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谎言之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谎言之王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2 22:21: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谎言之王读后感精选10篇

  《谎言之王》是一本由[美]约翰·哈特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谎言之王》读后感(一):读《谎言之王》的这几天,我一度以为自己的呼吸系统出了问题。

文:刘佳丽
读《谎言之王》的这几天,我一度以为自己的呼吸系统出了问题。每一分每一秒,胸口发闷,内心躁动,心中一团无名火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可是,感谢上帝!在我断气之前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就好像在穿过一条黑暗而坎坷的狭长隧道后,终于来到了光明的出口。约翰•哈特,真有你的!居然用一个编造的故事弄得我晕头转向
那么,《谎言之王》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这本书是美国推理作家约翰•哈特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讲述了一个律师家庭不为人知情感纠结。律师沃克尔的父亲,即罗恩县最有名的律师埃兹拉,在失踪一年半后被发现早已中枪身亡。随着案件调查的推进,沃克尔忧心忡忡,因为种种证据显示凶手极有可能是他的妹妹珍。为了保护精神近乎崩溃的妹妹,他试图误导警察的侦查,将嫌疑往自己的身上揽。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人们对他的误解和冷漠、妻子的漠视、妹妹的仇恨••••••而当他面对深爱的瓦内萨,却又有着难以启齿记忆孤独和自责将他重重包围,他只能孤军作战。当各种各样的线索被层层挖掘出来,他终于逐渐靠近了真相,然而当父亲的保险柜打开时,那些丑陋的东西依然令他诧异不已,尽管他早就知道父亲的自私与残酷。
凶手已经揭晓,可故事却并没有结束。最后妹妹对沃尔克说的话可以算得上是点睛之笔了,对于沃尔克的成长和父亲的阴谋,对于沃尔克生命中那些难以治愈的伤痛,妹妹都看得一清二楚。或许,“谎言之王”应该是父亲埃兹拉,因为他费尽心机给儿子编织了一个巨大的谎言之网,将他培养成自己的傀儡。而沃尔克,只是一个被谎言困住的可怜人。
在读到这本书的结尾之前,我一度无法忍受心中的愤怒,因为沃尔克,因为我很少读到这样的主人公,懦弱,愚钝,不可饶恕。如果他够勇敢,那么瓦内萨的不幸、母亲的惨死、珍的自杀••••••甚至他自己婚姻失败,或许都是可以避免的。可是,就因为他的懦弱,造成了那么多人的痛苦,当然,也包括他自己。我很好奇,大部分的小说里,总会有一个或善良或正直或智慧的主人公,而《谎言之王》里,我看到的只是一个懦弱无能的沃尔克。可是最后珍的一席话不仅点醒了沃尔克,也点醒了我。从沃尔克十二岁开始,父亲就在无形中控制着他,压制着他,没有爱,没有关怀,只作为傀儡而存在。事实上,他才是最可怜的那一个啊!或许我对沃尔克确实太严苛了,回首再看,如果能包着一颗更宽容的心来读这篇小说,应该不会再让我那么愤怒了。
不过,能令人忘我地投入故事情节中,这不正是推理小说的魅力么?

