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个胡安在海边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三个胡安在海边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4 21:4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个胡安在海边的读后感10篇

  《三个胡安在海边》是一本由郑宸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一):我只是想写个短评,却超了150个字。

  黎成像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人,自私虚荣,不甘平庸又缺少改变勇气和资本,两湖交错那段写得太美,在久也等不到廉价的去南极的船,隐约中,他想他终于不得不走上他曾经鄙视的父亲的老路。吕伟何光在烈日的大卡车下蒙着头互相傻笑,这是最美好的爱情吗?必须是,只是之一,事实上,相爱后的每一个平淡的细节都是足够惊心动魄。每个人物就算着墨不多也足够鲜活,热忱又认命回古巴的胡安,哭着说对不起实际也不算背叛胡安的现实姑娘,苦逼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最后有个胖闺女也是好的的艾文,摆脱了终身信仰又找不到信仰的泰吉,过着浪荡不羁实际根本不洒脱的女雕塑家,信守承诺喝醉的老汉,画得屎一样心知肚明坚持作画的大麻姑娘,想回家又永远抗拒不了诱惑或者说根本不想抗拒的德国老船长,像是看遍了千帆实际上定居复活节岛依然可以看人间百态的甲太郎夫妇……而我最爱京昌,经历过差点踏进鬼门关又有一脚徘徊在鬼门关,怎么可能不恣睢自我的过想要的生活呢?即使他错过了每一个他爱的爱他的姑娘。可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感谢那些略过我生命又留下浓墨重彩的每一个人。ps,最美好爱情有很多种,形式与定义可以不统一,但有一点,它一定使你更懂爱,更会爱,也成长为更好的人。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二):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什么?

  花了几天看完了这本书,很是意犹未尽,久久不能抽离自己对人物的思考,我们究竟在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黎成,我们太熟悉了,社会造就了很多很多这样的人,甚至免不了要当作自省镜给自己日后做参考,他有着江浙一带男人惯有的精明,偏偏又是一个会计,旅途上他不停的计较着自己所谓成本的得失,毫无疑问是个彻头彻尾的金钱奴隶,最终他觉得去南极的成本太高了,那就拿张盗版照吧说自己去过了吧!谎言说多了慢慢的也就变真了吧!黎成该是默默的对自己说的。他鄙视自己的父亲欺骗自己去南极科考,殊不知自己无疑成为了另一个父亲!好在他的旅行同伴是极其宽容的,文中作者只是在淡淡的阐述故事,从不参杂任何主观观点,所以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的思考空间。这本书让我一度的想往“自由”上去靠,可是解读来解读去自己要的并未是这一系列的需求,我想解读的是各个社会状态的人生,在中国嘉兴的黎成、留洋的吕伟何光、大院背景孩子的京昌、古巴的胡安、美国的艾文、日本的泰吉、墨西哥女雕塑家、德国老船长、智利醉酒老汉、复活岛的甲太郎等等。总而言之,他们中和黎成交集的都很友善。唯一想再重看一下的是胡安和黎成说翻就翻的友谊小船是怎么个回事,有高手来解答吗?谢谢。好书要多看几遍才行呀。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三):三个胡安

  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本纯游记散文,读过之后才知道不是。一部很不错的书。绝不矫揉造作,也不故弄玄虚,文字很直接。就连在 描写吕伟夫妇之间的感情的时候也是小桥流水感觉。一次是借京昌之口来说的,那姑娘看我的眼神是不一样的,就像何光看吕伟的那样。 还有一次是两人在炙热的旅途中,坐在货车的车厢里,两人用油纸布罩在身上,躲在里面傻笑。不动声色,就可以感觉这对couple的感情。

