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坦白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坦白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1 22:05: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坦白书》经典读后感10篇

  《坦白书》是一本由马良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坦白书》读后感(一):献给这又爱又恨的世界

      看这么一本薄书却画了好多杠杠(笑…)总觉得每句都是金句。但当我看到:请给我一个最温柔的理由吧,让我宽恕这个我如此深爱却几乎杀了我的世界。突然觉得好像马哥画的画和拍的照。那种亲近又疏离的感觉:老的背景,新的拼贴。
      不禁想起来可不就是这样吗。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爱上世界的理由,只是有的人早就找到但却太习惯而没有发觉,有的人不甘理由过于平淡才要死命折腾。这个不甘平淡换种说法也可以说成,对自己短暂的一生负点责(再笑…)。
      从中国到兰卡,对前一种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距离,是吃饱了撑的;对后一种人(也就是我这种)就是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和死命的折腾。
      

  《坦白书》读后感(二):只是场坦白


心心念念的马良的《坦白书》读完了,本身图比较多,所以很快就读完了。
认识马良是因为移动照相馆,虽然也没有去体验过,倒是在一个艺术展上看过他的装置作品,可惜啊,终究没有见过他。
《坦白书》是在先锋书店里发现的,后来顺便一起发现了《人间失格》。
《坦白书》的构成其实还是比较复杂的,就像他的装置作品,有花朵,有羽毛,有钢丝,有塑料。里面有他的艺术作品的图片,有很像诗的呢喃,有微博上的留言的摘录,还有小时候的回忆。虽然它们本身并没有联系,可能摆在一起也缺少和谐性。但他是马良啊,在马良的巧思下,它们可以成为一只奇特的夜莺,也可以成为一本《坦白书》。
我发现,艺术总是共通的,真正的艺术家,可以画出好画,可以拍出好照片,也可以写出好文字,其本身思想吸引人,任何方法都只是锦上添花
马良是摄影师,是艺术家,但读完《坦白书》,我觉得他文字也写得很好,有的像诗,遐思万千;也有调侃,觉得他血性又汉子。
至于为什么要叫《坦白书》,他说只是因为除了坦白,他别无选择。这种话,真是超级悲观欸,不过我也是这样,自己悲观的时候觉察不了,看别人说这种话,就知道了原来这是悲观的表现。
不过悲观怎么了?悲观虽然不及乐观那么让人喜欢,但没有悲观的人,哪来乐观的人,没有悲观的人,这世界就只有一种颜色了。以前有人问我,你觉得你性格内向是好事吗?我记得我说:“内向不是特别好的事,但每个人都不一样,并不是说别人都是乐观开朗,我也要那个样子。”现在想想,真是骄傲死了呢,自己还能说出这种话,而且是在一个第一次见面的人面前。
摘了很多句子,主要是觉得说的有道理又深得我心。
1. 陪衬着那些色彩斑斓却语焉不详的照片,活脱一幅火烧火燎想要争辩却口齿不清的可怜样子。唉,这事儿几乎成了我的一场心病。
口讷有时是病,不过不必太在意,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都不同。
2.只想让诸君亲眼看到,一个善感的小混蛋,一个自诩的创作者到底是怎么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
3.文艺是一份工作,总要有人干这行吧。我的父母一辈子都在干这个,我只是老老实实继承了他们的工作。是的,除了坦白,我也别无选择。
看吧,看吧,悲观了吧。
4.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承受过痛苦,也有爱。
那什么样的人是死的人呢?好奇。
5.我就这样一直嚎叫着从吴江路骑到外滩,回来的时候叫不动了,骑着骑着心里涌起一丝前所未有伤感,那是关于我有关孤独体验的初夜。
孤独体验的初夜,多好的措辞啊。
6.他说美都是由脏手创造的。
手脏心里净。
7.你花了那么多年时间,吃了那么多东西,被外公打了那么多顿,读了那么多书,画了那么多画,考了那么多试,得了那么多不及格才长成一个大人。不好很快老的,太不划算了。
原来“长大”也是件与“划算”有关的事啊,也是,长这么大,多辛苦一路上躲开了多少毒蘑菇,撞了多少砖,才能吃到成长蘑菇,才能长大啊。我们都是超级玛丽,只是不一定都有公主在城堡里等你,也可能是包租婆。
8.亲爱的们,相信我,小丑才是英雄,英雄都是小丑,在这脑白金的时代里,崇高只能踏着荒唐之路走向不朽。
意思是,别瞎装逼,真实点儿好。
9.我是一个失败者。我的草原上没有烟尘滚滚,没有斑马,没有狮子,没有生也没有死。我的草原上开满了云海一般的花,没有风也没有声音。
其实为什么一定要牛马与烟尘呢,静静地开满花朵的草原也很美,反正我喜欢,就是再来点风就更美了。
10.如果我们的生活里,没有痛苦,将不会更好,而会更糟,因为这样我们将不曾有过幸福,有过希望。——《潜行者》 塔科夫斯基
11.在我看来,“一个好玩的人“这头衔比任何名字都崇高。
同意,不得不说,我喜欢好玩的人,也想做个好玩的人。
最后想说,我喜欢他承认自己是个悲观的人。

