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相与还
不知从何时开始,“田园”成了一个让人无限憧憬和向往的词语。想到田园,我们不自觉就会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远与淡泊。他的恬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所以,推崇他的苏轼说,陶渊明的不要是真的不要。对于陶渊明来说,田园不是风景,而是真实的生活,他辛苦的“种豆南山下”,却没想到“草盛豆苗稀”。结果只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不光干活干得累,回来的路上也很辛苦。他说“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但这一切都不足以让他惋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心愿,他就活出了自我的真天地。
陶渊明的诗里永远都有醇厚清雅的人生况味,有他自己的一颗心。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贯穿了他生命的始终。他找到了存于内心的那份天真和自我,所以他才会看到“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这是一种真正的祥和,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真正的耕田,真正的养家。他的归来也是经历了痛苦的挣扎才决定的,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脱与豁然。
还有孟浩然,也是我喜欢的一位田园诗人。他那首《过故人庄》让人难忘~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孟浩然求仕失败后放下了挣扎,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历尽沧桑后的淡泊更让人充满了对平凡尘世的珍惜,这样的境界才是阅尽千帆的释然。或许,田园收留的是那些心里面真正放下纠结的人。
那么,田园的真正定义是什么呢?仅仅是恬静小舍,茅草屋檐,绿水青田吗?人是不是真的非要弄上这么一块山水,才能称之为田园呢?于丹说,其实,田园是一种状态,有些状态是浑朴的,有些状态是彻悟的。例如王维的晚年,白天上朝为官,晚间回到他的居所,焚香读经,放下红尘过往。所以才会有那首“晚年唯好物,万事不关心”这样的心境。这世上的繁盛与衰败,都再也扰乱不了他的心,他只想护住自己的心性,与明月松风自在相伴,心在琴弦上,心在月影中。这亦是田园。
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境界啊!白日与尘世为伍,晚上和自己相伴。能真正的放下负累,享受自己的星空和世界,不再为白天的事情苦恼和纠结,只有这样才不会沉沦在欲念的苦海中自怨自艾。我们没有一双鸟儿飞翔的翅膀,却可以拥有一颗自在出入尘世的心。
田园中有宿鸟归来,有柴门掩映,凝视一段飞鸟掠过天心的痕迹,我们可能就拥有了一片田园生活。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田园不是土地,不是别墅,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远离生活的仙境,它是能够让我们感到温暖的归属,是寻常日子中的有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随性和天真。或许,真正拥有田园的人,也就拥有了心的归属,这是一份托付,是生命与心情的托付,托付给田园,那么,你的身边才有可能处处都是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