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梦想家彼得》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梦想家彼得》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6 21: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梦想家彼得》读后感精选10篇

  《梦想家彼得》是一本由[英] 伊恩·麦克尤恩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想家彼得》读后感(一):白日梦也是梦

成年人如果还做白日梦的话,会被嘲讽或者抛弃。
我妈问我:他干嘛留那么长头发?我说:他大概是还有叛逆的心。我妈说:都一把年纪了,还不乖吗?我觉得我妈的语气里带着淡淡的嫌弃,其实我虽然那么说,但说实话,我心里跟我妈想的一样。
老于来北京的时候带着我和疯子去江湖喝酒,其实是我们带着他去的,可他却立刻成了个主角儿。好多酒喝下去以后他开始说实话和胡说话,一边吹口哨一边悄悄跟我说,这个乐队也就是个三流。我一个没看好,他已经跑到台前去跟女主唱搭话,用他那个约等于没有的英语对着人家谄媚,然后跟我呲牙咧嘴地说:哎,她男朋友中国人!他要走的时候硬塞给我几千块钱,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给我钱。他还给了我一尊小木佛,我放在床头,有时候会拿起来看一看。
他自从来北京看过我以后就非常自然地把我发展成了他的私人翻译,让我用我的半吊子英文给他翻什么会议通知酒店地址女儿的学校课程表之类,终于有一天安排了个还算正经的活儿,说是他的什么设计作品简介。中文写得云山雾罩,一个意思就是,要自由
后来又要来北京,我说你来干什么,他说出国体检,看看有没有艾滋病什么的。我说你不是精神病么,人家不查?他说,洋人不在乎你是神经病。
果然洋人不介意他吃百忧解住精神病院,还是敞开大门欢迎他,看上去也像是真心实意。不管怎样他开始过上什么鸡蛋牛奶都没毒的那种幸福生活,然后还不时地在朋友圈里发他像民工一样捧着鸡蛋的照片。
他跟我说,我信了基督了。我很嫌弃,说你诚心吗。他笑说哈哈当然,那个酒也不好喝,我还忍着都喝了。信了教我们都是兄弟姐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欠了钱惹了仇的话一呼百应有人帮啊。讲得慢吞吞的,脑袋还往车窗外探去。看不出认真不认真来,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很忧心忡忡地想,不知道嫁老于的女人得有多发愁。但我看见她在朋友圈里面写“和父女俩来在里面听小乐队演出,我看看书装文艺中年”,配一张咖啡馆里做了心形图案的卡布奇诺。有天晚上我和老于在马路牙子上走,他说,我和她到现在走到哪里都还是手牵手的。
我觉得我的担忧有点多余。
老于不是小于,他终究是走到了一个眼圈黑皮肤松的年纪,唱歌闭着眼睛的时候颈上的青筋也暴出来,感觉疲惫。但是我偶尔心情不爽快给他发短信的时候他还是会对我说:有时间请你喝一顿,不醉不休。接到这种短信的时候我总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庆幸,好像是为自己,但也好像是为他。
直到现在,他也还是个抑郁症患者,会突然消失,说犯病躲起来了。可我觉得他只是逃开这个让他和我们都讨厌的世界,去做一做自己的白日梦了。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那样的时候,不动声色地编排匪夷所思故事灵魂出窍一样,定住了。和小男孩儿彼得一样,终于有一天,我们“突然明白了一样很显而易见也很可怕的事:有一天,他会离开在海滩上来回疯跑的那群人,加入到那群坐着聊天的人中间。他会关心不同的东西:关于工作、金钱和税收、支票簿、钥匙和咖啡,还有聊天,坐着,没完没了地坐着。”一切缤纷都将不再在眼前自如地展开,没有什么随叫随到的主角和龙套,布景和道具也全都变得懒散——世界真实了,我们长大了。
白日梦,醒了。
我总觉得真实的世界,没那么有趣。碰着一阵儿没见的朋友,也总是问,有没有什么好玩儿的事儿。有天和一个朋友喝茶,听他讲最近在折腾的事儿,然后他说:我跟你讲这个,就是为了让你觉得好玩儿,所以高兴点儿。