  里面描写的最饱满的一个人就是黎成,有血有肉。其实这样的人也真实的存在每一个人的身边。他深入骨髓的极度自卑,让他急于用另外一些事情来掩盖自己。一直强调自己和车行的其他小工不一样,把自己划为高尚触不可及的一类,时时遭侮辱,却也没有离开,甚至在旅途中也常常想起车行的小工会怎么想自己这一路旅途。其实黎成心里很明白,在车行里,他还可以颐指气使的骂骂小工,缓解他的心理自卑。他一直叫嚷着他不属于这个地方,却在异国他乡的时候无限怀恋。黎成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在墨西哥,因为那里给了他极大的内心虚荣的满足感,这里有他在嘉兴见不到的姑娘,却有在上海不同的待遇。旅途中他把所见的一切都与在嘉兴的做比较,时时失落,觉得自己甚至没有走出国门。其实在艾文的身上或多或少也能瞥见自卑的影子,特别是女画家的那席话,只不过艾文比黎成幸运的事,他找到了一个不需要时时面对自己自卑之处的地方。画家说,画家说,在中国,他可以是个真正的美国人。他身上似乎又有着很多人的影子,习惯于自己熟悉的一切,对未知充满彷惶,虽然每天叫嚷着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却总能找到各种理由牵绊自己,其实牵绊的不是自己以为的其他事情而是自己的内心,不敢做出改变的内心。

  黑夜让哪里都看上去差不多,这让一些旅者失望,却让另一些安心,让他们感觉从未远离家乡。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四):此心安处是吾乡

  追了郑宸那么多年,也追过他space上写过的他在南美的经历。其实他的写作从未逃脱过对人性的关注,所以虽然在描写印度大吉岭风光的时候可能更倾注于描述那边的社会乱象,但他始终在为人物的表情、动作、眼神、语言做着更深层的挖掘和更艰苦的努力。在这本书里借助类似电影一样时间上的交错,叙事上的呼应让整个故事和人物背景更加饱满,营造了一种虚无的氛围。这种虚无让我想到了我去过的一些人烟罕至的人地方。在海边的胡安的画和送给京昌的话,让我联想到《罗摩桥》的经典结尾,令人怅然若失。书里的每个人都想逃脱自己的宿命,想体验相对的自由,却越来越不自由,不快乐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五):满是人生的欢愉与失落

  1

  第一次知道郑宸是读《罗摩桥》——那时我还不知道作者的人生那么精彩——装帧极其干净内敛,我看了看标题和出版社,心里想的是:或许可以读一读吧。

  在看过那么多愚蠢透顶的游记或旅行小说后,遇见《罗摩桥》是一种惊喜。像是一部色调冷峻、节奏从容的电影,时不时闪出一些让你心念为之一动的画面,挥之不去。在对旅途那亦纪实亦杜撰的描写里,你最后收获的不是对印度这个国度的认知,你甚至会忘记它,反而会记得出现在作品里的人,记得大吉岭小姐,记得拉古,甚至从未现身的阿真。

  后来又是在三联,看见《三个胡安在海边》。想起罗摩桥里那座人与人之间若有似无的纽带,这一次想的是:他又打算讲些什么呢?

  2

  如果说《罗摩桥》里的印度是对自我的历练,《三个胡安在海边》里的古巴则是众人的试炼场。旅途源于在复活节岛举行婚礼的动机,最后牵扯了越来越多的人,旅行路线随之变更,遇见更多的人,他们又随即表示要出席婚礼。复活节岛的婚礼成为一个所有人因缘际会的点,但这些人又其实各怀心事。

  郑宸的群戏写得有条不紊,人物视角和时空的切换处理得非常自然。画面感和隐匿情绪的描写依然是郑宸的拿手戏。

  我一直觉得文笔好其实分两种。一种是微观的好,文字功底淋漓尽致的展现;另一种是宏观的好,你不觉得作者的句子有多美,甚至会觉得平淡,但总是能牵住你的情绪,而你甚至都意识不到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我所以为的郑宸的好文笔无疑是后者。阅读全书时无数次突然怔住。好的作者总是懂得让你看到人世里最细小的纤维。

  3

  但书里写的毕竟是一个充满人生的欢愉和失落的故事。何光和吕伟如愿在复活节岛举办了婚礼,“看到那两句话吕伟才想起,他俩结婚还不到一年,他还以为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最懂得享受人生的京昌错过了每一个他想爱的女孩,最后也没实现“去复活节岛复活一下”的愿望……除了黎成,他们每一个人都过得从容,也懂得接受人生的不如意,却终究没有一个人能够突破自我的桎梏,得偿所愿,不得不说让人唏嘘。

