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京传》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南京传》读后感摘抄

2020-02-23 23:1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京传》读后感摘抄

  《南京传》是一本由叶兆言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5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南京传》精选点评

  ●遵循不给当代立传,所以写到1949年就结束了。作为南京人,给南京人传,叶兆言的文笔不错。#20191216

  ●12朝古都1720年历史长河

  ●读过对于南京这座古老城市系统的著作!能如此用心感受南京这座城市的喧嚣与归于平静其实需要积累沉淀的,相作者对于古都也是充满希望和怀念的,南京见证了六朝繁华落尽也经历战乱动荡,太多人文历史值得铭记和品读了!!!

  ●我对南京这个城市本来没什么感觉,读完这本书突然觉得南京好有意思啊。上次去还是十年前。回头去踩一踩。

  ●更像是一本地方志。明朝那些事儿事出来后,很多想这样写历史的。作者翻阅了很多史料,但终究是搞文学的,结论不甚满意。叙事还是受正史影响军事政治权谋为主,经济文化着墨不多。

  ●南京的标签就是俩“金陵王气”和“南京!南京!”。这本书几乎在讲南京的历史,是一本高级导游手册。(换行)对南京很感兴趣,但我对历史不怎么通窍,所以看到六朝之后直接跳明朝了。

  ●1.南京的底蕴始于东吴,并随着六朝的北人南渡越来越完善 2.南京人重视王气,怀有一统中国目标 3.因为数次的杀戮,所以南京人心中最重要的是和平 4.南京极易被摧毁,但拥有快速复原的能力 5.南京在东吴建都后,对历代统治者来说都有巨大引力 6.历史的种种原因使南京在繁荣中总带着一丝凄凉 7.总之,南京传不仅是南京的历史,更是中国的浓缩

  ●什么帝王不帝王,首都不首都的,南京人不在乎日子过好就行了。只不过这些年被张三李四瞎几把折腾的不轻,砍砍树,挖挖地,炸炸桥。然这些建国后的事情书里是没写的。

  ●南京是我最的城市,因此叶兆言先生的这本书不可不读。作者是一位作家,因此本书比起一般的城市史志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南京从孙吴建都以来一千八百多年来的历史,荣辱兴衰,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叶先生的专业是文学,我的专业是史学,在不同人看来的南京是不一样的,此书洋洋五百多页,写出了南京的辉煌,但读到清代以来的历史,却让我内感到许多忧伤。六朝风流,明代的欣欣向荣,在本书却意犹未尽,南京还有很多故事值得诉说,比如六朝文明,梁武帝励精图治,陈高祖力挽狂澜明太祖恢复中华,还有灿烂无比的千年文脉,如此种种。但限于篇幅,限于取材,本书展现不够透彻。不过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南京史著作。予师从于胡阿祥教授,他也致力于南京史研究,在我们史学眼中看到的南京崇高的历史地位和对于华夏文化的意义,不只是如此而已。

  ●职场最开始的几年曾经在南京生活过,最大的感受就是南京真的是一座充满了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城市,到处都是名胜古迹,到处都充满人文的气息。这本书通览了从东吴到民国的南京的历史,六朝古都,帝王之气,可惜都是短命的王朝,也许因为偏安一隅的地理位置,也许太过美好的文化生活让人失去斗志, 总之充满了悲凉的气氛,王朝的更新战火的弥漫苦的都是人民,但是每一次在一片荒芜上南京总能顽强起立,开始下一段辉煌,致敬。

  《南京传》读后感(一):还未读书有感

  书买来了,还没有去阅读,近一年一直用Kindle读书,所以一下子捧着着个大部头反而有点不适应,叶先生的作品从年少时就开始阅读,最早的秦淮系列,一个个熟悉的地名伴随着旧时南京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身为一个离开了南京半生的南京人,回到南京了,很多变成了记忆,更多的是陌生和无所适从,甚至觉得南京已经不是老南京人们的南京了。很喜欢封面叶先生的装扮,眉宇间很像那些老辈的中国人,大概他的祖辈叶圣陶先生也是这样的吧,希望我老的时候也是这样,能够闲适和淡然地过好每一天。