  《梦想家彼得》读后感(二):孩子的梦——梦想家彼得

《梦想家彼得》是一本极其精致的小书。
朴实的语言,孩童般的天真,总是容易让我们这些成长过程中大人,感到别样的喜悦
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
伊恩·麦克尤恩在the grown-up中写道:
Peter began to notice just how different the worlds of childrens and grown-ups were.
然后,写了一大串孩子们与大人的区别。作者借助故事的主人公彼得之口,描绘了自己对孩提时代的怀念,对天真无邪岁月的喜爱,以及对成人世界感伤和不解。
我们似乎也想像彼得一样,永远长不大,总是幻想着无穷无尽的事情,总是不理解大人们的世界,甚至是有些不屑一顾。但我们还是得长大,还是得接受许许多多的我们曾经不想做的事情。加入成人的世界。
正如伊恩·麦克尤恩在文中写到:
Peter suddenly grasped something very obvious and terrible:one day he would leave the group that ran wild up and down the beach.and he would join the group that sat and talked.
我们总是在念念不忘中把自己的誓言忘记,将自己打扮成那个自己不想做的人。
所以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但是就目前来说,我仍然希望它也许能给每个地方的人都带来愉悦”。
尽情的享受这本充满童真的小书吧,最好献给你自己的孩子。

  《梦想家彼得》读后感(三):做白日梦的流浪者

    彼得是个十岁的男生
    他喜欢幻想,他常常长时间的一动不动。他不吵不闹,也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他的小脑瓜里有着五颜六色的彩色泡泡。他喜欢吹泡泡。他和所有同龄人一样,只是他会随时变出粉红色的泡泡。家里的猫会和他交换身体,他代替垂垂老矣的猫和那只黑猫进行决斗,在老猫离开前,捍卫了它的尊严;他有许多怪点子,他会练习装病,抓到那个神通广大的小偷;彼得在家里会找到消失膏,他把它涂在家人身上;他和侄子肯尼斯交换身体,像个小孩一样哇哇乱叫;他在成为大人以后亲吻了第一个自己爱着的女孩。。。
      小的时候,我也是彼得。我会在电视机各个频道之间来回的跑,我变成清朝的阿哥和小燕子一起冒险,我变成武松,在山上遇到一只老虎;我在大海上冲浪,然后没多久我又出现在甘肃的莫高窟。。。世界总是很奇妙,我明明只是看着书本,却能听到书中人物的声音,看《叮当猫》的时候,小叮当的声音软软的,大雄是个冒失的小男孩,说话老是急急忙忙,静香说话总是慢慢的很温柔,小夫的声音尖尖的,我和他们一起,在小叮当口袋里拿出的宝物里,度过一天又一天,书店的老板是个伯伯,总是带一顶帽子,我经常去,5毛就可以租一本漫画,我常常画一个下午在那边,伯伯会给我拿好吃的,有时候不忙的时候跟我讲故事,他的那顶帽子下面是不是藏着一个口袋,他其实就是叮当猫吧,怪不得伯伯喜欢养猫。。回家的路上,总是经过一座桥,有一天早上,我盯着桥下的水,桥下的湖水闪闪发光,水里有一双很大很大的眼睛,没人看得见,但是我知道,它也在望着我,我们互相僵持着,突然,桥开始缓缓地动了起来,我们和桥一起往后退,整个地面也在往后退,我有些些的害怕,但更多的是,兴奋,我们会不会进入儒勒凡尔纳的地下世界,那河水里的东西带着我们去向何方?会在轻微的恍惚后醒过来,我还是在桥上,桥上的车依然来来往往,上学该迟到啦,于是跑着去上学
    外婆家以前有一只猫,黄色的花纹,大家都喜欢叫他老黄,它比我还小,他对谁都不亲,总是跳上花园,然后在高高的台柱上,蜷缩着,慵懒的趴下,看着晒太阳的一大家子,眼睛微微眯着,像一家之主一样,但是他喜欢跳到外婆的身上,外婆用手给他挠痒,他很舒服的“喵喵”的叫,我和大黄经常大眼看小眼,我总是费劲心机去抱他,而大黄总是急着逃离我,“大黄是男孩子,他会不好意思”外婆看着沮丧的我安慰。有一天大黄不见了,我们整整两天都没有见到他,后来的日子里他也没有出现过。直至我们快要忘却他的时候,他带着一只灰花色的母猫回来了,住过一阵子以后他又消失了,我有的时候会在花园上看到他,懒懒的趴着,我一走过去他就消失了。
   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太阳像是一只狗,灼眼的像一朵向日葵,一见就像笑

