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游记(全三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游记(全三册)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2 21: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游记(全三册)的读后感10篇

  《西游记(全三册)》是一本由吴承恩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元,页数:12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游记(全三册)》读后感(一):西游取记之解惑

看过原著后,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六小龄童版《西游记》真的把原著所有的人物都美化了。孙悟空是一个有矮又丑的爱哭包,唐僧懦弱无能又死爱面子,佛道两家内部又诸多利益纷争。当然涉及到政治方面的隐喻我也不便多说,就说说简单一点的。其一,是西游记整个世界中诡异的因果论。西游记中讲究因果循环,但这种因果论是一种极不公平的因果循环。就像你打了我一巴掌铸就了这个因,就导致了我杀了你全家的果一般。金蟾子只是听佛不认真,就要遭受十世轮回之苦;不小心踩了一粒米,就得经受三日不沾米粒之苦;凤仙郡首推倒瓜果,整郡就要三年无雨;素娥打了玉兔一巴掌,就要流落民间三年……还有诸多就不一一而举。其二,便是菩提祖师究竟为何人。菩提为佛教圣树,其人敢以祖师相称,可见地位如何?其次,他为孙悟空取名悟空,排行佛家悟字辈,是有心还是有意?再则,孙悟空是修习道家功法,为何了得如此多佛家本真,并在唐僧每每困顿之时,帮他点悟?其三,整个“唐僧取经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佛道相争或崇佛灭道,但我们读完原著会发现,整个活动中佛道两家都是傾力相助,而且孙悟空一行人也是佛道都尊,并无任何相争或尊贬的意味。到像是借着这个由头去敲打“地方势力”。当然,以上诸多,均属本人一家之言。若有西游记同爱者,可与我相约畅谈。

  《西游记(全三册)》读后感(二):论中国无“极”的意识形态

说实话,个人对古典小说一类不是很感兴趣,唯一能看的下去的就是《西游记》了。些许还是连续剧在其中起了作用。
儿时看西游记,关注的多是孙悟空的古灵精怪,英勇善战,猪八戒的调皮捣蛋,憨态可爱,唐僧的师表本色,善良执着,以及沙悟净的老实可靠,顾全大局。而这次认真看了下《西游记》这本书,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因果循环,一物降一物的哲学道理。
以孙悟空为例。儿时理解中的孙悟空是无所不能的,但细细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孙悟空最直接的镇压者就是唐僧。一介文弱僧人,却用一套紧箍咒就将这只泼猴治得死死的。而唐僧又被一路妖怪视为盘中餐,虎视眈眈。这些妖怪无疑又被孙悟空以及唐僧的其余几位弟子时时监控,消灭一个是一个。但又并非每个妖怪都是弱于孙悟空之类的。这时就要借助于各位神仙了。有时仅仅是一个法力甚微的小仙,却可以一现身就将妖怪收服,远远强过于孙悟空的以死相搏。所以,在《西游记》里,没有谁是至圣至强的。一物降一物,环环相扣。也就体现了中国一个传统的哲学理念,循环因果,无“至”之说。也许你会问,那如来佛呢?他不是最大的Boss么?噢,抱歉,如来佛不是诞生于中国的,他是印度文化的产物。
所以中国文化妙就妙在这里。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没有“极”这种说法。一件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有一个回转的趋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物极必反”,都是体现了这个原理。我们更相信一种始终处于动态中的,循环往复生命状态。没有谁会是永远胜利者,与此同时,也没有谁会永远处于生命的低谷。这也就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更有趣的生活态度:忧患意识与乐天精神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一种力量发展到一种近乎极端的状态时,你必须有那种可以面对急转直下的发展可能性的勇气。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在这时就需要木然地坐在一边,看着事态就朝着这个消极的方向发展下去,哀悼这不久以后就要来临的祸难。而是需要我们清醒地面对目前为止的胜利,抛开头脑发热,晕晕乎乎的飘飘然,而是让自己着地,冷静地面对这一切,并做好可以预计的评估,全面应对可能出现的“坏状态”。仅此而已。
乐天精神就更可乐了。一个人在自身能达到的最坏状态时,请相信,生活不能更坏了。当然,你没法确定目前的状况是不是“最”坏的,那么,请相信它是最坏的吧。然后拍拍身上的灰土,整理整理自己蓬头垢面的坏模样,以恬淡的微笑与倔强的嘴角来迎接不久之后的美好未来!去奋斗吧!去拼搏吧!去摔跤去跌倒去流血去流泪吧!生活从这一刻开始只会更好,不要回头看,让一切该过去的都过去。
中国人很讲究循环往复的概念。不会有什么终点,不会有什么走不穿的路,越不过的墙。穷途末路之说,也只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暂时性的状态。所以,《西游记.》这部伟大的作品,在多少年之前就向我们灌输这个可以激励我们一辈子,陪伴我们走过一辈子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难题的意识,感谢《西游记》,感谢吴承恩。