  《谎言之王》读后感(二):约翰-哈特行文技巧和特殊的描写风格小议(无泄底无剧透)

读完《谎言之王》后的感受是,哈特是个写作风格非常鲜明的作家,《谎言之王》是本风格非常独特的作品。如果用流水账的形式来简述《谎言之王》讲述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其实故事本身的转折、意外等终盘元素,虽然做得相当不错,不过从21世纪的眼光看,并不是多么新奇。上世纪阿加莎玩过好几次类似的把戏,道尾秀介某一本推理作品数次逆转的结局和伪解答设计思路和这本也是挺像。那么哈特是依赖什么来脱颖而出,让那么多读者、评委认可,以至于能蝉联爱伦-坡奖,并在出道头两年就在钢匕首奖争夺中,击败大名鼎鼎的迈克尔-康奈利,及其有畅销电影加成的《林肯律师》呢?我以为,哈特胜在他风格鲜明,且做到极致的语言文字风格。
哈特此人擅长从细腻的神态、动作、场景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心境、人际关系;而不是通常作家常用的语言和心理角度来展开刻画。而且通常作家拿这些一般来刻画性格(这个很容易),哈特则主要用来刻画心态和人际关系;光此一点,就比我最近两年看的几个日系作家作品高明得多。私以为夏树静子的塑造人物的功力要逊色于哈特,东野圭吾能和哈特比这方面的写作实力的作品不会超过三本(当然东野还擅长诡异的布局和精密的推理,哈特在这两方面不及他)。就我看过的日系推理作家中,能跟此人比细腻处理的硬功夫的,目测只有横山秀夫、北村薰两人。
当代多数日系推理作家以及多数国内推理写手(多数国产推理新写手都是学日系作品的写法的,包括我本人),刻画人物的方法都很相似:要么像岛田、行人那样,大量依赖语言对话来塑造人物,对人物展开描写的时候喜欢用姓名(比如“御手洗如何如何,鸣如何如何......”);要么是东川笃哉的那种处理法,满满的动漫逐帧即视感,对人物言行心理展开机械式的处理。而哈特的处理法除了前面说的,着重从神态、小动作、视野中看到的环境来刻画,刻画的不仅仅是人物性格,还有人物心态、喜厌、人际关系等更多、更高的东西。而他对人物展开描写以及心理活动的时候喜欢用代词(比如“他如何如何,我如何如何”),临场效果好。如果说东川的写法让人觉得好像是逐帧式还原漫画,那么看过哈特的写法就是让人觉得好像是自己被活生生丢进主人公所在城市的各种街道、住宅区、事务所、商店,或者是好像是自己附体到了作品中人物的身上,一面能看到他所看到的东西,一面能听到他所感悟的东西。
这里举两个例子,比对哈特和当代日系新本格作家开场,重要角色亮相期间对其的日常言行描写:
---------------------------------
一、《谎言之王》开场不久,男主和他妻子:
“晚上好,芭芭拉,”我说,没有回头,依然盯着那位神秘的行者。
似乎意识到自己的话太尖酸刻薄,她缓和里语调。
“当然,亲爱的。对不起,晚上好。”她走得更近,我能感受到她的气息,混合了香水和轻蔑,像灰烬一样落在我身边。“你在干什么?”她问道。
我不想回答。我能说什么?“难道他不气派吗?”我指着行者,换了一个话题
“谁?他?”她也伸出手,像枪一样指着他。
“对。”
“哦,看在上帝的份上,沃尔克。有时我真不能理解你。真的,我不懂。”
我这才转过身来,抬头望着她,发现她很漂亮。“来,和我坐一块儿吧,”我说,“像我们过去一样。”
她大声笑起来,笑的姿势让她忽然显得很丑,我知道,我的愿望不会改变任何东西。
“芭芭拉,求你了,呆一两分钟也好。”我的声音听起来一定有些异样,因为她中途停下,走到我身边。她的嘴角有一丝挑逗的微笑,尽管那挑逗转瞬即逝,但它令我回想起那些过去还不算太久远的时光。那时,她的微笑绝不冷淡,也不虚伪,时常令我目眩神迷。
---------------------------
哈特这段对话非常日常,但读下来,读者能从中掌握的信息量非常大:
1.男主和他妻子彼此之间很冷淡。隔阂非常严重。(比如说话彼此都看着别的地方,以至于男主忽然直视妻子的时候才意识到“她很漂亮”,注意他们已经结婚了十多年了。)
2.男主最近对他妻子心不在焉,但他也意识到了夫妻关系微妙的变化,他潜意识里想扭转它。
3.男主夫妻在过去是很好的,但他们显然回不到过去的状态了。
4.男主的性格自以为是(试图从主观意愿出发改变他人),但一旦挫折,就不会坚持尝试(妻子言语态度有不合作的倾向,他就不再努力)。这也是全书男主角两大讨人嫌的性格特征——自我中心的中二病+内心软弱受挫即溃的窝囊样。书中没有像某些作家(如东川笃哉)那样直接拿第三人称或借他人转述直接概括人物性格,每每总是用这种类似的日常言行神态描写来一点点展示人物的性格以及他们的人际关系、心态状况。
-------------------------------------
二、摘自新本格作家森博嗣SM系列的某作,同样是开场不久:
西之园萌绘出现了。
老师,对不起。久等了吧?”萌绘甩了甩头发,扫视了一下四周,“啊,人真多啊!”