  《梦想家彼得》读后感(四):梦想家彼得

已阅时间:2014-5-8
原文梗概:这是麦克尤恩的一本写给儿童的书,里面包含了7个小故事,彼得是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小男孩,但是小男孩却有大智慧,他每天每时都在幻想,联想起一些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每次幻想过后,又领悟到了很多的人生大道理。
读后感:这是一本非常有深意的一本孩子的书,看了网友的话,说这本虽然是麦克尤恩写给儿童的但实际是大人小孩都能看的,我相信每个人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是我的第一遍,我记的最深的就是写猫的那章, 说不上是什么感觉,没准我理解的很浅显,我看完觉得心里很难受。还有娃娃和隐身药膏那几章,我看完后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作者写这个故事希望孩子们了解到什么,又 想让大人了解些什么,真的是很不容易懂的作品, 而你看的时候还能多少找回一下自己小时候的影子,那种感觉不言而喻
另外觉得作者的空间感极强,转的我直晕,很奇妙啊。
这是我买麦克尤恩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我感觉好像也没太看懂,明白了一点,1%,哈, 但我全部看完了,敢肯定的是绝对是本好书,我会很看多遍的那种。下一本本来想看他的水泥花园可是没有卖的了。。再等等吧。

  《梦想家彼得》读后感(五):感受别人的感受

今天读了麦克尤恩写的儿童文学《梦想家彼得》,麦克尤恩还写过儿童文学?恐怕对麦克尤恩有了解的不少读者的第一反应都会是这样。
封面很好看,后来看译者的介绍说是原版的封面买下来用的。说到译者,一直觉得孙仲旭名字好熟悉,直到看到书评区译者自己写的,看到豆瓣的ID luke,就突然想起这是那位去年八月份因为抑郁症自杀的译者。
今天读完这本再去看译者对这本书的介绍时,感觉很悲伤。我一向对自杀的人有偏见,所以我不读海子不读顾城不读很多自杀的人写的东西。可是今天我却只觉得悲伤,或许活着的时间越长就容易装作一副我懂的样子擅自使用通感去感受别人。
这本书里也有几个故事在讲去感受别人,彼得变成玩具,变成猫,变成婴儿,变成大人。封底摘了一小段,来自很多都最喜欢的第二个故事,也是疑似封面主角的故事
“他低头往软毛中间看,一面用指尖分开软毛,他看到这只猫的皮肤上开了个小口子,就好像他手里捏着的是拉链柄。他又拉,这时出现一道两英寸长的黑色开口。猫儿威廉的呼噜声就是从那传出来的。彼得想,也许我能看到他的心脏的跳动。”
读到这的时候我就已经瞪大了眼睛,读过麦克尤恩的人肯定知道他爱写些阴郁残忍的事情,可是这可是一本给小孩子看的书,但当看到接下来温温柔柔的一句“有只爪子又轻轻地推他手指,猫儿威廉想让他继续。”的时候,我发现在积极按照一个大人的想法以最坏的心思揣度了这件事。完整地读完第二个故事会心里软软的暖暖的。
不过尽管如此,还是从这本薄薄的书中感受到了诡异的残忍和阴暗,我们始终会害怕的东西,从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并害怕的东西,或许小时候还没那么害怕,因为还看不明白。于是麦克尤恩作为一名父亲就写了这样的睡前故事给自己的孩子,就像他说的我们喜欢儿童书,这跟文学关系少一些,而跟爱关系多一些。
但是,内容却异常丰富,涉及了我们生命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关于公平,与家人的关系,死亡,跟同龄人相处,与窃贼相斗,怎么看自己之前的状态婴儿,以及之后的状态大人。短篇一如既往的精妙,却多了很多温柔,或者用他说的话,多了很多爱,那是为了孩子读完之后会快乐的爱。
听说原文用的词汇句式都不超过小学水平,我还没有读,哦顺便说一句,这本书是出的双语的。正好用这本拯救我已经低于小学水平的英语。
附上麦克尤恩的作品表吧,后面有中文的就是有中译本的,其实我到现在也才读过四本,《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水泥花园》属于早期的作品,非常酷,包含你能想到还有不能想到的罪恶,却又觉得理所应当;《梦想家彼得》是写给孩子还有大人;《赎罪》有电影,女主角的绿裙子漂亮到极致;而在步入老年期的《在切瑟尔的海滩上》讲了一对新婚之夜的男女,精准描述了压抑感情和表现,简直是大龄拧巴青年附身;《甜牙》因为是长篇于是有多余的字数去非常隐蔽地感叹老去,让人顿时觉得他好可爱。再多我也说不上来了,以后慢慢读完他的作品吧。
伊恩·麦克尤恩年表顺序作品大全
1975 First Love, Last Rites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1978 In Between the Sheets床笫之间
1978 The Cement Garden水泥花园
1981 The Comfort of Strangers只爱陌生人
1981 The Imitation Game
1983 Or Shall We Die?
1985 The Ploughman's Lunch
1987 The Child in Time时间中的孩子
1988 Sour Sweet
1990 The Innocent无辜者
1992 Black Dogs黑犬
1994 The Daydreamer梦想家彼得
1997 Enduring Love爱无可忍
1998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
2001 Atonement赎罪
2005 Saturday星期六
2007 On Chesil Beach在切瑟尔海滩上
2008 For You: A Libretto
2010 Solar追日
2012 Sweet Tooth甜牙
2014 The Children Act
为了写正确写译者的事情,我去百度了一下,还是让人吃了一惊,原来他翻译过这么多好作品,“孙仲旭短暂的一生完成了30多部译作,包括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动物农场》、《上来透口气》、《巴黎伦敦落魄 记》,理查德·耶茨的《恋爱中的骗子》、《复活节游行》,伍迪·艾伦的《门萨的娼妓》,卡佛的《火》,奈保尔的《看,这个世界》等众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作品。”
然后关注了他的豆瓣,虽然以后不会更新,以前的东西也够读一阵子了吧。
 

