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能长期维持的关系,都是双向的
温言,公众号。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供职一系列500强企业。
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豆瓣2016年度畅销书作者。
成长 | 认知 | 读书 | 写作
最近发生了一件令我很感动的事:
国情前新书预售,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本以为由于微信公号不停改版,很多人会收不到相关的信息,
结果在群里、后台、朋友圈里,很多朋友各种奔走转发,不断报告着安利的成果…
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听到过的一句印象深刻的话:
真正愿意拥护你梦想的,往往是同行了很久的陌生人。
开公众号已经很多年了。
有很多倦怠的时刻,
也有很多完全无法写出一个字的时刻,
和大家想象中不同,这些时刻其实并不痛苦。
相反,它们极具诱惑力。
因为可以想象,一旦停止,能多出来大把的时间干别的事,也不再有任何按部就班的时间表和精神压力。
退一万步而言,我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不会失去什么。
内心强烈的自我交战之际,
往往是被大家的留言和鼓励拉回来的。
经常有朋友后台私信或留言,说某某文章给了解开了长久的疑惑, 启发了新的思路;或者跟着这个号,开启了一个有一个人生的转折点。
我同样非常感谢大家。
因为这些朴实而诚恳的话语,也反过来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因为我经常要面对每个文字工作者都需要面临的困境:
既要为他人而创作,但又希望忠于自己。以致于在写作一段时期后,就会怀疑一切的动机和意义。
这时每当看到别人在那么积极努力地生活着,
看到自己的一点文字,可以陪伴大家不断成长改变时
自己也会获得“ 再撑一段时间”的勇气。
2
我最近经常思考的另一件事是:
为什么并不认识我的人,愿意持续阅读我的文章呢?
当然我写得还行,喜欢思考,喜欢分享。
但实话实说,如果大家去买一本书,书里包含的思考和干货的密度,一定会大于我所写的东西。即便横向比较其他公号,也有很多比我写得更好,资深,更加勤奋。
后来我想明白了,关注是因为同类。
因为我们是一类人。
所有能长期维持下去的关系,一定都是双向的。
双向的认可。双向的鼓励。彼此的互动。
当大家看到我努力写作、坚持思考的时候,那是你们也希望成为的样子。
在大家在触动自己的文章下面留言的时候,
也是一种思考、记录自己人生的方式。
我们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中,因为一篇篇文章偶尔相交,
像老朋友一样交换自己对生活对事业的困惑和心得;
又各自转身在不同的轨道上继续奋斗。
有人可能留意过,我对大家的称呼从来都是读者、朋友,
我从来不说粉丝这个词。
因为我们之间并不是偶像与粉丝的关系,
当然也不是什么导师和学员。
我们是一路人,是同行者。
我持续原创负责提供好的作品,你们负责认真消化吸收这些内容。
我不开赞赏,不接广告。因为确实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个心力去打理这些,反而分神。
我一向提倡大家想赞赏我,直接用留言和私信表达赞美和鼓励;
如果大家想深度支持我或深度参与,去买我的书或参与社群活动就好。
书和社群活动都需要付费,但我做这些很坦荡,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只要能担保自己提供最好的内容,大家一定物有所值就行。
我心目中良好的关系形态是:
作者可以挣良心钱,有维持创作好内容的条件和动力,但不收割;
读者愿意为价值和喜欢买单,但保持独立思考能力,不盲从。
我们一起拓展认知的边界,才是公开写作中最有意思的事情。
当你得知世界上除了我认识的人,居然还有人愿意读,愿意追更新,读完还点赞、评论,你会愿意跟对方互动,愿意继续写一些东西给对方看。这是我维持原创的动力之一。
3
在温言这个号的读者里,有很多朋友喜欢写作,一直说也想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公众号。
大部分人觉得开公号是拥有自己创作的“一亩三分地”,喜欢这种自由自主的感觉。
但实际上,这种期望中的自由自主是难以达到的。
公众号二字已经决定了它公开的样子:
一切是框架中的相对自由和自主。
如果你拒绝做内容的被喂食者,而希望坚持创造,那么你可以开公号。但在目前这个环境的大概率下,靠公号去出人头地,会非常困难。
我唯一能想到的、一个足够强大、支持持续写作的理由其实是:
通过写作,你可以聚集一批价值观兴趣相投的同路人,大家一起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这才值得期待的最大收获。
END
相关阅读
我坚持六年的“复盘笔记”方法和心得:不要浪费你的经验红利
那么想写作,是什么阻碍了你动笔?
现在的价值,往往会在下个人生阶段被兑现
新书上市,预售期间75折
京东、当当、*、微店全网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