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河流》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河流》的观后感10篇

2018-10-05 01:5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河流》的观后感10篇

  《河流》是一部由蔡明亮执导,李康生 / 苗天 / 陆弈静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河流》观后感(一):阿康请不要死

  一直生活过的世界,是我们想要去理解的世界么?

  父亲是个囚犯,也是座监狱母亲本应该再粗线条一些。儿子痛苦一直侵蚀着观众的意志力,却已经改变不了银屏内早已僵成死水事实。最痛苦的是心智残缺,无力改变,唯有忍受。

  《河流》观后感(二):每一祯都是一幅漂亮摄影作品

  以80%的全景和绝对静谧展开

  不推 不拉 不跟 不移...撑死了摇一摇...

  一个场景内 绝对不分镜头...

  唯一躁动的是稀有的一点声音

  每一祯都是一幅漂亮的摄影作品

  是那种一看就知道是台湾电影的颜色

  还有就是他的御用男演员 李康生 必裸 必全裸..必做爱 必痛苦地做爱....

  《河流》观后感(三):美姬:明亮爱康生

  台湾电影界文化人多,这是不诤的事实。该“水”三部曲,依旧是蔡导不动声色暗涌如注的表达。只是《河流》与其说是触及社会道德底线父子乱伦的问题,不如看得更深入一些。它是同志文化不可避讳的真实存在,尽管隐藏得很深,但对同志而言却是永恒主题,那就是:极其微妙的父子关系。(其实在李安的作品中也很明显的有所表达。因为对于同志而言,对父亲总有某种难以名状特殊感情!——这是那些异性恋者终以此生都无法体会感受得到的。)

  《河流》观后感(四):借由影像力量,盼你有所释怀

  《青少年哪吒》《你那边几点》《河流》里,小康的父亲都由苗天扮演。苗天的脸是一张你一定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个人对号入座的脸,高大严肃、不怒自威。而三部片子里的小康跟父亲的关系都很冷漠生疏,父亲的角色则仿佛不存在,而父亲的阴影则是永远笼罩整个家庭。小康的挣扎反抗病症追根究底都来源父亲。

  三部电影里都有几个“貌似”和解的片段,但是和解从不真正到来。蔡明亮在《你那边几点》的片尾特地打上一行字:“献给我的父亲,小康的父亲。”借由影像的力量,盼你有所释怀。

  《河流》观后感(五):孤独患者

  活在这世界上本就是貌合神离孤独者

  亲情情爱情的负担责任在这里选择性的抛弃和探索

  握住世俗标杆本来就是一种倾向性的选择

  尽管主人公和父亲,母亲之间有多冷淡的往来

  但这毕竟就是一个家庭给予的无名的责任感

  这才是家庭最本质表现

  河流就算有多平静甚至是毫无生机但它就是河流,有着河流的灵动气息

  生活就是河流一样灵动但又迂腐的沉沦!

  慢悠悠慢悠悠的……

  悄悄然悄悄然的生活着……

  电影探索着现实平凡深沉

  《河流》观后感(六):反

  人生就如同一条流动向前的浑浊的河流。 电影《河流》讲述了小康和偶遇高中同学发生关系后,突然患上了歪脖病,父亲带着他求医直面了彼此的倾向。 这部电影的画面非常静止需要耐心观测人物情绪立场感受画面带来的情绪信息。这样的方式任性挑战了观众正常观影习惯,把电影定义给特定人群。 我个人倾向里不喜欢种类型的表达,在电影构建的生活里,一切都是静止的,主人公发生了一些故事,到故事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变。在《河流》这个畸形的家庭里,父子两个人都有倾向性,留下了孤独的母亲。当父子两人面对了彼此的倾向时,家庭内部的问题并不会因此发生任何的改变。 用水做隐喻是蔡明亮导演的个人特色,属于没有必要模仿部分。而关于跳大神、吃水果汹涌欲望则是导演对现有生活的观察理解了,本土化的氛围地域电影非常珍贵价值

