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张爱玲作品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张爱玲作品集读后感10篇

2017-12-12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张爱玲作品集读后感10篇

  《张爱玲作品集》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页数:5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作品集》读后感(一):因为懂得,所以孤独

  如果张爱玲活到现在,她应该是90岁的老太太了,我想,她平时应该不上网、不看电视、甚至不读报纸,当然也不会接受采访,她不会在意她的书拍成的影视上映的怎么样,更不会去在意她在华人圈引起一波又一波的热议。前几天,她一个人默默地过完自己生日。她的任何一点动静,都会成为第二天娱乐版的头版头条

  事实上,张爱玲离开前的那段时间,她确实是这样度过的:深入简出,有点古怪,有点低调。1995年那个秋天的午后,当房东推开她洛杉矶的一所公寓大门,才发现这个整天不爱出门的老太太已经去逝三天了,没有人知道她就是当时正在热播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作者,更没有人知道她就是影响了中国文坛大半个世纪的旷世才女张爱玲。

  她的生就像她的死,孤独,凄凉。

  我想最后的时候,她还会想起胡兰成吧?那个男人伴随她一生,再也摆脱不掉,他给了她痛苦,给了她背叛,甚至给了她一个汉奸的骂名,但当他需要钱给他的骈妇做掉孩子的时候,她还是毫不犹豫的给他钱,傻到没救。所有喜欢张爱玲的人都说,爱上胡兰成是张爱玲一辈子的污点,一个看透一切的人怎么会跟上这么一个人。她只说淡淡地说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无缘无故,有的人,遇见了,就是事故。张爱玲出自名门之后,但是却有说不出的苦楚。其家庭不和,母亲常年出走,游遍欧洲,张一个人在家受父亲和后母的双料压力。她生性敏感,多疑,偏执,还有继承母亲的孤傲,可能这也是所有天才的通病,所以你很难想象她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这样的家庭给她一生留下多么大的阴影。她没有一丝的安全感,还有着严重的恋父情节。直到后来她遇到了胡兰成,他像一根救命稻草,给了她虚幻的安全感,尽管他本身就是一个不安全的人,可就是这虚幻的安全感往往会要了一个女人的全部,她爱上了他,这样的女人一旦爱上一个人,就再也不会走出来了。

  张爱玲最后说,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孔百疮的。算是给自己近似病态的感情一个心理上的安慰。她的爱低到尘埃里,并没有开出一朵花来。

  她有三毛洞悉一切的才气,三毛却拥有她无法企及的幸福

  其实,张爱玲不是不明白,她曾经说,女人,从骨子里说,就是贱。当初看到这的时候,心里一跳,同是女人不用这么极端吧?后来接触到一些人,当你付出真心的时候,她说你死板;你轻浮的时候,她说你花心;你爱说话的时候,她说你不实在;你不爱说话的时候,她说你太老实……你做到一切,她又和别人在一起了,说你真是个好人,只是咱们两不合适。靠,比中国政府还难伺候,大爷不玩了。后来想一想,还是女人了解女人。

  很多年了,喜欢看鲁迅,看张爱玲,就是因为他们写的够狠,揭露起人的本性够体无完肤,像秋天的天地,空旷,一览无余。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像毒药,会慢慢上瘾的,她的每一部作品尽管基本上都是爱情,但是你看不到天长地久,看不到花前月下,都是赤裸裸的心机和目的,充满人性的斗争和对女人心理辛辣的剖析,你想不到原来爱情可以是这样,原来故事可以这样写,直到你经历了一些东西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真的那样。

  《红楼梦》里说:“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 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 又在万万人之下.”看到这一点,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写的明明就是张爱玲啊。

  张爱玲18岁的时候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她还说,她要穿着最时髦的衣服走上巴黎的时装台,她要红过林语堂。她太了解自己了,后来40年代文坛迎来了属于她的时代,她发展了自己的天才,却还是没有学会经营爱情,经营生活;她太洞悉世间百态了,却不想人走近自己的内心。她把一切看得太透,所以她一辈子孤独。

  此文献给一直喜欢的张爱玲

  《张爱玲作品集》读后感(二):《心经》写的可真吓人。

  初读《心经》是在大二的时候吗?那时候觉得小寒这个名字起的真好,她整个人就是神经质病态的阴测测的。当时觉得小寒和许峰仪真是没一点儿人心,那么着对小寒的母亲。如今读起来,觉得母亲才是更深不可测,旧式的女人受过无数的苦于委屈,然后养成不可撼动的隐忍能力,最后置身事外地默许着一切,任由一切悲剧发生。

  所以小寒最后竟然恶人先告状的质问母亲:“你早早的怎么不管我?”

