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7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的读后感10篇

  《活出最乐观自己》是一本由【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读后感(一):我不是一篇书评,而是笔记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的笔记

  核心内容:1.乐观为什么是可以培养的;2.习得乐观的技巧——ABCDE 法。

  一、悲观源自于习得性无助:

  1.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2.人们只有在觉得做什么都于事无补的时候才会产生放弃的念头,相反,在人们觉得他对一件事有控制力的时候,他是不会放弃的。习得性无助的经验,造成了一个人悲观的思维方式。

  二、解释风格决定了你是乐观还是悲观:

  1.解释风格,是你对一件事为什么会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乐观的解释风格,可以阻止习得性无助,而悲观的解释风格会散播习得性无助。你的解释风格决定了你是乐观还是悲观。

  2.悲观的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就是永久性、普遍性和个人化。悲观的人相信,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坏事会永远影响他们的生活,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使得无助感会扩散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打击面百分之百。他们总是怪罪自己,把不是自己的过失看作是自己的错。而乐观的人正好相反,他们觉得坏事都是暂时的,是特定的原因造成的,这就限制了无助的时间和影响范围,而把好事归因为自己的人格特质等这些永久性因素。

  三、乐观也是可以学会的

  1.将学会无助的狗重新放到箱子里,用手把这些不情愿动的狗拖着强迫越过中间的矮闸,直到最后它们自己动了。实验人员发现,一旦它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对逃避电击是有效的,无助就被治愈了,而且这个治疗百分百有效,永久有效。

  2.认知疗法可以创造出乐观的解释风格,这个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并且一旦学会了就会一直跟着你。

  四、ABCDE 疗法

  1.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你对这件事的想法;C,Consequence,代表你依照自己的想法做出的行为,也就是后果; D,Disputation,反驳; E,Energization,激发。

  2. 要识别出自己的 ABC 模式,你就要注意当自己遇到不愉快的经历时,你对自己说的话,你当时出现了什么样的情绪。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写日记,把每天发生的事记录下来,找出你日常生活中的这些 ABC 都是怎么运作的。

  3. 反驳的含义是指反对自己的想法,跟自己的想法辩论。当你跟自己反驳的时候,你要像一个侦探一样去找证据,看看支持自己想法的证据在哪里。当你像侦探一样为自己的想法寻找证据的时候,搜集一下所有可能的原因,问问自己,可不可以找到其他角度看待这件事,然后把重点放在可以改变的、特定的、非个人化的原因上。你的任务就是要打破这种杀伤力很强的习惯思维,训练自己寻找各种可能性。

  4. 激发是反驳所带来的精神和行为的结果。激发这一步能够让你检验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后,是不是带来了行为的改变,或者说,它能让你找到更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如果你经过了反驳这个步骤,证明你所持的消极看法是对的,你应该采取的是“非灾难”的解决方法,也就是说,事实虽然很糟糕,但不代表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会给你带来灾难。

  五、鸡汤

  1. 男人碰到事情会去做,不会反复去想;而女人会钻牛角尖,把事情翻来覆去地想,去分析为什么会这样。

  2. 悲观是抑郁症生长的肥沃土壤,特别是当环境不友善时,它长得特别快。

  3. 成功的生活需要大部分时间的乐观和偶尔的悲观。轻度的悲观促使我们在做事之前三思,不会做出愚蠢的决定;乐观使我们的生活有梦想、有计划、有未来

  4. 失去乐观,传统意义聪明才智对成功没有什么意义。

  5. 要不要使用乐观技术的原则,是看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失败的代价是什么。如果失败的代价很高,那么就不应该乐观;如果代价很小,那不妨乐观一点。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读后感(二):塞利格曼的归因论和幸福

  Amazing,看完这本书我完全恢复了元气。在这个看似低谷、纠结、充满未知的人生节点,我甚至觉得自己的状态是这24年里最好的状态。

  首先,我明确了我需要乐观。最重要的是,我弄懂了我为什么悲观--把长久的、不可改变的缺点归因在自己身上,认为不好的事情是长久的。其次我学会了如何反驳自己,我把所有悲观情绪写在了日记里,一个一个反驳,把所有坏的事情归因于短暂的,在某种情况下才出现的,把好的苗头归因于自身的长久而优秀的特性。

  真的很有用,我反正是走出来了。

  顺便总结一下塞利格曼的另外一本书,了解自己的优点,利用自己的优点去获取知识和美德。多发现别人的优点,鼓励孩子的乐观积极情绪很重要。

  还有。。让我先去看电影,回来再写,哈哈哈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读后感(三):积极心理学之父经典之作(内含三个中文译本点评)

  “心理学在过去20年最显著的发现就是:人们是可以选择他们要的思考方式的。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indings in psychology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is that individuals can choose the way they think.”

  —Martin Seligman

  提到乐观,我们会经常想到那个经典的例子:乐观的人看见半杯水,会说半满,悲观的人会说半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说:这个人很乐观,那个人很悲观,或是在劝慰一些因遭受挫折心情低落的朋友时说:“乐观些!”

  但是我们是否真的了解:乐观究竟是什么?它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有没有办法让自己更乐观?什么情况下悲观反而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台湾和香港分别翻译为正向心理学和正面心理学)之父Martin Seligman教授在Learned Optimism这本书中,为我们层层深入地提供了详细的答案。他认为乐观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积极性思考,也不是对自己说肯定的话,而是我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所用的“非负面思考”(non-negative thinking)的方式,也就是改变具有摧毁力量的自我想法。一个人是乐观还是悲观取决于他怎样解释(interpret) 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之事。通过学习一系列认知的方法和技巧,悲观者可以转变为乐观者。这也是本书的副标题—如何改变你的想法和生活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本于1991年首次出版的书,是Seligman教授从事相关研究近25年后获得的成果,出版后广受大众欢迎,多次再版,至今仍然是畅销书。在2005版的序言中,Seligman教授提到,正是这本书的广受欢迎,使得他能在1996年以史上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协会(APA)主席。这本书也为如今方兴未艾的积极心理学提供了思想基础,也是形成积极心理学的三部曲中的首部 (其他两部分别为The Optimistic Child 和 Authentic happiness)。

  书中融入了很多Seligman教授的人生经历,此书可以说是由科学研究与个人的生命体悟结合而成的。比如,年少时,父亲因为绝望无助所产生的痛苦促使他走上了心理研究探索之路。年仅24岁的他和同学如何敢于向当时美国心理学界的权威—行为主义,发起挑战。33岁时在牛津大学,站在一群知名学者面前演讲的时候是如何紧张和忐忑不安。在飞机上不想与人交谈,故意看窗口,却遇上一个超级乐观的邻座,不情愿的交谈之下却得启发,将研究的重点从悲观转向乐观。

  作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心理学家,Seligman教授没有很多大人物常有的威严和距离感,他更多的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朋友在对你侃侃而谈,分享他对于人生的体会,让人觉得非常可亲。

  如果你是属于那种经常会把乐观和肤浅、天真不谙世事以及傻乎乎联系在一起,提到乐观时难免心中有些不屑的人,那么我打赌,看完这本书你的想法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变。

  如果你想生活得幸福些,或是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挫折,或是了解积极心理学,那么我也建议你好好读这本书。Seligman教授虽然是个学术界的人,但行文非常简洁浅显易懂,丝毫没有很多心理学著作常有的艰涩难懂的那种学究风格。如果可以,我建议读原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759903/,因为书的英文难度并不是很高。如果你更喜欢看中文译本,除了这一版,还有其他两个版本: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027323/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526711/

  更详细的笔记可以参看我的博客,在那里有介绍乐观理论的形成过,在生活各方面的验证和运用,如何提升乐观的技巧的读书笔记和心得。

  更多哈佛幸福课推荐书笔记,参看我的读书笔记博客:智慧点心坊http://www.wisdomsnack.com

  ---------------------------------

  三个中文译本点评:

  台湾的洪兰教授翻译的 Martin Seligman的一系列书,都非常到位,强烈推荐。值得一提的是,Learned Optimism 三个中文译本上都是写着洪兰翻译,不知道为什么《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经过审校后,书中大小的标题改动很多,失去了原书的层次感和简洁,有一股常见的成功励志书的味道。比如,,Part Three: From Pessimism to Optimism, 前两个版本的翻译为 第三篇 改变:从悲观到乐观。而《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则译成 第三部分:如何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一本书的目录是了解作者的整体思路最好的地方,可惜很多简体译本都会大幅度改变目录,漏掉很多重要的讯息。相比之下,台湾的译本往往比较尊重原著,大多会如实翻译。

