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宋“高考”被掉包的牛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大宋“高考”被掉包的牛人

2018-08-14 05:16:14 来源:共产党员 阅读:载入中…

大宋“高考”被掉包的牛人

  从古代的科举到现在的高考、考研、公务员考试,以及各种资格职称考试,几乎有考试的地方,就难免有作弊的可能。夹个小抄、带个耳麦等考场作弊算是小儿科的初级水平,比考场作弊更黑的是考试后的掉包、顶替等舞弊行为。我们来看看文化鼎盛时期的大宋王朝,当年“高考”那些被掉过包的牛人

  科举制度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前身我国的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整整绵延了1300周年。科举制度完备于宋朝。宋朝继承并改良了唐朝的科举制度,确立了一套相当完备的体制,并建立了一套防止徇私舞弊的新制度。前朝唐代的科举考试,是实名制,在试卷前写有举人的姓名等。这样,想要做到公平取仕,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且唐朝盛行“投卷”,考试前先去拜码头、亮身份,混个脸熟。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投卷诗。北宋时的科举沿袭了唐朝这种实名制,同时考生投卷也很盛行。宋太宗淳化三年,有人上疏建议在科举考试实行匿名制,即使用糊名办法,把考生的姓名盖住进行阅卷,得到宋太宗的采纳。在实行弥封制不久,又发现有人在试卷上暗作记号,有时考官还可以辨认字迹。后来,为了防止在考卷上作记号和辨认笔迹,又规定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此外,考官亲属要另行考试,称为“别头试”,以防止考官偏袒其亲属。

  这样,宋朝的科举就形成完善的三级考试制:第一是州试,由地方政府主持,州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是省试,由中央政府的礼部主持,省试第一名称为会元;第三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即殿试,由皇上亲自阅卷钦点,第一名叫状元

  再好的制度,也在于人的执行。就在大宋一朝,在科举中被“掉包”的牛人也不止一两位——

  第一冤的当数大政治家王安石。

  王安石出生于江西抚州一个小官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诵经过目不忘。但在他十八岁时,王安石做小官的父亲去世了,生活就更加窘迫(后来他当了地方官后,朝廷多次召他进京任职,他都以“家庭困难”为借口谢绝了)。守孝三年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京参加了科举考试。王安石的文章了得,当年的主考官也非常了得——宰相诗人晏殊和欧阳修。晏殊和欧阳修两位考官都力推王安石第一,其序列依次为王安石第一,王珪第二,韩绛第三,杨寘第四。王安石的江西老乡,欧阳修的学生曾巩也在这一科,却是科场失利,名落孙山

  说起这个第四名杨寘,也是一位牛人。杨寘来自安徽合肥,青年才俊,他在州试得了个解元,在省试中又得了一个会员,也就是得了两个第一,一旦再中了状元,他就是连中三元。他不但有才,还很自信,下了考场就直奔开封最大的酒楼开庆功宴去了。当然,他的自信是有资本的。杨寘不仅自己有才,更重要的是自己上面有人:自己哥哥杨察在朝廷当官,而且是当朝宰相、主考官晏殊的乘龙快婿。杨寘的母亲大人,主考官晏殊的亲家母,考前也给这位宰相亲家公发了狠话:我儿子当不了状元,我就毁容!要说晏殊和欧阳修还真经得起考验,两人硬是没给自己的亲戚和学生开后门!杨寘只得了第四名,曾巩更是榜上无名。所以消息传到杨寘的庆功宴上,杨寘大骂:哪个驴头抢了我的状元!

  成绩出来了,还得报皇帝钦定,晏殊就把王安石的试卷递了上去。宋仁宗接过卷子一看,果然是好文章。字迹清秀端正逻辑层次分明,论证引经据典遣词造句文采飞扬。好文章啊,好文章!仁宗皇帝特别高兴,拿起朱笔就要点状元。可是,就在动笔之际,仁宗忽然看到一个敏感词: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它的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这是当年周公辅佐周成王时对成王所言,意思是说:”孩子呀孩子,你对大臣们要像朋友一样交往。” 这要放在二十年前,那时仁宗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儿皇帝,那没问题。可现在仁宗已是三十三岁,已经当了二十年的皇上了,王安石当时才二十一岁,皇帝还看到这样的字眼,能不反感么?王安石这个状元是没戏了!换第二名也不行,第二名是王珪,已经有官职在身,按当时规定在职考生不能当状元。那就换第三名吧?第三名也不行,第三名是韩绛,他也是在职考生。那就只能定第四名了。可怜的王安石就这样被第四名。而真正的第四名正是那个现在还在酒店里拍着桌子骂娘的杨寘。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又捡了一个状元。这真好像10公里竞走,他前面的三名都被裁判红牌罚下,他捡了个冠军当当。 仁宗一看第四名是杨寘,更加觉得自己的英明和正确,州试和会试都是第一,这下让他连中三元,本朝本科的一段佳话啊。 可怜的王安石就这么被仁宗皇帝给掉包了!