“不,比约定的时间还早呢......”犀川边看表边说,“还有一分钟呢!”
萌绘面颊微红,微笑着,可能是刚刚跑着过来的。
“离发车的时间还有三十分钟,去喝杯咖啡怎么样?”犀川边走边说。
“好啊”
一走进地下街,只见人潮汹涌,几乎每家咖啡馆里都坐满了客人,看了两三家点,门口都有等着的客人。
“老师,算了吧!”后面的萌绘对犀川说,“上电车后也可以喝咖啡......”
犀川点点头,改变了方向。穿过百货公司的食品商场,乘上扶梯上楼,萌绘紧跟在他身后。
“西之园,你知道鼹鼠奇卡吗?”在扶梯上,犀川转身问道。
“不知道。”萌绘卟哧一笑,“鼹鼠奇卡,是老师的朋友吗?”
-------------------------------
森博嗣在新本格作家里面,塑造人物的功底算是还不错的,尤其是对萌绘和犀川这两人的塑造可以说是很有一套,——光看看该系列能出那么多作,人气都相当高,都有人帮出漫画了。我们就选森博嗣开场处理萌绘、犀川的桥段来分析比对一下。
我们不难发现,森博嗣这段对萌绘和犀川的描写,看似行为、神态、场景描写都有不少,然而这些描写中基本上没有透露出什么对主线剧情,对人物性格有用的信息,更不用指望这些行为神态场景描写中,能告诉读者男女主的人际关系和心态了。森博嗣这段是典型的新本格描写刻画的套路:依赖,并几乎只依赖大量的对话堆砌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在这段里(后面的剧情里也一样),犀川和萌绘的性格几乎都得靠对白来展示。而且信息量远不如哈特那段文字的多。我们只能从中了解到萌绘比较爱卖萌,犀川比较迁就她,以及两人关系亲密。除此之外,读者不能了解得更深入,不可能像《谎言之王》的开场那样,能从日常的对话中得悉犀川或萌绘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有什么微妙的变化,他们那一日的心态怎么样,他们的人际圈子怎么样。
看《谎言之王》,看约翰-哈特,你就好像附身在主角脑海里、眼球上,你能看见他身边人物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对男主、男主对他们的亲密疏远变化,你能感受得到男主的思想,能追溯他的感情
而看新本格很多作家的作品,你就好像个路人,远远看到他们作啥说啥,然后像一个好事的路人一样,从中判断“哦,他们大概是情侣吧。”或者“哦,这女孩子挺喜欢卖萌的啊”。要想进一步深入进去,那路人就无能为力了。
也许你会反驳说那是人称和视角的问题,哈特用了第一人称,自然能用各种更感官,更身临其境的描写。森博嗣这段用的是第三人称。但我前面说了,哈特描写上的强项和与众不同独到之处,并不在于对话的堆砌和心理描写,而在于行为、神态、环境描写中一样大量地、细腻地透露出相当于语言、心理描写的信息量。此外,我们换两本用第一人称描写的新本格作品,一样能够发现类似的情况。岛田庄司(御手洗系列尤其这样)和绫辻行人经常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也有类似森博嗣的问题,大量依赖对话的堆砌来展示人物性格,且展示性格之外,并不能从中表现出更深的东西;如果要展示诸如人际关系、心态状况、今昔好感度的变化等,通常就得用第三人称叙述或其他人物的对白来补充了。
以上是对哈特此人作品鲜明风格、独有特色的介绍。
至于《谎言之王》这本书,内容提要在封底简介里概括得非常好,我不再多讲以免剧透。至于故事里一些情节以及人物,我不得不说几句:
男主沃尔克是极为让我讨厌的一个角色。虽然没有主角特有的道德至上光环,但这debuff也未免负面过头了。他有好几个毛病让我感觉无比恶心,尤其是这几条:
1.爱撒谎。而且总对亲密的人撒谎把关系搞砸。这个书名叫谎言之王,这条其实倒是有心理准备了。