  还有个人认为书名《学习乐观》的翻译简单却能传达出本书的精神。自从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以及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畅销后,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的自己》的书。出版社起《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这样的名字,莫非也是赶这股热闹不成?很多蛮好的英文畅销书也被“自己”了,包括Debbie Ford 的The Dark Side of the Light Chasers 被译成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繁体译本《黑暗,也是一種力量》对于书名的翻译。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读后感(四):习得性乐观

  这个标准的口水书名实在让人无语。

  马丁说:我是个科学家,而且是个保守的科学家。我的著作都立足于严密的科学,比如统计实验、经过检验的问卷调查、经过透彻研究的练习、有代表性的大样本研究等。与大部分流行心理学和自助励志类书籍不同,我的著述有科学依据,是坚实可信的。

  马丁从他的重要理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入手,对乐观与悲观加以比较和阐述的,因此本书取名为《Learned Optimism》(习得性乐观)。

  目前的抑郁流行病的存在来源于三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是“自我”的失常。在一个个人主义猖獗的社会,人们越来越相信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在这个信念系统的支配下,人们所面临的失败常常会使人变得极度沮丧。 第二股力量注重“我们”,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个人的失败得到缓冲。人们对上帝、社区、国家以及家庭信任在过去的40年里已经完全被侵蚀了,我们过去所依赖的精神居所现在似乎已经变得有些陈腐了。

  第三股力量是最令人惊讶,也是最不可思议的:自尊。自尊导致的双生流行病——抑郁与暴力是马丁想要强调的。

  25年前(正处极度抑郁年代),儿童书籍多是关于如何很好地适应这个世界、关于如何坚持到底、关于如何克服障碍的。而现在的许多儿童书籍却都是关于感觉良好、高度自尊、高度自信方面的内容。不恰当的挂念:高度重视年轻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重视我们如何评价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表现,这是自尊运动所导致的结果之一。这不是反对自尊,而是相信自尊只是一个能读出这个系统状态的刻度表而已,只是一种反映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表现得如何的表征或关联。自尊本身并不是终点。

第一部分 什么是悲观,什么是乐观

第1章 悲观者与乐观者的画像

  悲观者相信坏事都是因为自己的错,这件事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乐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厄运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性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运气或其他人为原因的后果。这种人不会被失败击倒。在面对恶劣环境时,他们会把它看成是一种挑战,更努力地去克服它。

  悲观现象的核心是另外一个现象——无助感(helplessness),所谓无助感是说不论你怎么做都无法改变你的命运。

  生命一开始就是无助的。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逐渐脱离无助而习得了个人控制(personal control)。个人控制指的是用自主的行为去改变命运,它和无助感是相反的。

  悲观的思维模式不一定永远不能改变。心理学在过去20年最显著的发现就是:人可以选择他想要的思考模式。

  心理学以前是不关心人的思维模式的,也不关心个人的行为,甚至不关心个人。25年前,当我还是研究生时,人的行为被假设为环境的产物,对人类行为最流行的一个解释就是:人受其内在动机的“推”和受外在事件的“拉”。虽然这个推、拉的细节依你所持的理论而有所不同,但整体来说,当时所有的理论都同意这个看法。

  从1965年起,这种解释开始急速改变,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四种不同的想法汇集成一个自我导向而非外在力量驱使的人类行为解释法。

  所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从环境的力量转移到个人的期待、喜好、选择、决策、控制,以及无助感上。

  伴随这些自由而来的是危机。因为自我的时代也是一个跟悲观现象非常接近的时代,而抑郁症就是悲观的终极表现。

  摆脱抑郁症、提高成就以及改善健康状况是习得性乐观(learned optimism)的三个最主要的应用,同时它也会带给你全新的自我认知。

  习得性乐观不是积极思考方式的威力的再发现。乐观技巧不是来自学校,也不是学着对自己说肯定的话——我们早已发现这种方式毫无用处。重要的是你在失败的时候运用“非消极的思考方式”(non-negative thinking)。习得性乐观的主要技巧是在失败的情境中改变具有破坏性的想法。

  我们从个人控制理论开始。我将介绍两个主要的概念: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和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它们是彼此交错的。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放弃的反应,是源自“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的行为。解释风格是你对为什么这件事会这样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它是习得性无助的调节器:乐观的解释风格可以阻止习得性无助,而悲观的解释风格可以散播习得性无助。你在遇到挫折或暂时的失败时,你的解释方式将决定你会变得多无助或多斗志昂扬。我认为你的解释方式其实反映出你的心态:你心中的一个字。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字,是“Yes”或“No”。

第2章 悲观者的无助感源自何处

  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学习理论的中心前提是错的,即学习只有在行为产生奖励或惩罚时才可能发生。

  许多无助的实验情境显示,每3个人中只有1个人不会变得无助。另外,虽然从来没有受过挫折,但每10个人中也会有1个人一开始就采取放弃的态度。

第3章 悲观者眼中的挫折

  对厄运的解释习惯和解释风格,不仅仅是你在失败时嘴里说出来的话。它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是你在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养成的。你的解释风格表明了你是乐观还是悲观。

  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

  乐观的人将好运归因于人格特质、能力等永久性的因素。悲观的人把好运看成与暂时性因素相关,例如情绪、努力等。

  永久性是时间上的维度,普遍性是空间上的维度。

  第一个是永久性维度决定一个人会放弃多久。对厄运做永久性解释的人会有长期的无助,而对同样

  第二个预测是有关普遍性的。具有普遍性特点的解释风格会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中造成无助,而特定性的解释风格只会在某些问题领域内造成无助。凯文就是普遍性维度的牺牲者,一点小事都被他看成大难临头。 第三个预测是人格化。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可以怪罪自己(内在化),也可能怪罪旁人或环境(外在化)。人在失败时,如果怪罪自己,那他们的自视很低,他们认为自己一文不值,没有才干也不讨人喜欢。怪罪旁人的人比较不会失去自尊,总的来说,他们比前者更喜欢自己。

  内在的(低自尊) 外在的(高自尊) 我很愚蠢。 你很愚蠢。 我没有打扑克的天分。 我打扑克时,运气不好。 我没有安全感。 我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 请看一下你的PsB(Personalization Bad,“人格化的坏”)的分数,即第3、9、19、 25、30、39、41及47题。 选1的是悲观的(内在化的或人格化的)。请将

  解释风格的三个维度中,人格化是一个最容易懂且最显而易见的维度。人格化也是最容易被过度重视的维度,它只控制你如何看待自己,即所谓的“自我感觉良好”。而普遍性和永久性则控制着你的行为,你感到无助的持久性,以及无助感涉及的层面。 人格化这个维度是最容易作假、最好骗的维度。

  虽然学习乐观有很明显的好处,但它也有危险。难道我要把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吗? 我们绝对是要人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目前有些心理学的教条却使人可以规避责任:邪恶的行为被错误地认为是精神失常;缺乏教养的行为被认为是神经官能症。现在的问题是当人们从内在化改变到外在化时,会不会导致规避责任? 我不愿再加深因回避责任而造成的社会伤害,我并不认为对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改变想法,怪罪到他人身上。只有在一个情况下应该这样做:在抑郁的时候。我们在下一章会看到,抑郁的人常常把不是他的错也揽到自己身上,他们常去负不需要负的责任。

  假如你有悲观的解释风格,那么你在下面四个方面会碰到困难。第一,你很容易抑郁。第二,你没有发挥你的潜能,以你的表现应该可以更好。第三,你的健康、你的免疫机能比较差,而且年纪越大,健康情况会越差。第四,生命一点情趣都没有,悲观的解释风格使得生活很灰暗。

  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普遍性和永久性控制着你的

  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普遍性和永久性控制着你的行为,你的无助感的持久性,以及无助感涉及的层面。

  ★人格化控制你如何看待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悲观的人怪罪自己,乐观的人怪罪旁人或环境。当好事情发生时,悲观的人归功于旁人或环境,而乐观的人归功于自己。

第4章 从悲观滑向抑郁

  抑郁分三种,第一种是一般性的抑郁(normal depression)。这是大家所了解的一般形态,它来自痛苦和失落。对有思想、对未来有期待的万兽之灵来说,这种痛苦和失落是不可避免的。过一阵子后,我们自己会慢慢变好,这真是大自然神奇的恩赐。这种一般性的抑郁非常普遍,就像心理上的小感冒。我发现在任何时候,大约有1/4的人处于这种抑郁状态中。