  第二个被黑的当数苏东坡,而且是为了”不舞弊“被掉包的。

  宋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老苏、大苏和小苏)父子三人一起从四川眉山来到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父子兄弟同场考试在当时并不奇怪,还有爷孙同考的,毕竟科举很不容易啊。少年英才苏轼苏辙兄弟和父亲苏洵来到京城,立即就吸引了无数铁杆粉丝。没办法,这父子三人太有才了。老宰相张方平在苏轼少年时就断言这是国家栋梁,而后来皇帝在见到苏轼苏辙兄弟后,激动得向太后报喜:我给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这一年的科举考试群英荟萃,不但有苏家三父子,还有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请注意,又有曾巩同学),而主考官则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考试完毕,主考官欧阳修对一份卷子非常欣赏,有意把他定为第一。但是,欧阳修看到这份试卷,高兴之余不禁得意起来:这么好的文章,只有自己的学生曾巩写得出来呀!得意之余又在寻思:自己是考官,给自己的学生点第一,这是不是有点……?左寻思,右寻思,还是名声要紧,避嫌要紧,于是一咬牙一跺脚:曾巩呀曾巩,老夫对不不起你了,谁让你是老夫的学生呢,你就委曲当个第二吧!

  于是乎,少年天才苏轼同学,就这么莫明其妙地被掉包了!那份让欧阳修赞叹不已的文章,正是出自苏轼之手,而不是曾巩所作!不少人都说这是苏东坡考状元时候的事,其实是在省试。考试完不久,苏轼的母亲大人去世,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回眉山奔丧去了,再回来已经是三年后的事了。

  实际上,这一科,好比天下英雄华山论剑,可是一场超男大会!除了苏轼和曾巩这两位大家,还有不少后来的文坛大腕,比如苏轼的爸爸苏洵、苏轼的弟弟苏辙,曾巩的弟弟曾布。加上主考官是欧阳修,一次考试就拉来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除了那个前面被黑的王安石,大宋朝最会写文章的都到齐了。

  除了这几位大文学家,这科还出了两位名气不在他们之下的大思想家,一位叫程颢,另一位叫张载。另外,在政坛上也是人才济济,共有九个人官至宰相,可谓黄浦系中的黄浦系,比如大名鼎鼎的吕惠卿、章惇、林希等等。

  当然,比起前面两位,被坑得最惨、得最彻底的,还是要数陆游。

  ldquo;红酥手,黄藤酒”,大家更多知道的是陆游爱情上的不幸。“早岁哪知世事艰”“家祭勿忘告乃翁”,对他仕途的不顺、报国无门,也能从他的诗里行间常常感受到。但是,如果“高考”不被黑,陆游的人生可能就得重新书写了。

  陆游从小受家庭熏陶热爱学习,酷爱诗词歌赋。十二岁时,即能作文赋诗,并被“荫补”为正九品官员(苏轼辛苦奔波一辈子,最后的级别也只是正九品,真是学得好不如生得好啊)。在当年,陆游可是网红中的网红,他的才华世人皆知,是当时公认的状元夺冠最大热门可惜的是,他科举时遇上了一个人最不该遇上的人——秦桧的孙子秦埙,出生比他还牛啊。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进京(南宋的临安,今杭州)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也就是专门给官二代设的科目)。尽管考前宰相秦桧多方打招呼,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还是将陆游取为第一。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降罪主考官(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

  在秦桧看来,有了这次的教训,相关部门和官员应该识相了。而对于自己孙子强有力的高考对手陆游,秦桧当时还特别给予了关照——不允许再给这小子好的名次。然而,在第二年由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中,礼部官员并没有听从秦桧的命令结果才高八斗玉树临风的陆游又名列前矛(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

  这下秦桧就不干了,还有没有王法?眼里还有没有我宰相秦大人?他再也顾不得什么斯文、什么颜面,直接把陆游给废黜了!红牌罚下,永远取消参赛资格,直接把自己的孙子排第一名。宋高宗听说状元人选是秦桧的孙子,就大笔一挥,把他挪到了第三名,而把原来第二名点了状元。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孝宗皇帝想起当年科举被掉包的事,就赐陆游进士出身。于是乎,陆游又被“名誉进士”了。要知道,陆游的母亲逼他休掉唐婉的第一罪名,就是说他们俩囿于闺情、不思功名

  这位宋高宗点的状元也不是普通人,他名叫张孝祥,南宋初期最着名豪放派大词人,上承苏东坡,下启辛弃疾,杨万里评价他:“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张孝祥不光写的词跟辛弃疾很相似,在胆略上与辛弃疾也有得一拼。辛弃疾当年单枪匹马闯入数万人的敌营,将叛徒张安国生擒出来,被世人惊为天人。而张孝祥同样有此壮举。绍兴三十年(1160年),江西临川的士兵发生暴动,时任知府的张孝祥闻讯,单枪匹马独闯大营,将暴动头子斩首示众,全营士兵如睹天神,无人敢动。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初秋,张孝祥为抗金名将虞允文在芜湖一艘小船上设宴送行。席间,两人谈起金兵进犯与朝中主和派的所作所为,无不切齿痛恨。张孝祥本来身体就有病,再加上郁闷酒气攻心,当天就去世了,年仅37岁。看来不当状元,也不定是坏事

  除了陆游和张孝祥,这科还有两位大诗人:杨万里、范成大。还有一位军事家,名叫虞允文。虞允文虽然文才不足传世,却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顶级的民族英雄,曾在采石矶率两万残兵,大破60万金兵,一战灭掉了金国的南下雄心,连毛泽东都盛赞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来源:新华网  作者:谭玉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