2.自以为是+中二病。总以为自己都是对的。年纪不小了,都快四十岁,都成家十多年的人了,还是事务所的律师,居然中二病依然如此重。
3.人渣。这条最恶心。人渣程度虽尚且达不到四大渣王的程度,但三次元里绝对算是比较奇葩的。第八章那些个台词和做法,亏他说得出做得出来。而且读完全篇后,我依然不认为男主有什么过硬的理由非得这样做。
本来很简单,很容易解决的问题,男主角非得兜好几个大圈子用中二病的方法来解决;非得把身边对自己好的人几乎全部得罪一遍,甚至将其变成敌人来解决问题;非得用一种人渣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不过恶心归恶心,能塑造出这样恶心的角色也不得不说是作者功力的一种表现。就像大名鼎鼎的《日在校园》及其“好船结局”一样。
我以为哈特将是当代欧美推理作家里,第六个我会系统地收集作品的作家(前五位是迪弗、布洛克、康奈利、霍尔特、雷吉纳德-希尔),这部作品虽然是出道作,但我给它评价为二级神作。
哈特的作品尤其适合一些打算创作推理小说的新写手,尤其是中学到本科年龄阶段的写手看看,并学习其优点。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谈,看新本格作品主要就是消遣,最多学学人家的误导技巧(这种技巧看个三四本基本上就能摸出门道了),对写作水平提升,帮助并不大。而真正想进步提高的话,应该看哈特这样的写实派作家的作品,领悟、借鉴其行笔技巧、场景细节处理方式。

  《谎言之王》读后感(三):很福克纳,有时候布洛克

《谎言之王》,四十岁才出道的美国悬疑推理作家约翰•哈特的处女作,讲述一位活在大律师父亲暴戾专横阴影下的“大男孩”沃尔克,从父亲被谋杀的多重阴影下奋力挣扎,最终找回真正属于自己生活的故事。虽是小试牛刀之作,讲故事的水准却已相当娴熟精湛,不止获得《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奖,还同时入围在欧美悬疑小说界极具份量的爱伦坡奖、安东尼奖、巴瑞奖和麦卡维提奖,一时间风光无二。
约翰•哈特至今已出版四部小说,其中三部有中文版,除《谎言之王》外,尚有《顺流而下》与《最后的孩子》,后两部均获颁爱伦坡奖,中文版也因此得以在2010年面世,反而《谎言之王》这部处女作,在时隔近四年后的今天,才正式出版。有趣的是,笔者通读过哈特先生四部作品的中英文版本之后,反而觉得《谎言之王》其实才是他截至目前为止的最优秀作品。
与导演或工匠这种需要长期积累经验的创作大不相同,作家的处女作,很可能是动笔之前漫长岁月的一次集中总结。很多作者,甚至是在一次写作中就耗尽了一世的才情和灵感,之后作品再不能复现昔日荣光,成为所谓“一本作家”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约翰•哈特本人是法国文学专业出生,之后为求谋生,又转读会计和法律方向,并取得相应学位,旋即入行从事银行职员、股票经纪、刑事律师等工作。在他的前半生中,或许是因为始终怀有文学梦的缘故,对缺乏创造性的工作屡屡感到不满,职业转换相当频繁,也由此积累了大量社会经验。
《谎言之王》的成书,正是基于他作为刑事律师的经历:书中主角沃尔克即是一名常接法院指派案件的事务所律师。对于司法、诉讼流程及警察调查、审讯权力所辖范畴,约翰•哈特给出了细节翔实、真实可信的描写,并处处利用自己的丰富经验来构思情节,可谓将法律条文诡计“玩出了新境界”。笔者读毕全书已有多时,至今历历在目的相关精彩段落,仍有三处:
其一,是开篇处主角利用自己的律师身份,说服地区检察官道格拉斯,请他带他这个“涉案人”前往尚未完全取证结束的犯罪现场,“看一眼”死去十八个月之久、已经变成白骨的父亲遗骸。实际上,主角的这一行为,早已进入“律师思维”的算计之中,其中奥妙,直到临近结束时才揭晓,让人不觉感叹作者布局谋篇心思之细密。