  4

  黎成。

  我想是这本书里刻画最好的人物。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比平凡更让人难熬的是不甘于平凡。他憎恨故乡,渴望旅行,渴望出人头地。他说他最想去的国家和地方是智利和南极,“因为那是离这里最远的国家和最远的地方”,也因为去南极对他来说是一件意味着真正活得比父亲更有成就的象征。但故乡又是他的铠甲,旅途中黎成不断想起故乡和父亲,不断把这个离故乡最远的世界和故乡对比,“黑夜让哪里都看上去差不多,这让一些旅者失望,却让另一些安心,让他们感觉从未远离家乡”。

  但黎成这样的人是永远离不开故乡的。就像他最后也没有去成南极一样。在小说的开篇中寄给好友的冰山照片,是他驾轻就熟地伪装方式。当我最后重新想起这个人物的时候,我好像开始理解他了。

  5

  不知道你是否设想过自己将度过一个一事无成的人生,在故乡碌碌无为度过余生。从本质上黎成和他的父亲都是一样的人,用谎言建立的虚荣填补自己的自卑。全书最触动我的那一幕,是圣地亚哥的火山湖和嘉兴南湖公园交错的时空:

  等船。

  京昌神神叨叨地又说这要留在这里之类的话,吕伟夫妇毫不理会地聊着另一个话题。黎成一言不发,呆望湖面,食指在黑沙上无意识地写着什么,指尖越来越用力,最后几个字写得写得很深。写完,他将视线移向身前自己的影子,幼时一个相似的场景闪过。

  等船。

  ......

  小黎成和爸爸站在小码头不知等了多久,有家人的孩子晕船,把船退了,那时离闭园不到一小时,租船人被爸爸说服,让他们上了船。爸爸坐船尾划桨,小黎成坐船头紧盯目标,喊着:“爸爸快!爸爸快!爸爸快!爸爸快!爸爸快呀!爸爸真没用!爸爸快!快呀……”黎成记得他一直喊着,还把手伸进水里用力帮着划,爸爸也的确很卖力,汗珠接连滚过面颊,可不知为什么,他们和那条大船之间的距离似乎始终没有改变。

  他们怎样都无法靠近。

  ......

  吕伟追上了站在不远处等候的何光,她问他沙地上写着什么。

  爸爸快 黎兆炎你没用 爸爸加油 黎兆炎你没用 爸爸加油

  6

  三个胡安在海边这个名字让人耐人寻味。在小说中这是一幅画的名字。而胡安又是南美最普遍的名字,三个胡安是聂鲁达对帮助他逃亡的牧民的代称。词语含义的含混不清让我甚至模糊起小说里这群人的形象。这个世界真是太大了,或许每个人都能从这些群像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又何尝不是这些游魂中的一个?我想这个故事终究还是在说人生的矛盾和荒谬,一段旅途是给每一个人一次挣脱的机会,挣脱那些捆绑着我们的东西。

  只是谈何容易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六):“只不过是一座岛”

  在年假旅途中读完了作者的这本新书,可以说越往后越精彩,读完意犹未尽,这好像已经成为了作者的特色。其实,这本书试图传达的情绪非常复杂,想说得面面俱到恐怕要抽时间二刷才行,暂时先把想说的记录一下,留作他日整理。

  1《三个胡安》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不再温暖,甚至可以说是不讨喜,因此这本书注定面临一个古老的问题:不讨喜的书是否等于差书?我觉得至少这本书给出了否定答案。

  2仓促写下这篇书评前,浏览了其他人的评论,有些感慨,在这个处处都要“彰显自我”的年代,真正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却少之又少,人家说“细碎”,你就说“细碎”;人家说“虚无”,你就说“虚无”,也是醉了。看到有人说“五味杂陈”,倒是蛮贴切的。

  3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感触首先是:真实,尤其是黎成这个人物的塑造,真实得让人不寒而栗,看看四周,看看自己,哪儿都能看到黎成的影子。作者处心积虑地把这样一个不讨好的人物放在全书主角的位置,为什么?也许这才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真正用意。