  《梦想家彼得》读后感(六):梦想家彼得的“梦想”

这大概是麦克尤恩最温情的作品了,初衷是写给小孩子的,写出来,却已超越了童话的意义,上升为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说其童话,是因为每个故事都充满了幻想、天真,有的还颇具教育意义;说起严肃,因为麦氏并没有丝毫刻意的浪漫色彩,他一如既往的笔法精准,区别只是这次刻画了一个孩子的心理。
以心理学来剖析麦氏永远不为过,例如在 《消失膏》 里,彼得觉得家里太杂乱了,人人都烦不可耐,他只希望能一个人静静,沉浸于自己的美好世界。在厨房,一个大抽屉成了家里烦乱的集中表现,抽屉里什么杂物都有,正是在,他发现了一种涂抹后可以使人消失的“消失膏”。虽然他最爱的就是爸爸、妈妈和妹妹,但还是将这“消失膏”涂抹到了他们身上……麦氏结合了养孩子和自己当孩子的双重感受,将孩子的心理和对大人的看法描摹的如假包换。
他本人曾说:“我小时候常幻想着有一种办法,可以让父母不带任何痛苦的消失,倒不是讨厌他们,而是只有这样我才能将场地打扫干净,开始做我自己的事。”——这篇故事就显然是麦氏自身感受的寄托。尽管是写童话,“恐怖伊恩”的名声依然不辍,不说故事本身的想法就挺恐怖的,描写中也是笑闹与惊恐并存。在院子里彼得给妹妹涂消失膏时,妹妹突然惊醒,那时她的头已经消失。“她在院子里像个没头的小鸡一样乱跑,挥着她变短的胳膊。她有嘴巴的话,一定会尖叫的。要命,彼得心想,也开始追她。”就这样,彼得和只剩一个身子的妹妹在院子里追跑。等到所有人都消失了,彼得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家里却害怕起来,希望妹妹这时仍在和她的洋娃娃说话。故事最后当然是一场梦,彼得醒来,看见家人们仍在院子里聚餐。
《猫》 这一片题目最简单,但写得最有意思,还出奇感人。故事开始于早晨,家里人都匆匆忙忙大喊大叫,急着去上班上学,乱成一锅粥,而老猫威廉仍在火炉上打哈欠。一次彼得抚摸老猫中,发现它身上有一条拉链,他将拉链拉下,和猫的灵魂交换了身体。威廉的灵魂进入彼得的身体,而彼得变成了一只猫。变成彼得的猫代替他上学、写作业,而彼得用老猫的身体在院子里打架,帮它赢了隔壁猫王,赢回了它最后的尊严。晚上,老猫的灵魂跑过来说,“我得回去了,我要开始下一场冒险,谢谢你让我当了一个男孩。”第二天早晨,彼得迷迷糊糊的醒了,家里人都面容悲戚,告诉他老猫威廉死了。彼得怔了一下,终于很坚强的说:“对,他现在要开始另外一场冒险了。”这个故事实在动人,最后埋葬老猫时,彼得看到了威廉的灵魂在慢慢升空,大人们说,他又在做白日梦了。
其他的故事一如题目,都是梦想家彼得的白日梦。在孩子的世界里,万物皆有灵。无聊的雨天洋娃娃会突然开始说话,向他索要房间的所有权;街上来了盗贼,他梦想着盗贼爬进窗口,而他成了独自守家勇敢应对的小英雄;姨妈带来的小宝宝夺走了大人的关注,他因嫉妒而讨厌宝宝,结果变成了那个宝宝,被自己的厌恶目光吓哭了。
当然,洋娃娃说话不过是他玩的扮演游戏,自己发出了各种声音;盗贼偷走了家里的东西,他醒来后,寻找当时拍下的照片却怎么也找不到;抱着宝宝时他一个恍惚,回到了自身,决定带着宝宝一起出门玩。所有的白日梦都不会成真,除了一项——长大成人。
在度假的海滩边,彼得和其他的小孩组成“海滩帮”,一同编鬼故事、探索岩洞、堆砌沙堡,玩得不亦乐乎。在他们眼里,那些成年人是何等的无聊,他们关心工作、金钱和税收、支票簿、钥匙和咖啡,没完没了的坐着聊天,从来不会真正的开心。他觉得最伤感的事莫过于长大,变成此刻他眼里的大人一样遥远,一样古怪和难以理解。
他真的长大了。依然是度假,依然是这个海滩。他起来刮胡须,喝咖啡,看报纸,打电话祝福自己的实验室。一切做起来竟毫不奇怪。他无所畏惧的走进儿时害怕的隧道,和心上人在沙滩上牵手漫步,诉说自己的理想,生活中的计划……睁开眼,他还是那个小彼得,在沙滩上睡着了。远处的大人仍围坐着聊天,而他的看法已经变得了。大人也有他们了解和喜欢的东西,这些东西仍在迷雾中,他看不清但他知道,那会是一场不同的冒险。
小伙伴又在海边叫他玩耍了,他飞奔而去,轻得像一直燕子。这是在做白日梦吗?连麦克尤恩也忍不住抒情了一句:在这些人类活动的背后,大海上下来回摇晃,叠起,滑动,因为没有什么能保持静止,人不会,水不会,时间也不会。

