衣裳,加上这些相辅相成的纽扣,那要花费多少时刻,这一对蝴蝶扣要我来做,一天能否做好?当然拿我这样的外行来比较好像没有可比性,可是古代没有机器,一切工序都是手艺,不可思议其间的繁复程度。假如只是少数人会这手艺,那也家常便饭,而是每位新嫁娘都会,那才是奇迹。
无论哪一种盘扣,都要先做成硬条,然后再盘制而成。手艺盘扣的细腻、 一丝不苟,它融进了制作者的心性和才智,蕴含着一种自我修养,和精美生活。
正经的盘扣,一针一线的络绎,曲曲弯弯地摆放,总算圆润正经成,美丽的样子,将心扣好,安静地守候在你的领口,如女性细密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