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杂侃
今天早上,我在教师家长交流群里分享的内容是“学生为什么学不好”。由于学习本身既定存在的,需要付出的自然性以及不恰当地被赋予的功利色彩,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直接原因。只让孩子知道学习不好有什么后果的教育理念是不可能激发孩子对学习的乐趣和愿望的,也无助于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学习以及懂得如何去学习。不理解学习当然不会爱学习,不懂学习自然很容易厌烦学习。这就是学不好的两大原因。
杨校长说:“归因,是教育的大学问,也往往是正确和错误的分水岭。找到原因很重要,很多人陷在问题里面跳不出来,找到真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找到原因不仅是找到了症结,更主要是找到了方向,方向有问题,一切努力都白费。”我说:“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少学习内驱力,找原因是否有利于调动内驱力。”
苏老师说:“想想我们小时候,为了找到好的工作,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完成自己小时候的某个梦想,为了长大以后好好孝敬父母,为了国家强大,为了……挑灯夜读、努力奋斗着。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穷人家的孩子,更早的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为了达成目的,他们就会自己想方设法的去研究,如何学习,怎样才能学好。如今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生活在蜜罐里,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今后的打算是什么?上学期我曾经问过很多孩子,他们都摇头说没有想过。这样的孩子谈什么实现自身的价值,担负起将来家庭的责任,更不要谈为国家的建设、强大而付出一份努力。
现如今,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挣更多的钱吗?不仅孩子,我认为,老师、家长,都应该好好的反思这个问题?”
我想到了这阵子刷屏的一篇文章《河北一寒门女孩707分考入北大,她写了“感谢贫穷”一文》,就是说的就是苏老师这段话的意义。
我摘录一部分:那时我便懂得了,幸福不是因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于你能忽略那些不完美,并尽力地拥抱自己所看到的美好与阳光。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你让我和玩具、零食和游戏彻底绝缘,却同时让我拥抱了更美好的世界。我的童年可能少了动画片,但我可以和妈妈一起去捉虫子回来喂鸡,等着第二天美味的鸡蛋;我的世界可能没有芭比娃娃,但我可以去香郁的麦田,在大人浇地时偷偷玩水……
谢谢你,贫穷,你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
我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与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母亲说过,这是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从那时起,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
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霾,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的相信知识的力量。
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农人们都知道,播种的时候将种子埋在土里后要重重地踩上一脚。第一次去撒种,我也很奇怪,踩得这么结实,苗怎么还能破土而出?可母亲告诉我,土松,苗反而长不出来,破土之前遇到坚实的土壤,才能让苗更茁壮地成长。长大后,当我再次回忆起这些话,才知道自己也正是如此了。当我们从一开始便遇到阻碍与坎坷,当命运看似在刁难自己,不要怀疑,她只是想让你茁壮成长。
……
她的成长之路就是很好地诠释了生命完整地成长,她深刻地体会到了,责任,担当,未来!生命破茧,蜕变,腾飞!
而我们的孩子无需努力,就拥有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需要什么呢?迷惘,懈怠!
午饭时候,我和闺女讨论了这个河北女孩优良的学习品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有了更多的体验与思考,也问了孩子“为什么要把土踩实”,以及群里老师们分享的理念,也问了孩子“为什么要学习?”她也说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增长本领”等,还有高大上的“为国家做贡献”等。我的目的也无怪乎给闺女灌输无论何种家庭,“责任,担当,阳光,上进,学习的广义性。”
她爸爸回来听到这个题目,立刻发表意见,说他看到这题目连看都没看,“怎么能感谢贫穷呢?”接着给孩子讲了一些富有与贫穷家庭孩子的区别。无独有偶,接着看到了武志红老师的一篇文章《寒门女生707分考上北大:贫穷不是病,鼓吹贫穷才是病》,武志红老师说自己家穷的感受体验是羞愧。如果有人“清贫乐”或者“感谢贫穷”大可“呵呵”。他又列举了一些家境贫寒的学子与家境殷实的学生的区别,什么交友社交,衣着礼仪,归属感等等,他还举了一些实例来证实“苦难就是苦难,不是善意的馈赠,它不值得感谢。”“感谢贫穷”更多地是困顿者的自我安慰,是“阿Q精神”。
我突然觉得,咋这么多人这么容易不宽容呢?怎么一看到题目就看到了负面的东西呢?这不是“咬文嚼字”,断章取义吗?个人认为,“感谢贫穷”也就是个题目,吸引人眼球也好,炒作也罢。凡事不可一概而论,我们应该看到事物的积极意义,富裕也好,贫穷也罢,每个人都有自己努力生存的方式。有些时候不是人自己能做主选择的,在不能选择与尽快改变的情况下,最好的心态就是“接纳现状,不怨天尤人,努力进取……”这个女孩及她家人始终“定格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姿态”。这孩子爱好广泛,画画,唱歌,演讲,阅读,关注时事,视野开阔,乐观开朗,不是只知道死学习的学生。不是人们习惯印象里“格局很小,见识很短”的穷孩子。这孩子目标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本来是选学的理科,基于对文学的爱好,志愿报了中文系。她说:“追随自己喜欢的事情太重要了。”这孩子及这家人,内心是丰盛的,懂感恩!
正如同张瑞老师分享的:好的教育能帮助孩子善待他们的好奇心,并培养起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非常不显眼却是能使孩子终身受用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差距将会在孩子成长生活的各个环节得以体现,最终产生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距。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说法是“没有伞的孩子要努力奔跑”。作为孩子,这可以是他们不拼爹的信条。但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不去思考,我们一直认为的“伞”,真的只是那些看得见的物质条件吗?
我们教育孩子,不只是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在任何时候,都能化险为夷,都能找到自己的快乐。而这,恰恰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大财富。
张瑞老师说:现在的教育不能只是单纯的知识性输入不再是应试教育,教学和育人才是真正的主题,我们都希望孩子在以后的未来有能力、有毅力、有不败之地,这都和成长中的引导和教育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