  另外两种抑郁都被称为抑郁症(depressive disorder),包括单极抑郁症和双极抑郁症(unipolar and bipolar depression)。单极抑郁症没有躁狂症(mania)的症状。躁狂症的症状与抑郁症正好相反:患者会无故地极度快乐、狂妄,不停地说,不停地动,自我膨胀得一塌糊涂,天下好像没有他办不到的事。 双极抑郁症有时也被称为躁郁症,一端是躁狂症,另一端是抑郁症。单极抑郁症和双极抑郁症还有一个差别,那就是双极抑郁症的遗传几率比单极抑郁症大很多。如果

  悲观的解释风格是抑郁的核心。对未来、对世界、对自己的消极看法,来自对一个事件的永久性、普遍性及人格化的归因方式。

  我认为一般性的抑郁和单极抑郁症都有四种消极的变化:思想、情绪、行为和身体上的消极变化,他们被认定的方法也基本相同。

  抑郁的第二个表现是消极的情绪。

  抑郁症第三个症状是行为上的。抑郁者有三种行为症状:被动、犹豫不决以及自杀行为。

  抑郁症的最后一个症状与身体有关。抑郁通常伴随着某些身体症状。

  思想、情绪、行为和身体上的消极变化是诊断抑郁的四个标准,但并不一定四者都要有才能被认定为抑郁症。

  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抑郁的人会在思想、情绪、行为和身体四个方面发生消极的变化。

  ★当你抑郁时,很小的障碍看起来都像不可逾越的高山,你对为什么你的成功其实是个失败有着无数的理由。你的情绪会非常差,可能会哭。在行为上,抑郁者会变得被动、犹豫不决,甚至有自杀行为。身体上的变化是,没有胃口,没有性欲,失眠,感到很疲倦。

第5章 想法决定悲喜人生

  女性得抑郁症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因为一般来说,女人看事情的方式正好是放大抑郁的方式。男人碰到事情会去做,而不会反复地去想;但女人会钻牛角尖,把事情翻来覆去地想,去分析它为什么是这样。心理学家把这种强制性的分析叫做反刍(rumination)。反刍的习惯加上悲观的解释风格,结果就是严重的抑郁症。

  认知疗法有五种策略。第一,学会去认识在情绪最低沉时自动冒出来的想法。第二,学会与这个自动冒出来的想法抗争,举出各种与之相反的例子。第三,学会用不同的解释——重新归因(reattribution)去对抗原有的想法。第四,学会如何把你自己从抑郁的思绪中引开。第五,学会去认识并且质疑那些控制你并引起抑郁的假设。

  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在机制的层面,认知疗法有效是因为它将悲观的解释风格改变成乐观,而这个改变是永久性的。当你失败时,你可以用它有效地阻挡抑郁的侵蚀。 在哲学的层面上,认知疗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利用了自我的力量。在一个相信自我可以改善自己的时代,我们愿意去改变一个思维习惯。为了自我的利益,我们会选择去做让我们感觉更好的事情。

  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男人碰到事情会去做,而不会反复去想;但女人会钻牛角尖,把事情翻来覆去地想,去分析它为什么是这样。女性看事情的方式造成女性得抑郁症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 ★研究显示,悲观确实是引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认知疗法通过将悲观的解释风格改变成乐观的解释风格,从而减轻抑郁症状,让抑郁症患者彻底、永远摆脱抑郁症。

第二部分 乐观的人生为什么精彩

第6章 乐观奠定成功的事业

  抑郁的人看世界竟然比不抑郁的人更真实、更正确,这暗示着不抑郁的人看世界是扭曲的。整体来说,不抑郁的人扭曲外界的事实来迎合自己,而抑郁的人看世界更准确一些。从统计上来看,抑郁的人的解释风格偏向悲观,而不抑郁的人偏向乐观。这说明乐观者扭曲世界,而悲观者能正确地看世界。不过我们也要记住,这种关系是就统计上来说的,并不是每一个悲观者都能正确地反映真实世界。乐观者中也存在少数的现实主义者。

  所有人,包括极端乐观和极端悲观的人,都经历过抑郁和欢快。我们的情绪在每天的不同时段有所不同,对女性来说,每个月也有某个时段比较容易抑郁。通常我们是刚起床时比较抑郁,日头越往西移,抑郁程度越减轻,

  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传统的成功观点并不完善。要成功,除了具备能力和动机之外,还需要坚持,遇到挫折也绝不放弃的坚持,而乐观的解释风格则是坚持的灵魂。 ★成功的生活需要大部分时间的乐观和偶尔的悲观。轻度的悲观使我们在做事之前三思,不会做出愚蠢的决定;乐观使我们的生活有梦想、有计划、有未来。

第7章 孩子为什么会悲观

  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孩子8岁时,乐观或悲观的解释风格就基本定型了。 ★孩子的解释风格会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 1.孩子每天从父母身上学到各种事件的因果分析,尤其是妈妈的。如果你是乐观的,孩子也会是乐观的。 2.孩子听到的批评方式也会影响他的解释风格,如果这些批评是永久的、普遍的、内在的,那么他对自己的看法就会转向悲观。 3.孩子早期生活经验中的生离死别和巨大变故。如果这些事件好转了,他会比较乐观;如果这个变故是永久的和普遍的,那么绝望的种子将深埋在孩子的心中。

第8章 乐观的孩子成绩好

  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悲观的解释风格和不幸的遭遇是诱发儿童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父母离异或经常争吵是最容易引发儿童抑郁症的事件,而许多不幸的遭遇会连续发生在离婚家庭孩子的身上。 ★失去乐观,传统意义的聪明才智对成功没有什么意义。

第9章 乐观造就赛场冠军

  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乐观可以预测赛场上的赢,悲观可以预测赛场上的输。这对于团队或个人都是适用的。解释风格在团队或个人面临压力时发挥作用,如,在输掉一场球后,或在最后几局时。 ★乐观并非你可以凭直觉就知道的事。归因风格测验可以测出一些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

第10章 乐观的身体不生病

  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抑郁、哀伤会在短期内降低我们免疫系统的功能,而悲观则会长期抑制免疫功能,使我们的健康受损。 ★认知疗法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

第11章 乐观的领袖得民心

  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心理历史学在我们的手中获得了重生,我们可以预测重大事件的结果。 ★我们预测了很大一群人的行为——选民的投票结果。我们建立了真实、合理、有效的心理学原则,并且使用了恰当的统计工具。

第三部分 如何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第12章 乐活人生的ABCDE

  乐观者的生活跟悲观者的一样,也会有挫折、不如意的事发生,只是乐观者处理得比较好。因为乐观者在遭受打击后能很快复原,所以他们在事业上、学业上、运动场上能表现得更好。乐观者的身体更健康,也更长寿。对悲观者而言,即使事情都如他的意,他还是会为前面不可预知的灾难而忧心。 现在悲观者们有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来变得乐观,永远地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

  凯蒂已经节食两个星期了。今天下班后,她和同事出去喝酒,吃了点炸土豆片和鸡翅,吃了以后,她立刻感到自己破坏了节食计划,前功尽弃了。 她对自己说:“凯蒂,今晚你的节食努力都报销了。你真是不可思议的软弱,只要和朋友去酒吧就会受不了诱惑而大吃大喝。他们一定认为你是个笨蛋,唉!既然过去的节食都毁了,你干脆把冰箱中的蛋糕拿出来,痛快地大吃一顿算了。” 凯蒂打开一盒巧克力蛋糕把它吃得精光。她的节食计划真的前功尽弃了。 其实凯蒂吃一点炸土豆片和鸡翅和后来的大吃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真正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的是她对自己为什么吃炸土豆片的解释。她的解释风格非常悲观——“不可思议的软弱”,她的结论也很悲观——“节食努力都报销了”。事实上她的节食并没有前功尽弃,但是她的永久性、普遍性及人格化的解释使她放弃了。 如果凯蒂可以反驳她自己的自动化的解释的话,这件事可以有个完全不同的结局。 她可以对自己说:“等一下,凯蒂,我在酒吧并没有大吃大喝,我喝了两杯淡啤酒,吃了两个鸡翅和一些土豆片,但我没吃晚餐,所以平均起来,我可能只比食谱允许的热量多吃了一点。只有一个晚上多吃一点并不表示我意志薄弱,想想看,我坚持了两个星期,这证明我很坚强。此外,没有人会注意计算我吃了什么,事实上,好几个人都说我看起来瘦了。最重要的是,即使我吃了我不应该吃的东西,我也不应该继续破坏我的节食计划,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方式是不再去想这次犯的错,继续努力节食。” 这就是所谓的ABC模式。在这三章中,我引用了心理学家埃利斯所开发的ABC模式:当我们碰到不好的事件(adversity)时,我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不断想它,这些思绪很快凝聚成想法(belief),这些思绪会变成习惯,我们不会意识到我们的这些想法。这些想法并不是待在那儿不动的,它们会引起后果(consequence),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这些想法直接的后果。它是我们放弃、颓丧或是振作、再尝试的关键。 我们在本书的前面看到某些想法会引发放弃。现在我要教你如何去中断这个恶性循环:第一步是认出这个不好的事件、想法和后果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是看这个ABC模式如何在你每天的生活中运作。现在请你先辨认一些生活中的ABC,了解它是怎样运作的。我提供你不好的事,再提供你想法或后果,而由你自己填补上空白。

