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5 22:28: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后感10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本由[法]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重

  升大三的暑假,想考研,父母不让,以前总觉得活的很自由,但是到了该自己真正做决定的时候却处处受阻,坚信存在主义哲学所持的观点,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而我是个没有自由的人,陷入了迷茫期,甚至自己也动摇了,不然就这样庸庸碌碌一辈子吧,我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也不想再找了。后来遇到了这本书,在悲凉的基调中过了半个月,思考到底该选择轻还是重,如果选择了轻,放弃考研,我这辈子可能都会后悔,如果选择了重,过程虽然坚信但我相信生活未来的热爱能够支持我走下去。我坚定地对父母说决定考研,并且用各种理由说服了他们,当重新背负生活的重量时,我感觉斗志满满,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人生意义和方向,我想,我不需要这本书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二):出镜的导演——米兰昆德拉

  昆德拉常常跳戏。这真的很萌。

  像是怕读者看不懂他写的东西一样,一会儿讲故事,一会儿又出来给你解释一番其中之奥秘,及他希望借人物传达出的信息。让我看得十分满足,一些正文看不懂的也在之后的章节里得到解释。

  昆德拉是个亲切的作者,比起让读者自己捉摸,他更爱平民化的传播想法。

  当然喽,中国传统思想大概不会认同这种写法吧。

  像是庄子大大,一定会觉得看的懂就看,看不懂他也不在乎。恩,够潇洒,够高冷

  我并不需要精装版,事实上,我觉得那个封面上有狗的更美。但是!书店只提供精装版呵呵,不得不花几乎两倍价钱买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文/尘桥

  自从立誓“看别人都看得书,讲别人讲不出的话”读书笔记读后感悟有点难写,幸亏脑回路异于常人。

  过去总因为自己脑回路异常而苦恼。但如今只有庆幸。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是如今这后人也想栽树,若空间是一定的,后来的树命运会如何?毕竟需求并不是无穷大的。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早听过,第一次翻开简直不能相信这是一本小说。但年幼,有雄心壮志。认认真真的把当时的序言读完,写下了一张笔记全是尼采,巴门尼德.....各种玄而又玄的东西。尼采=你猜?把门你得?又是让猜,又是把住门还问你的到什么?

  我读书任性,管他是天王老子。读不进去怎么办?

  暂且搁置。一搁置就是整整两年,再也不是只会虔诚抄书的孩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妥协,少了些顽固。

  然后就遇见了这本书。的确应该称之为遇见。进入学校第四书库书库之后里面有两个书库,一个是第三书库文学类的书籍,一个是外文书库。我常常来这里,因为第四书库金融经管类书库属于我们专业书的范畴。

  借书台的左侧是一面墙靠墙有一个大书架。这个大书架是学生借阅刚刚还来不及归位的书籍。

  特点:流动性强。

  谁都不知道这里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书籍?或许我遇见的不仅仅会是一本书,或许还有方圆百里我和某个人读了同样一本书的奇妙的感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完普遍的感悟有:

  抛却生命负重之后生活还是难以承受

  萨比娜不需要理解

  托马斯和特蕾莎乃天作之合......

  一个逃避责任的浪荡子,不愿被爱情捆绑的人。

  一个有重量的人,一个急需抓住救命稻草的人。

  我把重点放在一个人是如何爱上一个人的?一个人为何保持忠贞?以及关于萨比娜的一些观点。

  作者有谈及一个隐喻。托马斯总觉得特蕾莎需要照顾的他捡来的小baby.作者说隐喻是危险的。

  从小说来看,的确是。因为特蕾莎从此逐渐成为他生命里重要的部分。

  生活中也是这样的,爱人总会觉得对方需要照顾。大约,被爱着的人总会不自主的释放出一种需要你的信息。如果相爱,就能够接收到。

  我讲的还是太过宽泛。

  小说中有一位情人和托马斯耳鬓厮磨,也试图在他的脑海里留下印记。试图传递需要你的信息,电闪雷鸣下的浪漫也撬不开。

  可惜男主角接收不到,或许他接收到了但他拒绝接受。

  不同于从特蕾莎身上感受到的被需要,那个情人是自己讲的。就像我从小到大的女同学们,大多数都会选择即使喜欢也不主动表白一样。暗示,怂恿别人等手法无所不用其极。我总是纳闷,喜欢就直说呗。