  4作者为什么要写黎成,也许就如同问鲁迅为什么要写阿Q,柏杨为什么要写《丑陋的中国人》。这样的题材,对读者的要求非常高,因为没人愿意被骂,有自省能力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人的本能反应只会是:“你算老几?”所以,连鲁迅这般傲娇之人,当年在发表《阿Q正传》的时候,也得先给自己起个没人知道的新笔名挡挡枪子儿,以至于在小说连载期间,社会上人心惶惶,每个读者都认定作者是大熟人,骂的就是自己。那个时候的人就是实诚啊!到了柏杨发表《丑陋的中国人》,大家便已经从争先恐后地承认自己就是阿Q的初级阶段进化到了恼羞成怒地谩骂作者的中级阶段,而到了《三个胡安》,大家显然已经处于四顾而言他的高级阶段了。

  5读到正式婚礼那部分,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又回过头去把书翻了一遍,把之前答应出席婚礼的人列了个名单,然后和最终出席婚礼的人对照了一下?难道没人觉得结果很有趣吗???谁来了,谁没来,为什么来,为什么没来?再回味一下这些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真的很有意思啊!会发现书里没有一个人物是随便出现的。

  6因为工作关系,本人在墨西哥城小住过几个月,看完《三个胡安》我只想说,作者把那里写得太好了吧!不善之人也到处都是啊!不过,这种大面积赞美也可能是作者为了和书最后的个体行为制造矛盾的有意为之吧,如果没记错:一个爬上马车的孩子故意去踩另一个正在攀登马车的孩子的手…….这种人性中天然的险恶是不分种族不分地域的,所以吕伟夫妇一直寻找的那片净土也必定不存在。

  7 复活节岛被描画得好美,真想去,只可惜现在即便经济不是问题了,时间上却还是问题。在我看来《三个胡安》中的复活节岛与其说属于吕伟夫妇,倒不如说属于北京老炮京昌更恰当,他和那座岛屿的关系显然更亲密,而联系这种亲密关系的人,就是那个他一直寻找的白裙姑娘(也许真爱哈哈),最终他和白裙姑娘完全失去了联系,也就选择了离开。因此,书中三处“只不过是一座岛”读来让人格外难过。

  8虽然黎成这个人物不讨喜,且隐射作用明显,但读到最后就完全不讨厌他了,他的每个念头每个决定都变得合情合理,不但不讨厌,还产生了少许同情,也许是因为作者并不是带着恶意去处理这个人物的…..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七):白日梦。

  近年来变得越来越迟钝,心灵与感官像是渐渐收拢的伞,敏感与尖锐一点点变得钝重,消失在平静的厨房和地铁上。人生也就平凡起来。

  形而上的思考永不停歇,不能换来面包,不能带来快乐,但仍乐于沉耽其中,大概是知识的惯性吧。只是思考常常遏制行动。读完一本书,看一场电影,常常在或远或近的事后回忆起过往的情绪和其中微小的细节。有些时候是忽然遇到一个繁盛的世界,还来不及感叹,作者就已把自己剖开给你看繁盛的背面。然后就忘了感叹,只记得繁盛的背后如自己生活一样的阴暗,沾沾自喜于自己还没有太差的假象。

  我一直觉得,旅行是进入写作的一个直接有效的方式,像一场雨,迫使我们打开我们的伞。然而一个好的游记作家太难得了。写作者都要面临“如何处理世界”这个问题,却少有落落大方的,常常有人把自己当成上帝或偷窥狂在书写这个世界。而郑宸一步一个脚印,难得。但从私人的书写慢慢转向迷人的个性叙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旅行与写作另一个交织点是告别。旅行是一个不断告别不断迎接的过程。随着年纪渐长,走过的路渐渐多了,会发现旅途中许多不在意的小事成了回忆的主角。就像读书看电影一样,不知道哪副画那个句子会毫无征兆的出现在生活的白日梦里。

  我爱游记与行旅写作出于一个很通俗的原因:我渴望这些经历,更准确的说是渴望幻想这些经历。就像封面那张图片,迷幻、日常、浪漫。

  我偏爱胡安和他妈妈这样纯粹的人,黎成刻画用力却差些火候,落入窠臼。

  我喜欢书里的几副照片,夜色下的房子成为情绪的能指。夜色弥盖一切,不安的问候,小心的等候,各种隐秘复杂的情绪都被抹平,最终等的是同一盏灯,心里都藏着一个人。

  看他人的人生尤其像一场白日梦,是会走进你现实生活的白日梦。走进的那一瞬,旅行、写作、命运、期待都变得虚无,复活节岛上从来也没有人复活。那时候不知生活还是生活本身吗,抑或是你的英雄的时刻?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八):不再被追逐的人

