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24 20: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精选10篇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由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页数:2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一):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用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月亮和六便士》,简单谈一谈个人体会。

  1、 《月亮和六便士》与高更

  因为知道此书是以十九世纪末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所以就格外留意了高更这个人,在网上看了高更的一些绘画作品,也看到一篇相关的文章(http://www.ndcnc.gov.cn/datalib/Opus/2010/2010_02/opus.2009-08-10.3105788621/),说实话,看后对高更有些失望,也影响了我对《月亮与六便士》的观感。

  我觉得,毛姆以高更为原型是一个失误,实际上,但凡真正淡漠名利并决心隐退的高士,最后就不可能再作为公众人物进入我们普通人的视野,而高更显然并不是这样的人,有这个原型在,无形中也削弱了艺术感染力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度,也因此,(我猜想)作为同类题材,毛姆后期的《刀锋》就选择了一个最终从人们视野中消失的小人物(《刀锋》,),我觉得是对的。

  2、 《月亮和六便士》与《刀锋》

  《月亮和六便士》发表于1919年,《刀锋》发表于1944年,两者相差25年,是同一题材,也都是毛姆的作品。两本书有几点是相同的,都是探讨人在精神世界的终极追求主人公背后都有一个不理解不认同不配合的女性(对其他人物保持中立的作者在此却倾向鲜明)。两本书的主人公一致是超然于物外(更不用说名利),也因此两个主人公都曾经物质上有惊人一致的潦倒(这种潦倒毋宁说是其主动的选择)。而在写法上,毛姆在两本书里都是以第一人称,在小说的最后,也都安排了一场对主人翁妻子或未婚妻的回访,同样也都在回访中不忘对两个女人的讽刺,来一个回马枪,戳穿她们身上的作者所认为的世俗与虚伪,也同样,两本书都对传统宗教表现出不屑。

  但两本书的不同也有很多。拉里虽然也是特立独行,但仍然受人欢迎,能够在世俗社会中穿行,拉里最后的选择,我理解是以入世的方式出世(在人群中消失,是大隐隐于市?),而思特里克兰德则基本上是出世的,他从辞职离家,到伦敦的幽居,到最后在塔希提岛离群索居,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而拉里,他表面上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但实际上已完全不同。对拉里,我似乎是可以触摸的,但对思特里克兰德,可能是对绘画艺术的陌生感觉他很遥远

  3、 关于绘画与艺术

  有一种说法,世俗,艺术与信仰,是人生的三种层次,这里,欲望和名利,是芸芸众生的信仰,艺术中的美和陶醉,是艺术者个人的信仰,上帝或安拉是有神论者的信仰,涅槃,是出家人的信仰。《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画家,绘画是他的语言,是他的信仰,是他的精神追求,也是他自我救牍的手段。我生活中遇到过以绘画为信仰的人,从浅显的接触看,我理解他们的内心孤独的,但也是丰富的,孤独是离群索居的孤独(这种孤独也可能只是我们认为而当事人却不以为然的),是在精神追求路途中跋涉的孤独,而丰富却是看到方向甚至体会到自己所向往的那种常人所无法体会到的美好幸福的丰富,所以真应了庄子那句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与此同时,按我们世俗的理解,这些人无疑也基本上都是自私的,比一般人更自私(自私这个词的确比较暧昧,当我们指责别人自私的时候,自己心里其实也常常经不住拷问),甚至在性的观念上,这些人也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宽容和开放(开放在这里是中性词,请不要带上性开放和性解放这样的有历史语境的色彩去理解)。但同时,我觉得这些人也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是人性的自由,是内心的自由,是真我的自由。但可惜我对艺术知之甚少,一直不得其门而入,更无法领会其中的精妙。

  4、 关于婚姻

  两本书中,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和伊莎贝尔,我理解毛姆是把她们作为世俗婚姻的代表来看的,这种世俗意义上的婚姻,在小说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和拉里看来,无疑都是否定和回避的,对作者毛姆而言,我觉得他也是不认同的。婚姻,配偶,妻子。。。这些在“社会”的名词涵意和话语体系中是重要的,但在思特里克兰德和拉里看来则不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特里克兰德和拉里的选择同出家人是相通的。有意思的是,他们并没有彻底否认女性(甚至后代),拉里虽然基本是已经超越了性的需求,但中间也差点跟索菲结了婚(当然不是跟伊萨贝尔),而思特里克兰德离家后,中间不但与好朋友的妻子同居,后来在塔希提岛更是与当地土著的毛利族姑娘爱塔。

