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遇到的英雄都终将死亡,但江湖永远存在
对李咏的主要印象也只停留在大家都喜欢开的长脸玩笑上。但看到他去世的消息和朋友圈的难过,还是很动容。
因为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九零后的我,已经开始失去了。
今早起床被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刷屏。恍惚间觉得非常不真实。算了算时间,国内大约是晚上,大家都不愿睡去,转发各个平台的消息,诉说自己的悼念和唏嘘感慨。
如果说别的大事件发生是蹭热点,唯独这件事我愿意相信大多数自媒体都不是因为热点而写,而是因为真实的难过。
因为无论是不是写小说的,只要是写字的人,金庸先生就在他们心里占了一片江湖。或者说,只要看过那些书的人,无论是青春期背着老师家长打手电筒看的八零后,还是偷拿爸爸书柜里面的精选集看的九零后,他们都拥有那个江湖。
可能一些人的江湖要远一些,但终究存在。
而金庸先生去世的这一刻,心里的那个江湖突然浮现。它说:我想再大闹一场,此后,存不存在,由你抉择。
大家都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陳胖子说,她并不觉得这是什么“一个时代的结束”。书和思想都在,永远不会结束的。
“人生在世,去如朝露。魂归来兮,哀我何悲。
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可如果最重要的没有结束,那我们在唏嘘和感叹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可能是自己的青春和回忆吧。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香港四大天王刚出道时的演唱会视频。
郭富城唱着“对你爱爱爱”不完,带着他的标准手势动作;黎明四肢不协调跟着跳,但光是笑起来就足够让人心动;刘德华留着中分,穿着连体裤走出来全是潇洒;张学友深情而沉稳,眼睛里是浩瀚海洋。下面坐的迷妹们大声喊叫着他们的名字,满眼的期待和拥簇。
看着看着,突然可以理解为什么小时候妈妈跟我说,她曾经很爱刘德华。也突然可以理解为什么爸爸跟我说,他曾经排很长的队买张学友的磁带。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我一定也会跟他们一样吧。
可是现在的我呢,曾经让我偷户口本去火车站买票,瞒着爸妈去南京追的那个女明星,已经结婚并且半退娱乐圈了;曾经跟我一起追星的人,朋友圈都是接送孩子和油盐酱醋了;曾经跟我说好每天在彼此的QQ空间留言板“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网友,也都结婚了。
当我看着热搜上出现的明星名字却感到陌生时,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九零后,或者更具体一点,作为一名九五后,我开始失去了。
可就只是失去吗?
我逐渐开始理解,生活的常态不是有一张精致好看的食物摆盘照片,而是能在冬日的夜晚回家只花十分钟就给自己做一顿热腾腾的饭菜;
也开始知道,为什么妈妈逛街只看没什么装饰的黑色高跟鞋,因为我也做开始这样选择,这是职场最不容易出错的选择。
这一切都在悄然无声地进行,只是当一些人去世的消息出现时,脑袋里才“嗡”地一下,反应过来:原来时间带走了这么多东西,又给了我们这么多。
很不喜欢一个说法,叫做:逝者已逝,生者将继续前行。这句话总给我一种感觉,像是所有人都在极其陡峭的山峰上往上攀登,有人掉下去了,但大家说,“你不能看,你要继续往上爬。”
不是的,其实没什么是真正结束了,也没什么人掉下去了。我们的人生不是在攀登,而是在行走。
我们路过生活,经过江湖,看到世界,学会收起宝剑,敛下光芒。
所有遇到的英雄都终将死亡,但江湖永远存在。
只是我们心里的那个江湖,在被这样的消息大闹一场后,会被下意识地放到更深更远的地方。
“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九零后已经开始失去了。
九零后已经开始拥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