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水之旅,直教我领悟那些壮与悲 | 詹文格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如水之旅,直教我领悟那些壮与悲 | 詹文格

2022-04-24 03:05:22 作者:朝之花 来源:朝花时文 阅读:载入中…

如水之旅,直教我领悟那些壮与悲 | 詹文格

  文/ 詹文格  风是没有形状的,树描摹了它的形状;水是没有形状的,河床塑造了它的形状;灵魂是没有形状的,但人的行为铸就了它的形状。

  神奇之水,它随物赋形,难以名状,它自然天成,水乳交融,以不变应万变。水不管被如何折腾煎熬,它从冰点到沸点,水始终还是水,蒸汽上升,云层低垂,水珠下落,水在冰雪雨雾中转世轮回,最终还原成水的模样。

  在热浪蒸人的时节,感谢一趟如水之旅,让我有了亲近河流的机会。这种可遇不可求的行程无法刻意,只能等待水到渠成的时机。探访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昼夜里,我的内心始终翻腾着浪花和涛声,我在想象,一条比作母亲的河流,她应该拥有怎样的身姿、表情、精神和气魄。

  这是一趟颇有意思的行程,可在出发之初竟然毫无意识,也毫无准备,没想到随水而去的远行会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水是至诚至性之物,它通江达海,率性奔放,所以乐水的智者最早参透水的本质。

  老子的睿智机敏和渊博,全都包含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哲言里。话语中虽然飘逸着水的柔性,但思想上分明闪烁着刀剑的锋芒,由此衍生的水文化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整个世界文明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水是万物之源,水利万物是水的情怀和博爱。我们每个人都在水中孕育,水中成长,水让世界生生不息,水让大地丰饶多姿。水是一种隐喻,也是一个向导,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是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

  生活在水资源丰富的江南,很多时候我们对水都会熟视无睹,只有在干旱缺水的盐碱地上煎熬过的生命,对水才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常常反思,对于水来说,自己是个有罪之人,回想曾经用水的奢侈,对水的放纵,让宝贵的水资源涌向了下水道,毫无节俭和节制可言。

  出发看水那天,万里无云,清晨的风携带着难言的舒爽,轻轻掠过河面,送来水的潮湿和柔软。面对美好的时刻,我赶紧按下车窗,用身体迎接扑面而来的河风,可飞奔的汽车不解人意,眨眼间就驶过了大桥。当我回望桥下玉带似的修河时,心中不禁泛起了一阵波澜,车的颠簸与浪的起伏,指向同一个方位,在峡谷中暗合成流水的节拍。

  水渴望流淌,即使禁锢在狭小空间里,也依然持有奔腾咆哮的欲望。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在不经意间撞击了我的心扉,让我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与水相遇。这是一个与水有关的细节,这个细节勾起我太多的追忆与遐想。那是一瓶随车派送的矿泉水,天蓝色的包装纸如同一朵带雨的祥云,飘过头顶,让人通体湿润。沁凉的水瓶握在手中,就像一道神秘按钮,瞬间就能拧开情感的阀门。当我喝着这瓶采自幕阜山下修河源头的矿泉水时,顿感眼前浪花飞溅,溪流汇聚,百鸟欢唱……

  从修水往南昌,这是修河的走向,那种畅流的快意,带着溪流的嘱托,河水的奔涌,汇聚成江湖大海的意愿。车过滕王阁,光影闪烁,突然间想起了王勃的句子:“襟三江而带五湖……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江湖像一面镜子,映照古今,人所经历的一切就像水的聚集与流散,王勃笔下的水,至今仍在后人心中翻腾流淌。从南昌转峡江是赣江回流的行程,从清晨到傍晚,由顺水而下到逆江而上,我在反复想象长河落日的景致。从修河到赣江,从一滴水到另一滴水,从一处山脉到另一处山脉,这不仅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更是物质和精神的交融。短短一天时间,我手中的矿泉水已经更换了三种牌子,修水、南昌、峡江,这三处的水汇聚在体内,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蓬勃和青葱。每一滴水都像母乳一样滋润着心田,让人感觉神清气爽,周身松弛。

  水是最擅长写意的物质,凡是有水流淌的地方,万物就会丰盈,人丁就会兴旺,水维系生命的活力,构建永恒的世界。浩荡的江河滋养着钟灵毓秀的赣鄱大地,物华天宝的鱼米之乡让多少人爱慕向往。大江以西,丰沛的水流滋养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光耀历史的赣文化有着辉煌的过往。由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构成的鄱阳湖水系,覆盖了江西94%的面积,几乎与全省行政区域重叠,这些奔涌的通道搏动着强劲的心跳。从省级地图上可以看到,那一泻千里的干流,奔腾不息的支流,淙淙而来的溪流,像一场多声部的合唱,传送着红土上的雄浑和壮阔。赣水苍茫,如同人体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汇聚成鄱阳湖流域强大的循环水系,源源不断地为大地输送生命的养分。