  呵。

  这的确是关于恋父情结的小说。但是将这篇小说与《第二炉香》甚至《金锁记》连在一起看呢,将这篇小说最后与母亲的和解来重点突出的看呢?我怎么更觉得有一种潜意识里强烈的恋母情结——强烈的依赖着母亲。

  小寒对波兰和龚海立可真刻薄

  绫卿这样的女孩子也真让人意外。

  许峰仪...爱一个是一个吧。

  龚海立,克制过的,奢望过的,但注定是爱错了人的。

  女人爱错了人很可怕,比如爱上了父亲,爱上了同学的父亲,爱上了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

  男人爱错了人也很可怕,原本的活力阳光会霎时间变得消沉冷漠。

  《张爱玲作品集》读后感(三):看张

  看张

  和同龄人在一起时,偶尔会自我感觉良好的卖弄两句“最近读了谁谁谁。”之后再自我感觉良好的对作品和作者发表下看法,以此来满足我作为所谓的文艺少女的虚荣。然而对于张爱玲,我不敢。我甚至不敢用“读”这个字,提及张,也只得脸色苍白干巴巴地说“啊,我看过她的书。”

  这个女人我看不懂——若深若浅,含蓄泼辣,大俗大雅。

  我读的文集上有张的相片,旗袍,卷发,五官精致,嘴角氤着一丝狡黠。好看,但不是女孩子的那种好看,也不是女人的那种好看,就是张爱玲的好看。看到她,你会觉得“啊,没错,张爱玲就应该是这样。”

  最开始读了她的《金锁记》和《怨女》非常惊讶她能将两个相似的故事讲述出不同的感觉。七巧的泼和银娣的辣,拿捏的刚刚好。张绝对不是一个安静的叙述者,读她的字,就感觉像是听一个旧上海的女人,裹着旗袍立在弄堂里,翘着兰花指操着秀气的上海话和你唠家常。你想离开,可谁知却又舍不得,只好被她吊着,听她一字一字的从头讲完,嬉笑怒骂没有一点可以忽略。结束感叹之际,抬头,却发现她已经转身离开了,旗袍上似染着水墨,渐渐与背景融为一体

  读她的《倾城之恋》这算得上代表作。我向来认为自己不是花痴,可是却着了魔一样的爱死了也恨死了范柳原。张笔下讨喜的人物不多,范柳原是个例外,我明知他是花花公子且脾气古怪,却还是看着欢喜,欢喜之下认为他的俏皮话都带着几分真心。也感谢张在二人婚后就将故事定格,否则又怕是段泪了眼儿碎了心儿的伤心历史。

  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张爱玲对爱情是失望的。但她的失望绝不是普通女孩失恋后一味哭泣没有质感的失望。对于失望,她以孤傲的姿态淡淡地说着,略带一丝嘲讽和满不在乎。一切仿佛理所当然,她承受,但并没有认同之心,我看到她的叛逆,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美丽颜色。她讲别人的故事,某种程度上也是说自己,也许也会心痛,贵在她能款款地全身而退。

  有人不喜欢张,人不遭妒是庸才,更何况她是个天才。我也不能说是喜欢她,比如说我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实在是不能赞同她的爱情观,但我着实为她着了迷,轻易地就能被故事里女人的“吃吃的笑”撩拨到。如果能够穿越回她的时代,我希望可以与她喝杯清茶,看看她望向窗外的眼睛,究竟是怎样的颜色。