  如果你改变了平常习惯性的想法,你对不好的事的反应就会改变,下面教你如何去改变它。 反驳和转移注意 有两种方法可以改变悲观的解释风格。第一是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想些别的事;第二个方法是反驳它。从长远来看,反驳更有效,因为有效的反驳能阻止以前那些想法再次出现。这样,当你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你就不会再抑郁。

  反驳的四个重要途径。它们可以使你的反驳更令人信服。1.证据。2.其他可能性。3.暗示。4.用处。

  1.证据

  反驳消极想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举证,证明这些想法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实际的。大多数时候,事实站在你这一边,因为对一件不好的事情的悲观反应往往是反应过度。所以你要以一个侦探的姿态问自己:“这种想法的证据在哪儿?” 朱蒂就是这样做。她认为自己的成绩是全班最烂的,她就去求证这个想法,结果发现坐在她旁边的人考得比她还差。 凯蒂认为自己的节食努力前功尽弃了,其实她可以计算一下炸土豆片、鸡翅和啤酒的热量,她会发现这些加起来只比晚餐的热量多一点,既然她没吃晚餐,就两两相抵了,其实没多大关系。 将这种方法与所谓的“积极思维”(positive thinking)相区分是很重要的。积极思维通常意味着尝试去相信乐观的话,例如“每一天,在每一方面,我都越来越好”。这些话没有根据,有时还跟事实相反。大多数受过教育、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无法相信这种毫无依据的胡说八道。与之相反,习得性乐观是实事求是的。 我们发现只是对自己重复这些积极的话并不能改善你的心情或增加你的成就。通常挫折后的消极想法是不合理的,大多数人会选择最坏的可能性,把一点小事看成大灾难。最有效的反驳技术就是去搜寻证据来证明你扭曲了事实,通常你都能轻易找到,因为真相就在你身边。

  习得性乐观之所以有效,不是因为那些不合理的积极想法,而是由于“非消极”(non-negative)思维的力量。

  2.其他可能性。通常一件事情的发生不会只有一个原因,而是由多个原因引起的。要反驳自己的想法,先要搜寻一下所有可能的原因,把重点放在可以改变的、特定的、非人格化的原因上。记住,悲观思维常是去找最糟、最有杀伤力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有证据支持,而是因为这个理由最阴暗、最恐怖、最让你绝望。你的任务就是要打破这种杀伤力很强的习惯思维,训练自己去找寻各种可能的原因。

  3.暗示。有的时候,你所持的消极想法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使用“非灾难法”(decatastrophizing)。 你要对自己说,即使我的想法是对的,但这个想法的暗示是什么?朱

  你应该问自己,我的消极想法会有多坏的影响?三个B就表示没有人会雇用朱蒂了吗?两个鸡翅、一些炸土豆片就表示凯蒂是个贪吃鬼吗?一旦你问自己,“我的想法会带来多坏的结果?”你就应重复求证的过程。凯蒂记得她曾经严格遵守节食规定两个星期,所以她根本不是贪吃鬼。朱蒂记起很多拿到这个学校硕士学位的人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4.用处。有的时候,这些想法的后果比这些想法是否真实更重要。这些想法是否有破坏性?凯蒂相信自己是个贪吃鬼,这个想法破坏了她的节食计划。 有些人因为感到世界不公平而非常痛苦。坚持这个想法可能会引起更多的痛苦,它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有的时候,不要去管你的想法是否正确,直接反驳它,甚至干脆不理它,继续过日子。

  当你必须做一件事时,你不要问自己“这个想法对吗?”而是问“现在想这个对我有用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请选用转移注意的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是详细列出可以改变这种情境的方法。如果这个想法是真的,那么这个情境可以改变吗?如何来改变它?

  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要不要使用乐观技术的原则是看在某一个特定情况下失败的代价是什么。如果失败的代价很高,那么就不应该乐观;如果代价很小,那不妨乐观一点。 ★改变悲观的解释风格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转移注意力;第二种方法是去反驳它。从长远来看,反驳更有效。

第13章 帮你的孩子远离悲观

  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ABCDE模式同样适用于孩子,教孩子乐观非常重要,因为它对孩子未来的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如果很早就学会乐观的技术,它就会变成基本的人格特质,你会自然而然地采用它,它会带给你丰厚的回报。

第14章 组织需要怎样的乐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面墙,都会有些事让自己感到沮丧、气馁。你在撞到这面墙后的行为可以决定你会成功还是失败。失败并不一定来自懒惰,但多数时候我们把不能越过这座墙归因为懒惰。失败也不是因为没有才能或没有想象力,它来自对某种重要技术的无知,而任何学校都不曾教过这种技术。

  习得性乐观帮助人们越过他们心中无形的高墙,而且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高墙。

  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除了极端悲观的人外,公司里有一些轻度悲观的人对企业的健康经营会有所贡献。 ★由于某些岗位需要轻度的悲观者,所以了解员工的乐观程度,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是极为重要的。

第15章 乐观可以有弹性

  抑郁症泛滥的原因:1.自我意识的膨胀:个人主义的兴盛,特大号的自我

  2.公共意识(commons)的消失:我们对国家、神祗和家庭的看法。

  抑郁症泛滥的机制:习得性无助。

  抑郁症的出路:

  第一就是改变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寻求新的平衡点;第二就是找出特大号自我的优势。

  发掘特大号自我的优势

  第一是道德慢跑,利用增加公共意识来平衡自我和团体的关系;

  第二是学会乐观,运用习得性乐观。

  1.道德慢跑

  特大号的自我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促使自我取得进步,或许在这个自我改进的过程中,它可以看出自我第一的本位主义虽然在短期内很有利,但长远看来却是有害的。 这个特大号自我所能做的选择中,有一些是相互矛盾的。或许在了解了抑郁症和无意义感会跟随着过度的自我中心而来后,我们可以降低对自我舒适与否的重视,但仍保持对个人主义重要性的信仰。这样,我们就可以匀出一点空间让我们可以依附到比较宏大的东西上去。

  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也是一样。我认为抑郁症是来自对自己的过度关怀和对团体的不够关心。缺乏运动和胆固醇过高会危害我们的健康和幸福,同样,过度关心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对团体没有认同感与奉献心也会造成我们的危机——抑郁、不健康、生活无意义。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我们应该怎样来降低自我的分量而增加团体的重要性呢?答案就是道德慢跑。 对现在的人来说,花时间、金钱让自己出头、拿第一是很自然的事,但要将这些用到别人身上以实现团体的幸福,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2.学会乐观

  特大号自我最大的防御工事就是自我认为它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的,而这种想法、信心使得改变得以发生。

  然而,单独一个习得性乐观并不足以抵挡整个社会的抑郁症潮流,乐观只有跟智慧结合在一起时才有用,它单独存在时没有任何意义。乐观是帮助一个人达到他所设定的目标的工具,乐观是否有意义取决于目标的选择。当习得性乐观是与社会奉献相结合时,抑郁症的泛滥和生命的无意义感才会被遏止。

  弹性的乐观主义

  乐观对我们有益,这是毫无疑问的。它同时也使生活更有趣,因为我们头脑中每一分钟的念头都是快乐的。但仅仅是乐观并不能阻止抑郁症,乐观并非万灵药,我们前面谈过它的缺点与局限,例如,它在某些文化中效果较好,在某些文化中效果不好;它有时会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外界;最后,它也会使有些人去逃避自己失败的责任。但是这些局限不会抹煞乐观的好处。

  如果你是个悲观的人,你别无选择,只好住在悲观的世界里,时时忍受抑郁症的折磨。你的工作、你的健康因此要付出代价,你的心境永远是阴暗多雨的。付出了这个代价后,你所换来的是对世界更精确的认识以及强烈的责任感。 但是如果你学会了乐观,你就可以随时因需要而选择性地用它,你不必担心成为乐观的奴隶。