  《南京传》读后感(二):南京人写的南京传

  八月底从南京回来的时候,恰好赶上《南京传》出版。一直到国庆假期才读完。

  全书的框架是以南京建城为起点,随着中国王朝的兴衰递进,描绘着南京城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一直至新中国建国,南京不在作为首都而止。

  南京史很大一部分就是中国史,能看得出来叶老师在书写时的克制,没有一不小心就脱离南京这个主题继而放大到描写某某王朝的背影,这很难得。

  南京城从汉末民风彪悍的吴地兴起,经过南朝的浸染演化,渐渐变得温文尔雅又似乎若不经风。历史的洪流裹着着这个身不由己的城市,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极深,大意是南京就像所有文人墨客的命题作文,谁都可以来打点一番,而其中的翘楚甚至是和南京不沾边的外地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时却道不清一方水土。难得的是,作者叶兆言却是个地道的南京人。

  最后,南京人写的《南京传》,值得一看。

  《南京传》读后感(三):金陵帝王州

  这本书说是南京传记,倒真是把南京当成一个人物来描写,仿佛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的伟大人物,这里的大起大落均是指 南京作为古都的历史,俗话说,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全篇也围绕着南京的帝王之气展开叙述。 相比于其他专门记录南京的书籍,叶兆言先生的这本书语言风趣,幽默,相比于旅游杂志,文学作品,多了几分市井气息,但仍然看得出来作者做了不少的考据,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平易近人,引用了不少有关南京的诗词,这是南京赐予作者的禀赋,像是一个当地的说书先生,把这个有着十朝都会之称的古城故事向你娓娓道来,叶先生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京人,生于斯,长于斯,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让他来为南京写个故事,出版社还真是约对了人。 南京究竟是哪些朝代的都城呢?三国东吴孙权定都建业的始末,建业建业,这个名字诞生之初就蕴含着创业的希冀;东晋,着重刻画了衣冠南渡后南人北人的相互不服气,相互看不起的相处方式,还有贵族门阀与皇室之间的较量,就连鲁迅也推荐看世说新语来品味魏晋时期极度推崇的名士风度 ;南朝的宋齐梁陈,除了边境常常受到外族的侵犯外,王朝的更替也很频繁,有句话概括的非常好,帝王多疑杀宗室,宗室起兵杀帝王,六朝以后,金陵怀古成了一个不朽的文学题材,深受失意文人的倾心,有趣的是,这些文人大都与南京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基本不是南京人,他们对南京的现实生活不了解,却在这里找到了共鸣,书里有写到隋唐时期李白与众文人在南京的事迹,讽刺了李白说话不靠谱,以及李白想要让唐王室南迁的不切实际的政治抱负;南唐;朱元璋在这里建立了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后来南京从27到37的黄金十年,以及直到蒋介石败走台湾,南京作为古都的历史算是全部讲完了。那么什么是金陵王气呢?最初是东吴长史张紘上书言称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气,吴王孙权遂在秣陵建都建业,后来衣冠南渡以后,金陵帝王州,不止南朝移民有这样的共识,事实上,整个北方也都持这样的观点,南京也是四大古都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其他民族占领过的古都,这座城市,从来都是一个能在世中获得机会的城市,东吴是这样,东晋是这样,南唐包括后来的元朝末年,朱元璋在这里称吴王,都毫无例外,也是在其他地方建都的帝王打压的对象,然而江南富庶,不是政治中心,也会是经济中心,它永远是某个王朝逝去的背影,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失败王朝的避难所。

  《南京传》读后感(四):南京-金陵王气之都 历史轮回之城

  不是南京人,但南京是我向往的一座古城,曾领略过西安作为唐城的繁荣,“十三朝古都”让我回想满满;钦佩着河南各市(洛阳、开封、商丘)曾多次作为历史古都的文明被后代所考察,深深感慨历史留下的印迹,如今遇到南京,一直具有“六朝古都”之称的这样一个城市,幸有叶兆言先生这样一本系统介绍南京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书籍,我们才更好的传承历史的文明。