  《西游记(全三册)》读后感(三):中国的好诗,到了明代仍没做完

鲁迅先生说过:“我认为中国的好诗,到了唐代就已经做完”。这句话,我认为太绝对了,至少到了明代仍在绽放,西游记中的诗词已经完全能证明这一点。
看了吴闲中的《煮酒探西游》的推理后决定再翻一次《西游记》,却不慎被其中的诗词所感动。不去探究这本西游释厄传是否与政治有关,与厚黑学有染,但它诗词的确能与唐诗斗艳,与宋词争芳。所谓“伶牙俐齿评时难,能言善辩说不清”,无非如此。再一次证明它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
如果说吴闲中认为《西游记》是由于厚黑学才在文坛上独领风骚的话,这遍重读恰恰让我觉得它是因为其诗词才独占鳌头,让古今文人难以望其项背。
小说中打斗的场面的描写也采用了诗词的押韵排列,虽说看了也让人酣畅淋漓,但是比起吴承恩对山水的刻画确实稍逊风骚。吴承恩在山水诗词方面的造诣,那种亦真亦假,亦幻亦实的山水村舍描写真是让人如临仙境,穿越于仙幻与现实之间,甚至令小说的故事情节都黯然失色。我很喜欢其中的一段“闲观缥缈白云飞,独坐茅庵掩竹扉。无事训儿开卷读,有时对客把棋围。喜来策杖歌芳径,兴到携琴上翠微。”,其实,我们一生努力追求的,难道不是这样的生活吗?
名著的精彩,就是每一次重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先是神鬼故事,再是厚黑学,然后是诗歌,接着又该是什么呢?