  后来,才明白。这种手法,是真的想要在那个人的心里留下印记。

  然而我懂了,却再也不想结婚

  不喜欢负担,也不愿意成为负担。当然,是以不愿意负担为主。由此可见,我是一个自私但还是有自己原则的人。

  情爱是负重,要想别人背上你的情意。你就要愿意背负另一种东西,要么情意,要么愧疚,要么悔恨

  就像特蕾莎,算是极其高明的女人了。

  情意绵绵的女人,性格上就像一个妻子。在她背上对托马斯的爱的时候,托马斯也感受到了,甚至觉得它是他捡来的需要照顾的小baby。主要的词汇是他捡来的,命运之外的。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故事,弑父娶母的故事。

  他第一次主动的背负了责任。照顾她。

  特蕾莎的暗示没有一个不奏效。你可以认为这是小说的剧情需要。但,没有一个人是没有弱点的。

  一个人如果真的什么都没打算背负,也做到了。我实在无法想像这样一个人。

  自私自利的人背着自己的利益。

  无情无义的人背着自己的恐惧

  博爱的人背着绵绵的不值钱的情意

  伟大的人背着别人的苦楚

  ......

  努力的想像一下,大约没有什么背负的人应该是把这个世界当成游戏,这也不成,也有输赢。输赢也是负担。

  那么,假设他什么都不在意。

  他做某件事,只是因为他想。

  他为什么想做这件事?这其中又牵扯到了哪些?

  继续假设想做就想做没有原因

  那他会不会思考做这件事情的后果或者意义呢?

  做的事情没有意义或者说他感受不到意义这种东西的存在?

  那他会陷入怎样的困境?

  精神错乱?

  除了机器人,

  如果机器人算是生命的话,我倒觉得机器人真的可以没有这些负担。

  这并不比背负一些东西更轻松。托马斯仅仅是不愿意背负情意,这本书就称为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了?

  本书的主角是萨比娜,萨比娜的一生在背叛中度过,背叛祖国,背叛母亲,背叛情人。

  所有的一切都不合常理。

  她在逃离。

  她喜欢未知。

  我总在试想,倘若真的背叛了祖国,情人,朋友.....

  那么最后呢?

  一个什么都没有背负的人,游离在人世间。

  最后的背叛

  是背叛她自己。

  是毁灭。

  生命无法承受这重量。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四):书摘 还有一些想到的

  “事实上,那些从镇上图书馆借来的书,也是她反抗那个围困着她的粗俗世界的惟一武器。...这些书为她提供了一个机会,在虚幻中逃避,摆脱那种毫无快乐可言的生活。作为一种物品,这些书对于她还有一种意义:她喜欢抱着书在大街上行走。它们对她来说,就像上个世纪花花公子的漂亮手杖,使她显得与众不同。”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贝多芬的一首乐曲、车站的一次死亡)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延展。”———就好比多年前的一个女孩,站在行驶的公交车上,偶然看见她暗恋过多年的男孩从自行车上下来,站在路边为另一个同骑自行车的女孩整理书包。(女孩的记性很差,可是为什么这个片段会如此深刻地烙进她的脑海里?)一晃经年,她,还是从他的全世界路过。

  “这忧虑意味着:我们已在最后一站。这幸福意味着:我们在一起。忧虑是形式,幸福是内容。幸福充盈着忧虑的空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五):灵与肉、性与爱的挣扎