  这本贯穿从211年孙权迁治到1949年人民和平解放的书籍,确实如叶先生多说,体现着南京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教科书,自东吴到东晋,又至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六朝古都一一如是来,而南京的名字也从秣陵、金陵、建安、建康更替了多次,社会变迁的频繁,使得南京作为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中心随着朝代的发展繁盛到衰弱。

  除却六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太平天国民国等朝代,虽也有将南京作为过首都的南唐,明朝初年,太平天国和民国初年,但是大多是过往烟云,在这些朝代的更替中,南京过得并不轻松,它经历了一次次的杀戮后又被治理,它一次次走向亡国之都又很快被新的文化洗刷,强行的重塑,这些,南京人却早已习惯。

  叶先生在描述南京历史的过程中,不断的引经据典,《三国志》,《史记》,《世说新语》,《吴都赋》,《哀江南赋》,《健康实录》,《周礼》等等,叶先生在描述史实的部分像是一个资深的历史学在进行着南京的考古,而我们则是在吸取着叶先生多年的考古学识,不得不表示敬重。

  而谈到朝代中著名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之时,叶先生的描写相对比较客观,则没有过重评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南京这座城市的角度,在对六朝皇帝的评述时,他写道“纵观六朝的一些皇帝,贪婪甚至血性的不在少数,多有不齿之行为”,这均是源于这些皇帝后期的暴政呀,而对南唐后主的描述,他也写到“南唐后主李煜这个皇帝当的很窝囊,但是李后主的词是南京人永恒的骄傲,有很多伟大诗人写过南京,只有李煜才是真正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感慨着这个朝代的衰亡,我想来,叶先生作为南京人,查证着这些史实的时候,也多有无奈吧。

  要说这是一部考究历史的城市传记,也不全是,除却主要脉络乃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之外,内部章节则是有穿插着对各朝代人物的描写,对主要建筑的侧写,对江南风情的抒发;叶先生并不吝于赞美对南京繁荣建设有贡献的孙权等帝王,赞美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赞美总督大人对南京的治理,也津津乐道描写南京的明城墙,赏心亭,蒋州府,满人城墙,江宁马路;以及江南一带水乡之都的发展。

  我读完这部《南京传》,颇有一些感触的是,叶先生曾多次写道,当一个朝代灭亡了,下一个朝代重新进来,南京人依然在这里,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他们也觉得无论这个朝代如何变化,自己也还是这样的生活;所以人民想要安稳的生活,不想长途跋涉,所以低欲望和安稳生活使得人民没有去斗争的想法,可是贪图稳定的结果不是好的,而是最终使得南京一次又一次成为了亡国之都,甚至被国外列强屠杀,最后不仅是南京人民,整个中国人民明白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我们却落后了,我们使劲的追赶着,使劲的走在新世界的发展道路!

  《南京传》读后感(五):难得一见的“城市简史”

  难得一见的“城市简史”

  雷雨 / 文

  周末在家,难得清闲。就把叶兆言先生的《南京传》找来细读。大约三十多万字的篇幅,写一座城市1720年的历史,从229年到1949年,往事越千年,天翻地覆慨而慷,多少纷纭变幻,多少家国情仇,都被叶兆言先生聚焦到一座城市的沧桑巨变里了,都被融铸到了一座成市的历史长河之中了。在我看来,叶兆言先生的《南京传》,一改以往回顾盘点一座城市的程式化模式,或者分门别类集体运作,品流混杂,格调难一;或者掌故轶闻,反复咀嚼,鸡零狗碎,甚或荒诞不经;或者汇编资料,敷衍成文,忽悠资助,瞒天过海,堆积库房,徒耗公帑。叶兆言先生当然不屑于此,他以一人之力,倾尽自己的半生积累,借助于南京这座沧桑古城,尽抒自己对历史与现实、对地域与文化,对历史的规律与人性的驳杂、对城市的兴废与时代的嬗变、对国家的气运与民族的文脉的观察、体验与思考,真是和盘托出,倾心竭力,令人惊叹。