  《西游记(全三册)》读后感(四):可爱的二师兄

梁实秋说:有个性就可爱。
二师兄很呆。
五庄观内,猴子三人偷吃人参果,怒摧人参树。清风明月正面交涉无果,惟恐力敌不过,于是哄骗师徒四人入房用膳后迅速反锁。此时,八戒一边狼吞虎咽,一边笑道:“这童子差了。你这里风俗不好,却怎的关了门里吃饭?”——有这样的风俗吗?!
火云洞口,师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红孩儿硬扛不住后,准备祭出三昧真火。“只见妖精……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此时,八戒的呆气又上来:“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给跪了,那是集气放大招!
钦法国界,忽起一阵邪风恶雾,猴哥眼瞅前面有妖怪摆开阵势,专等行客。回头却哄八戒:前面有人斋僧,白花花的米饭,胖乎乎的馒头三天三夜也吃不完,美中不足就是菜蔬太咸了。另外,刚才的雾只是人家的蒸笼之气——喂~猴哥,好歹也打个草稿,明明就一妖风怪雾,少瞧不起我家二师兄。八戒一听果然火了:“啐!凭他怎么咸,我也尽肚吃他一饱!”——喂~这根本就不是重点!他三步并做两步,气冲冲地撞入妖群,却被团团围住,“这个扯住衣服,那个扯着丝绦,推推拥拥,一齐下手”。此时,眉飞色舞的八戒终于吐出全书最经典的呆话:“不要扯,等我一家家吃将来。” =。=|||
呆归呆,二师兄却实在。
每当取经大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总是从容不迫地布置Plan B:分行李,卖白马,给师傅买口棺材(可选)。猴哥往花果山继续称王,沙僧往流沙河接着吃人,自己则往高老庄探亲。偶尔良心发现,允许白马回家——当然,行李得全归他!
三打白骨精,师傅师弟被擒。八戒抵不住白龙马的眼泪攻势,Plan B流产,不得不到花果山请回大师兄。言语间激怒了猴哥,连忙“两边乱张”。猴哥问他张什么。你猜他怎么回答?“看看那条路儿空阔,好跑。”果然又呆又实在。
四圣试禅心,贾妇人以良田美女招女婿。起初,当着师傅师兄的面,八戒不敢造次,旁敲侧击均不得手。被猴哥戳破后更是恼羞成怒:“胡说,胡说!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饿鬼。那个不要如此?都这们扭扭捏捏的拿班儿,把好事都弄得裂了”。佯怒出逃,追上贾妈,张嘴就“娘”。大妈怕女儿嫌丑。他扬长避短:“娘,你上复令爱,不要这等拣汉。想我那唐僧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大妈又怕唐僧不同意。他四顾无人,心想反正已经黑了老唐一把,顿时霸气糟満:“不用商量!他又不是我的生身父母,干与不干,都在于我。”后来,大妈又怕三女相争。老猪终于忍不住亮出看家本领:“那个没有三房四妾?就再多几个,你女婿也笑纳了。我幼年间,也曾学得个熬战之法,管情一个个伏侍得他欢喜。” =。=|||
偶尔福至心灵,二师兄也能妙语连珠
乌鸡国郊,一天晚上,唐僧梦见老国王含冤哭诉,骤然惊醒,连喊“徒弟!徒弟!”。从美梦中被拽起的八戒顺着起床气大吐苦水:“什么土地土地?当时我做好汉,专一吃人度日,受用腥膻,其实快活,偏你出家,教我们保护你跑路!原说只做和尚,如今拿做奴才,日间挑包袱牵马,夜间提尿瓶务脚!这早晚不睡,又叫徒弟作甚?”第二天晚上,八戒上了猴哥的当,被迫背着乌鸡国王尸体回寺。唐僧问起,憋了一口恶气的他又蹦出神台词:“行者的外公,教老猪驮将来了。”一旁的猴哥顿时哭笑不得
通天河畔,师徒四人踏起薄冰过河,不料底下妖精突袭,摄了唐僧。三人气急败坏地回到岸上。陈家兄弟出门迎接:“……怎么不见三藏老爷?”不料八戒突发黑色幽默:“不叫做三藏了,改名叫做陈到底也。”——三藏原姓“陈”,如今“沉到底”!
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五庄观中插科打诨,请欣赏八戒的“行为艺术表演”:
那八戒见了寿星,近前扯住,笑道:“你这肉头老儿,许久不见,还是这般脱洒,帽儿也不带个来。”遂把自家一个僧帽,扑的套在他头上,扑着手呵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冠进禄也!”那寿星将帽子掼了骂道:“你这个夯货,老大不知高低!”八戒道:“我不是夯货,你等真是奴才!”福星道:“你倒是个夯货,反敢骂人是奴才!”八戒又笑道:“既不是人家奴才,好道叫做添寿、添福、添禄?”那三藏喝退了八戒,急整衣拜了三星。……
正说处,八戒又跑进来,扯住福星,要讨果子吃。他去袖里乱摸,腰里乱吞,不住的揭他衣服搜检。三藏笑道:“那八戒是什么规矩!”八戒道:“不是没规矩,此叫做番番是福。”三藏又叱令出去。那呆子出门,瞅着福星,眼不转睛的发狠,福星道:“夯货!我那里恼了你来,你这等恨我?”八戒道:“不是恨你,这叫回头望福。”那呆子出得门来,只见一个小童,拿了四把茶匙,方去寻锺取果看茶,被他一把夺过,跑上殿,拿着小磬儿,用手乱敲乱打,两头玩耍。大仙道:“这个和尚,越发不尊重了!”八戒笑道:“不是不尊重,这叫做四时吉庆。”
真的,请不要再黑二师兄了!

  《西游记(全三册)》读后感(五):你我皆是取经人

同一部著作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所获得的人生感悟是完全不一样的,近来就迷上了读旧书,比如《西游记》。

小屁孩时和人争高低最喜欢自诩为“孙悟空”,拿根苞米芯都可以说是金箍棒;论对手都是“猪八戒”,好吃懒做没本事。只是从来没想明白过,不识字没电视,孙悟空是什么时候钻到我脑子中的。

年初五,为表明自己还能紧跟潮流,挈夫将雏直奔影院,《西游降妖篇》,导演好像是徐克,还有星爷,大名鼎鼎。亲身体验后才发现那是一场自己无法看懂的游戏,几分钟后便意志坚定的进入了梦乡,朦胧中听到有善意的捧场的笑声,心想若不看看原著只怕这伤难以恢复。