  随水而动,踏浪而歌,结伴而来的寻水之旅充满科普意味。虽然同属一省,但对于全省最大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竟然知之甚少,虽然网络时代的信息铺天盖地,但视野之外永远会有盲区。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是四十年改革开放中江西水利建设的缩影。那座选址精准的大坝位于峡江县巴邱镇上游峡谷河段,上距吉安市约60公里,下距省会南昌约160公里,它像一个巨大的胎盘,储存着丰富的营养,通过脐带般的河流,输送天然的养分。这项江西最大水利枢纽工程完成后,使下游南昌市的防洪标准由一百年一遇提高到两百年一遇,赣东大堤的防洪标准由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工程竣工以来,平均年发电量11.44亿度;改善上游航道65公里,为下游两岸沿江农田灌溉和应急补水创造了有利条件。

  走进这个集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为一体的工程,我真切地感受了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龙宫的描写。无法想象机房外面就是滔滔的江水,引领者带着我们在江水下行走,而又浑然不觉。漫步在与江水一墙之隔的走道上,有一种凉飕飕的感觉,尽管外面是36℃的高温,但机房内却有着深秋的清凉。面对这座总库容11亿立方米,安装了9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大型转轮式水轮发电机组的庞大工程,让人感觉到个体生命的微弱与渺小。

  对于我这个从小就参与过兴修水利的人来说,对水利二字有着特殊感悟,水利这两个汉字的组合,带来了万千气象。据学者考证,水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的 《吕氏春秋》:“掘地财,取水利。”当人类掌握了利用水的主动权,又能根据水性因势利导时,便有了水利,有了工程。反之,如果一旦对水失去控制,水势必给人类带来灾难和麻烦。

  我国有着漫长的治水史,从传说中的鲧和大禹这对父子,到建造绝世奇迹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再到秦人开郑国渠和灵渠、西门豹“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足富”等等,每一项工程都留下了清晰的治水史迹。

  纵观古今,中华民族围绕兴水利、除水害,抒写了一部源远流长的治水史诗。在每一项传世的治水工程背后,都伫立着治水英雄的鲜活形象。而每一项水利工程的成败得失,最终都在时间的考验下,在实践的检验中,看到优劣,见出分晓。

  顺着每一条河流行走,在适合修筑关隘的峡谷处,有太多大同小异的水利工程,那些或大或小的拦河大坝,像一道栓塞,截断了河流的动脉,改变和影响了沿河一带的生态环境。我了解过不少大坝,绝大多数没有预留鱼道,为此每年下游的鱼群需要洄游产卵时,由于河道被大坝拦截,而鱼群在物种进化的本能驱动下,拼死往上,终因无法逾越钢筋水泥浇铸的大坝,最后鱼群在不停的冲击碰撞中,直至把头颅撞破,浮出水面……

  这是鱼类的悲哀,然而这个问题不单是哪一条河流、哪一个地区的现象,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流,这条贯穿美国南北的母亲河,向北延伸到加拿大,向南注入墨西哥湾,跨越美国本土41%的面积,它在美国的地位相当于我们的长江+黄河。这条河流在历史上水患不断,马克·吐温说过:“一万个河道管理委员会也不能驯服那条无法无天的河流,不能告诉它‘来这里’或者‘去哪儿’,不能让它顺服。”后来在河道上开始建造大坝,有些后建的大坝留有鱼道,但之前建的大部分没有预留鱼道,所以出现了问题。2011年,美国启动了最大的拆坝工程,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为三文鱼洄游让出通道。

  而在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这道重力大坝上,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能看到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人性化理念。对于巨蟒一样横于江上的坝体来说,除了通行千吨级的大型船闸、18孔泄洪闸之外,还有一条专设的鱼道。这条曲径通幽的鱼道总长905米,底宽3米,为横隔板式设计,由一级一级的水池组成,像房子的楼梯和休息平台,这种设计能利用水池减缓流速,有利于鱼群上游。隔板过鱼孔的合理流速,可以满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的上溯需求。望着这条为鱼类专设的绿色通道,我不禁心生柔情,这条用心构建的水渠,它不仅是生命的通道,更是良心与爱心的通道,它让下游的鱼类成功越过50米的拦河大坝,自由洄游,繁衍生息。

  5月下旬抵达峡江大坝的时候,不是鱼儿洄游产卵的高峰季节,但从水中透明的玻璃观察室,仍然可以看到少量的鱼儿顺着鱼道欢快地游动。据2016年9月至10月的监测数据显示,从鱼道中游入23000尾,游出32000尾,还有其他时段的敞开式过鱼不在监测之列,可以想象数量相当庞大。通过之前的影像资料看到,密密麻麻的鱼儿从鱼道中列队穿过,就像赶赴一场约会……

  (刊于2018年7月29日解放日报朝花版)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小姜与老文的分裂 l 毛尖

  旧景在与不在,你都是我的老闵行 l 郑宪

  小时候,我们这样放学回家 | 沈嘉禄

  《我不是药神》触动了观众哪根神经 l 刘巽达

  事来第一问:你有羞耻感吗 | 刘诚龙

  《邪不压正》:醒来的滋味并不好受 l 墨愚玩

  想起周小燕的一句提醒 | 雪音

  又见黄永玉:澹言集六则 l 陈鹏举

  跟你说说浦东成陆最早的三林 l 陈连官

  今天,你还能忍受“听取蛙声一片”吗?l 陆地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

  苹果用户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向编辑打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