  无论思特里克兰德还是拉里,他们选择异性,一个是性的需要(这个可参考渡边淳一的《男人东西》,但拉里可能有些例外),一个就是“不束缚”,否则他们会立刻选择离开(比如思特里克兰德离开勃朗什),就像他们选择离开束缚他们的世俗规则,像爱塔这样的女性,也许有,但可能只可在过去的文明中寻找(爱塔所在的塔希提岛以及那里的民风,无疑是跟现代生活有遥远的距离),或者,爱塔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想象。

  一个朋友曾总结说,西方历史上大部分哲学家,最后都选择了单身,这种不约而同的选择,应该不是偶然的。婚姻(有人说是私有制的产物),我认为是应人类群居的需要而生,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取向的,本质上,婚姻和自由是冲突的(有人将自由分为财务自由、时间自由、精神自由,我认为他是不懂自由),选择婚姻,也就意味着交出自由,此后,对自由,你需要的越多,付出的世俗成本就越高。小的追求,需要小的自由,大的追求,需要大的自由,而更高的追求也意味着更多内心的自由,外在的自由易得,而内心自由的成本更高,更奢侈,更不易得。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你可以降低自己的期望,你也许可以选择向社会妥协,在婚姻的不自由和内心的自由中寻找一个平衡,实际上,许多人可能就是这么过的,只是他自己没有觉察罢了。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二):做自我,没有虚荣,没有伪善,没有逗比也没有高冷

  斯特里克兰德本是一个老老实实在金融业工作的小白领,过着朝九晚五的工作,他对艺术没有兴趣,以至于他老婆经常组织的艺术会他一般不会参加,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突然在生活中很平常的一天,不带任何预兆地抛下妻子和儿女,仅留下一张写着“我要离开”的纸条,身上带着100多英镑就只身离开,过上了艰苦的日子——为了画画。他跟妻子没有任何吵架,他的工作也没有出任何问题,一切都显得过于突然,仿佛一个男人一时兴起穿上了女人的裙子一样

  但是其实他并不爱他的妻子儿女,以至于作者多次问道他对他的旧家庭是否有一丝眷念之时,他也从不掩饰从不犹豫地说:不,一点都不。我们很多人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伪善,一种屈从,被一种叫做良心的东西所绑架,然后理所当然地也想把别人一起绑架进来,当有人不太合群的时候,我们便要斥责他,便要排挤他,尽管我们知道他说的并不无道理,但是我们仍旧要带着伪善的面具反对他,一方面嫉妒,一方面是自我保护。这一点可以从另外一个情节得以体现。斯特里克兰德被自己的情欲有机可趁,“拐走”了施略特夫的妻子(实际上是她自己要死心塌地地追随斯特里克兰德的)后,他终究不能给与她想要的生活——因为绑架他的是对于美的追求。施略特夫的妻子在痛苦中自杀,斯特里克兰德无意中把一个原本看上去美好的家庭弄得家破人亡(实际上并不美好,因为施略特夫的妻子从来都没有爱过施略特夫,她只是害了一切女人所会犯的毛病——错把男人的温柔当做是爱 而已)。作者得知此事之后,怒火中烧,一心找斯特里克兰德争辩,一副好像无论如何也要他认错的样子,但是他仍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认为这只是因为她过于傻,是因为她没有自我罢了。作者更加怒气冲冲,这时候斯特里克兰德问了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她的死真的对你影响那么大吗?