要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是《西游记》开篇诗的最后两句,是说要明宇宙人生真意,须看此书。“释厄”即为消除困难,走出困境。李卓吾在此下评“‘释厄’二字着眼,不能释厄,不如不读《西游》。”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其实可以简化为历尽艰辛实现理想的过程,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上,只是每个人的“经”不一样罢了,或为功名,或为富贵,或为儿女,或为事业,或为人生的开悟。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即为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若要取得真经就必须与各种“魔症”做斗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要战胜自己的心魔,最难的也在于此,只有战胜心魔方可修成正果。

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须菩提祖师给孙悟空取姓时已透露出了本书的主旨,即由禽兽而人而佛的修炼。曾国藩座右铭即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纯真善良如婴儿即为大德。综观整本故事就是孙悟空由石猴而行者而斗战胜佛的过程,这其中经历的便是修行。

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做舌尝思,一个唤做意见欲,一个唤做身本忧。”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

这六个毛贼出现在孙悟空刚进入唐僧的取经团队时,孙悟空“拽开步,团团赶上”,把他们“一个个尽皆打死。”接着师傅责怪悟空滥杀无辜,悟空愤而离开唐僧。表面上看是个慈悲心的问题,而实际上却涉及到人生观的问题。《心经》中有言“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即为"六根”,六根即为六贼,六根不净,自然会心绪不宁,不能修成正果。对“六根",悟空是铲除,而唐僧是要降服的,“你纵有手段只可退去他便了,怎么就都打死?”人只有做自己的主人,控制好七情六欲,才有可能获得大自在。

可是人往往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受眼耳鼻舌身意的主宰,美食、美色、美服,又有多少人能抵住呢?妖言谣言谗言又有几分分得清呢?万千世界无穷诱惑又有几人能抵挡得住呢?计划不断在制定,可手机总是时时刻刻在考验自己,一打开,所有的计划便都泡了汤。诸如此类太多太多,差不多每时每刻都在考验我们,可真正降服了的又有多少呢?

“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误了前程。”

孙悟空离开师傅,到了东海龙宫,龙王以张良“三进履”的故事点醒悟空。世人都想求“正果”,都想有“前程”,可真正如愿的并不多,因太多人“不尽勤劳'"不受教诲“了。观音教给唐僧的紧箍咒又名“定心真言”,意思是说当心不在正路上时,是可以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的。按照这一说法,在学校对不听教育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也是必要的,假如唐僧失去了紧箍咒这一武器,他们的取经事业还有可能成功吗?孙悟空能成佛吗?

”心猿归正“后,悟空成了取经队伍中最为坚定的中坚力量。路遇高山,唐僧每每惧怕担心,甚至掉眼泪。悟空总是快言安慰:

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天塌下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

此时的悟空以”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来开解师傅,令人叹服,他已经由禽兽而人了。

初看《西游记》时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妖怪,为什么妖怪都来自天上,为什么最终妖怪都不被处死。当想起孙悟空曾经也是妖怪时就明白了,所有人都有成佛的机会,众生平等,又何必偏爱孙悟空呢?禽兽都可以成佛,又何况生而为人的你我呢?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有许多困难其实来自自己的内心,如果八戒不贪色,又何来的错投猪胎,又怎么会被四圣吊在松柏林中呢?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人生的路往往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读来读去,发现《西游记》也居然可以是本成功学、管理学、关系学,高逼格的鸡汤学了!

唐僧师徒成佛后,再也不同以前了,八戒不吵嚷了,并且也不觉得肚饿了。就读者看来,索然寡味。就现实来看,你我的取经路是永远无止境的,灵山永远在前方,只有如此,也才有些意味。