  《坦白书》读后感(三):生命只是一场寂寥的马戏,我们孤独地表演着自己

1 坦白书
我有时也好奇,到底是什么东西能让一个从小没好好读书的人,产生要和这个世界坐下来认真聊聊的冲动,也不知道从哪儿涌起一股子热情,想把自己所经历过的那些其实很难说明白的感受,一五一十地对我完全不认识的读者——不小心读到这一段的您,老老实实地坦白。
在我看来,这个迷瘴重重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过桃花源,那些对美好相信只是存在于我们的心中罢了,像是一个个相互无法抵达的目的地,谁也没有义务要将自己的内心开放出来,那是每个人私密的领地。
2 我曾经以为夏天里的一切都是没有尽头的
我本来立志要成为一个嬉皮笑脸的角色,可这世界丑角儿太多了,演不过他们,下岗之后我只好改行当一个严肃的人,那种很严肃很严肃的人。
我们身处这个超速的时代,那曾经历过的生活,回头再看已变得似是而非。它正以某种荒诞的速度,飞速地从我们的记忆逃之夭夭,根本无法捉住它,只有在相互遗忘之前,用想象弥补出一个亦真亦幻的过去,沉溺其中片刻以获得某种温情的安抚,似乎时间从来没有离弃过我,一切事物都可以坦然地归于最开始的地方,安静从容乐此不疲于这一场时光旅行的游戏。虽然我也知道这是徒劳的。
3 曾经崇拜一个流氓
我所有的自负皆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的软弱。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心里满是怀疑,深情是因为痛恨自己无情。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情是虚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会有阴影,这深夜里一片静默,是因为你还没有听见声音。
我们根本没有信仰,所处的世界一片混乱。为了不永远在怀疑里活着,恋人们下意识地会在相互的嘴唇上,对方的身体里找寻生命的意义。徒劳又短暂,即使如此却也乐此不疲,因为其他的意义更他妈没有意义
每次见到不善言辞年轻人,总很小心翼翼不多说话,希望不要因为自己的饶舌而让他们自卑。如今我终于明白,会说话并不是件必须的事情。生活之海,长风击浪固然风流,在水下深潜也是件美妙的事情。一直很怀念自己口不能言一个人沉在水底的青春岁月后悔太早挣扎着想浮上来。如今阳光之下并无新事,眼看着手里值钱的东西,莫不是都来自那时的沉默深处。只可惜早早学了弄潮儿,带出来的所剩无几
所谓才华是不存在的。艺术创作只是选择了一种生活:瞪大眼睛,无论眼里看见了多少伤悲,有多少风沙迷雾只能狠狠地看着。把内心和盘托出,无论它多么敏感柔软。是把生命里的每一秒每一个瞬间都细细咀嚼,无论是蜜糖还是毒鸩都咽下去。没有平静可言,这是一条正常生活的背道之途,精神上的亡命而已。
每次想到在有限的生命里,竟要被那些傻逼的人和事所束缚,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没来由的斗志,瞬间满血复活。
4 我们孤独地表演着自己
生活里很多东西都是会破灭的,但不妨碍我们相信并生活在美好的幻觉里,享受幻觉放大的幸福感
生命只是一场寂寥的马戏,我们孤独地表演着自己。 即使这只是一场寂寥的马戏,我们依然要活色生香地演下去。
我一直努力地让自己活得不像一个笑话。
所有的自我毁灭都带有极端的美感,但仅仅为了美感活着或死去都不太靠谱。大部分时候,所谓生活的抉择,无非就是选择要在一场古典悲剧里演一个执迷不悔的小丑,或是在一出肥皂剧里演一个愚蠢的没有悬念的英雄。
6 你儿时的每一个梦我都去过
有时我也很颓唐于这样的生活,因为我并非那种生来孤僻的人。过去的职业导演生涯里,我也曾游刃有余于各种人际关系。只是渐渐地发现,无论多么努力地自我排解,在人群里总是觉得有种莫名的禁锢感。后来我把这种挣扎寄托于创作,总幻想着那些作品在离开我之后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代替了我行走于江湖,结交酒肉朋友,密会绝色佳人,纵横四海,日行千里;他们成为了我与这个疏远了的世界间的信使,让我曾经寸步难行灵魂由此获得了自由。创作对于我,有时只是作为一种逃遁,逃离我永远无法心平气和地接受的现实生活,逃离孤独。
