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还年轻,不要随便丧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你还年轻,不要随便丧

2018-06-27 12:03:42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阅读:载入中…

你还年轻,不要随便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人中流行起了“小确丧”。

  感觉身体被掏空;

  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努力未必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

  又一天过去了。今天过得怎么样,梦想是不是更远了......

  类似的“丧”成了一股风气,迅速蔓延。

  葛优瘫、马男波杰克、悲伤蛙Pepe、长腿的闲鱼等“丧”文化的代表,受到热捧。

  在年轻人群体里,好像你不丧一下,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ldquo;丧”,突然间成了大多数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但年纪轻轻就整日“生无可恋”,何尝不是对生活的一种逃避。

  你还年轻,真的不要随便“丧”。

  这世上,谁没有丧的时候呢?

  日复一日让人疲惫的工作,繁重的生活压力,偶尔冒出放弃的念头......

  但“丧”完一阵儿,生活还是要继续啊。

  庆幸的是,《冲破消极的自我》告诉我们,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并坚持做,“丧”是可以被打败的。

  01拒绝拖延

  阿文做了大半年的实验,终于拿到数据,导师要求他一个月内把文章写出来。

  结果阿文想着反正还有一个月时间,做实验太辛苦,应该犒劳一下自己,就果断来了个短期旅行。

  旅行回来,阿文开始写文章,结果坐在桌前却抵挡不住手机的诱惑。

  一整天下来,学习的时间,还不如刷朋友圈、逛淘宝的时间长,写文章的事一拖再拖。

  一段日子后,老师又给他安排了其它任务。

  当难题都堆积在一起时,阿文望着桌上的一堆资料,整个人都不在状态。

  看着其他早已完成论文的同学,羡慕不已。而自己明明手头有漂亮的数据,却因为拖延,最终只能敷衍了事。

  阿文无数次扪心自问,“为什么自己会把生活过得如此狼狈不堪?”

  整个人都变得很丧。

  当我们遇到一件难办、或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成效的事,我们总会下意识地选择逃避,毕竟舒适圈总是让人沉迷。

  而拖延,又会让人变得焦虑自责,导致效率低下,又进一步造成拖延,最终变成恶性循环。

  所以,很多人的“丧”,都与自己的习惯性拖延有关。

  面对拖延、继续拖延,这种无力感,日积月累,最后会把人压垮。

  在解决拖延症的千千万万方法中,最有效的只有一件,那就是立即去做。

  02拒绝半途而废

  大学同学小昕,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作家。

  还记得大学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她在宿舍狂敲键盘的样子。

  人都说,拥有梦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也让人羡慕的。

  那时的她,真的自带一种神秘的光芒。

  耗时近一个学期,她创作了一部小说,然后精挑细选了几家出版社,把小说寄送了过去。

  苦等一个月,没收到任何回复,小昕开始把小说放到网上。

  可当她持续上传一个月,阅读量却还停留在2位数的时候,她放弃了。

  她把小说放进了回收站,再也不愿提笔。

  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这么做:只尝试一次,行不通就永远放弃。

  但实际上,半途而废与原地踏步无异。半途放弃,对自己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它会让你陷入怀疑自己、失落、迷茫等等负面情绪之中。

  我亲眼看到放弃小说梦的小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情绪低迷、浑浑噩噩。

  生活中有很多容易半途而废的事情,比如阅读、健身、学英语....

  不能速成,必须长期投入时间精力,是这些事的共同特点。但循环往复的半途而废,只会不断摧毁你的信心,让你一次比一次“丧”。

  这种时刻,关键是要学会关注长期目标,并用阶段性目标来激励自己。

  当人有一个清晰而光明的长期目标,会变得非常兴奋。

  但前路漫漫,若如实说明长期目标只有25%的成功率,必然会有不少人放弃奋斗。

  所以,我们要学会给自己设定一个阶段性目标。

  当小目标实现了,它带来的成就感对你来说就是一种激励,让你更努力地朝着终极目标奔去。

  03拒绝“死宅”

  哈佛大学曾经开展了一项长达75年的研究:究竟是什么能让人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这项研究是关于“幸福”这一议题的跨时最长的研究。

  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

  无独有偶,在地中海有一座名叫Sardinia的岛。

  岛上的居民男女寿命相当,且百岁高龄的人口数量是意大利本土的6倍,更是整个北美地区的十倍。

  研究发现,那里人均寿命长的原因只有25%跟基因有关,75%源于他们的生活习惯。

  而这个生活习惯的就是,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独居生活。

  每个人的周围都围绕着许多亲人、朋友、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

  相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习惯性“丧”的年轻人,都脱离不了“宅”。

  ldquo;宅在家里,一个月没约人吃饭”

  ldquo;一到周末啥都不想干,就只想宅在家里不出门。”

  ldquo;朋友叫出去玩,兴趣缺缺,慢慢没人叫,感觉自己没朋友了”

  ......

  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去社交,回避关系。其中很多人是因为感觉经营人际关系困难,就慢慢放弃了。

  殊不知自我封闭,也会让人陷入消极状态,然后越“宅”越“丧”。

  如果这是你的生活常态,不妨学会走出去,主动社交。

  毕竟,长达75年的研究告诉我们:日子过得最好的,都是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人。

  试试多与人进行实际接触,人际的新鲜感往往会激发新的活力。

  当然,这些社交应该是面对面的社交,而不是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等的社交。

  因为只有面对面的交流,人的大脑才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减轻你的压力。

  要想摆脱“丧”,要学会每周尽量安排一次社交活动。

  很多时候,“丧”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可能会出现突然情绪低落的时刻。

  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最好的办法是“丧”几天。但是,“丧”不应该成为你生活的常态。

  你可以“丧”一阵子,但不能因此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如芥川龙之介所说:不要忘记人生是要战斗到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