  《张爱玲作品集》读后感(四):感受张爱玲

  女人是最适合作散文这类性灵文字的,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致敏感,对自然界悲怆与美丽的发现,较之男性,更有一份独到的感性认识与率真的表达;然而身为女人,在文章字里行间不免显露出女人特有的唠叨、卖弄、顾影自怜,便成了“小家派”。于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便很少有女作家的一席之地。 然而张爱铃是另类的,有大家风范的,有女性气质的,她对于颜色、声音、气味的敏感与善于捕捉令人惊讶,表达的生动又让人称奇。她的文章往往带有自传性质,那个人世中的“我”在特定氛围中沉浮上下,却丝毫不张扬。她的散文沉静、老练、而又不失凝重,真正显出了汉字的魅力所在。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她对于生命态度无疑是悲观主义的。一如她小说中的荒芜、伤痕、漂泊。她所反映的人的孤独无依,浸透于文字之中。然而对人性冷漠自私的洞察与剖析,也丝毫不留情 “时代的列车轰轰地开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满天的灯光中也会惊心动魄。……谁都想我们一样,然而我们都是孤独的”(《烬余录》) 张爱玲对于生命的悲观并没有式她的文章步入单调、绝望的死胡同。她常以独特的眼光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乐趣。一些平淡琐碎的人物场景,在她的笔下,却也使人备感亲切。有些人读张爱玲的散文,变得婆婆妈妈的了。其实,张爱玲的喜悦,则是有着虚无的世界观作着无底之底,这喜悦是有挣扎和痛楚作原由的。而她的聪明就在于她可及时地打捞自己,不使自己沉沦下去。 我想,用黎眉在《临水照花》中的一段话给张爱玲文字的阅读作一个注脚是合适的:倒上一杯冰水握在手中,凉意是袭人的,就象张爱玲那冷冷的话语,在烦热中,冰一冰人们的头脑,热度会不会下来,就看你的懂与不懂了。

  《张爱玲作品集》读后感(五):出名要趁早呀

  “呀”这个语气词从女生的嘴里说出来,多少是有些调皮或者撒娇的成分在的。——题记

  最近看一些文章,说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不知误导了多少人。我从来不认为一个带“呀”的话,会和成功学有太大关系。这个语气词从女生的嘴里说出来,多少是有些调皮甚至撒娇的成分在的。可我想说的是,之所以误导,大抵是有些断章取义的。

  这句话原是出自《传奇》时,张爱玲写在前面的话“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张爱玲作品集》读后感(六):只是感慨创世纪

  在一个怪异的梦中醒来后,恍然觉得窗外一切不真切,顺手翻开张的创世纪,在迷糊与清醒间开始闲看。

  目前要把这些人物理顺开来:有主角潆珠,20左右貌美的女孩子,在一家犹太人开的商铺里做事;有那个要勾搭她的毛耀球,开了一间卖灯泡的商店;然后就是潆珠的父亲全十少爷与全十少奶奶-自然是她的母亲;还有个重点,潆珠的祖父与祖母-戚文靖公的二女儿紫薇。

  我一开始以为这是个关于爱情的故事,翻到后来却惊讶张为何用大幅笔墨来描述潆珠的祖母-紫薇的生活,看到一半我想起张自己显赫的身世,她那个赫赫有名的曾外祖父李鸿章,在晚清的政治与外交史上大有作为的他,那个有争议兼具褒贬不一的他,便开始疑惑这个故事与李的联系,果真在百度搜索来这样的介绍:

  “《创世纪》里的祖母紫薇其实是张爱玲的姨奶奶,是李鸿章的二女儿,张爱玲祖母的妹妹。她的孙女与耀球恋爱,大概没有发展下去,预备怎样,当时都还不知道……自己也知道不行,也腰斩了。连张爱玲自己都说“腰斩”,可见《创世纪》其实是一篇没有完成的作品,或者应该说是没按照张的意图进行。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要年长她的祖母很多岁,而且是续弦,在小说里也提到,说紫薇看见留小胡子的姐夫之类的话。这个姐夫便是张佩纶。而紫薇的丈夫比自己要小5岁,所以不是自传。创世纪,无非就是手造的世界,就是指紫薇在她自己的天地里想要创世纪,改朝换代,他们仍旧生活在前朝的旧梦里。

  张爱玲的生活圈子其实不大,他的很多作品都取材于她的亲戚。其实张爱玲的小说要表达的东西都是相通的,所有的小说要说都表达同一种中心思想也未尝不可,只是不同的小说通过不同的内容表达思想的不同部分。但是都是一个方向的。”