平面的图片作品是沉默的,你无法附着太多的解释和意义在作品上,观众面对这样的作品往往就像面对一个迷宫,常常会有惶惑。所以我觉得必须让作品更强烈,有吸引力,应该埋伏一些欲言又止的暗示,一些让人不安的冲突性在画面里,不然观众不会有走入这个迷宫的好奇和愿望。走出这个迷宫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迷失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存在感,对自己产生思考。可以让人想象和思考,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世界本来都是幻象,你看到的只不过是你想看到的,这痴肥的背影之所以闪耀着光辉,是因为你一直想,却始终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离群索居者,能为某种理想心甘情愿地自我放逐。没有朝圣者,这夕阳下的胖子只是你的落寞。
一个严肃的人不该和不严肃的人分享秘密,因为不严肃的人会把严肃的人的严肃的命题理解得很不严肃,然后不严肃就消解了严肃本身,而严肃的人也会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不严肃的人,而对这个不严肃的世界里所有严肃的事情,充满怀疑。
我总觉得,拿起相机的人,那些能把自己的生活以及情感交付给了相机的人是幸运的。摄影,是我们生命里的一次机会,让我们得以细细体验并且记下自己的存在。这些照片就如同一个个装载着记忆的容器,一一盛放着我们生命里所有的片段,我们鲜艳地笑着,剧烈地爱着和疼痛着,惘然地长大了,也心平气和地黯淡而这种人类精神里最令人悲悯的哀愁,早就根植于每一个人的生命里,她生长于不断褪色的时间里,最终沉淀于对那些已经幻灭之物的思念中。那远隔千万里的故乡之所以让人伤怀,也是因为你再也回不去了,即使在形式上可以回去,已经物是人非的还乡之路也必定是痛苦的,一切痕迹因为时间,已经或者终将不复存在。 就如同这个庸俗喧嚣的时代里,我们宿命般踏上的这条远离精神故乡的旅途,从此背道而驰灰飞烟灭。于是,那远去少年的纯真笑容,那些遗失了和破碎了的爱情,那无法后退的道路和寂寞的狂飙,夜晚和荒凉的梦,还有无尽的远方和体弱多病的理想之马,终将被时间一一无情地击碎,碾磨成细密的烟尘滚滚,在每个人的心中最隐秘的角落,渐渐堆积起来,堆成了那弥漫至内心最深处的隐痛,堆成了沉重的乡愁。
而当为这愁绪流下了第一滴泪时,所有那些和我一样无法释怀的孩子,登高于时间的累累白骨之上,沿着那条遥远的地平线,终于望到了自己的故乡。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把自己装成一个玩世不恭的臭流氓,不再只是虚弱少年的把戏,如今作家们也流行这个套路。随手翻翻各种杂文书,那些报纸杂志的专栏,满纸都是些说着尖刻损话的人,似乎不玩儿一些阴,就对不起自己的聪明才智幽默固然是有一点的,但多是一套把自己置之度外,俯视众生的扮相。有些文章里明明躲着的就是个好人,可字里行间却是诡诈讼师的邪性,或是泼皮的嘴脸。那些凌驾众生之上的才华,如果只会让人变得自负冷漠和对生活充满了距离感,那还真不如只是一个温暖的凡人,活在人间烟火里,和所有有情有义的生命在一起混为一谈
所有著名的故事都包含着太多的欢乐或者痛苦,要经历冒险,也会面对不可思议的圆满或者惨痛失败,总之故事必然是高潮迭起的。
我曾经特别想成为画家或者诗人,但是现在我是个摄影师,生活本身太奇妙了,我渐渐觉得生活里的很多事情都是“被选择”的,不是我们自己所能掌握的。我觉得只需要做一个热情的人,认真地活着,就挺好的。如果有再一次“下赌”的机会,我还是愿意把筹码交给命运
因为精神和肉体一样都是脆弱的,一旦死了就是死了。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自己,我们都只有一次机会而已。
我很少愤怒,但常常失望。乐观主义者才会愤怒,而悲观主义者更多失望,因为生气改变不了什么。我戏谑和嘲笑的东西都是我深深爱过然后失望了的东西。对不可救药的事物,我反而会抱着柔情,和他们一起自甘堕落的。

