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使与魔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10篇

2017-12-04 21: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10篇

  《天使与魔鬼》是一本由[美] 丹.布朗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一):因为一个bug导致整个人都不好了

  就是Navona广场上的方尖碑上的鸽子,兰登作为艺术史学家和符号学专家怎么会没有印象,一开始居然会以为是一只活鸽子。。

  四河神喷泉是贝尼尼为伊诺森三世建的,伊诺森三世的家族,Pamphili徽章就是一直鸽子,所以才放了一直鸽子在上面。(我不是在纠结贝尼尼放这个鸽子到底是为了光照派还是为了伊诺森,而是作为一个著名的鸽子兰登居然不知道)

  另外他提到这个是一件世俗作品。。简直。。四河神喷泉上明明就有教皇标识(就是前文也提到过的两把钥匙的那个徽章标志)。

  就因为这个情节后面我就有一些看不下去了

  还有就是情节设置有些过于巧妙反而会显得假了点。

  作为休闲读物其实还是不错的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二):天使与魔鬼之读后感

  整本书情节紧凑,开始看了以后就舍不得放下,想早一点读完知道结局。但整体看完,不得不说,有一些小小的失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精彩。可能是因为布朗的第一本书我看的是《达芬奇密码》,这一本书太过经典,无形中让我对《天使与魔鬼》也抱有了太大的期待,结果经典太难超过,自然也失望

  看完后,倒是让我知道了一些有关基督教和科学的小知识。很可惜,有几个科学知识的讲述对我而言好像过于深奥,完全没有看懂,看过就忘。

  可能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不太理解书中所描绘的科学与宗教的矛盾、对立,感觉过于夸张,这样的对立似乎应该只存在于中世纪。在我的认知里,我更倾向于宗教是精神的支柱,感性的,心灵层面的信仰。尤其是当人们迷茫无助时,宗教给了人们一个心灵的家,一种寄托。而科学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理性的。

  最后,女主角给人的感觉不太好,十分生硬,不讨喜,自大。

  总体而言,还是一本不错的小说。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三):Best of Dan Brown

  宗教與科學的衝突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歷史課本告訴我宗教在中世紀歐洲的地位是如何不可撼動,即使民主與科學一刻不停地發展,宗教的力量延綿至今。

  天使與魔鬼講述了這個世紀的宗教故事,卻又糅合了最尖端的科學。激烈的衝突造就精彩的情節。

  然而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觸動卻在於在羅馬的城市地圖中,一竪 一橫,一副十字架躍然眼前。直到現在依舊記得匆忙翻開羅馬地圖把四個教堂一個一個找出,充滿驚異地見證穿越城市的巨大符號。雖是小說,但精妙的構思和可考的歷史和遺址令我無法不讚嘆作者,沉睡的歷史和古老的建築彷彿又回到了那個以它們為舞台的時代。

  除了情節帶來的閱讀樂趣,羅馬的教堂,羅馬的建築,羅馬的文藝復興,一切都忽然栩栩如生,但又充滿著吸引人的神秘感。於是當踏足羅馬,步入梵蒂岡,無論如何都要親眼看一眼天使古堡,猶如朝聖。

  對羅馬的喜愛直接源於這本小說。歷史在這裡誕生,又在這裡沈澱,而天使與魔鬼這個故事也許只有在羅馬才最富魅力

  宗教並非至善,科學也非機惡,能夠對其審判的可能也只是歷史本身。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四):引人入胜 欲罢不能

  偶然在新华书店看见了丹-布朗的书,就迷恋上了丹-布朗的如何一个作品。对于喜欢惊悚悬疑小说的值得你为丹-布朗的作品熬夜品读。就这个《天使与魔鬼》:这是作者去梵蒂冈旅游,从而得知惯穿全书关于“光照派”的秘密组织。然后作者用科学,宗教,历史,知识构造这部《天使与魔鬼》。

  丹-布朗用科学和宗教的论战构建小说的框架主题 。本小说从欧核中心科学家列奥纳多~维特勒的死开始,维特勒和其养女维多利亚在实验室以科学的手段证明神的存在(制造一种强大能量的‘反物质’)。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受邀调查神秘符号‘光照派’,从而开始精彩又步步惊心的调查。兰登和维多利亚与神秘的幕后操纵者斗智斗勇,身影遍布梵蒂冈的教堂、巷道、地下室,一个个惊世之谜也随着被解开。