  习得性乐观并不会贬损你的价值观或降低你的判断力。你可以自由地运用它来完成你设定的目标,它使你积累的智慧能得以发挥。

  那么天性就乐观的人又怎么样呢?这些乐观的人一直都是乐观的奴隶,就好像悲观的人一直都受到悲观的控制一样。不过他所享受的好处比较多:他们的身体比较好,成就比较高;他比较容易当选,担任公共职务。但他们都必须为上述的好处付出代价:不切实际的美好幻境,或者薄弱的责任感。 乐观者现在也可以通过了解乐观的运作机制,从它的掌控下解脱出来。他可以对自己说目前这个情境不适宜采用他以前的习惯,他可以选择不用他惯用的反驳战术,因为他了解了这个战术的利与弊。

  所以,乐观主义的好处并非无限量的,悲观主义在社会和我们个人生活中也都有重要的作用。当情境需要悲观时,我们必须有勇气去接受它。我们所需要的不是盲目的乐观,我们需要的是弹性的乐观,一个审时度势的乐观。 这种乐观的益处,我认为是没有止境的。 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要遏制抑郁的流行,首先要纠正对自我的过度重视,其次要加强社会、国家、集体、家庭等对个人的慰藉作用。 ★乐观不是万灵药。我们需要的是弹性的乐观,即需要乐观的时候乐观,需要适度悲观的时候悲观,这种审时度势的乐观能帮助我们幸福地过一生。

  �J$���ׇ�0h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读后感(五):家庭起跑线的秘密

  前段时间读叶敏的《熊小太读书/异类启示录1~5》,探讨父母作为孩子的起跑线,如何发挥作用,讲到两个天才少年的例子:

  兰根的母亲生了四个儿子,每个孩子的爸爸都不同。第四个是兰根。兰根的父亲是个酒鬼。兰根说:“我们从来没穿过一双球袜,穿的鞋子也千疮百孔。”兰根曾参加美国一个类似“开心辞典”的节目,证明自己非凡的智商。他中学毕业后,申请到两所学校的全额奖学金:里德学院和芝加哥大学,他选择了前者。第一个学期,他的成绩为A,随后……他的妈妈应该填写一份父母经济状况的说明,而她却忽略了这件事。兰根突然接到通知称,自己没能继续申请到奖学金。他的自述是:“我跑到学校办公室问这到底是为什么。然后他们就告诉我说,真遗憾,没人把你父母经济状况的说明送到我们这来,我们已经分配了所有的奖学金,所有的资金都用完了,所以非常抱歉,你可能已经无法在这里申请到奖学金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他们对一切都毫不在意,他们只会对学生放狗屁。”

  兰根离开学校,做过消防员,在工地上干过活,随后进入蒙大拿州立大学。而在蒙大拿州立大学,他同样遇到了一些麻烦。跟校方没能达成一致之后,他愤而退学,相信自己“即使没有接受高等教育,同样可以做很多事情”。

  孩童时代的兰根曾经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可是他没有能够融入大学的环境。他为大学做出的努力就是拼命去打工、干体力活儿,以期望挣钱能付学费。而没有完成高等教育的兰根自学了哲学、数学和物理学等著作,最终,他最主要的全职工作是酒吧保安。

  与兰根相对比的一位,是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他是二战期间曼哈顿计划的指定科学带头人。他跟兰根一样,孩童时代拥有过人的智商。奥本海默先是进入哈佛大学,然后又到剑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由于跟自己的导师有矛盾,他从实验室带出了一些化学药剂,试图毒死他的导师。

  奥本海默征服了校方,为自己争取到了一次“精神鉴定”,之后“化险为夷”,之后开启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辉煌历程。

  过去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成功=能力+动机,只要两个方面都足够强,就会有好的结果,然而仅凭这两项根本无法预测成功:兰根不仅有出色的能力更有远大的梦想,但仅仅遇到了一个小小的挫折,就认定自己身处绝境,继而自暴自弃,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开山鼻祖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感”。

  1967年,塞利格曼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1975 年塞利格曼(Seligman) 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证明了习得性无助是学习的结果,即经验造就了“习得性无助”这样的认知风格。

  换句话说,兰根的家庭对他造成的影响是以“习得性无助感”的方式表现的:即“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信念。而解释风格是一个人对事情为什么这样发生及其影响的习惯性解释方式。

  乐观者和悲观者有不同的解释风格:悲观者认为坏事都是自己的错,一件坏事会毁掉一切,会持续很久;好事则是由外在原因促成的,一件好事仅仅是一件好事,是暂时的。

  乐观者认为坏事是有外在原因的,一件坏事仅仅是一件坏事,是暂时的;好事则是由自己决定的,一件好事会使一切都看起来很美好,是长久的。

  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

  永久性:这次出现了问题,将来每次都会这样吗?

  普遍性:我这方面的事情做的有问题,是否意味着我其他方面也有问题呢?

  人格化: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我人格中稳定的特征,还是因为我这次处理问题的方式有问题。

  一个人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表现决定了他的解释风格,那么悲观的解释风格,及由此带来的“习得性无助感”是怎样产生的?

  塞利格曼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中写道:

  1981年在德国海德堡,我听到著名的社会学家艾尔德有关孩子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成长的研究报告。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远见的科学家开始了—个有关儿童成长的研究。这个研究持续了60年,被试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和奥克兰的儿童,目前他们都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接受了详细的测试和面谈,以了解他们心理的优势与不足。这是—个人生发展的研究,它不但包括这些儿童,还包括他们的孩子,现在他们的孙子也参与了这项研究。艾尔德谈到了什么样的人安然无事地度过了经济大萧条,什么样的人从此一蹶不振。他谈到一些中产阶级的女孩虽在童年遭受了家庭失去财富的打击,但在中年早期就基本上从心理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了,而且进入老年期时心理和生理都很健康。和中产阶级的女孩一样,较低阶层的女孩在20世纪30年代也很遭遇了贫困,但她们一直没能再站起来。到了中年晚期,她们崩溃了。她们的晚年是凄凉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

  艾尔德推测原因如下。

  “我认为那些晚年过得很好的女人从她们童年期的经济大萧条中学到厄运是可以克服的。毕竟大多数她们的家庭在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就恢复了经济地位,这让她们学到了乐观,塑造了她们对不幸事件的暂时的、特定的和外在的解释风格。当她们年事已高,她们的好朋友去世时,她们会想‘我还可以交到新朋友。’这种乐观的看法帮助她们维持健康,并积极面对变老。相反,绝大多数低阶层女孩的家庭没有从经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她们在大萧条之前就比较穷,之后仍然是穷的,她们学会的是悲观。她们的解释风格是绝望的,当她们的朋友去世时,她们想‘我再也交不到朋友了。’这种在童年期学会的悲观,影响了她们对每一个新危机的看法,瓦解了她们的健康、她们的成就以及她们的幸福感。

  为了验证这一推论,艾尔德查了伯克利的档案,他发现有完整的面谈记录,而且是从小女孩到少女、到母亲、到祖母的完整记录。我们取得资料后将记录中所有有关因果的谈话摘录出来,让不知道资料来源的评分者根据普遍性、永久性及人格化三个维度进行评分:艾尔德的推测大致是正确的。顺利进入老年期的中产阶级妇女大多是乐观者,晚景凄凉的下层妇女大多是悲观者。 这同时向我们证明孩提时代所经历的危机会影响我们的乐观性。

  童年时代经历的危机会对解释风格造成持久的影响,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孩子在危机中处的地位不同,这恐怕又要回到“社会阶层论”的老话题了,然而且慢,在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中还发现,每3个人中就会有1个不会变得无助,每3只动物中有1只不会变得无助,而根据Donald Hiroto的研究,尽管从来没有受过挫折,但10个人当中也会有一个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无助,10只动物中也有1只一开始就是无助的。这是否意味着乐观和悲观来自除了习得以外,也来自天生呢?积极心理学不否认基因的作用,但深入地研究了家庭对一个人的解释风格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

  等等,先让我们想一想在家庭中对孩子习得解释风格起最大作用的那个人是谁?

  等等,你想到了吗?