  《西游记(全三册)》读后感(六):《西游记》是本修炼手册

前天读到一篇文章《六小龄童真的把孙悟空这个角色演好了吗?》,文章将86版的《西游记》和其他版本的进行比较,说86版是将《西游记》低龄化,幼稚化,不符合原著。孙悟空的外貌应该是很丑陋的,猪八戒也应该是野猪的样子。认为《西游降魔篇》记里的孙悟空和猪八戒是刻画的符合原著的。86版的《西游记》是在那个时代下的一种故意美化。最后说了一句:凡是说懂《西游记》的大多没看过原著。
 借这句话,我从前天开始看《西游记》,现在看到了三十九回,觉得他讲的还是有些道理的。孙悟空真的吃过人,之前我认为在取经团队里只有沙悟净是吃过人肉的。猪八戒真的是野猪外形(在看张纪中版的《西游记》时猪八戒在拜师前是野猪,拜师后变成了白色的家猪,当时就觉得这是为了体现将野猪向家猪的驯化过程)。唐僧胆子很小,碰到妖怪就哭哭啼啼,还还下跪口呼“大王”。
 然而最意外的收获还是另外一点,《西游记》是一本修炼手册。
 取经路即修行路。唐僧是唯一的人,唯一的取经者,唯一的修行者。悟空,八戒,沙僧,龙马都是他精神的一种外化。悟空是唐僧的心猿,亦是修行者的心猿。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讲悟空出世,心猿初生,此时心猿仍处于蒙昧状态。其后,悟空去得那灵台方寸山习得长生法,摆脱了蒙昧,但仍是桀骜不驯的,闯龙宫,乱轮回,闹天宫。此乃心位不正致使祸端从生,害人伤己。
 另一端金蝉子却是不信大乘佛法,被贬入轮回,前九世求经次次失败,被沙僧所杀,命陨流沙河。此乃心猿所失,心猿若失怎能收服沙僧?(至于沙僧代表什么现在还未看出)
 唐僧收徒悟空的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悟空拜师后第一次碰到的劫难便是六个强盗:
一个唤做眼看喜,
一个唤做耳听怒,
一个唤做鼻嗅爱,
一个唤作舌尝思,
一个唤作意见欲,
一个唤作身本忧。
正常人肯定不会叫这种名字,那么他们便非人,便是六根。悟空把他们都杀了:
杀了喜,
杀了怒,
杀了爱,
杀了思,
杀了欲,
杀了忧。
然,悟空所杀,即心猿所斩,是唐僧在修行上的所走的一步,斩断了喜,怒,爱,思,欲,忧。
 悟空为心猿,猿者原也,心猿即心原。悟空作为取经路上的主力,暗示修心是修行的根本。
 悟空是桀骜不驯的,所以要给他戴上金箍圈来控制。 猿者圆也,心猿即心圆。天道圆,地道方。凡俗之人在于地,处于方,人心即所谓复杂,即所谓方。修行追求天道,心必使之圆。
 悟空戴上金箍圈后渐被驯化,可未曾磨灭其天性,仍然有保留一部分的桀骜不驯,直至成佛亦是如此。心猿即心圆,心即方,心圆亦即方圆。天道圆,地道方,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不易,天地和合,大道乃成。

