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史蕴之行 江山柄灵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史蕴之行 江山柄灵

2018-08-14 06:51:04 作者:橡树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并非第一次去南京,苏州。

  也绝非最后一次。

史蕴之行 江山柄灵

  江南,听这名字,氤氤氲氲的湿气,柔煦和缓的微风就仿佛从字面吹来。

  于秋冬之交,行迹南北,差异显而易见。

  北方已是气温骤降,寒风萧瑟的天,南方却是一派晴日朗照,温暖明媚的光景。穿着厚重大衣骤然出现在南方霎时显得笨拙臃肿。这份差异感后随之而来的,是很快从北方的清寒中抽离出来,投身于南方温和的怀抱。

  几千里路,跨越两个温度带,这份根深蒂固的差异早在地理意义上呈现。

  于地理之外的,更是千差万别。

  但凡有点历史底蕴的人对于金陵,姑苏这两地都不会陌生。

  六朝古都,秦淮河畔多少兴衰,锦绣园林,别致精巧冠盖天下。

  在我记忆中的江南,是小时候读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朦胧的惆怅,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清冷的遗恨,是姑苏城外夜半钟声凄恍的哀愁,也是鱼戏莲叶间的轻快,落花时节竟又逢君的欣喜。

  江南是一种情愫,早已在许多年前尚不知其意时便背诵的古诗词里,静默地根植的体内了,那是古人浸注在诗句中的爱恨,在往后漫长的岁月之中,那份情愫便从传诵的嘴角溢出,流淌入世世代代万千人心中,成为一种共同的情怀与文化认同。

  而这种情怀和北方相比又是两番境地。“齐鲁多鸿儒,燕赵饶壮士”,若以风光比之,北地的人文风景大概是壮阔豪迈的长河落日,气势恢宏,“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受这土地滋养的生灵亦是大喜大悲,大开大阖,洒脱悲壮。而江南当是那小桥流水,轻舟晚泊,柔肠百转,即便悲也是郁郁寡欢,清冷凉薄。

  有生之年,体会一番南北之间从地理风光到人文景致的差别是非常有必要的,于这差异之中了解历史,亲近历史,领悟使命,更是幸事。

  玄武湖的水波流淌多少日夜,紫金山盘踞多少春秋。

  第一次到南京是去年夏天,时值仲夏,天气炎热,但到了钟山景区,满眼的郁郁葱葱。好几天行走在车辆稀少的葱茏景色之间,以至于后来回想起南京,总觉得眼前是是幽幽的一片绿,从钟山蔓延到整个玄武区。

  此次又来,时节不同,正是秋风飒爽的时候,枝叶依旧,只是玄武湖内多了些菊花凛凛绽放。其实更加喜欢黄昏的时候到玄武湖,饭后消食沿着鸡鸣寺走到城门口,沿路的街灯明黄温暖,到了城门下,暖暖的光透过枝叶洒下,映照在满刻风霜的城墙之上,天际将落未落的一点残晖,远处的风从更远的地方吹来,吹过吴国,东晋,宋齐梁陈,吹拂着如今的南京。拐个弯进入玄武湖,夕阳已尽,路灯拨开夜色的笼罩,择一块湖边石椅,望着紫金山温柔的轮廓听着水波荡漾哼一首《云水谣》,金陵的柔软与温存都在这夜晚之中了。

  然而抛开这份自古而来的温婉,南京亦有刚硬的一面,作为战略重地,其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理军事作用,自然而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一旦打起仗来鲜能免于战火。离我们最近也是最痛切最悲壮的一次,南京用三十万亡灵筑起这座城市的刚毅与厚重。在大屠杀纪念馆中,同胞的身世遗骨直入眼底,战争的残酷无情烙印心中,沉默缅怀,垂首祭奠,这份悲恸连带着这座城市的刚柔刺进记忆,难以忘却。历史具有反省价值,即便事实往往是,错误仍在上演,悲剧历代延续,但文明在进化,历史所包含的使命感,是在铭记住这些伤痕之后,警诫告慰砥砺前行,承载往日,不惧将来。

  寒山寺钟敲几载,一川烟雨,满城风絮,姑苏城夜雨几度。

  我一直很喜园林。从前到帝都雍王府,又是盛夏时节,饶过曲曲折折的胡同巷子,走过停满黄包车的路道,即便是几许烦躁一进入府内那些劳累与气闷即刻被精细布置过的格局给一把冲散,走走停停,流连于廊边檐角,明明周边都是穿行的游人,却仿佛这院子空荡荡,只我一人在其中。留园与拙政园都是精巧别致见长,格局与雍王府自然不同,但身处其中,依然有恍惚游离之感,抽身出现代生活与繁杂人群之中,完完全全感受古人的情趣与雅致,实在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事一桩。留园和虎丘的菊花都开得甚好,尤喜欢一个品种,叫不出名字,花瓣细长外红内黄,红得很正,两色相交贵气逼人。虎丘比想象中小,寒潭清冷,云岩寺内宝相庄严,砖塔屹立,纵然倾斜却耐得住风雨飘摇。

  以前读书的时候,看到大好山河,总想立即负箧游历一番,滇池的月潼关的雪行居庸出嘉峪,游览名山大川,遍涉世间好景。大学之后也在到处奔波,却少了那种寻踪问道的少年意气,探景逐迹的文人情怀。这次见习恰如其分,勾起了从前那份心绪,历史研究艰涩难熬,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忘掉那些曾激励你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热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史蕴之行 江山柄灵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