  《梦想家彼得》读后感(七):白日梦

我最喜欢霸王那一章。这张一开始就提了一个每个人从小就会思考的问题,我是谁?我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从小也无数遍问过自己这个问题,通常想到的结果就是:只有我自己是真实存在的,别人都是为了配合我而在演戏,就像Ture Man一样。很显然,彼得也是这么想的。
可是彼得的想法跟我有些不同,他认为只有自己是真的,其他人或其他事物都是由他自己幻想出来的,或是说自己做梦梦见的,他觉得自己正在沉睡,等醒过来就会有一个真实的新世界在等着他。啊,原来大人总说死后会去天堂就是这个意思啊。
这本书真的是适合成人看的童话,也是可以毫无顾虑给小朋友看的书,彼得丰富的想象力把我带进了一个我太久没有去过的世界。
我对这个世界一样充满好奇,于是我也放任自己跟着彼得的灵魂一起钻进了那只叫威廉的猫的身体里,体会用四个软软的白色爪子走路,也感觉到自己的尾巴在身后蜷着,身体暖烘烘的。
我也要做一个拥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大人。

  《梦想家彼得》读后感(八):曾经的童年时光

麦克尤恩的这本《梦想家彼得》,他自认为是写给成年人阅读的小说,因为,在他的视野里,是没有儿童作品与成人作品的分别的。
译者孙仲旭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过去,这本并不很厚的小说是其译作之一。读这本书,也算怀念一下故人吧。
断断续续读完,正如作者所说,变形,是文学中永久的话题之一。麦克尤恩在这本书中,大量采用变形、转换角色来构成彼得的童年故事,也许,可以说是向奥维德致敬吧。
通过彼得成长过程中的变形,麦克尤恩成功的让我们走回自己的童年时光,其中不少故事似曾相识,如在我们的梦中走过。
结尾成长的惆怅,也是我们不经意渡过的河流
如果你想重回童年,读读这本书,一定不错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