  《西游记(全三册)》读后感(七):第一回 灵根育孕远流出

命运是个惯开玩笑的主。
史书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
吴承恩的父亲像所有望子成龙的老爹一样,他为儿子取名承恩,字忠汝,意思希望他能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可是吴承恩偏偏命运多孑。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后来做了长兴县丞,却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
话说吴承恩同学,嫩也别太灰心了,想想同是写玄幻的那个蒲松龄同学,都到了71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呢。
50岁左右,吴承恩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七年之久。想想如今的网络玄幻作家,一部小说不要写七年了,七天就敢给你写一部。
从蒲松龄和吴承恩的例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凡是在家待业的筒子,你们写玄幻小说(莲蓬鬼话)应该是个很有前途的职业……
中间打个岔,有人研究说《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且看有人的论据是--------西游记第九十五回的一首诗,诗是这么写的:
“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
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
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
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
这首诗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迹”,李春芳是个当时的名人,于是由此推断作者是李春芳。争论不要紧,但是至少论据表这么雷好不好。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其实诗里还含有“李长春”、“李宇春”字样。
我个人比较认同胡适和鲁迅的考证。就是人家吴承恩写的。
必也先乎正其名。这是第一回开篇前面要说的。
言归正传,读西游记,是一种愉快的经理,绮丽的想象与现实的交织,让人产生的阅读愉悦非同一般,于是就有了这篇文。
大家不用担心像刘心武读红楼那样走火入魔,也不必担心像周汝昌那样一板一眼。当然我也比不上他们的学识,我只是一边读,一边胡思乱想,想职场,想工作,想现实,更多的是想自身,有时候代入,有时候感喟,有时候胡说,有时候发问,因为,有时候,我也没有答案。
对比吴承恩,想想那石猴,是一样的遭遇,天生一身本事,逍遥快活,可是,一个小小花果山如何能够容得下?
如今《西游记》成了暑假寒假必放的电视剧,一代一代人,无论你是70后,80后,还是90后,一个朋友的幼女,还在牙牙学语,白天看了几集老版西游记,晚上犹自说梦话:“……空……空……”是的,悟空陪伴我们走过一年又一年,早已入梦入心,我看这岁月不知年的,当真只有这与天地同寿的猴子罢了。
而我们,都会一天天变老的。
假如,我们没有这部西游记,背着厚厚书包的中国孩子,少了多少眉飞色舞的争论,我们的童年是何等的无趣。
小时候有一幅电视剧西游记的扑克牌,大王是如来,小王是观音。A是唐僧师徒四人,唐僧是黑桃A,悟空是红桃A。
在打牌的时候,常争论扑克牌上的排位是怎么定的?这个说菩提老祖最厉害,随便教了个徒弟就敢闹天宫,那个说二郎神最厉害,还长得酷。偏偏没人说玉帝最厉害,而扑克牌将玉帝排在了老7上,可见是受电视剧的影响,没人会认为那个趴在地上躲避的玉帝最厉害。
其实,看看西游记的原著,这是一种误解。
小说开篇就说,天下分为四大部洲,西牛贺州,南赡部洲,北俱芦洲,悟空出生在东胜神州,而玉帝却住在天宫金阙,不属于哪一洲,他统管天下。此谓吴承恩小说架构的前提。不要被扑克牌迷惑了。
接着讲了猴子的出身,猴子的拜师。
猴子的师傅可说是西游记的第一谜团,他到底是何方神圣?他给了猴子最重要的归属感,起了名字赐了姓。
菩提全名叫须菩提祖师。
须菩提的确佛家说法,但是“祖师”却是道家对祖师爷的尊称,所以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佛道合一的。
我个人理解是:
吴承恩用一个看似似道非道的名称---菩提老祖命名,又让老祖的徒弟,着道童打扮,以此迷惑悟空以及读者,却一边又用“须菩提祖师”-----“佛教祖师爷”的称呼,来暗示菩提老祖的身份隶属佛教系统。
因为须菩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就是如来弟子之一,而“须菩提祖师”从辈分上讲,要么是如来,要么是如来,或者如来的师兄弟,甚至有可能是如来的前世。总之至少是和如来辈分持平的这么一个人。

  《西游记(全三册)》读后感(八):西游不过是封神后,圣人的又一算计

       话说封神之说,无非是太上老君与元始天尊不满通天教主“有教无类”的教义,设想出来泯灭“截教”的一条计谋。
    某年某月某日,太上老君与元始天尊两人邀请通天教主一起喝茶,话到兴处,元始对通天说:“三师弟,现在天地秩序非常混杂,我和你大师兄商议拟成立一个联合政府-天庭,来维护天地的秩序,人员名单我们也拟定好了一共365人,你先看看行不行?”,通天拿过榜单,看到人员基本以截教为主,马上说道:“这不好吧,两位哥哥这么辛苦,最后人员怎么基本是我的弟子,不行不行,还是再挑选一些阐教的弟子吧”,元始说“不过一个傀儡政府而已,大决定还得咱个三商量,咱们兄弟之间就不用那麽拘于形式了”。通天想了想说“好,一切由大哥、二哥决定,正好我想闭关修炼一段时间,这事就交给两位哥哥操办了”。为了服众,个三又决定天庭公务员的考核以武王伐纣的名义挑选。
     但事情的进展却没有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等通天教主闭关出来后发现,计划中“截教”应该上榜的弟子被杀了不少,而计划中二哥“阐教”该死的弟子却没有死,通天这时才发现自己被两个哥哥暗算了,决定拼死一搏设下“诛仙阵”,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没想到三弟提早出关,连忙邀请“西方教”引接道人和准提道人共同迎战,最后的结局正如封神所写,通天教主失败,截教弟子不是被杀就是被俘。
     封神之事搞定之后,太上老君又开始盘算打击“西方教”的手段,最后决定联合准提道人扶持一个叫做“灵宝”的同学成立修炼“小乘佛法”的佛教,吞并“西方教”,太上老君西出函关化胡帮助“灵宝”升级为“如来”。这事却让引接道人非常不快,但有通天教主的前车之鉴,他也不好与准提道人和太上老君硬碰硬,于是隐忍多年,暗中拉拢人手准备复兴“西方教”的“大乘佛法”。
    故事发展到了西游记时代,引接道人和准提道人两人矛盾越来越激化,引接道人的实力已经壮大,作为晚辈的如来眼看教派分裂在所难免,最终绞尽脑汁想出以“西游”之文斗避免武斗的发生。
   “西游”计划:如来将自己二徒弟金蝉子向佛的一面投入凡间变成一个佛心坚定但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而叛佛的一面变成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但毫无佛心的“悟空”,再请求太上老君赞助两位神仙,于是天蓬元帅扮作贪吃贪色的妖界八戒和卷帘大将扮作了忠厚老实的人界沙僧。如果“唐僧”最终能够引领这三位完全没有佛缘的徒弟皈依佛门,那麽就证明万物都有佛心,佛教就改修“大乘佛法”,如果唐僧失败,那就说明三个徒弟代表的这些人本性难改,完全没有教义的必要,佛教则应继续修持“小乘佛教”。引接道人和准提道人表示同意,“西游”故事就此展开。