  是妈妈。对,就是妈妈。

  乐观的解释风格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在无数的名人自传中,你能都看到对母亲的描写是这样:我的母亲是一位勤劳淳朴、善良正直又智慧的妇女,再往下读,你就会看到主人公回忆他们的母亲是如何教导他如何与人为善和乐观应对危机。请注意这个词,乐观。

  有一段时间,每当跟人谈起我要不要生二胎,我总说我感觉那样太累。某天我三岁的女儿说,“有两个孩子,那多累啊。”我心下一沉、马上跟她解释说,只是妈妈觉得累,你当然可以要两个或者三个孩子。

  下面看看西维亚在她8岁的女儿马乔莉面前的反应,她们母女正要进入停车场中的车子里。在听她们的对话时,请特别留意西维亚的解释风格。

  马乔莉:妈妈,我这边的车门被人撞凹了一块。

  西维亚:该死!你爸爸会杀了我的!

  马乔莉:爸爸叫你把新车停得离别人远一点的。

  西维亚:该死!这种倒霉事总是发生在我身上。我真懒,不想抱着大包小包地横穿整个停车场,我总想少走几步路。我真是笨死了。

  西维亚把自己痛骂了一顿,她的女儿在旁边一字不落地都听了进去。不只是骂的内容,就连骂的方式都是不好的。马乔莉听到妈妈闯祸了,妈妈很笨、很懒,一直都有坏运。这已经够糟了,但西维亚说话的方式比内容更有害。马乔莉听到的是对这件坏事的四种解释:

  1.“这种倒霉事总是发生在我身上”,这是永久性的解释,西维亚用了“总是”。西维亚的解释也是普遍性的,“这种倒霉事”’,而不是“被撞”这件事,西维亚没有将这件事界定在一个范围内。她的解释也有人格化的特点,“发生在我身上”,不是发是发生在任何人身上西维亚把自己作为一个受害者挑了出来。

  2.“我真懒”懒是永久性的人格特质。懒在很多情况下是有害的,所以是普遍性的解释,而且西维亚把它人格化了。

  3.“我总想少走几步路”是人格化的、永久性的解释,不过它没有普遍性。

  4.“我真是笨死了”——永久性、普遍性,以及人格化的解释。

  马乔莉听到她母亲对一个坏事件的四种非常悲观的解释,她学会了用这种风格来看待世界。每一天,马乔莉都听到她母亲对发生的事情以永久性、普遍性以及人格化的方式进行分析。马乔莉跟着一个对她最有影响力的人学习对事件的解释风格:坏事是永久的,会伤害到每一件事,而且都是自己的错。

  小孩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行,尤其是母亲对情绪化事件的解释。小孩会问很多“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要得到对周边发生的事情,尤其是社会生活的解释。一旦父母变得不耐烦,不再回答孩子永无止尽的为什么时,孩子就从别的地方去寻找答案。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仔细聆听大人对每一件事的解释,而在我们平常的说话中,大约每分钟都有一次解释,只是自己不自觉而已。你的孩子对这种解释会一字不落地听进去,特别是对不好的事情的解释。他们不但听,而且还会注意到这些解释是永久性还是暂时性的,是特定的还是普遍的,你的错还是别人的错。

  我们给100个儿童以及他们的父母做了解释风格测验,母亲的乐观程度跟孩子的极为相似,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我们很吃惊地发现孩子的解释形态跟父亲的不相似,母亲的跟父亲的也不相似,这表明孩子主要学习了母亲对因果关系的解释风格。

  这正是兰根失败,奥本海默胜出的原因。赛格里曼认为:成功=能力+动机+乐观

  这让我想起美国女国务卿赖斯的故事,赖斯成长在种族隔离的社会环境下,当时黑人乘坐公交车还必须坐到“专属区域”去,为了保护女孩子们的自尊,赖斯的爷爷为孙女们保留了一辆老卡车,女孩儿们出门都是坐自己家的车去,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一直告诉她,“你也是可以当美国总统的”,尽管在当时根本不可能,他们还告诉她,“你要比别人优秀一倍才行”:给她梦想,并告诉她如何拾级而上,正是这对平凡的中产阶级父母给孩子的最珍贵礼物,它让梦想真的成为了现实。具体内容请参看叶敏的文章《熊小太读书/读了这本书,好想生一个女儿,然后……》

  当我们执着于起跑线上的竞争,是否也应了解:在生活中有一样最重要的事,就是教给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有一位朋友说:我不想跟孩子纠结于一个单词一个拼音的对错,我想他做我旅途的伙伴,跟我一起风驰电掣。我想这位朋友的孩子一定有机会目睹妈妈是如何排除困难、奋勇向前,这也许就是最好的家教。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读后感(六):写给暂时悲观的自己

  这本书给我启发:

  1了解了自身状况:目前的我真的满悲观的,根据书内测试而来。总觉事情没有办好都是自己的过错,而那些好事情很多都是因为运气而不是自己的才干。

  2获得一种理解悲观的方式:即看待事物和看待自己的方式,书中命名为解释风格: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悲观不是刻在基因里的,它是日积月累的语言和思维习惯塑造的。

  3了解乐观是可以习得的。通过ABCDE训练方法,完整表述:自己觉着不好的事,引发信念,可能引发的后果,对其进行反驳,激发新的想法和行动。所以沟通的顺畅有效对一个人乐观或是悲观影响很大。

  看这本书一是为了寻找答案吧,为什么我会如此悲观,二是为了改变,书中说悲观是抑郁、健康状况差、潜力难以发挥以及生活缺乏情趣的前因,自己在四方面想改善一下。三是为了将来的孩子,书中说孩子悲观的解释风格会受到妈妈日常言行的影响,不管怎样,我希望我对自己将来孩子的爱能比本能的爱更多一点智慧和努力。

  1书中有关悲观的解释

  解释风格是在童年期形成的,那时候所发展出来的悲观或乐观态度是基础性的,新的挫折或者胜利经过它的过滤最后变成一个牢固的思维方式。

  孩子的悲观的解释风格来源:妈妈的影响力;老师和父母的批评;孩子生命中的危机。

  而研究发现女性和男性相比,成年女性的抑郁率是男性的两倍。书中给出的原因是:男女行为方式的差异,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时,男性一般通过具体行为暂时忘记这些;而女性一般思考前因后果,甚至不断反刍。本身就悲观的解释方式加上不断反刍更容易引发抑郁。

  我们处于一个自我意识的时代,如果我们从小就被鼓励去正式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去行动的话,抑郁症的流行可能就是这种教育的后果了。

  2书中有关悲观的影响

  书中观点是乐观者相较于悲观者在健康、学业、事业状况上更优秀。

  具体表现为:

  悲观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机能,让人更容易生病。

  在对保险业务员的调查中,发现乐观者与悲观者的业绩差距逐年拉大。

  乐观的孩子会更愿意面对学业上的挑战,而不是逃避。

  3乐观是可习得的以及如何学习乐观

  通过对30名老年人的日记进行CAVE分析,发现对好事的解释风格在50年鉴可以变化的。但对不好的事件的解释风格却相当稳定。没有特定的反思,悲观不容易改变。

  习得性乐观不是学者对自己说肯定的话,我们早已发现这种方式毫无用处。重要的是,你在失败的时候运用非消极的思考方式。学习乐观需要改变思维方式。

  当你跳离消极/破坏性想法的3种方法:

  a借助外力来打断这个消极想法

  设定一个时间专门想,但现在不要想

  c这种想法一出现就把它写下来

  认识和理解习得性无助:

  是一个放弃的反应,源自“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的行为。

  运用ABCDE法进行乐观思维训练:

  ABC方法引自心理学家艾利斯:

  当我们碰到不好的事件(Adversity)时,

  我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不想它,这些思绪很快凝结成为想法(Belief),

  这些想法会引起后果(Consequence),它是我们放弃、颓丧或是振作、在尝试的关键。

  运用反驳来改变悲观

  DE

  disputation通过证据、其他可能性、暗示和用处来进行反驳。当有消极想法的时候,问自己有确切的证据吗?一件事情通常不止一个原因,列举多种原因。即使你认为自己的想法对的,暗示自己那又怎样?思考想法的后果,这个后果严重吗?

  energization通过反驳之后自己的感受以及想法和准备行动。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读后感(七):对负面事件做正面解读

  1.悲观的核心是无助感,仿佛你怎么做都改变不了命运。所以,心存希望真不是句鸡汤。因为放弃来源于没有希望。 2.你的“语言”决定了你是乐观还是悲观。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你用什么语言解释这件事情,你便是什么心智。 3.例如,你把坏事的发生解释成“永远没法改变了”“什么方面都不行”“自己没救了”。那么,你的确很难获救了。 4.解决办法是多次强迫对方行动,并且保证行动有效。等到对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原来是有效的,他就不会悲观了。 5.记住,是你对负面事件的解读决定了你的行动,负面事件本身是无罪的。你需要做的是“刻意对负面事件做正面解读”。 6.如果你竟然不知不觉地对负面事件做了负面解读,不妨惊醒过来,刻意反驳自己——努力证明负面解读是错误的。往往结果的确是错的。 7.再如果,反驳不成功,负面解读居然是对的。你还需要刻意解读成这样——事情的确很槽糕,但最坏的结果也就那样,杀不死我。 8.总结一下,在负面事件中感受到的那种“没有希望”的感觉是最毁人的,而刻意对负面事件做正面解读则可以获救。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读后感(八):改变思维方式之“习得性乐观”

  这本书是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所著。之所以称他为积极心理学之父,是因为在他之前,心理学界研究的都是悲观,而他研究的是乐观。

  作为一个曾误以为自己得了抑郁症的人,我深知吃药无法帮我们彻底摆脱抑郁症。因为病人会将快乐归功于药物。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快乐。这本书主要是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入手,变悲观的解释风格为乐观的解释风格,变习得性无助为习得性乐观。对我启发很大!