  昨天读完郑宸的新书《三个胡安在海边》,忍不住在百度中输入了“毒药”二字,结果搜索出来的结果皆为一位女歌者。遥想2006年之时,在各大搜索引擎中输入“毒药”,网友们铺天盖地地讨论者那个谜一样的网络红人,各种猜想、爆料不绝于耳。如今这些仿佛都已经烟消云散了,现在很难在寻找到当时他写下的文章,照片倒是依然有迹可循。郑宸可谓第一位网络红人,而毒药是他的网名。郑宸有幅画作叫做《被土地追逐的人》,很多年前他是一位被网友追逐的人,而如今,不知是否有人还在追逐他的身影。

  网络红人毒药

  曾经有过一个想法,想把毒药的每一篇文章都保存下来,可惜未能完成。现在回想起当时的那些文章,细节亦不再清晰,只记得当时的感触,犹如发现了新大陆。你坐在小县城的某个电脑前,打开这个网页仿佛打开了全世界,你对未来从未如此渴望过,你开始在自己的内心构建你的王国。想去旅行,拍拍照片,写写文字,感受一下异域的生活。

  很多人被其凌冽的文字,撼动人心的构图,帅气的长相,或者奢华的服装所吸引。包括我的男神安东尼,以及蔡康永。很可惜这些文字都未能保留下来,渐渐的只成为一些人的记忆,想将其介绍给他人却也无迹可寻了。

  画家?作家?

  法国《L'OFFICIEL HOMMES》杂志中文版,2010年1月刊,第226期上刊登了郑宸的第一次采访《被追逐着穿过青春》。当时还从郑州邮购了这本杂志,厚重铜板印刷,邮费比书费更贵,除却采访未看其他的任何内容。当时郑宸已经出了一本小众的实验性很强的自传体小说《尘》,血书封面,倍感压抑。采访稿也在探寻告别毒药阶段的郑宸所想走的道路,画画还是写作?采访原文网络可寻,亦不再赘述。

  我觉得自己不懂画,无法体会画家所想表述的隐晦思想。而或许就是因为画家的身份让郑宸拥有极强的观察能力,文章读来波澜不惊却又刀刀见血。你会惊异于作者为什么能把一个人物描画的如此惟妙惟肖,他们就生活在你的周围,所做你皆觉得似曾自己或他人,却从不会用这种冷峻的旁观者眼光去记录这些,所做皆平常,所见皆唏嘘的事情。

  2009年6月出版的《尘》,读起来还能寻找到当年博客的影子,第一人称叙述,笔触冷峻,仿佛要将自己剖置于读者面前。2011年10月出版的《罗摩桥》,依然第一人称,神秘的印度在郑宸的导游下一一游览。与电视上所介绍的不同,与你想象的也不同,也许万事皆是如此。就像罗摩桥一样,是否存在,如何存在,皆由你心中所信决定。2015年10月出版的《三个胡安在海边》,读者便只能在几个人物中找寻郑宸的踪影了,叙事更加沉稳,人物性格也更加多样化,层次化。吕伟与何光夫妇一行人,穿越了古巴、墨西哥、智利,最终来到复活节岛完婚。作者将吕伟描述为“一个不入流的画家,靠卖画的跟照片一样的美女,日子还过得去,但是他喜欢画的其实是森林和废墟。”这些人中让我看到几分郑宸的影子,京昌的大院子弟身份,吕伟对墓园的迷恋。早在《尘》的序言中郑宸就提到了“西恩富戈斯墓园——我到过的最美的墓地”。在博客中郑宸也拍摄过这座墓园,甚至耶路撒冷的墓地。郑宸说墓地能让他感到平静。

  《三个胡安在海边》中描绘最出彩的当属嘉兴车行小会计黎城,豆瓣短评很一致的表示了对黎城其人没有好感。而大家不可否认的,都能在黎城身上,或多或少的看到自己卑微的影子。在郑宸淡然的笔触下,黎城的这些行为变得不再难以让人接受,这些只是生活。