  《河流》观后感(七):流动的压抑

  许多人评论到蔡明亮的《河流》故事很不完整,有点没头没尾感觉。确实,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几乎没有一点联系,中间发生的事情也是生活中的偶然片段,称不上有什么情节线,苗天和陆奕静在影片开始很久才出现,而女主角之一的陈湘琪在电影后半部分几乎失踪……但这或许正是河流的隐喻,因为当我们谈到河流时,不会想到它的起源和最终流入的地方,呈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它的流动,很难截取其中一段当做开始和结束。现当代艺术此时和现当代哲学走到了一起,蔡明亮的叙事观不就是柏格森的绵延吗?生活就像河流一样,虽然终会朝向一个地方(对于生活来说,是死亡),但是在此之前,它就是无尽的绵延,不论是偶尔的幸福,还是——在蔡明亮电影中作为常态的——落寞、压抑、孤独与空虚

  河流是个隐喻,这毋庸置疑。水总是会象征情欲,正如片中出现的人物都面临着情欲的问题。苗天和陆奕静的情欲压抑都刻画地很露骨,一对夫妻早已貌合神离。看似清纯的陈湘琪开篇不久就和李康生拥在了一起,而李康生在暂时的缓解了情欲问题之后却又面临疾病缠身,以至于让他想到了死。影片开始李康生在水里扮演尸体,其实他何尝不是灵魂早已死去的行尸走肉?而片中他晃动脖子、痛苦万分的形象生动影射出了当代人面临的精神身体的双重苦难

  与《你那边几点》相比,《河流》显然还在路上。它与前者相比,少了一些形而上思考,却将形而下的现实刻画地让人触目惊心

  《河流》观后感(八):欲望的崩塌

  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康生大概是快30的年纪了,在电影里演一个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沉默寡言 阴郁消沉,除了换上了一身风骚亮眼的马仔行头以外, 和五年前青少年哪吒里的小康如出一辙

  电影从一条发臭了的河流开始,一个业余的剧组 一群围观的群众 一具沉闷的假尸 路过的小康被拉去扮演那个抛进水中无数次仍不够逼真的浮尸 仓促草地在水里漂了一回 河流的腥臭从这里往后 一直萦绕在小康的身上 像台北的雨季 潮湿又粘腻。

  故事就这样不痛不痒地展开 蔡明亮标志性的单镜头跳接用一种不带情欲的偷窥视角 慢慢揭露小康一家的疏离关系 父亲是一个同性恋者 整日在公共浴室里流连 母亲大约是有意远离这样压抑的家庭环境 转而和一个送货司机保持着暧昧的往来。

  房间在整个故事里似乎有很强烈的象征意味 小康的房间是昏暗深蓝色 墙上挂了詹姆斯迪恩的海报 床瑟缩在房间的一角 像德里克贾曼的那部电影 抑郁 孤独而沉默

  母亲的房间则是不甚明亮的粉红 摆在中央的大床 床前放着色情录像电视 呻吟声里 是冰凉的 求而不得的悲情欲望

  父亲的房间破败而简陋 房顶裂了缝 遇上雨季便开始渗水 父亲想尽办法遮掩补救 但最后还是在一场大雨里让雨水淹进了整间屋子 像一条溃了堤的 发臭的河流

  我一直认为蔡明亮电影的母题是欲望 故事顺着小康的落枕往下蔓延 原本勉强平衡的家庭关系开始分崩离析 最后小康走进了那间父亲狩猎欲望的浴室 这段饱受争议的乱伦情节此时看来却又那么在情理之中 欲望像楼上忘了关上的水龙头 漫过水池之后 就再也控制不了会往哪里溢。

  电影结束在一个旅馆的定格镜头里 小康仍然受着落枕的折磨 他挣扎着打开了旅馆的落地窗 深蓝色床单被踢到了一角 雨过天晴 随着小康的出画又入画 电影戛然而止 萦绕了整部电影的腥臭气味 才最终散去。

