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诱拐、藏尸……这6个“人渣”凭什么可以感动全世界?
文 ✎ 傑三歲
浪达的生活观原创
毫不夸张的说,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是今年最不能错过的一部电影。
早在今年5月,这部电影就凭借过硬的质量从佳片堆里杀出重围,夺得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
这部电影有多好?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播映时一票难求,有观众愿意用上海一套房换一张《小偷家族》的电影票。虽然是句玩笑话,但足以证明它的高水准:
前几天看完《小偷家族》,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大概是说出了大家对这部影片的相同感受,点赞数比活动求赞时还多:
“就像是喝了一杯凉白开,变成滚烫的泪水从眼眶里流出来。”
或许每个人都能从《小偷家族》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生活本就几近荒诞,而电影就用爱的砂轮将这种荒诞打磨得光洁,透亮。
I
《小偷家族》聚焦的是蜗居在拥挤小屋中的一家六口人,他们属于日本社会的边缘人群,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唯一的相同点要数人生中的不幸了:
奶奶初枝被家人抛弃,接纳了叛逆离家的孙女亚纪。治又“捡”回了小男孩祥太,后来,他们又收养了被家暴而露宿楼道的小女孩友里,才有了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六口之家”
6张嘴得有人养活,总不能不劳而获,但荒唐就荒唐在这,他们的生活形式真的是不劳而获——偷窃。
食物,衣服,日用品,通通是从超市偷来的。
所以这个家庭是一个危害社会的“犯罪之家”,就连年幼的小友里都被教会了偷窃:因为这是他们过活的必备技能。
还有更离谱的。
一天清晨,年迈的奶奶在卧室里安详离世,信代考虑到丧葬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他们决定将奶奶的遗体埋葬在屋子下面。
想来有够悲戚,人活一辈子,到最后却连个寿终正寝都没能落着。
其实,儿子祥太一直对这样“以偷度日”的生活方式心存抵触,于是便故意制造了一起偷窃被抓的意外。
祥太被抓后,“父亲”心虚举家潜逃被捕,这才牵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实情和遗憾:
“母亲”信代不惜以下岗为代价守住收养友里的秘密,是因为她自己的家庭关系系也不和谐,而且信代丧失了生育能力,所以友里这个小姑娘对她来说不是亲女女儿,却胜似亲女儿。
和奶奶情同姐妹的亚纪被告知,奶奶会定期拜访亲生父母,以此“骗取”抚养金。亚纪以为奶奶是因为得到钱才收留自己,但她不知道“骗”来的钱一分都没动过,奶奶只不过是想用尽自己最后的余热来温暖一家人而已。
治很自责抛弃了闯祸的祥太,说自己要重新做回祥太的“叔叔”,治在祥太离开的公交后追着跑了很远,公车上的祥太轻声叫了一声“爸爸”。对于祥太来说,虽然从来没有叫过治“爸爸”,但在心里,他就是那个教他成长的“爸爸”。
俗话说藕断丝连,这个“隐身”在社会角落里的特殊家庭,即使迫于法治的压力分开后,也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电影中所讲的羁绊:
“所谓羁绊,就是我选择了你,你心甘情愿被我拖累。”
小偷家族,偷来的是生活必需品,偷来的是一种“最理想”的血缘关系,偷来的是家,是亲情,是爱。
法律上看,这个家的陋习弊病层出不穷。但从人情上看呢?何尝不是一次为生活拼尽全力的挣扎,何尝不是一种大音希声的爱与释怀。
这种自我救赎的勇气,是很多健全家庭不具备的果敢。
让我落泪的点,大抵上就在此处。
II
片中的信代被捕后,面对警官问询时的一个反问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难道生下了孩子,你就自然能成为母亲吗?”
这句话像一个巨大的冲击波,刺疼了那部分能在原生家庭的不幸上找到共鸣的观众。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从怀孕那一刻起,女人就已经完成了向母亲这个角色的转换,有了孩子,自然能成为一个母亲。
但盘根错节的世俗却告诉我们,最起码“合格的母亲”是有标准可衡量的,不是生了孩子就能做母亲,因为责任和关爱是成为母亲的同时必须承担的。
所以“母亲”这俩字不单单是个亲属关系称谓,还是一种精神象征。
前几天河南许昌某居民楼失火,母亲抛床单救子的新闻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当时住宅内火势太旺,阻断了正常逃生出口,情急之下,27岁的年轻妈妈孤注一掷,从窗户抛下床单向路人求救。
路人拉紧床单,母亲几乎毫不犹豫地将3岁的女儿和9岁的儿子从窗户扔下。
不是没有顾虑,而是在活命的节骨眼上,所有的顾虑都只能变成眼前的唯一选择。
毕竟是5楼,如果孩子下落过程中磕碰到楼体上的空调外机和广告牌,将会造成不小的伤害。
但别无他法,只能破釜沉舟。
好在送医救治及时,两个孩子均无大碍,但孩子母亲却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
我突然发现从前对“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这句话存在很深的误解,它真正的意思不是在讲父母太自私,强行把自己的想法捆绑到孩子身上,而是在关键时刻,可以把渺茫的生机亲手让给子女。
一个母亲,给了孩子两次生命,何其深情。
影片中的小友里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年幼的她被锁在门外,寒冷的天气里她只能蓬头垢面的蜷缩在楼道的角落里,像只受伤的小猫一样。信代嫌她尿床太过麻烦,就准备把她送回原来的家,但当她听到屋内友里父母的吵闹和打骂声时,她决定一定要收养这个孩子。
她为这个孩子剪去了新发焚掉了旧衣,然后抱着小友里,对她讲:
“爱你的人不会说‘打你是爱你’,而会像我这样抱着你。”
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身体里流淌着相同的血,却煞有其事的告诉孩子“我打你是爱你”,我想,就算是天桥下的乞丐都不至于这么凶狠野蛮吧。
信代和小友里手臂上那两条形似的伤痕,一条是父母的鞭挞,一条是生活的烙印。但身有疤爱无痕,接纳彼此,围炉取暖,这,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想起前不久发生在南京的无名女尸案,患有脑瘫和肺病的女童在家人眼中是大累赘,于是父亲和祖父二人密谋“杀”掉她,摆脱这个“废物”。
在河道中发现女孩尸体时,她的书包里装着8斤重的石头!
