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去来
最近觉得特别忙。要备课、上课,还要出题,找学生谈话讲题,孩子生病要带孩子去看病,做家务……觉得自己的时间被几乎瓜分殆尽,除去正常睡觉和三顿饭的时间,连自己锻炼身体和休息喝茶的时间都没有。
到食堂吃饭时和同事说起时间,都深有同感:太忙了。
“这边教科研催着我看书交稿、教研组又催着要学习研究数据库、年级催着我要统计成绩、班级还有管理看班、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管也不行……”
“成立社团要章程、招募社员、安排分工,研究性课题催着要开题报告,还急着赶着要出周测题,还要备课上课……”
……
大家一致的感叹是:太忙了!我们的时间都被学生、教研组、学校、家人瓜分掉,我们还有自己的时间吗?
想起一位教过自己的高中老师,发表的一篇《为别人而活》的文章。他说:“我们为学生,为学校,为另一半,为老人,为孩子而活,独独没有时间为自己而活。”
的确,时间如此无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它如长河,滚滚向前,川流不息。再宏伟或再卑微,都敌不过时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才青春,转眼已白头”,“人生不过几十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我们大部分人,一生下来,即被无情的时间夹挟着、催赶着向前。匆匆忙忙,一生碌碌。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就老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一出来就火了,它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和困惑。
可还是有人利用它,活出了自己,做出了成就。
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年轻的时候,也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如烤面包、做菜、洗衣等,她在厨房劳动的时候,会随身携带笔和纸,一有空隙,就立刻把脑子里涌现的想法写下来,然后继续做饭。
杰克•伦敦的房间,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装饰品,那就是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都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小纸条。这些小纸条写满各种各样的文字:有美妙的词汇,生动的比喻,五花八门的资料。他就是利用这些小纸条找到启动创作灵感的语汇和资料的。
身边的全国著名优秀班主任李迪,刚开始是郑州科技工业学校的一名不谙世事的年轻女音乐教师。后来,在事业成熟期,利用中午别人午休的时间,晚上哄孩子睡着觉后的时间,一点一点地阅读、写作。到目前为止,写教育随笔和日记近两百万字,著有《李迪文集》、《做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我与学生谈爱情》等六部专著,获得河南省多项荣誉称号。
时间如此吊诡。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二十四小时,有的人一生忙忙碌碌无所作为,有的人却用它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秘密不在于时间本身,而在于时间观念。要做出超出常人的成绩,不在于与大部分人一样的整段时间,更多地在于零星时间的利用。雷巴柯夫说:“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每天比别人多用10分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一年就会比别人多出3650分钟属于自己的时间,每天比别人多用20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一年就会比别人多出7300分钟,约122小时属于自己的时间,十年就约有1217个小时,独属于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完全发展自己、成就自我。
想想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