  丹~布朗用天使与魔鬼作名字。到底谁是天使谁又是魔鬼,让你很难分辨。因为天使与魔鬼只是一步之遥,科学与宗教,人性与神性,孰是孰非,没有定论。

  最让我困惑的是。作者说,小说所涉及的艺术品,陵墓,地道,建筑都是有史可鉴的。(光照派)也确有其事,看完后我又去证实了。不愧是畅销书作者,大作家。作者让书中主人公兰登带读者做了一次紧张,刺激,神秘,独特的瑞士,梵蒂冈,罗马旅行。

  作者让读者在旅行之中感受了梵蒂冈的宗教文化,宗教信仰,还有国家文化。当你踏上了旅行,就让你不得不屏住呼吸追赶着兰登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一个又一个的谜团。让你保持高度神经,一不小心就不知道掉进谜团了。使你拼命的想要解开所有的悬念,所有的谜团。一个劲的读到最后,作者设计的每一个谜团,悬念都让我反复回想斟着半天,读完让我久久不能走出梵蒂冈。走出宗教。一直都不会忘记(光照派)。

  之后读了丹~布朗的其他作品,都是非常棒的小说,值得你品读。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五):天使与魔鬼de個人看法

  我是严格按照布朗叔叔出书的顺序看得,看得这一本我已经发现,布朗叔叔的旅游密码书的风格已经形成了,因为没有去过梵蒂冈,所以对于书中的地方都感觉十分的陌生,而且很难辨别其真伪,呵呵~

  全书其实就是要将宗教(其具象代表:梵蒂冈。)与科学之间的冲突,而作者在讨论宗教时将宗教的定义做了更宽泛定义,个人并不是很赞成。因为宗教和信仰还是有区别的。

  很想提一下的是朱振武教授,他能发现作者的笔误实属一种敬业及博学的表现。

  其中有不少言语倒是很有趣,拿出来分享一下:

  科学中正极力解决的问题中有一半是他自己造成的。

  自尊和先例并不能掩盖理性的光辉。

  呵呵,最后想说的就是布朗叔叔的作品多数看来都象是中年教授历险记,呵呵。

  评价:对于喜欢DAN的朋友是不容错过的,如果想去梵蒂冈旅游的朋友也可以买一本,呵呵~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六):天使变成了魔鬼

  这本书写的很好,故事情节独特,作者具有丰富的宗教、艺术、历史的知识。小说直到最后那一刻,才揭晓了真正的幕后始作俑者,教皇内侍从纯洁的天使瞬间变成了魔鬼。书中我有一处不太明白,瑞士侍卫队司令为什么在不认识这个反物质装置时,(后面多次交代,他对反物质一点都不懂,也不重视),就直接给欧核中心打电话?另外,教皇内侍设计的这一整套计划,那么玄,万一没有按照他的计划执行下去呢?他表演了从上帝那得到了反物质位置的启示,但他能肯定不会有人对此作出质疑?他从直升机逃生回来,没想过会有人质疑吗?还有他是怎么找到杀手的,以及如何控制这个杀手的,都没一一交代。

  这个作者还写了《达芬奇密码》,也跟宗教、凶杀、恐怖、艺术有关,写得也很不错。

  它的同名电影也非常好看。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七):和平与善,应是真理

  一个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串起了作者关于科学与信仰这个深刻的主题的思考。也许必须是成长在既有深厚宗教信仰又是科学发源地的西方人,才更适合写这个主题。而既缺乏信仰,在科技上也乏善可陈的我们,也更应该看看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东西,长长见识,和世界的脉博一起跳动跳动。

  我因此知道了一种比核武器还厉害N倍的超级战争武器――反物质。也很遗憾没能早点看到此书,否则怀着作者书中讲到的罗马历史、艺术品欣赏或小道八卦去逛罗马,那么我当年的罗马之行会更有意思得多。甚至作者到梵蒂冈查文件的细节描写对我工作中的档案管理也有启发,比如学术馆是以每一个学术主题作为存档线索,不同年代、不同作者的作品都放入同一个学术主题,而同时也会对其中一些重要文件做备份卡片,将备份卡片放入以另一个主题作存档线索的归档里供查阅参考。比如艺术品陈列馆是以作品的价值高低为主题归档而非按人物或年代来归档。除外,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力量有多大?书中的男主角因几天前偶尔听到一句话科普而得以幸存。

  一部分人坚信科学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却笃信“上帝定生死”。我们应该信任科学,以科学知识拯救自己,还是笃信上帝而“信我者得永生”?