  《坦白书》读后感(四):未完成

想写点书评,不是因为这本书本身的什么语句触发了我,而是书里引用的话触发了我。

书里引用了毛姆的话“今天我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和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的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这话充满禅意,我十分认同,而且慢慢的成了自己的一种信仰。东方哲学说,人本善,西方宗教说:人生来是有原罪的,需要赎罪。而实际上的情况是,人是可以同时善、同时恶的。没有百分百好的人存在,也不存在百分百坏的人。每个人,都是好坏杂糅的个体,不同的只是好坏的比例。

我必须大方的承认,在生活中我常犯这样一个毛病:看到别人不好的一面,我就给他标记为坏人;看到好的一面,又会平反成好人。如果先看到好的一面,我先标记好人,后面再看到坏的地方,我会毫不客气的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之前好人的标记是我没看清这人的本质;反过来,我要是先看到人恶的丑陋的一面,我会觉得他坏,但之后不小心看到他好的一面,我会清楚的感觉到他善良温柔的一面,而忘了恶的一面。总之,我会在善恶两边来回跳转,一个时刻一个地点只能看到好或不好,而不能同时看到好或不好,最后我就怀疑自己的认知,到底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发现我永远搞不清楚。这个毛病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一样。我清晰的记得从我记事以来就伴随着这个毛病成长。

这个毛病,或者说是认知障碍,造成了我现在习惯性的纠结,无论看人还是看事情,都犹豫不决,一会觉得这个事好,一转念又觉得不好。总之,我在两个极端来回不停的切换。不光自己感觉很累,还一件事情都办不成。所以,认识到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事都是同时好或不好,就看我愿意选择什么了。当觉得这个人好的时候,一定想到他或她并不是完美的,只是当前展示给我看到的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被我选择性的忽略了;当感觉某个人不厚道,甚至可恶的时候,也一定想到这只是我看到的样子,眼睛会骗人,而且大脑也会骗人,把坏的事情不断的渲染,让自己大脑的大部分精力都注意到不好的一面,而同时显现出来的好的一面,被自己给人为的自然的不露痕迹的忽略了。所以,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想到的,大部分时候不是事情或人物的本来的全部的面貌,而是一个局部的虚假的样子。

想到这里,我就可以好好的放轻松,而不用纠结自己认知的问题,我只需要培养自己同时看到一个人或事物的两面性的能力即可解决纠结和犹豫的毛病。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善良同时邪恶的,卑鄙同时伟大的。