其二,主角在审讯中与米尔斯警官斗智的段落,活用了被诉人的“沉默权”。相信很多读者都熟知美国影片中警察逮捕犯人时,必须说出口的那段“你可以保持沉默,但……”的事务性台词。不少人也明白,在律师到来之前,不该说的话不应多说,必要时可行使沉默权。有趣的是,除非身为律师,很少人明白美国沉默权的“附加条款”。而沃尔克,正是利用自己在“沉默权”上的专业知识,通过张力十足的对话博弈,从急欲从他口中套出线索的警官口中,反戈一击,反而取得了自己需要的信息。一番绝无拖泥带水的唇枪舌战,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
其三,法庭辩论一段,以表现老法官宽容为基准,不止辨明了作为警方的控方与法院之间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的关系,还在之后一连串令人惊异的条款活用中,让读者见识到了律师自辩的戏剧化场面。约翰•哈特为了写好这场辩论,使尽浑身解数,屡出奇招,不仅让主角放弃调查流程而加快保释过程,避免控方外调别地法官,最后还整出一招封杀警方后路,同时最大满足己方需要的绝杀。读到这里,想必任何读者心中都会升起一个相似的判断:
“他可真是位了不起的律师,说超过他父亲也不为过了。”
这恰恰是作者期冀通过本书来表达的深刻意蕴——如果只是满足于过瘾解气、一战到底的法庭推理,这个人就不是约翰•哈特,而是史坦利•加德纳,是高木彬光了。约翰•哈特截至目前为止的全部作品,实质上都是针对主角残缺童年进行自我救赎,并最终与过去达成和解的过程。这也是评论界普遍认为他的作品高于悬疑小说,涉足到纯文学领域的最明显证据。文风上讲,约翰•哈特的行文有些类似美国意识流文学大师福克纳的风格,在侦探悬疑小说注重的细节与实证之外,以大篇幅构建主角内心剖白,在人物与人物间以回忆构筑迷宫,并以弗洛伊德理论为蓝本,穿插大量象征和隐喻,从而使主角形象异常丰满、立体、入木三分。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创作手法有利有弊:因为小说本体走的毕竟是经典的刑侦探案小说套路,从整体看,情节走向明晰具体,不可能如福克纳小说一般,形成纵横交错的宏观意象,即使一时之间进入意识的神秘幻境,寻求救赎方向,最终也还是得回归实在扎根的沃土。于是,尽管从小处看去福克纳味道十足,全文也不可能抵达意识流小说的境界,始终是在边缘徘徊、试探。
不过,若是以冷硬大师布洛克的笔下风情来加以审视,倒可以从《谎言之王》中读出别样感觉来。律师侦探沃尔克,从设定上讲,是位相当酷辣的角色:调侃自己父亲的尸骨,拿高级宝马车换一辆旧卡车,与越战伤残老兵喝啤酒谈心,为洗脱同性恋妹妹的罪名情愿舍身入监……回望布洛克,无论是马修系列,还是雅贼系列,其中主角都有一种“超脱事件之外”的特质,仿佛凶杀、危机、逃亡,都可以在调侃和酒精之间悄然化解。约翰•哈特笔下的小镇和沃尔克亦是如此,很福克纳,有时候布洛克——他只描绘区区七八个人物,但个个人物都嵌入到混沌不清的阴暗和潜藏的希望之中,大家喝酒、骂粗话、偷情、做爱……偶尔想起来时,再慢悠悠调查调查案子。全程压抑,有时甚至会被其中暗藏的黑暗之处压得透不过气来,但一点儿也不紧张:因为在这路故事当中,死亡已不再是悲剧,而是带些黑色幽默的救赎本身。
读《谎言之王》,在意的不应是案子进展如何,不该是福克纳或者布洛克;甚至一波三折后的最终真凶是谁,也不见得太重要——约翰•哈特在处女作中勾勒出了某种追溯自己矛盾本源的情怀,出于旁人不可见的神秘原因,他把自己寄托于沃尔克这个人物当中,以克制又真诚的笔调,让沃尔克回归了最初想要的生活,同时也解放了自己,从此走上作家之路。
可谓皆大欢喜。
(刊于《南方都市报》 2013年12月15日 GB21书评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