  有时候对待一些事物总有私藏之心,小众私密的分享让人感到兴奋。当自己的私藏变成大众追捧植物,反而觉得兴味索然了。郑宸的作品想来也只能被某些感兴趣的同好私藏了,博客已经关闭,贴吧也莫名被封,豆瓣上的小组讨论话题也停格在2013年。微博上没有毒药,只有老郑在分享者自己周遭的生活,归于平淡,回于保守。郑宸的三本书也并未做任何宣传,只是知道的人自然会买入,不再被追逐的人生,或许就是郑宸现在所享受的平静。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九):三个胡安在拉萨

  路程更远,人数更多,故事也更丰满。郑宸在这本新书里的表达,刻意把时空扁平化了,像麦克洛德笔下的布雷顿角,只有关系,没有场景。南美,在哪里呢?在情侣的画室中,在嘉兴的车行里,在一个又一个拨不通的电话里,就是不在地图上。这样留白的处理叫人无言以对。在《罗摩桥》中,郑宸用一段“三顾茶厂”的年少心事,把读者送上了通往大吉岭的火车,不愿下来。而现在,我没能赶上那班飞往复活节岛的航班。

  看完《罗摩桥》的那一年,我发过一条微博(当时还没用朋友圈),“本科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两本书是《百年孤独》和《罗摩桥》,前者教会我警惕重复,后者鼓励我体验真实。”那座存在于神话中的桥,从此搭在我和世界之间。

  本科毕业独自旅行,在拉萨的背包客合租公寓里,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小花和在厦门认识的北京男生之所以来到拉萨,是因为关系里那点不明确的,置于友情或爱情之间的成分。而这些是我后来才发现的。那天中午我在商量着点什么外卖,跑到小花房间,只见她眼眶泛红地和我说,“随便”。那个整天大笑,爱黏着驴友的女孩,那时仿佛坐在被安排的婚事花轿里,对这一生无望的叹息。但过了一天,她好像从这门婚事里逃出来了,笑着让我陪她去哲蚌寺,“听说门口有很好吃的酸奶棒冰”。

  后来和重庆的淼淼去尼泊尔,两个人其实在公寓里不算投缘,只是图着在旅途中搭把手,我当时这么想。过了樟木口岸,我们找了一辆吉普车,却被塞到后车厢里两个对放的折叠凳上。屈着头一直往车外看,加德满都在我们仰视的眼白里,竟有些伟岸。

  淼淼是典型的宅男,喜欢在酒店窝着看BBC,在洗澡时大声朗诵英语演讲名篇,不喜欢当地食物,也不会砍价。在加德满都的两天,我屡屡验证挑选这个驴友的失误,一路忍受直到博卡拉。到了博卡拉的民宿住下后,我发现淼淼一改常态,电视不看了,没事就下楼晃,某天早上我拉开窗帘往楼下看,发现他和民宿老板一家人和乐融融,好像是旧相识。我当时想,这家伙,难道想打感情牌,省住宿费?

  我显然错了。在博卡拉晃了两三天,我都没有和淼淼一起行动。要离开的那天中午,淼淼把打开的行李箱摊上床,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揉烂的打印纸,上面是他自己写的英文,字体很稚嫩。“我喜欢上老板的女儿了,昨天把这张纸交给她。今天要走了,她把纸还给我,说她哥哥看到我手上戴着戒指,不是认真的。”他说完伸出右手无名指在我眼前晃了晃,眼神俯视,陌生得好像不是他的手。“那只是广州大学城的习惯罢了,不想让大家觉得你是单身。”我看着他把那张揉得起毛的纸重新叠上,塞在了行李箱的网格里。

  返回加德满都的大巴上,我一直在想,该如何安慰他。就像在拉萨的公寓里,坐在我对面红着眼的小花。想到那时小花第二天的“健忘”,我一路沉默,看淼淼在39度没有空调的大巴车最后一排沉沉睡去,左右摇摆,醉生梦死。

  回到拉萨,小花已经返程厦门,公寓里又是另一帮人,晚上依旧笑声不断。淼淼第二天也拉着行李箱道别,让我一定要去重庆找他耍。

  小花、淼淼和我,不就是三个胡安吗?