  以下仅从悲观和乐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角度来做读书笔记。

  -------------------

  一、是什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乐观)?什么是悲观(乐观)的解释风格?

  悲观者会陷入习得性无助——习惯性的悲观思维模式。而乐观也是可以习得的。

  我们的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永久性和普遍性控制你的行为,从时间维度和空间为出发,决定无助感的持久性和无助感涉及的领域。人格化控制你如何看待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坏事发生时,悲观者怪罪自己,乐观者怪罪旁人或环境。好事发生时,悲观者归功于旁人或环境,乐观者归功自己。

  悲观者眼中的挫折是永久的、普遍的和人格化的。乐观者眼中的挫折是暂时的、特定的、非人格化的。

  A君失恋了,他认为

  悲观者:“我再也不会走出失恋的痛苦了”(永久性)VS 乐观者:“我虽然这次失恋了,但我很快还会找到新女朋友”(暂时的)

  悲观者:“我的生活都毁了”(普遍性)VS 乐观者:“我虽然感情遭受挫折,但这不能说明我其他方面都不好,毕竟我工作和家庭都很顺利”(特定性)

  悲观者:“她离开我一定是因为我有问题”(人格化)。VS 乐观者:“她离开我并不说明我没有魅力,可能是她瞎了”(非人格化)

  对待好运的态度则相反,悲观者眼中的好运是暂时的、特定的、非人格化的,乐观者眼中的好运是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的。

  A君获得升迁,他认为

  悲观者:“我很努力。”(暂时的)VS 乐观者:“我很有才干。”(永久性)

  悲观者:“我这次项目完成得不错”(特定性)VS 乐观者:“我很擅长这份工作,一直都在稳步往上走!” (普遍性)

  悲观者:“这次完全是运气”(非人格化)VS 乐观者:“我能善加利用好运” (人格化)

  二、为什么?——为什么会悲观?为什么要乐观?

  为什么会悲观:①自我意识的膨胀②公共意识的消失③悲观的解释风格+反刍习惯

  为什么要乐观:大多数人也知道了为什么要乐观,无外乎就是摆脱抑郁症、提高成就、改善健康状况。 悲观的代价有:引起抑郁。惰性和不作为。主观的不良感觉——情绪低落、忧虑、焦虑。悲观的预言是自我实现的。不良的健康状况有关。竞争中容易败北。小不幸变成大灾难。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就是悲观的预言往往是自我实现的。你要是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那你真的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三、怎么样?——我们怎么样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心理学家埃利斯有一个ABC模式:

  Adversity 事件——Belief 想法——Consequence后果

  在此基础上,马丁塞利格曼提出ABCDE模式:

  Adversity 不好的事件——Belief 想法——Consequence后果——D反驳——E激发感

  区别在于我们要改变悲观解释风格,可以①反驳它(更有效)②转移注意力

  我们在遭受挫折时对自己说的话可能和不怀好意的人说的一样毫无根据。我们的自我解释常常是扭曲的,它是我们童年不愉快的经验造成的不合理的思维习惯。就因为它来自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就认为它一定是对的。所以要退后一步,让自己与自己悲观的解释保持距离,给自己一点时间来验证。

  反驳有四个途径:

  证据(支持和反对这些想法的证据在哪里?);

  其他可能性(可不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看这件不好的事?);

  暗示(非灾难法,如果你悲观的解释是对的,那就是世界末日了吗);

  用处(有时思考自己的解释是否准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想这个问题是否有用。转移注意力的三个方法:借助外力来打断消极想法。设定一个专门的时间去想它,现在不想。想法一出现立刻写下来。)。

  然后,我们要把反驳大声说出来。

  ------------

  最后,我想说心念一转,整个世界都开始转变。改变思维方式会让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习得性乐观就是改变的一种。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读后感(九):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悲观了!

  网上流传的各种测试,都能证明我是个偏悲观的人。其实我对这事挺困惑的,说我悲观吧,我大部分时候挺淡定的;但说我乐观吧,我常给自己以及别人泼冷水。有个阶段,朋友老说我:想太多。

  所以,应该还是悲观的一人儿吧。

  所以,我特羡慕那些对着镜子,能说出“我最美”“我是最棒的”的人。这得是多么乐观的精神,和多么强大的内心呀。

  后来,我觉得自己悲观,是因为太自卑了。自卑这事儿,说起来就应该更复杂了。

  再后来,我看了这本《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悲观了。我很欣慰。

  在说怎么会悲观、怎么把自己闹乐观前,有相对的两组词,非常重要。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VS暂时性—特定性—外在化。

  “悲观的人的特征是,他相信坏事都是因为自己的错,这件事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乐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厄运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性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运气或其他人为原因的后果。(P5)”

  简单来说,就是“悲观的人认为坏事情的发生是由于普遍的原因,而好事情的发生是由于特定的原因。(P46)

  而我之所以在《测测你有多乐观》的测试中展示出悲观特质,最要命的就是:“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悲观的人怪罪自己,乐观的人怪罪旁人或环境。当好事情发生时,悲观的人归功于旁人或环境,而乐观的人归功于自己。(P52)”

  我顿时做恍然大悟状:讲求统一,原来不完全是好事。

  有了认识上的突破,技术上的实现似乎也顺理成章。无非是把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的想法,转变成暂时性、特定性、外在化的描述。

  “每当你遇到不好的事时,仔细倾听你对该事件的解释。如果这个解释是悲观的,那你就以证据、其他可能性、暗示以及用处为工具,尽力去反驳它。必要时,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使自己跳出悲观的情绪,让这个新的看待事情的方法取代你原有的习惯性的悲观解释。(P247)”

  在这一部分,作者说了,我们在遭受挫折时对自己说的话,可能和不怀好意的人说的一样毫无根据。“我们的自我解释常常是扭曲的”。我们的任务,大约就是在脑袋里,左边放个小天使,右边放个小恶魔,让他们辩论、天人交战。

  “整体来说,不抑郁的人扭曲外界的事实来迎合自己,而抑郁的人看世界更准确一些。(P101)”现在,更准确不是最重要的,乐观才是最重要的!

  乐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美国的一个大型保险公司里,作者验证了他的“乐观和超级业务员”构想,帮这个保险公司夺回了龙头地位;通过分析诸多球队教练、队员被采访时所说的话,作者可以预测他们的成绩;甚至通过分析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演讲,可以成功预测谁能最终胜出……

  “成功的生活就像成功的企业一样,需要乐观和偶尔的悲观。(p103)”

  这本书读了以后,我时常有意识与自己争辩,反驳自己那些有悲观倾向的想法。不得不说,感觉还不错。

  2012-08-23

  麦子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读后感(十):《乐呵呵的悲观主义者》

  --------悲观使人清醒,乐观催人奋进。

  在看这本书之前,

  我以为我是一个悲观的人

  做完这本书的测验之后,

  没想到,我还真的是啊。

  考完了,终于有时间写下读书笔记了。哇咔咔

  mooc上选修了一门积极心理学

  课讲的没有意思

  (把平常讲成有趣是多么重要,不然乌合之众根本没兴趣看)

  (老师们不要怪我,我也是为我的行为合理化才这么说的)

  (唉,这就是人类,接受自己的浅陋就好)

  到后来视频观看都是挂机的,最后连期末考都没去考。

  只好自己找书看

  积极心理学是心灵鸡汤吗?

  怎么《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听起来那么像成功励志类的书?