  而我其实深刻感触的,是这样的一些描述(摘自小说):

  说潆珠,“只是寒酸”

  说毛耀球第一次约潆珠看电影,潆珠只觉得“他站在她跟前,就像他这个人是透明的,她笔直地看通了他,一望无际,几千里地没有人烟--她眼睛里有这样的一种荒源的神气。”

  “爱是热,被爱是光。”

  到毛耀球同居并怀上他孩子的舞女找上门来,潆珠才彻底觉得“一切的错都在自己这一边,一切的理都在人家那边。”

  她于他未完的故事告一段落,如张说的“腰折”。我是觉得她未必真动情,也只是调皮地打闹,后来觉得毛耀球真正的动起手脚来,也惊愕地打他一巴掌跑掉。如果两人还有续集的可能,那也是因为“寒酸”,因为穷,她也还是需要到他的地方取回落在那里的雨衣,因为穷,而又没有别的其它的可能的男子,我觉得也许会有在一起的可能,顶多是她发展成悲切的不幸福的妇人,如张描述的其它已婚的妇人,顺从、不满又无可奈何。

  那么张接下来描述的匡老太太,紫薇,确实是那样生动。她一开始写她的寿筵,子孙们来磕头拜寿,晚辈们对这一礼节很认真,而她与匡老先生,“夫妇俩断不肯站在一起,省掉人家一个头,一定要人家磕足两个。这仿佛是他们对于这世界的一种报复。”

  接着是大幅笔墨从她的少女时代开始。她的父亲,自然按照推理,李鸿章先生与她的岁月。其实我对于张述说的八国联军在前(因此他们逃走),到她父亲的马关议和在后是觉得不符合逻辑的。八国联军是1900年(庚子年)间的事情,而李的马关议和,分明起因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而1895年,李亲赴日本马关议和。只是这个时间顺序让我疑惑,觉得因为是小说,倒也没必要过分纠结比对。

  而其实,从她的辉煌的少女时代,到嫁作人妻,到慢慢老去。她是有理由感叹。那么美丽的一个妇人,一家人吃她的,用她的,她去支撑着这个落败的大家。“顺其自然”也可能是个不错的生活选择,毕竟她也是有能力与背景去支撑那个家,虽是一年年的败落,可终究,子孙满堂,面子上的事也还体面,也许她就满足了。

  她写这故事是在1945年3月,随后的5个月,1945年8月15号,日本政府宣布投降,8年的抗日战争结束。

  我是觉得一个人有多大的辉煌就会有多大的哀伤的。谁谁说过瞬间点燃的烟花是那么美丽,而转瞬即逝。可是辉煌或哀伤也终究不会持续一生一世。再大的哀伤与再久的哀伤,也会在某日醒来的瞬间释怀,吃久熬的粥并打麻将,延续平日的习惯和爱好,这样一日又一日,也算生活。

  人生就在这一日于一日的复加中堆积起来。。。

  《张爱玲作品集》读后感(七):女人

  以前我就不爱看言情小说,就如我拒绝偶像剧一样,那种小情小爱不值得拿来讲。

  但见了张爱玲,就立刻跪下了,原来我不爱看是因为没见过好的,没见过极致的。高中政治课上一边看一边拍大腿,老师走到我跟前我都不知道。

  这女人怎么能看得那么透彻呢?手术刀般地剖开男人女人家族社会,别人说她跑不出这么个小家子气的圈子,但跑不出怎么了?能在这么个小圈儿里写个登峰造极不也是本事?

  之前看马男波杰克的时候,一中东影子写手把人分两类,一个是永远生活在阳光下Zelda,另一个是内心永远浮着块阴霾的Zoe。只有同为一种人才能互相理解,张爱玲是个Zoe,我大概也是。读着读着就觉得自己没说出来的话全叫她给说出来了,一点情面不留地剥出来。这女人怎么就能这么铁石心肠呢?怎么能心里就满是沙漠呢?谁都不信谁都不靠,而又留了一小片绿洲,也算是相信男人女人之间在某个特定的情况下会有爱。

  我对她所表达的爱情观始终深信不疑,结婚恋爱都是为了什么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