  面对一座如此独特的古城,叶兆言以宏大的气魄,对其细细打量。所谓宏大的气魄,就是要占有资料,就是要胆识兼具,但绝对不能被资料所左右,所牵制,所束缚,所画地为牢,甚至被资料所淹没,所吞噬,而失去自己的见识与判断。彼得·阿克罗伊德的《伦敦传》被奉为城市传记的经典之作,他讲中世纪之前的伦敦,简洁明了,他讲后来的伦敦,也只是到了一战之后,就激流勇退,紧急刹车。叶兆言写南京,高屋建瓴,襟怀超迈。孙权之前的南京,他寥寥数语,斩钉截铁,就从孙权的东吴说起,而到了民国的南京,他截止到70年前的南京,此后风云,不着一字。这种截取爽利,这种大开大合,是一种大气魄使然。一头一尾,扎下马步。六朝南京,自然是浓墨重彩,在书中分上下篇章做足文章。隋唐两宋的南京,往往给人乏善可陈之感,除了南唐李后主,似乎可说的话就很少了,但叶兆言不这样看,他从李白、颜真卿、韩滉,甚至《景定建康志》这一文本来叙述一座城市的幽微往事,大气磅礴,令人不忍释卷。明代南京,自然是精彩华章,要浓墨重彩,不惜笔墨,书中的《应天府》部分文字曾刊载于《花城》杂志,令人先睹为快。叶兆言论说明代南京,力避俗套,说城垣,不说刘青田,道晚明,也是另辟蹊径,避免已经被说滥了的晚明风月。清代的南京,距离现代已经近了,不大容易好说,叶兆言先生说了桃花扇、说了金圣叹、说了满城、说了两江总督、说了秦淮河、胡家花园与太平天国,大都是很大的题目,如太平天国等,但他删繁就简,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以宏阔浩淼的手笔,勾勒出了一个特殊时代的大致走向,还有世态人情。民国南京,叶兆言先生多年前已经有《老南京》为基础,在这里,他不说民国南京的文教渊源,单说南京的江宁马路、南京劝业会、民国临时大总统、二次革命、黄金十年、国民代表大会,所谓汪伪时期,酖毒山川亦可怜,点到为止,既是大手笔,也是大智慧。

  面对一座历史如此悠久的古城,叶兆言以宽阔的视野,为其精心梳理。中国是历史极为丰富斑斓的国度,但有人指责中国,只有史料学而无史学,言下之意就是说,中国虽然几千年文明从无中断,但中国的史学缺乏理论,缺少史识。叶兆言是在写一座城市的传记,但他更是要借助于这座城市,以极大的耐心和宏阔的视野,来回顾一座城市的历史,重温一个民族的脉络,检点一个古老帝国生生不息多灾多难的生存密码。他反复提及衣冠南渡,他反复提到后主现象,他反复论及南人与北人性格的差异与融合,凡此种种,都是现代意识的一种关照,都是放在宏阔视野里的一种回望,都是大处着眼的豁达大度与从容不迫,不是就某一发现的津津乐道,不是就某一人物的评头论足,不是故作惊人之语的哗众取宠。

  面对一座文献如此丰富堪称驳杂的古城,叶兆言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大功夫,为其去伪存真,阐幽发微。南京历史悠久,文献丰富,但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如何取舍,怎样裁决,考验着写作者的学识与眼力。叶兆言先生是当今文坛的实力派作家,其以南京为背景的文本多多,长篇小说《刻骨铭心》更是入围新一届茅盾文学奖,进入前十,抱憾惜败。他多年前写南京的长篇小说《1937年的爱情》,他的随笔散文长篇《江苏读本》,他的《南京人》,都对南京的相关文献资料下足了功夫。而这次为写《南京传》,看他征引资料的宏富,涉猎论文的广泛,且不说历史经典读本,南京乡邦文献,就连王少华的文章,逯钦立教授的论文,汪士铎的日记,叶兆言先生都注意到了。他引用蔡东藩、吴敬梓的文字,更是给人以六经注我的信手拈来融会贯通的挥洒自如之感。

  当年,潘旭澜教授以《太平杂说》把所谓的太平天国研究搅合得周天寒彻,虽然他不是历史学教授。叶兆言的《南京传》,以作家的眼光来打量梳理一座城市,气魄之大,视野之高,功夫之深,文字之灵动活泼汪洋恣肆,奠定了这部书,会受到许多人的喜欢与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