  这是一本诱人的书,有着一个很诱人的名字,一直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年轻浮躁的生命。还记得高考完一段异常失落的时期里,我反复叨念着这个名字,仿佛这个名字可以给我慰藉,可以把我微不足道痛苦烦恼放大了千百倍,可以为我的小而无聊的迷茫带来聚焦式的关注。我不断地引用着它,同他来表达我以为是最真切的感情。然而,那时的我只听过这个名字,仅仅是在语文习题上看过这个名字,我没看过这本书,也不知道它写的到底是什么,甚至没有去百度一下概要,我就这个自以为是情真意切的引用了。

  与好友的随意交谈,谈起了这本书,谈起了这个名字,当晚京东下单,买回来了,兴奋想念了好一阵子,终于可以看到了。历时三四天,终于看完了,有些看的认真,有些看的很潦草,有些感觉,还是挺震撼的,有时候有点沉重。这确实是一本少儿不宜的书,虽然我看了,我还是看不懂,不过对比初中看的那本《复活》,对它的理解,还是多了一点。看完这本书,想起了之前看的电影《原罪》,应该再去重看一下。

  1.灵与肉

  把灵魂身体里面挤出来,我就不是我了,灵魂与肉体分开了,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2.性与爱

  性只是属于肉体的,爱才属于灵魂。性爱无关。

  实话说,我实在看不懂这本书,也不敢去多做评论,但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还是挺震撼的,里面的很多关乎哲学、关乎灵肉、关乎性爱、关乎正义道德媚俗的东西,确实给了我一种新的视野和看法,看到最后,我甚至不知道应该重中看出什么了。一切好像距离的太久远了。

  看之前看了一点简评和别人的读书笔记,发现自我的理解和他人相差甚远。不过书中的某些语言,确实给自己一种真理的感觉,多看看这类书,还是挺好的。个人感觉还是挺喜欢这类型的书的。多读书,可以让自己沉静

  我所理解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里的每一个主人公仿佛都不愿意为生命负责,都把生命绑定在一个既定的灵魂上,都要承受想紧紧抓住的东西所带来的痛苦。如果灵肉性爱分离,肉体所做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意愿,反而肉体对灵魂的背叛,给了生命一种刺激感,仿佛这就是生命的组成。在不断的寻求幸福和安宁,却又不愿割舍肉体背叛所带来的那份快感;在不断的享受这刺激生活的快感,却又不愿切上关系负起爱的责任。追求生命的轻,不忍生命的重。轻是种负担,重也是种负担。

  这本书,值得再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六):产生与印欧文化的轮回观

  昆德拉的信仰并没有确定。本书一开始就讨论一个假设,如果我们的生命不断轮回,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是对现在的损失的不在乎?轮回的人,是变得精进,还是变得毫不在意?就像游戏可以存盘一样,可以存盘和反复读取的人生,又是怎样的人生?如果一宗罪恶,在轮回中反复发生,那么这种罪恶是不是就可以提前被谅解?但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除了基因的延续,我们还能思考什么?

  《苏菲的世界》认为:印欧民族认为历史是循环的,因此印度教、佛教、希腊哲学都有着这种省思。印度教把轮回作为种姓的理论根源,限制不同种姓之间的往来。佛教把生与死看为一体,死亡是另一章生命的开始,是放映生命意义的镜子。而藏传佛教更是把它分为生、临终和死亡、死后、转世。轮回的驱动力是“业”,既是行动,也是行动的结果。

  基督教则反对轮回的观念,认为轮回虽然表面上看是尊崇生命,却给我们虚假的希望和野性,让生命失去意义,如同在沙漠中给我们的盐水,看似快乐,实际上是痛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七):一些闲谈而已

  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相比,我更喜欢这里对于现实爱情的刻画。书中的人物,也因为其的多面性显得更加真实,读前迷茫,读时潇洒,读后仍敢迷茫。 兀地想起一年前在布鲁塞尔与一名艺术家的对话,他说,Art only gives you a hand, it cannot help you get out of the troubles you are in,想来看,这本书就像许多幅玛格丽特的画一般,给了我这样的感受,甚至更为深刻,翻开书,观看别人的人生,别人的爱情与生活的烦忧,合起书,为书中人的命运既感惋惜又些许欣慰,再看看自身,貌似很多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答和指引啊,但这也是读书在我看来最神奇的地方。