  《西游记(全三册)》读后感(九):体制与孙悟空

摘要:大闹天宫何等威风,取经路上如此憋屈,却是为何?
《西游记》的孙悟空,可以看作是人生奋斗的一个典型。 他出身卑微(石头里迸出来的),跟的导师名气不大(大家都不知道祖师是谁,对吧),家住在农村、属于农业户口(花果山,没有通火车之前,那个闭塞)。所以,悟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从最底层干起,历尽磨难,为了专心事业、从来不谈恋爱。
话说刚刚出来混的时候,孙悟空的期望值也有限,无非是弄个城市户口,找份稳定的工作,偶然能参加一下上流社会的宴会。但是,现实无情地碾碎了他的梦想。通过造反搞来的“弼马温”,连个股级干部都算不上,大闹天宫了一回,混了个“齐天大圣”,名号好听(比“教授”、“博士”还好听,跟“教师”、“农民工”一样神圣),但辛辛苦苦写的论文,没有让领导署名就算犯法(详见第五回,大圣吃蟠桃)。悟空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受不了,忍不下吧。
于是,《西游记》展开了它最为华彩的篇章。大闹天宫,是何等的荡气回肠。天宫里的那些公务员、城管、纠察队员,平日里张牙舞爪,一碰到硬碴,就屁滚尿流,落荒而逃。金猴奋起千钧棒,打碎的不仅仅是瑶池盛筵。悟空就是一哥们,每一个无产者的哥们、每一个进城务工的乡下人的哥们、每一个在底层苦苦奋斗的如你我者的哥们,悟空大哥用他那藐视一切的能力,横扫一切道貌岸然的文具盒(整天在装笔,英语发音: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是咱哥们。
然而,《西游记》也安排了这样的情节:孙悟空因为随地大小便,被如来佛(不是法院哟)双规,判了无期徒刑。这就是《西游记》的洞若观火之处:悟空能力再高再超群,也是斗不过天庭内部体制力量的反扑的。虽然那个体制已经全然腐朽、但仍然是一具庞然大物,筋斗云也翻不出它的手掌心。
话说孙悟空被强制执行,收押在五指山监狱后,《西游记》岔开笔墨,讲述了一个遵守体制、健康成长的好孩子的故事。唐僧(一听这个姓,就知道有体制背景),是丞相外孙,属贵族之后,有基层经验(江流儿的经历),毕业于著名学府金山寺(相当于北大),在洪福寺挂职,长得也很主流,还傍着观音念研究生,真可谓“根源又好,德行又高”,要提拔,唯一缺的是资历。正好,皇帝要办一件叫“取经”的事。取经嘛,简单地说,就是到如来佛那里把一堆书运回来。如来佛不喜欢城里的空气,住在西天别墅。本来用快递,三天也就到了。可是,为了唐僧的成长,如来佛(观音的导师)和皇帝一合计,决定让唐僧去拿书,怕他走累着、派了宝马。但还是怕有闪失呀,(唐僧那能力,他们也心知肚明),他们想到了孙悟空(总要有干事的人嘛,其他神仙又定岗定编),再加上五指山那一带要开发房地产,腾空住户也很迫切。
大概在五指山监狱里,孙悟空终于想明白了。要出人头地,跟体制对着干,那是不行的,能力再强也不行。那么,就考个公务员,虽然没有唐僧那样显赫的背景,但好孬给领导留个勤勤恳恳的背影,工资还是会被“阳光”的。于是,孙悟空就跟着唐僧到如来家去拿书了。虽然途中孙悟空的思想有反复、有斗争,体制有时也箍得他头痛欲裂,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成为一名光荣的佛。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西游记》从孙悟空被招安为公务员之后的情节,让人相当地憋屈。一个顽强英勇,无往不胜的哥们,成为体制内循规蹈规的办公室的干活的,能力就变得十分可疑。任何一个觊觎“拿书专项经费”的妖怪,孙悟空斗起来都费尽心力,全无大闹天宫时的神勇和爽快。能毫不含糊打死的,只能是那些没有后台的街道小混混。其他的,只能妥协,只能忍。不是打不过,只是摆不平。所以,九九八十一难,虽然是组织上为了历练唐僧,事先安排好的情节,但孙悟空还是被搞得焦头烂额。唉,谁叫他不懂得潜规则。你看,聪明的唐僧,拿书路上,可曾得罪过谁?可曾抱怨过谁?顶多是向上级打打报告(哭、祈祷等)。
因此,《西游记》的后大半部分,让人憋屈得不行,不为别的,只为体制憋屈。体制先把孙悟空驯服了,再让孙悟空去把那些不服体制的小妖精打残掉。体制就是这样不断地毁掉孙悟空,造出唐僧。这样的体制足称强大,只是我们谁都不愿意跟唐僧做朋友吧。(对“拿书专项经费”感兴趣的人除外)唐僧不仅无趣乏味(听过他讲笑话没有?),而且,一点活力也没有。(我最讨厌女扮男装了。)
不仅仅是《西游记》吧。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憋屈史。那牢宠万端的体制,牢宠了孙悟空,也牢宠了那本应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文人。于是,一个个从体制外千辛万苦地挤进体制内,尽入英雄彀中,然后,代圣贤立言,变得越来越没有头脑。
最终,无趣、乏味、没有活力。