  《三个胡安在海边》读后感(十):他们最终都变成了他们曾经厌恶的父亲

  他们厌恶自己的家乡,向往的远方却跟自己的家乡出奇相似。 他们厌恶自己的父亲,生活的最终却也跟自己的父亲出奇相似。 黎成、艾文、京昌、泰吉、胡安,他们都是,他们很奇怪。作者看到了,也许郑宸也这样,我看到了,也许我也这样,也许人类都这样,人类很奇怪诶。 这书封尾「黑夜让哪里看上去都差不多,这让一些旅者失望,却让另一些心安,让他们感觉从未远离家乡。」印在一个墓地里无头天使的照片上面。跟这本书一样,郑宸的自传《尘》里也描述了古巴的片段,在《哈瓦那》那一章有写「也许是这里的破旧和肮脏吸引了我,让我找到了可以安慰我的与起点那般相似的地方。」 所以说,也许郑宸也这样。 《尘》里写「有的父亲编造了儿子的一切。有的父亲编造了除儿子以外的一切。有的父亲只是在等,等一句话,等一个不在闪躲的眼神,等一个拥抱。」 而这个在09年出版的书里描述的父亲,跟15年出版的《三个胡安在海边》里每个人物的父亲这么相似,所以说,也许人类都这样。 何光说「因为他们讨厌自己,但他们又不能讨厌自己,所以就讨厌像自己的人」 书里的人都不愿像他们自己的父亲,却总在重蹈覆辙,跳不出那个他们习以为常的圈。 黎成的父亲一直用张模糊的照片编造自己参与过第一次南极科考,实际是没被当选,这个从小听到大的谎言在互联网到来的时候,长大了的黎成按下一个搜索键就被轻易攻破了。黎成在出远门之前跟父亲吵架时揭露了这件事,之后又后悔地想说对不起。后来脱离队伍打算自己乘船去南极,最后应该是没有去,却给吕伟他们寄了一张其他摄影师的南极照片,像他的父亲一样用很模糊的方式编造一个相似的谎言。在说这个谎言之前,他会经常上网说另一些谎言,在论坛发布一些外网下载的汽车照片,谎称是自己的座驾,在网上等着别人的评论吹捧,直到有一天在现实生活里被揭露被赏了几巴掌,谎言落地,碎了。事后那些揭露他的人和赏他巴掌的人见到他时都尴尬得转过身去,就像他在出远门之前跟他父亲吵的那场架一样,愤怒地揭露了谎言后又内疚得想说对不起。 艾文这个人物辐射出三个女人,在日本成长的华裔老婆,在美国读书时候的墨西哥前女友雕塑家,旅店管家克里斯蒂。为了在内心抗议自己的美国父亲为了其他女人抛弃了自己的爱尔兰母亲,至今依旧不愿离开跟自己没有爱情,不能生育,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的老婆。前女友说艾文以前没有爱过她,只是他看不起自己,所以会追求并不出众的她,劝他离开家里的那一群乱麻,但他不愿意。旅途中对漂亮的克里斯蒂动心,但后来得知她是房东的情人,想起父亲情人对自己家庭的伤害,就自动屏蔽了这份心动。他和老婆决定领养一个小孩,本来对领养的态度很无所谓,后来选中了一个看着无忧无虑的日本小胖女孩,为了争取领养权担忧得提早离开了队伍。最后有提到,他父亲抛弃了他母亲,是为了一个亚裔女子。他这份对华裔老婆这份感情的坚持看起来是对父亲抛弃母亲的报复,实际上在另一方面是延续了自己父亲的选择。 京昌也辐射出了很多女人,但是京昌的女人太多有点数不过来,小平同志、西恩富戈斯的超市保安姑娘、复活节岛上的日本姑娘、旅店里喂他吃饭的姑娘、救场女老师#¥%……前面提到他父亲老来得子,四十多了才有的他,不知道是不是也造就了他年纪大了都不着急成家的心态。 泰吉出生在一个日本耶和华见证人家庭,因为这个泰吉童年遭遇了同伴的排斥,但也避免了霸凌的危险,还培养了能说会道的特长帮助了现在的事业。因为姥姥过世之前爸爸不愿帮忙洗礼,十几岁的他就坚决退出了教会,不再沿袭家里的信仰,长大后远走高飞不再回家。吕伟问他第一次回家是什么时候,他想了很久说,长大后。参加吕伟婚礼喝得酩酊大醉后说“亲人不该粉碎彼此的念想”,回日本后愿意加速赶回家吃晚饭,见到兄弟后把侄子扛上肩头一起去最后一户人家,做他小时候最讨厌的事情,传教,像他父亲一样。 