  而书中所提及的科学与宗教跨世纪的持续斗争中的残酷与牺牲,让我也相信如作者所说,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寻找真理。无论科学或是宗教,无论你我,和平与善,应是真理。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八):主啊,赐我力量接受那些我无法改变的事物吧 。

  『书很好看。熬到半夜三点看完的。看前面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教皇内侍策划的这一切。亏我在书的五分之四的时候还一直喜欢这个人物。给人一种内心很宁静的感觉。。。电影没有书好看。杀手是我想象的兰登型。囧。很多精彩的东西没有展现。不过要在两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内全部都拍出来也是不可能啦~眼球看着很逼真。而且那些效果也很带感。尤其是最后一场250g反物质爆炸的场景!』

  恐惧能比任何兵器更快地挫败敌人。

  努力回忆是一个佛教高僧的诀窍。维多利亚不再强求自己寻找办法解决这几乎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她让自己仅仅去回想答案。设想以前就知道这个答案,这样可以造成一种心境,觉得答案一定存在。。。。。。这样可以减轻令人沮丧绝望心理。 『回头试试看。』

  主啊,赐我力量接受那些我无法改变的事物吧。 『生活就是这样。不是所有事情都是你想改变就改变的。』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九):越接近真理 越接近上帝

  一、因痴迷于畅销书《达芬奇密码》得以与本书结缘。我向来是个急性子的人,当初《达芬奇密码》拿到手之后仅仅用了一天一个熬夜的时间就看完了第一遍。接着又细细品读了一遍。我深知“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的道理,而且越是经典就越值得一遍一遍反复读。第一遍跟着罗伯特和苏菲解密码,寻找“圣杯”,其精彩程度让我爱不释手。并且其中涉及的宗教知识,符号学知识,数学及语言学知识,还有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等都使得我感觉到吃了一顿饱饱的知识大餐。不得不感叹,作者想象力实在太丰富!

  二、我导师在某次谈话中告诉我们,越是接近真理越接近上帝。当时没有太大的感受。因为他讲了很多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是信仰宗教的,科学的命题必须要提出一个假设。对,最新一集的《生活大爆炸》penny问他的科学家男友leneroud:什么是科学?为了照顾penny毕业于社区大学的知识量,他说:提出假设、证明其正确性。好了,言归正传,不管科学的证明过程有多么繁琐,也不管这个对于科学的定义多不正规。意思表了就可以。科学的命题总是要有一个假设,而不断证明的话就要不断提出新的假设。最后,发现只能把一切都归于上帝。

  三、本书主要就是围绕着科学与宗教展开的是非恩怨。科学不满宗教的创始论,认为当代的“奇迹”都是科学做到的。中间穿插一个跟《达芬奇密码》书中提到一个神秘古老的宗教—郇山隐修会—同性质的组织:光照派。主角同样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符号学教授罗伯特 兰登。女主角从被害人的孙女苏菲变成了被害人的女儿维多利亚。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因为大名鼎鼎的”反物质“纠缠在一起,度过了惊天动地24小时,最后两个人的命运轨迹结合。有意思的是,《达芬奇密码》里的被利用工具萨拉斯,是个白化病人,而本书里则对应着是一个”黑煞星“。不知是不是丹布朗有意而为之,我还真对这种主观臆断的联系感兴趣。甚至明知道肯定有一个内奸,还在推测伟大的导师,幕后主使者到底是谁。

  本书的情节比起《达芬奇密码》更显得危险重重,险象环生,但是我看的时候就不会感到紧张,因为知道即使像丹布朗这样的大师也是一样,爱喜剧结尾。我知道正义一定能战胜恶势力。

  四、看完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达芬奇密码》成为畅销书,而这个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却没有。也可能怪我先看了《达》在先。读这本书让我有点审美疲劳的感觉。主角是一个人,故事的结构是同样的一个,楔子开篇—罗伯特被不情愿卷进一个神秘组织—跟受害者的女性嫡亲或孙女或女儿展开生死揭秘—真相大白,两人日久生情。太熟悉这个套路了,因此看本书的时候很多都是跳着阅读的,我会在那些有符号学意义的解读部分驻留。

  同达芬奇、牛顿等是郇山隐修会的大师一样,伽利略、贝尔尼尼等是光照派组织的大师,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赤裸裸的展示着本教的教义和崇拜。达芬奇崇拜女性,将抹大拉的玛利亚画在《最后的晚餐》里,贝尔尼尼则通过雕刻天使,指引着教徒们。

  古老神秘的四大元素,土(earth)、气(air)、火(fire)、水(water)。他们被烙在了四个成为教皇候选人的红衣主教的胸前,并且分别死在了对应身上烙印的教堂内。看这些情节的时候,我再一次被丹布朗清晰的逻辑思路和广博的知识给征服了。

  最后,反物质,具有伟大能量的反物质,最终湮灭在高空中。而我也坚信,科学与宗教根本不能为敌,他们都是为了追寻上帝的。他们是朋友。在科学的帮助下,越接近真理也就越接近上帝!

