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看待亲子分离
近几天,朋友圈再次被龙应台的《背影》刷屏。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又不敢声张的人。
7月9号,孩子与自己的朋友们去参加报社组织的夏令营了。看着高铁站父母送行的场面,追着孩子千叮咛万嘱咐,拍照拥抱,依依不舍,那份难言的牵挂。报社的带队老师一再强调,请家长们务必放心,请远离队伍,家长们听而不闻,围成了个圈。有家长拍了照,配了调侃的语言,发到夏令营群里,“到底是谁离不开谁,看看照片就知道”。群里一会看不到老师发来的信息,家长就焦灼地询问。还有各个中小学大门口,一到放学点,家长们都挤到门口,堆成一座人山,翘首张望,恐怕走丢了孩子。你不想,越是没秩序地堆在那儿,孩子越不容易发现你。
父母爱孩子,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该如何去爱。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跟孩子过近,给了孩子过多的关爱与关注。有句调侃的话:“很多父母的爱,就像孩子冬天的湿棉袄,穿上不舒服,脱下来却冷。”我记不得哪篇文章里的一段话“父母不应该是一个角色,而应该是一门学问或者学科。这门学科,是每一个想做父母或者正在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学习的。你可以不学任何东西,但你需要学习如何才能不制造‘疾病’。”
心理学上说:几乎所有爱的关系都是为了聚合,唯有亲子关系,无论我们有多么的不愿意,都是为了走向分离为目的的爱。父母的任务是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呵护孩子成长;还有一个任务是与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孩子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蒙台梭利说:“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后代早就成为强有力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和自由的人。”这里的自由是一种品质。
我们从未做过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未免有些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让我们手足无措。孩子终究会长大离开我们,走向独立,我们不免有些担心、失落。但是我们必须克服这些心理问题,鼓励孩子逐步迈向成熟,让他们更多地去体验、发现、总结,学会独立,尤其是心灵的成长。让他们从“亲子一体性”安全地分离。
有多少熟悉的场景:孩子要自己用筷子,家长说,你还小,不安全。孩子要自己剥食物皮,家长说,弄的太脏,你还小。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家长看着孩子怎么也弄不好。来来,我给弄……真是孩子不行吗?是我们没耐心,一次次剥夺了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有句话说:“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是我们不放手!是我们控制奴役了孩子。蒙台梭利说:“奴役和依赖的危险,不仅在于白白浪费掉了生命、导致软弱无能,而且正常人的个性发展中,也明显地表现出令人遗憾的堕落和退化,还有那种盛气凌人和专横跋扈的行为。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如果我们能看到自己的一生从头到尾徐徐展开,你会改变什么?是不是最想要的是直面人生的勇气和父母来自心底的爱与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