  《坦白书》读后感(五):《坦白书》评论-12分

看完已经有一阵时间了,但我迟迟没想着去整理它然后发评论,因为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去体会和思考的书。我又买了一本送给了康康,他也一定会反复的去吸收内里的营养,因为他是我的同族。
围绕艺术创作的本质,追溯过往时光的重量,筛选出那些对我们而言最为重要的创作资源,继而去影响一代艺术创作者去坚持那些你觉得正确的,去寻找你在绝大多数的城墙般的雾霾中的一道刺眼的光。
整体的平面设计非常独到,透气性非常好,并不是将文字充斥纸页,将那些重要的小段落错落有致的与图片作品相呼应,讲诉了作品的内在意义,也深藏着更多的有关生活和艺术的道理。纸质很好,好到有些过厚,可能由于我看的太过于用力,致使胶装的书脊有些脆弱,某些页面逐渐散开,但这不重要,如果能全部散开,那倒也更便于反复阅读了。
十年之前,我在平遥见过马良,那时他只有一小块展区,他高大强壮的体格外加气势汹汹的面相,制造出一种距离感的气场,他在自己的小展区前向参观的人们分发关于他作品的介绍,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可惜,当时还是个学生的我,羞于表达敬畏之情,应该上前合影索要签名才是。
四年前在上海双年展上,又有马良的一处展区,算是一个整体的装置+装饰+综合材料的观念空间营造,模拟成一个个性工作室的环境,里面有诸多在他作品中出现的道具,整体的风格很复古,充满关于时间的怀念感,那种感触确实很难用文字来表达,我在那里驻足了很久,希望多沾染些执着和灵感。
这次的坦白书,文字量虽然不算大,但相比马良之前的出版物,还是有所增加的,这也是坦白书最赋予重量的一个环节,马良不仅仅熟稔于艺术创作,对于用文学的方式阐述情感也是精彩至极,这应该算是杂文吧,不用连贯,只要片段,挑选出生活中有浓烈色彩的部分加以揣摩整理,直抵读者的内心,让我感同身受,随之触动颇多,再之后进入了一个复杂了思考时期,至于能思考出什么?因为?所以?那都是后话,但至少这本书让我冷静下来,去寻找那之前我忽略了的对我而言的重要意义。
感谢马良,也会继续关注马良,也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的有追求的理想主义者们。

  《坦白书》读后感(六):书摘

P6:
我的身体里住过我一生至今每个冬天的雪,
住过大海,
住过这世间所有流浪的爱人。
P19:
有些词在人生里是有时态的,过一定的年纪之后,这个词便和你无关了,和知了的聒噪声一样,远离了这个城市的夏天,从此属于回忆的一部分。
P42:
看到这样的照片,会让我有种错觉,时光不是连续的。这些片段并不能因为同样存在于时间里,就必然和现在有关。时间里一定是有些节点的,在这些节点上,一段时光死了,由另一段接替她。人的声明也是,也许在某个节点之后其实你已经死了,你没察觉,替你活着的是另一个人了。
P59:
我所有的自负皆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的软弱。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心里满是怀疑,深情是因为痛恨自己无情。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情是虚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会有阴影,这深夜里一片静默,是因为你还没有听见声音。
P62:
如今我终于明白,会说话并不是件必须的事情。生活之海,长风击浪固然风流,在水下深潜也是件美妙的事情。一直很怀念自己口不能言一个人沉在水底的青春岁月,后悔太早挣扎着想浮上来。如今阳光之下并无新事,眼看着手里值钱的东西,莫不是都来自那时的沉默深处。只可惜早早学了弄潮儿,带出来的所剩无几。
P70:
这世界每天产生很多的微小如尘埃的情感和秘密,只和当事人有关,随后就被时间洪流埋葬了。无关的我们无需也无法关注,因为我们自己也有无数的随流沙而去的情感来不及握住。但它们还是如此动人,尤其偶然从时光里惊鸿一瞥间。
P73:
我是一个失败者。
我的草原上没有烟尘滚滚,
没有斑马没有狮子,
没有声也没有死。
我的草原上开满了云海一般的花,
没有风也没有声音。
P84:
我的眼睛
那双曾浸透了黑夜
墨石般深邃却无用的眼睛
只想看着你
一直看着
把所有明亮的日子挥霍殆尽
 P111:
艺术作品不应该只是美丽的装饰品,不止是炫技和抖机灵,不该以创造商业指标为目的。她应该成为一种安抚,作用于那些我们无法左右,却又萦绕于心的甜蜜和痛楚,让孤独的生命个体找到灵魂的对照物,由此在无常的生活里平添勇气。
这世界美丽却也残酷的一切,总是来去如朝雾,亦如闪电,于是我开始相信爱和自由,只存在于惊鸿一瞥间。
P121:
没有朝圣者,这夕阳下的胖子只是你的落寞。
P126:
创作最美妙的地方就是会让人产生错觉,觉得自己是世界之王。
P139:
深思熟虑有什么用呢?不如相信灵感,相信一只鸟儿,相信一片无从解释的梦境。
P145:
今夜我一直在和自己的一部分告别。有时生活就像一场精神和肉体的角斗,谁也不可能全身而退。不同的是死去的部分多一些还是少一些,不同的是活下来的那部分,是你活着不再是你。