  哎,思路太混乱了,导师看到了肯定会怒。只怪我一边写这个一边刷微博,还不间断忍受着来自男友的骚扰电话!最近读书都是轻松的阅读,我知道知识的获得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原谅我把马上迎来的十天旅游当做我最大的消遣吧!嘎嘎~这几本小书就成为我的小点心咯!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十):丹布朗最好的作品

  提起丹布朗,人们总会自然地想起《达芬奇密码》,《达芬奇密码》风靡全球的成功让丹布朗的其他作品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再加上丹布朗出道之初几部不是那么成功的作品更加加深了人们对此的印象。但是在我个人看来,《天使与魔鬼》才是丹布朗最成功的作品。《达芬奇密码》更注重名词概念的专业性,更强调兰登在冒险过程中对符号学的解答和对宗教的解读,虽然悬念迭起,疑窦丛生,但是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特别是不信奉基督教的中国读者来讲,过于去反复纠结一些基督教的专业词汇也丧失了部分读起书来的流畅性。而且就整本书的意义而言,《达芬奇密码》就像是一份冰镇可乐,你会喝的畅快淋漓,但是不及《天使与魔鬼》这样一杯清茶让你回味无穷。《天使与魔鬼》并没有把写作重点放在解答难题的过程中与兰登的历险过程,而是通过反复探讨科学与宗教这一看似互相矛盾的主题,去更深层次地去探讨人性与神性,科学与宗教。引人深省,让人深思。

  《天使与魔鬼》虽然有着更多作者的思考,但是整本书的情节流畅、内容丰富,通过丹布朗独特的穿插的叙述手法和反复的内心自我探讨,逐渐揭露最后的真相。光照会的四大元素“earth、air、fire、water”不仅暗藏线索,而且互相关联,让此书的解密过程更具有连续性和缜密性。

  此书最经典的地方还是在于人性与神性的探讨。列奥维多维特勒对于宗教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他既相信科学的真理,却又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始终认为科学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他用自己天才的头脑创造了反物质这样一个可以证明上帝创世纪的奇迹,却也创造了可以毁灭世界的恶魔。他始终坚信自己是天选之子,自己的发明会给人类带来最终福音,他既虔诚却又带有偏执,他苦心积虑的为宗教奉献自己的一切,不惜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却最终导致了一场灾难的发生。不知道在天国的他看到自己的发明造成的人间悲剧,会不会对自己疯狂的偏执感到悔恨?

  科勒,欧核中心的主任,也同样是个悲剧的人物。因为自己父母虔诚但又愚昧的宗教信仰,变得终生残疾,或许这也是他憎恨宗教的导火索。虽然科勒出场的戏份不多,但是他递给兰登的摄影机给大家解答了许多隐藏的真相。或许当他颤颤巍巍地把证明一切的摄像机递给兰登的一刹那,支撑他的也是一种信仰吧。

  卡洛文特斯克教皇内侍是本书最富争议的一个人物。他对于宗教有着极其的虔诚和狂热,虔诚至迂腐,狂热至愚昧。他憎恨让人类变得道德败坏、信仰缺失的科学,他痛恨想要改革宗教的教皇,甚至不惜对自己的生父教皇痛下杀手,只因他“玷污”了宗教的纯净。但是当一切真相大白之后,他又通过熊熊的烈火维护了宗教的伟大,通过自我牺牲来进行最后的赎罪,当他的身影随风泯灭在世人面前时,他在天国绽放出了笑容。虽然有着诸多的罪恶,但是当他自我救赎的那一刻,天国里的父亲——前任教皇,或许已经原谅了他。

  科学无疑是伟大的,让我们心里畏惧的奇迹一个个被征服,曾经不敢想象的事情一个个变成事实,但是当我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却也丧失了许多伟大的东西。科技让事物越来越精细化,却也将我们越来越分离化。我们的交流通信越来越便利,可是我们却感到越来越孤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相连,可是我们面对面时却只会低头玩弄着电子产品;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里尽情享乐,却不愿给爱着我们的人一个微笑。我们的世界发展的太快,以至于我们不能停留半刻去思索自己的行为。我们不断地大步前进,同时也不断地发展可以毁灭世界的武器;我们不断地努力成功,同时也不断地丧失道德和信仰;我们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同时也不断地收货挫折感和挫败感。当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也比以往都更需要精神力量,当我们越来越感到空虚的时候,或许宗教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理的慰藉。人性与神性永远可以并存,科学与宗教也绝非对立。或许这也是《天使与魔鬼》想要表达的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