胡安因为古巴的政治管控,像他父亲离开母亲奔赴美国一样,他离开了中国,离开了那个石家庄姑娘,回了古巴。他也像父亲一样,放弃了高薪受重用但被束缚的工作,选择了更加自由的地方,尽管那里前途未卜。胡安长大后经历了这些选择,也是当时他父亲所经历过的选择,去美国看望父亲后,最终原谅了他父亲,理解了他父亲当初做出那些决定并不容易。 泰吉说「在他们那里,孩子终究会原谅父母,无论父母曾做过什么。」他们都曾经厌恶自己父亲的一些行为,他们都逃离过家乡,他们在看到远方和自己之后,做了跟父亲一样的选择,也理解了父亲的那些行为,最后都选择原谅了父亲。除了黎成,这本书里讲了他第一次逃离家乡,踏上远方的路,所以那幅《三个胡安在海边》的画兜兜转转最后留给了黎成。京昌说过它该属于最需要它的人。但我觉得当黎成给吕伟他们寄出那张模糊的南极照片时候,他也许已经原谅了他父亲,他已经不需要那幅画了。 挺喜欢黎成的,看到他在沙滩上写「爸爸快 黎兆炎你没用 爸爸加油 黎兆炎你没用 爸爸加油」差点哭了。 最后文末讨论复活节岛上的石像为什么是冲内陆而不是大海,美国人解释说「自制与内省是这座岛对世人的告诫,石像面冲内,冲着内心,守护它,震慑它,不然,在一个没有野兽的地方,我们心里的那只就会跳出来弄伤自己」 「黎成总说“这辈子就困在这里了,到不了太远的地方。”可奇怪的是,每次说都看不出他有多沮丧,反倒表情祥和,充满安全感。」 人类是胆小的,胆小如黎成。我们轻易复制着从长辈那里习得的模式生活,我们小时候就发现了这种模式的弊端,感到无比厌恶,甚至我们都开始厌恶了自己,因为按着那种模式生活,我们会感到安心,因为长辈都这么过来了,他们没有过得太糟糕,那么我们也不会。 但人类也是勇敢的,勇敢如黎成。我们会想要摆脱长辈的模式,独自去到远方,试图用不一样的模式生活,我们会试试看,另一种模式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会不会更好一点。 每个人向往的远方都跟自己身处的当下很不一样。日子过得四平八稳的美国小提琴手觉得复活节岛特别自由特别刺激,开心得弄伤了自己包扎着石膏回家。在剧组工作的日本白裙姑娘每天面对这一群吵吵嚷嚷的导演和同事,只想待在这个让自己无比平静的复活节岛上。在这同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不过是我们自己,所以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 书里有描述古巴近几年的变化速度,说很像曾经的中国。地球就这么大,其实哪里都一样,我们向往的远方其实也跟身处的当下差不多,我们想逃离的不是家乡,不是父亲,是当下的自己吧。逃离后的回归,也会更加明白自己吧。 家乡、父亲、感情、制度、社会&#%…都代表着束缚,他们的对立面是自由。「“随他去吧”胡安说这句话是在中国学的,回古巴后总喜欢唠叨,他说他一直把这句话理解成自由。」 —————————————— 去年第一次看这书,当时的心境都光注意黎成逃离嘉兴了。今年第二次看这书,看到了里面所有的人物和他们父亲的关系。或许哪年再看一遍,心境不同又会有不同的感悟。 老郑文笔越来越好了,记得他在哪里说过他画画就像写书会有故事,写书就像画画会有画面感,看这本书就像看了一场电影,时间推进、背景画面、人物表情、动作细节,都在脑子里播一遍,对话里很多金句很想像截电影台词一样截图下来。 老郑的冷幽默简直太可爱,什么「她让很多人感动,在病床上还入了党」「吕伟掏出安眠药分给大家,美国大妈看傻了,以为他们准备集体赴死」「整整四个小时,屁股底下一直是海」还有跟何光接吻那里吕伟穿着大短裤叉怕走光,何光说把腿并拢那里噗嗤笑出声哈哈哈哈神经病哦 喔,P331那里有个笔误,把「黎成」写成「泰吉」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