  《坦白书》读后感(七):从书中大概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欢迎一起交流

从书中大概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欢迎一起交流<a target="_blank" href="//shang.qq.com/wpa/qunwpa?idkey=4ee507fdca7367e00204d1d62ef17366233364cd4e099736da3369bf2facc53b"><img border="0" src="//pub.idqqimg.com/wpa/images/group.png" alt="和歌歌来聊天" title="和歌歌来聊天"></a>

  《坦白书》读后感(八):马良的魅力

先是被马良的《独特的视界》那本书迷住了,再很开心地来看《坦白书》,却有点失望了。这本书的形式是一幅画作或者一个摄影图片,配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话。不像《独特的视界》那样由多组主题摄影构成,《坦白书》中的图片间则没有逻辑联系,有的是摄影草图,有的是小时候的画作,也有的是从一组主题摄影中单独抽出来的一张或几张,比如其中有他题为“不可饶恕的孩子”“禁忌之术”“乡愁”等照片,这几个我能看出来是因为我刚刚在《独特的视界》中看到了完整的展示。书写的文字中有怀念童年的文章,有哲理性的诗作,更多是细腻情感的抒发。有的文字是对应照片的注解,有的是由这张照片引发的回忆,有些看起来似乎也没什么关系,各自表达着,跳跃着。
看过《独特的视界》之后,我被马良的文字和想法迷住。《坦白书》里他的文字依旧优美,可是却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东西。我仿佛看到一个极度敏感的人,尝试把他对过去、对这个世界的情感一丝一缕地描绘出来,像是在喃喃自语。看完之后,却又觉得这情感庞杂绵密,太散,不知如何说起,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从一张照片迅速地跳到另一张照片,没有联系,主题各异;包含一些人生哲理的一些话,迅速抽离跳到另一种情绪,同样的是没有开心的味道,似有一层阴云弥漫上空。不免有些压抑,似乎有很多种情感要喷薄而出,却又不知出口在哪里。我也无意引用书里的金句来替代出口。
我回想起看《独特的视界》时那种感觉,开心又振奋,我惊讶于他的摄影作品,同时又被他的创作想法所震撼,仿佛有一种力量抓住我。我想这应该就是马良的魅力所在,有主题有张力的摄影作品所承载的生命力。
读后感也是很个人的东西吧。以后会看他的摄影作品,毕竟是他的看家本行,更能彰显他的功力。

  《坦白书》读后感(九):我对你的坦白

我所有的自负皆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的软弱。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心里满是怀疑,深情是因为痛恨自己无情。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情是虚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会有阴影,这深夜里一片寂静,是因为你还没有听见声音。 在我看来,这个迷障重重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过桃花源,那些对美好的相信只是存在与我们的心中罢了,像是一个个相互无法抵达的目的地,谁也没有义务要将自己的内心开放出来,那是每个人私密的领地。可是创作者则无法这样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活着,坦白是这份工作所附带的一份有些无可奈何的职业操守。文艺是一份工作,总要有人干这行的吧。我的父母一辈子都在干这个,我只是老老实实继承了他们的工作。 是的,除了坦白,我也别无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