  它会在之后给我一种感觉,读完一本书后的某个下午,也许几个月后,也许几年之后,某件小事无意间触碰到了我的回忆,继而引起我对书中某个人物或是某段故事的回忆,这个时候我会有一种,对,智者的感觉,觉得自己其实很久之前就已经知道这样的事,这样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只是之前尚年幼,未曾有过切身的体会。

看完这本书,我便很确信之后的某天,自己定会忆起这本书的一部分,甚至再来翻一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3 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

  4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5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的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6 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9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35 谁要是想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那他准是不快活。

  45 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61 这些书为她提供了一个机会,在虚幻中逃避,摆脱那种毫无快乐可言的生活。

  62 凡是必然发生的事,凡是期盼得到、每日重复的事,都悄无声息。惟有偶然的巧合才会言说,人们试图从中读出某种含义,就像吉卜赛人凭借玻璃杯底咖啡渣的形状来作出预言。

  63 偶然性往往具有这般魔力,而必然性则不然。

  71 特蕾莎读的书比他们多,对生活的了解也比他们透彻,但她自己从未意识到这些。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82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93 “即使您去拍仙人球,那是属于您自己的生活。如果您只是为了您的丈夫活着,那就不是您的生活了。”(注:拍仙人球,是指去做不感兴趣的事。)

  99 一个人生活在异国,就像在空中行走,脚下没有任何保护,而在自己的国家,不管什么人,都有祖国这张保护网,一切都颇具人情味,因为,在祖国,有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可以用童年时就熟悉的语言毫不费力地让人理解。

  101 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109 爱情是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委身于对方就如同投降的士兵一样,必须首先缴械。因此,自己没了防备,他(弗兰茨)便止不住担心那致命的一击何时来临。所以,我可以说,爱情之于弗兰茨,就是对死亡的不断等待。

  136 “我(玛丽—克洛德)从来没感觉到有比在医院待得更好的地方!我根本就不合眼,没日没夜地看书,一个劲儿地看。”……“就是在医院,我开始把书分成两类:白天的和黑夜的。确实如此,有的书是白天读的,而有的书只能晚上读。”

  157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

  157 她(萨比娜)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57 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期盼嫁人的年轻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了解的东西。追逐荣誉的年轻人根本不识荣誉为何物。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对其全然不知。

  167 对卡列宁(特蕾莎的狗)来说,醒来那一刻是纯粹的幸福:它天真而又傻呵呵地为还在这世上感到惊讶,真是满心的欢喜。(我们人也应该这样:要每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

  217 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

  225 看着流动的河水,可以让人心静,可以消除人的痛苦。河水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在不断流淌,人间的故事就在河边发生。它们发生,第二天就被遗忘,而河水依旧在不停地流淌。

  260 被征服对象的价值与征服她们的时间成正比。

  286 我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我自己未曾实现的可能性。……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288 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

  385 只要人生活在乡下,置身于大自然,身边拥簇着家畜,在四季交替的怀抱之中,那么,他就始终与幸福相伴,哪怕那仅仅是伊甸园般的田园景象的一束回光。(我也喜欢这样的生活,向往这样的生活。)

  387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389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408 我(托马斯)没有使命。任何人都没有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九):人生是一张永远成不了画的草图。

  首先,我不觉得这是一本难读的书。虽然小节多得令人咋舌,但这种节奏紧凑的阅读有强烈的快感。我觉得这本书是借助小说的体裁探讨一些传统的哲学思辨问题,并不高冷。

  一、轻与重

  轻与重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重意味着承担责任,轻意味着逍遥无所待的姿态——某种程度上也是背叛。托马斯因对特蕾莎的爱由轻变重,弗兰茨因对萨比娜的爱由重变轻,萨比娜一直践行着她对生命之轻的追求,不断地背叛,直到背叛自己的过去、没有什么可背叛为止。但有趣的是轻的人渴慕承受生命之重,却终无法实现;重的人渴慕生命之轻,却终于变老,委身于牧歌生活。人生是一张永远成不了画的草图,轻于重,我们该如何抉择?