  《西游记(全三册)》读后感(十):每个人眼中都有一部西游记

说说我自己的一点感受
这本书放在手机里一直读了三个月才读完的.
西游记中很多事情都值得思考,
1.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很是厉害谁也打不过,怎么打都打不死.但是一跟了唐僧就萎了.很多人说猴子从野生变成家养的之后能力就下降了,其实我不这么认为.就拿太上老君来说其实他那里有很多宝贝是可以收服孙悟空的,之所以在大闹天宫的时候没用就是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正有玉帝这个大哥在那里顶着,太上老君何必惹这个麻烦,只要有玉帝的地方就有太上老君,自然就不花力气去收复孙悟空了.
看看现在中国的整个体制就是这样,一个单位里其实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情,除非不得不干的事要不然谁也不上心.这也很正常.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2.还有一点,网上热议:有背景的妖怪被抓走了,没有背景的妖怪被打死了或者被被收复了.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消灭敌人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变成朋友,第二种杀了他(前提是保证他没有结实的后台撑腰)有很多时候点到为止就好,不要把关系搞得太清楚了,太清楚不见得对自己有好处.就拿红孩儿来说他和太上老君是什么关系,三昧真火,芭蕉扇这都是太上老君的物件,这很值得思考,而且这个妖怪最后被观音收复而不是被打死,这是很蹊跷的,大部分的没有后台的妖怪可都是死路一条的啊.但是这里面不方便搞的太清楚.孙悟空的目的是去取经,而不是铲平所有的妖怪.所以只要妖怪不当我取经的路随你怎么折腾.
3.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这句话很值得人思考.一个人在他工作生活的地方待的时间越长他的势力就相对而言越大.甚至比"强龙"还大.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是将就人情味的民族,在一个地方工作学习免不了和人打交道,免不了给别人方便,于是必要的时候别人也会给你方便,你给了别人好处,当别人遇到可干可不干的时候就会去干,反之别人会置之不理.这就是人情味.不让朋友吃亏,或者说(吃亏是福)这句话是很耐人寻味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