  我一开始以为也是。

  看过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后,尤其对这类《XXX自己》的书避而远之。

  这本书还是译成《学会乐观》比较好,出版社为了好卖也不用搞这种噱头吧。

  (小伙子你还太年轻了,你以为我不知道跟风很俗吗?既然不能引领潮流,跟随潮流能多分一点羹来养家糊口不对吗?)

  但是看完《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对我很有启发。

  毕竟是作者是站在科研前线研究了25年的心理学家,满满的都是干货,和市面上那些东抄西凑的“编著书”完全不同。

  数学满分~(都是我努力的结果。)

  上课迟到。。。(怪我咯。。)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么你很有可能生活在悲观的阴影下。

  这样想都叫悲观?怎么可能

  自己去看书咯,自然脑洞大开。

  其实,乐观也可以是“习得性”的。

  悲观的预言常常是自我实现的。权衡,轻度的悲观是有用的,但是习惯性悲观会使更多的不顺利降临在我们头上。

  请看一下几名匿名读者的来信求助:

  A君:

  今天早上竟然睡到8点,唉唉,一放假就管不住自己,我的意志力真是薄弱~干脆还是玩游戏吧,下午再去图书馆写这篇书评吧。

  (明明最理性的做法是把握现在嘛。明明已经知道我之所以睡懒觉之后玩游戏是因为我要抚慰我的情绪,是不理性的,但还是无奈看着自己被中枪。

  听过了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啊。知识内化了才有用。)

  如果学会乐观:

  睡到8点就能说明你是个不求上进的人吗?你平时每天都只睡五六个钟头,现在放假了睡一天8个钟头的很过分吗?这是正常的睡眠时间啊。你看看你的宿友们,都已经睡了一个上午了,现在还不是活得好好的吗?你玩一会儿游戏怎么了?你要放松心情嘛,又不怪你。不玩游戏,小心变笨。

  你看你现在不是在写书评吗?你的三个宿友现在都在宿舍玩游戏啊。你是一个很吊的人诶。放假还笔耕不辍。

  (被你这样一说,还真的是诶,感觉自己萌萌哒。)

  君:

  呜呜呜~这几天搭了几次讪,都是无效号码,聊了几次天感觉对方很冷淡,都是我颜值不够,才吸引不了对方,学了泡学还是注定孤独终老。

  (自我价值感迅速降低,郁闷中)

  如果学会乐观:

  哥们,你知道我有多佩服你吗?百分之90的男人都是因为搭讪焦虑而不敢搭讪,你竟然能如此不要脸去搭讪,而且收到了那么多的号码。她们冷淡是因为这个复杂的社会四处约炮的流氓地痞那么多,她们觉得没有安全感,像你这样用心寻找真爱的单身狗真的不多了。只能说是她们运气不好咯。何况我记得你不是有几个成功约到的妹子吗?你因为不够满意妹子,居然不鸟人家。你能这样用高的标准去选妃,完完全全是买方市场啊,还不够有逼格吗?好好打扮打扮,成为PUA简直计日可待。

  C君:

  期末结束后,自己专业课的成绩平平,很一般。其他同学画的图,做的模都好漂亮。我可能真的不适合读建筑学。

  如果学会乐观:

  成绩不突出就能说明你不适合读建筑学,你在逼着排在你后面的同学去转专业吗?你不是觉得制图切板做模型的事情现在都是用机器来做的所以才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作业上吗。所以成绩一般不是因为你不厉害。所以你才在同学做作业时候在他们休息的时候,在学习其它的东西,在看书,这不是一种前进吗?说不定到后来你是对的。当同学们都白学了之后,你学到的会沉淀在生命的最深处。他们认真做作业的时候可以学到耐心细致沉稳,难道你不能通过其它的事情学到这些品质吗?等到下学期学设计的时候你就可以完全碾压他们了,哈哈哈~

  ———我是可爱的分割线————————————----------------------

  鉴于学会乐观之后不小心走火入魔变成中二病,相信各位看到上面的栗子也知道是多么容易走火入魔了吧

  所以书中作者还是提醒我们:“悲观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事情的真相。在生活的某些层面。乐观是不切实际的。在我们跌倒,失败的时候,用玫瑰色的镜片看事情会让我们好过些,但这并不能改变事实,有点时候我们要承认我们输了,转变我们努力的方向,而不是找理由紧抓着不放。”

  乐观需要和智慧搭配

  学会了乐观,就可以随时因需要而选择性地使用它,不必担心成为乐观地奴隶。

  作者倡导的乐观是弹性的。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讨论了为什么抑郁症变得频繁和平常

  提到两个趋势:

  自我意识的膨胀。(过高的自我期望带来失望)

  公共意识的消失(神祇宗教,国家,家庭这些观念的淡薄会让生命变得贫乏。人类需要生活在意义和希望中。)

  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学会怎么乐观,还是很重要的。

  因为我

  不想再自我拉扯,自我纠结

  悲观者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代价是,心里老是下着连绵阴雨

  判断的正确与否重要吗?

  我开心就好。

  开心着前进就好。

  —-----------摘录笔记———————————————————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

  积极心理学之父

  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

  原来那个“习得性无助”的实验推论是他得出的啊~

  现在的失败是暂时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把失败看成一种挑战,更努力去克服它。

  悲观的预言常常是自我实现的。权衡,轻度的悲观是有用的,但是习惯性悲观会使更多的不顺利降临在我们头上。

  人是可以选择他想要的思考模式。

  以前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观点:

  人类行为本质是受内在动机的“推”和外在事件的“拉”

  有以下几种的学派: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幼时隐藏的冲突驱使成年的行为。

  斯金纳---奖励强化形成行为

  生态学---基因决定固定的行为模式

  赫尔---人类行为是为了降低紧张和满足需求。

  现在心理学观点:人类具有自我导向,不是环境的傀儡。

  治疗忧郁症的两种疗法:心理分析和药物治疗,都有其缺陷。

  习得性乐观的主要技巧是在失败的情景中改变具有破坏性的想法。

  解释风格: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

  悲观的解释风格:

  厄运是“永远”“从不”

  好运是“努力”"暂时”

  乐观的解释风格恰恰相反。

  归因理论: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很大程度影响着成就的高低。

  改变悲观的解释风格:

  1.转移注意力:如用橡皮筋弹自己或安排一个时间再去想消极的想法。把它写下来。

  (在《自控力》中说到,“别想一只粉红色大象”,想法越抑制越反弹,觉得抑制悲观想法的逃避做法不是可取的)

  2反驳,与自己的消极想法争辩:

  2.1证据:反驳消极想法最有效多大方法就是去举证,证明这些想法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实际的。多数情况下,事实会站在你这边,因为对一件不好的事情的悲观反应往往是反应过度。

  习得性乐观是实事求是。

  (积极的自我暗示:每一天我都会越来越好,我一定可以的

  这样毫无根据的积极暗示真的有用吗?能作用于潜意识吗?真的要把潜意识的自己当成傻子吗?

  底线思维:假设最坏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去接受它。之后就可以坦然面对了。)

  2.2其它可能性

  通常一件事情的发生不会只有一个原因。搜寻一下所有可能的原因,把重点放在可改变的,特定的,非人格化的原因上。

  2.3暗示

  即使我的消极想法是对的,但这又能代表什么吗?

  难道我玩了一个下午的游戏,就能断定我不是一个勤奋的人吗?

  2.4用处:

  有时候,这些想法的后果比这些想法的真实更重要。

  这些想法是否具有破坏性?

  以为自己是个贪吃鬼,反而破坏节食计划。

  认为世界是不公平的,能帮你过好日子吗

  (但是,我们得去承认事实。只有承认之后,才能接受。如果不承认的话,即认为问题不存在,又怎么谈解决和改变呢?)

  记录自己的ABCDE。

  自我意识的膨胀和公共意识的消失:

  这是一个强调个人的时代,对个人的成功和幸福,失败与痛苦更加重视了。

  物质的大幅提高,让人们变得更加贪婪和不满足。

  过高的期望带来了失望。

  遗失的精神家园(神祇,国家,家庭):

  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他自己而活,那的确是一个很贫乏的生命。人类需要生活在意义和希望中。

  在以前,当我们遇到失败时,我们可以停下来,在这个精神城堡中休养。

  个人主义的抬头使人们自然而然认为失败大概就是我的错。

  既然没有别人的存在,当然好坏都是自己的事。

  由于神祇,国家,家庭都不在重要,因此个人的失败看起来就像是天大的灾难。在个人主义的社会里,时间随着个人的死亡而终止,因此个人的失败似乎就是永久的,而且这个失败得不到任何慰藉。如果我们有超越自我,高远的,宏大的信仰时,个人的失败就会显得微不足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