也许从降生之日起,她的人生就注定是出悲剧,但家人中除了患癌卧床的奶奶,都放弃了手中“尽可能地善待她”的机会:母亲抛弃了整个家庭,父亲放弃了女孩的生活,祖父则成了杀死她的凶手。
跟这个小偷家族相比,血缘关系和亲情疼惜高下立判。
III
“父母也能自己选择吗?”
“自己选择的应该会更好吧。”
这是《小偷家族》里奶奶跟信代的对话,从始至终信代都不认为是他们带走并收养了友里,而是友里主动选择了他们。
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在常规逻辑里,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把被别人家的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抚养,都是违法行为,但友里确实是心甘情愿留在信代一家人身边的,她能感受到爱带来的温暖,能避免亲生父母带给她的伤害。
人的一生掌握有很多选择的主动权,我们可以选择居所,选择喜欢的大学专业,选择工作;同样我们能改变很多东西,改变脾气,改变社交圈,甚至改变长相……唯独亲生父母,是不可选择且不能改变的。
我们只能又抗拒又顺从,让这份亲子关系在我们的生命里打下烙印。
良好的原生家庭关系,不是也不应被某种契约关系套得死死的。
所谓“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就在想,理想状态的原生家庭关系是什么?是“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还是父母婚姻和谐,儿女懂事?
综合周围人的例子,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
母亲赌上女人最珍视的青春,父亲赌上男人最“要命”的尊严,只因孩子是他们眼中最得意最优秀的“作品”。而当爸妈都老成了旧报纸,在儿女眼中,他们依然是全能偶像。
这是种信任,是种陪伴,是说多了会有人感觉“廉价”的爱。
还是想说倪萍的例子,她绝对是我最佩服的女性之一。
去年央视的《朗读者》节目上,当镜头切到倪萍时,我跟大多数观众一样发出了惊讶:“这女人是谁?好老啊……”,但细看眉眼,听她开口讲话,确认是那个才华不输美貌的倪萍。
她事业顺风顺水,连续主持了13年春晚,演戏也备受瞩目。
可她情路坎坷,经历过几次失败的爱情后,97年跟摄影师王文澜喜结连理,不久就生下了儿子虎子。
但孩子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严重的话会导致失明。
为给虎子治病,她暂停事业,辗转国内外求医,命运开的这个玩笑让她赌上了10年的青春。
为了高昂的医疗费,离异的倪萍吃尽了苦头,精神和身体时刻处于一种高压状态。
凡胎肉体,过度的操劳只能换来加速的肌体衰老和缠身的疾患,当倪萍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不到60的实际年纪,却给人70岁的视觉感受。
为了儿子,倪萍几乎放弃了自己本可以大放异彩的后半生。
看到很多评论质疑“值得吗?”,值不值得不由外人评说,因为爱,所以一切都值得。
人行走在世上,本是孤独的,好在有家人的陪候,我们才能品出“活着”的味道,不是吗?
Ⅳ
也许你当下正窝在20平米的小房子里吃泡面,但有家人陪你经历岁月侵扰,你就应该有个在几百平别墅里吃团圆宴的梦想。
一家人在一起,才是团圆,人的一辈子,不就是求个“圆”吗?
身体蜗居,不能让爱蜗居。
“一个拼凑的六口之家,没有工作,没有美食,没有豪宅,没有身份,没有烟花,没有墓碑,却有了爱。”
这个“罪犯之家”,对社会来说就像是脏水,随时都可以用抹布抹去,做了很多越轨的事,却始终不离不弃,相互取暖。
不要为了眼前的琐事苦恼,也不要忽视了生活里最平凡的珍贵,生活一直都是热气腾腾的,所以你也要元气满满。
所有人的生活一开始就是支离破碎的,奔波生计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做这些生活碎片的粘合剂,拼凑一点又一点普通却足够驱散严寒的美好。世事难料,不要让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等太久。
也感谢《小偷家族》,让我们看到了自己。
浪达,一个用文字陪伴你的小哥哥,想和你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本文由浪达的生活观原创,转载请联系:(ID:lddshg)。
- END -
浪达说:
也许没有什么比一家人
在一起更幸福的事了
珍惜身边的家人
有什么都给他们吧
强烈推荐
大家去看这部电影《小偷家族》
浪达要给大家送书了
关注“浪达的生活观”
在评论区留言24小时获赞第一的读者
浪达将赠送纸质书《云边有个小卖部》1本
注:留与本文无关的内容
留言无效,不与采用
快来留言
快来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