  《河流》观后感(九):传统之下的暗流

  这是我看蔡导演的第三部电影。

  蔡导演的电影总给我一种抓不住主题的感觉,本片也有,但是不多。也许是因为本片在故事方面至少是齐整的——李康生被一位在河边拍死尸戏的导演相中,在河里沉潜一阵上岸,洗完澡回家的时候,骑电单车受风脖子歪掉了。而贯穿全片的几乎就是康生的脖子的治疗法——正骨、点穴、针灸、起乩、上医院、求神……能用上的都用上了。而在这所有过程的背后,则纠缠着另一股情绪与隐含世界的暗潮。当然最为讽刺的是,所有之前的那些都没有帮助康生解决问题,而在三温暖昏暗的浴室内,康生和父亲偶然性地大汗淋漓、欲火焚身之后的清晨,神下去了。

  虽然剧情介绍中将重点定性为李康生一家三口不满足的欲望与孤独,但我认为蔡导演多少有评判传统、并让人心浮浅的黑暗彻底暴露出来。

  我们的抵抗就是我们的恐惧,如同不可抵御的水般无声无息地透露进来。

  另外我还想说说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感受——现在的台湾不知如何,而蔡导所展现的台湾确实有一种旧中国味道,有点儿类似于今天的上海(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这种感受既令人怀念,又令人抗拒,因为在我看来这种旧日的感觉就如同蔡导所在片中呈现的诡秘一般——昏暗的三温暖浴室、拥挤而沉默的人群、出乎于游离态中的人群、阴晦的天气破旧的老街。还有,如同鬼魅一般发出点点星光的父亲的眼睛

  在所有既定化公式化世界的背后,有更多我们忽视的东西,无论如何也难以预料状况发生着。这暗涌不仅沉潜在我们的周围,也同样沉潜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除了蔡导的死忠外,还推荐希冀在东方社会的表象下一探究竟观者欣赏

  .S.最喜欢母亲慵懒地躺在现任丈夫(因为我总觉得除了康生的父亲外,还有一个男人存在着,只是没有露脸)身边的那部分表演,真实而又不乏感染力

  《河流》观后感(十):一知半解及其它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很容易让人想到韩国导演李沧东的《绿洲》。疾病、孤独、性都用水来隐喻在其中。

  在电影里,水流总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幽暗绝望的东西,一道楼顶顺承下来的无名之水似乎成了孤独者梦中的一道暗流。

  三个用爱及血缘连接在一起的人生活在浓重寂静中,独自起卧、进食、行走、离开窗明几净都市,简陋的一室,因楼顶泄下陌明的水而打破了惯常的凝重。

  导演用滞缓的时间感来使我们参与其中,使观者忘记浓墨重彩的现实生活,被抽离进了带着明显寂静感的乏味片段之中。在这里,没有人带着笑脸假话生活,都是日升月沉的岁月里的卑微个体。观者甲觉得,每一个演员都在借一个虚拟身份在表演自己,因为每一个人的孤独都是那么的根深蒂固,所以不需假装。

  没有去过台北,不知道为什么电影里面的都市会是那么的沉静,被城市微暗噪音笼罩着的静谧之感,使每一个简单动作都带有回响。白日喧嚣也仿佛话外音,与生者疏离、无涉。在这样的氛围里,讲一个欲望与孤独的故事。传统在这里通过疾病与现实对接,算命、针灸、请神,神秘又有一点可笑,表现怪诞与虚无,等待救赎与等待虚无是同一过程。

  如果真的有神,性是我们的最大原罪吗。被禁止、掩盖,同时又被现代社会放大来观摩的欲望,是身体最直接的羞耻与真实。通过直观孤独者的性,我们进而直观自己。我认为同性恋在这里只是一个很小的主题,主要用来表现被社会压抑、扭曲的欲望。

  夜、水及其声音、向高处攀爬暗示着死亡和恐惧,身为同性恋者的父亲无法改变现状,只能不停的挽救、疏导,同时被水围困。在焦虑面前愤怒无济于事,死亡和对它的恐惧是最大的焦虑,当孤独变为难承受之轻时,反而会予人以力量,母亲通过与死亡对抗的方式,终结了一家人生活于水牢中的状态

  儿子在清晨天台上,细听鸟鸣与光合奏,并未如观者期待的那样结束痛苦、荒谬生命,虽然这件事像关掉一个水龙头那样简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