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出生入死数十年,等你笑了,他们就哭了!
妻子有些不耐烦地说:“菜煮的淡,你嫌没味道。咸一点你又说吃不了,你怎么这么难伺候啊!”
儿子还是在门外听到了妻子的埋怨,吃完晚饭,悄悄跟妻子说:“我妈有脑血栓,不能吃太咸的。”
妻子故意提高了嗓门说:“好!那是你妈,以后饭你来做。”
“妈,领导打算给我升职,会很忙,经常出差。至于我媳妇,她想出来工作了。所以……”
母亲马上意识到儿子的意思,开口笑着说,“我早就跟你说过,想去养老院了。你陈阿姨在里面过得挺好,还想让我过去做个伴呢。”
儿子心情烦躁,真要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他还有点不忍心。
他问了周围亲戚朋友的意见。
“可陪你下半辈子的人是你老婆,不是你妈”,朋友这样提醒他。
“你妈已经上了年纪了,为什么不好好孝顺她几年呢?”,亲戚这样劝他。
他不是不知道母亲有多苦。父亲前几年去世,母亲一下子没了精神支柱。也没什么亲戚朋友在身边说说话,生活很孤独,所以她把母亲接到身边一起住。
可是,他实在很难处理媳妇和母亲的关系,自己要工作,不能陪在母亲身边,媳妇又不懂得理解体贴老人。
他真的不知道办了。
综艺《奇葩说》中有一期讨论的话题是: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我该支持还是反对呢?
主持人马东说:
关于这个话题没有输赢和对错。当没有对错的时候,我们只能说,父母提出和老伙伴去养老的时候,我的支持和反对就只有我的立场最重要。
我的立场是什么,我的立场是为人子。我的立场是他的孩子,我的第一反应只能是反对。
父母提出去养老院,是因为他们“懂事儿”,但子女就真的忍心让他们做出这种牺牲吗?
人生在世数十年,我们逐渐长大,大到不再需要父母。
我们将来也许会接受住养老院,因为觉得并不会无聊。
可是,我们父母那一代,不喜欢看书,不爱看电视,没有打发时间的爱好,只是为了生活在奔波。他们搞不懂新时代的手机、电脑、人工智能,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和年轻人没有话题。
如果在陌生的地方,没有人陪着,他们真的会孤单。
作家史铁生,小时候成绩优异,体育成绩也特别好。
20岁那年,一场大病导致他下肢彻底瘫痪,从跨栏高手变成依附在轮椅上的人。
他的人生坠入低谷,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变得沉默自闭。
坐着轮椅,不能远行,他不想给家人添麻烦,经常独自去附近的地坛,看书、发呆、写作,似乎可以逃到一个健全的世界。
他后来回忆说:“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母亲疼爱他,却不知如何理解他,选择默默在一旁跟着、看着。
儿子残疾后,心里苦闷,脾气变得很差。母亲想上前安慰,却始终不敢问,只能给他独处的时间。
母亲每天送他出门,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他才渐渐听出来,“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那时候他还年轻,一心沉溺在自己的不幸中,不知道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
后来这个虽然残疾,但并非废人的儿子,在文学上崭露头角,他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
母亲陪他熬过了苦痛,未曾分享他成功的快乐,就匆匆离世了,仅仅四十九岁而已。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在残缺的身躯上活出旺盛的生命力来,理解了母亲的用心良苦,却无法阻挡生命的消散。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儿行千里,赴远大前程,自然难常伴父母左右。
女儿出嫁,即使近在咫尺,也难有归期,陪伴父母的时间少得可怜。
《红楼梦》中,元妃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迎来省亲的恩宠。
贾府一家夹道等候,气势隆重。
元春见到家人,眼含热泪,想行家礼,贾母及王夫人一众连忙下跪止住。
父女相见,刚直的贾政,对待女儿也仅是些官场的应酬话,毫无温热的父女之情。
元春哭诉被送到不得见人的地方,长辈及姐妹们不笑,反而哭哭啼啼。
大家都明白,此去,不知何日再相见。
世界上最痛苦的,除了死别,就是生离。
时间犹如洪水猛兽,我们对于生老病死无能为力。
身无饥寒,父母不曾亏我 ,人无长进,我以何对父母。
那记忆里的日出日落,厨房里从容地忙碌着,端来我爱吃的一荤一素。
那粗粝的双手,让时光有了温度。
你是仙女下凡,来到人间的公主,在柴米油盐中送给我美好的祝福。
年轻的我总是不满足,固执地远行,不愿停步。
我望着高高的天,走了长长的路。
以为自己足够光彩夺目,却被你一眼看穿奋斗的艰辛苦楚。
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后,想给他们最好的守护。
忘了回头看,身后的父母,有没有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
—THE END—
作者简介:江风,每晚友书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生而不同,你也可以很美丽。
猜你喜欢
/ 人物好文⊱范冰冰事未了!周润发的真实身份曝光,震撼国人!/ 情感好文⊱丈夫骗保假死,妻子携两子殉情:一封遗书,暴露了婚姻最大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