  二、灵于肉

  这是我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部分。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说:“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但有趣的是,我们在阿里萨身上看到了灵与肉的融合。他浪迹风月五十载,却宣称自己为费尔明娜·达萨保留了童贞。靠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疑问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才得到了解答。“我已经说过,隐喻是危险的。爱由隐喻而起。换言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托马斯为特蕾莎保留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占据他内心的诗化记忆。每个人的肉体都大同小异,但我们的灵魂却绝不允许“同化”——不然就是政治的kitsch。但有趣的是每个人正因肉体的百万分之一而互相区别,而这往往体现在性上。因此与其说托马斯追求的是背叛的快感(生命之轻)倒不如说他想探索每个女人的不同之处和征服带来的快感。正如昆德拉早就说过的,和一个女人做爱与和她睡觉截然不同。而特蕾莎,就是托马斯可以与之睡觉的,唯一一个女人。再看特蕾莎,她也有对肉体之爱的追求,但从根本上讲,她追求的灵魂之爱——抑或是自己的灵魂。她对母亲的背叛,她照镜子时的执着,她的噩梦,都体现了她对灵魂的执念。最终,她发觉自己真正所爱的是卡列宁,因为它不需要特蕾莎改变自己,只是在永恒中轮回——那些羊角小面包才是真正的爱情,即淡淡的幸福感。

  三、kitsch于反kistch

  这一部分体现了昆德拉对媚俗(这个词不够准确)和极权政治的思考。kistch一词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自己的“感动”,自以为别人是幸福的;其二是想让别人也感受到自己的“感动”——什么,你竟然不感动,你没有人性!这第二点,才使kitsch称为kitsch。读到这儿,我想起了庄子于惠子的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我们对他人生活状态的理解,不免带有主观臆造性,这本无可厚非。但你若是强迫别人和自己对某件事有绝对相同的理解,这就是独裁、这就是kitsch,这就是一切极权政治的起源。一句话,当所有的人都在哭时,应允许有的人不哭,这就是民主。

  四、牧歌和永恒轮回

  这可能是这本书最难以理解的部分了吧,我承认自己太肤浅,还没有理解到这一层次。但正如我开头所说的,不要把自己吓到,结尾卡列宁的微笑真是很美的文字呢。

  创建于 2016-04-0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十):永恒轮回的无限遐想

  一

  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人窘境: 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 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一次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在难以描绘的凄惨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

  若十四世纪这两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永恒轮回,无数次地重复,那么战争本身是否会有所改变?

  会的,因为它将成为一个突出的硬疣,永远存在,此举之愚蠢将不可饶恕。

  若法国大革命永远地重演,法国的史书就不会那么以罗伯斯庇尔为荣了。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

  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

  且说永恒轮回的想法表达了这样一种视角,事物并不像是我们所认知的一样,因为事情在我们看来并不因为转瞬即逝就具有减罪之情状。的确,减罪之情状往往阻止我们对事情妄下断论。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能去谴责吗? 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不久前,我被自己体会到的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所震惊: 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

  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复返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

  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

  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二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

  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das schwerste Gewicht) 的缘故吧。

  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

  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 是重还是轻?

  巴门尼德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给自已提出过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宇宙是被分割成一个个对立的二元: 明与暗,厚与薄,热

  与冷,在与非在。他把对立的一极视为正极(明、热、薄、在),另一极视为负极。这种正负之极的区分在我们看来可能显得幼稚简单。除了在这个问题上: 何为正,是重还是轻?

  巴门尼德答道: 轻者为正,重者为负。他到底是对是错? 这是个问题。只有一样是确定的: 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