  是啊,真是如此,我们由于习惯、由于社会的束缚,经常不自觉地给自己带上了好多的高帽,虚荣,伪善等等,我们看起来那么完美,我们对社会的贫困表示同情,对社会的不公表示愤慨,对父母的老去表示悲伤,对他人的快乐表示祝福,对广大的河山表示赞叹。我们太懂的如何装扮自己了,我们会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逗比,以不断自黑的形式让别人无机可趁:我都这么差了,你还能鄙视我什么。我们有时也会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冷的形象:对于你们的讨论,我不是不懂,我只是不屑于参与这么低级的讨论而已。可能我们并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事情,还需要做好自己就够了。斯特里克兰德最终沦落到一个小岛上,他终于追到了自己心中的美,尽管他双目失明,仍然创造了自己人生的世外桃源,所以说,真正的美存在于心中,并不在于眼中。

  做自己,敢想,敢说,敢做。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三):抉择成就伟大

  斯特里克兰德抛弃了自己舒适的安静平淡生活,抛弃了自己的家庭,毅然决然的选择过一种贫苦的孤独的生活。对于旁人的看法、对于亲情的依恋毫无反应,彻底的与前面的生活和世界断绝联系,开始追求自己心中的艺术梦想

  为了艺术,但也不是怀有功利的那种追寻。自己的画作值不值钱、能不能卖对于他来说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把自己的内心的东西刻画出来,表现出来。结果证明他做到了,成为了伟大的艺术家。

  他说幸运的,遇到了不错朋友——尽管他自己可能不这样认为,给予他很多的帮助,甚至和他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周围人的不理解是正常的,但他对此也完全无所谓。

  人生的抉择,是最大的一种冒险行动。勇于挑战的,敢于随心而动的是值得尊敬的。看到的可能多是成功之后的抉择者,但是那些没有成就伟大成绩的也值得佩服。在十字路口能不能把握自己的方向,抛开自己的羁绊,是很多人很难做到服从自己内心的。当然,伟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有自己的天赋异常为基础,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之后才做出这样的决定的。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四):我只要一便士

  不得不说,我是因为喜欢这个书名才去看这本书的,但是让我很惊喜。

  最棒的书是哪种?不是文采斐然的,也不是情节多么多么悬疑梦幻的,而是能引起你巨大共鸣的。不错,它给我的共鸣太大了。斯特里克兰德这个角色,真如作者所说,太伟大了。而常人在评价一些天才是多么多么孤独的时候,殊不知他们其实比任何人都活得健全。就像尼采说上帝死了一样,上帝反诘道:尼采才死了呢。上帝其实一直都在。

  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常规生活的挑战,无疑是唯心主义。前几天查资料的时候又碰上了关于弗洛伊德的学说。怎样让自己活得适合?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遵循着潜意识的指引。有个老头子在七十多岁的时候的一个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成为了钢琴家,多么无端,多么滑稽。而他却记起他十七岁的时候也常常做这个梦,这才恍然大悟,他当时其实很渴望成为钢琴家的。很可惜,他的潜意识在这么多次的暗示下,还是被无情遏制了。斯特里克兰德肯定也时常做着画家梦,只不过年轻的时候也不是太在意。因为年轻,所以选择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最明显的就是爱情。而时到中年,他幡然醒悟,他再也不想过这种表面上风光而实际无比刻板的生活。然后或许他和阿伯拉罕(放弃了无量的前途与优裕的生活,而且海船上当了个破医生)一样,也在半小时内就决定了接下去的生活大逆转,而此后至死都不后悔。这或许也不得不值得我们注意,要多多重视自己的梦,不要小看了弗洛伊德的释梦学说。

  还有,我想说的,戴尔克•施特略夫真是个可怜虫。为了一个或许压根就没有爱过他的女人,为了一份他让它变得无比卑微的爱情。就像布吕诺船长说的:一个人要是坠入情网,就可能对世界上一切事物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了。那时候他就会像古代锁在木船里摇浆的奴隶一样,身心都不是自己所有了。果然,"世上的情缘都是魔杖"。

  另外,作者这样的一种写作方式和写作视角,竟让它变得更加真实,而不再是一部小说。当然,小说本来也就是脱胎于现实生活中,不得不感叹作者把握细节生活的敏锐眼光与细腻心思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很想做个作家。当然,斯特里克兰德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五):我发誓,我会再读一遍

  我要去买精装版,再读一次。

  此书豆瓣机器人给我推荐过几次了,经常出现在“你可能感兴趣”栏里。那天在图书馆书架上邂逅,知道邂逅一本好书后的心情吗?爱不释手心潮澎湃。但要回家了,书必须归还,不得不飞快的浏览,到最后几节都没能精度,纠结万分~好了言归正传,月亮和、六便士,毛姆从头到尾没有提及。我至今不知道为何以此为题,不过丝毫不影响我对毛姆五体投地的崇拜。

  这是一本小说吗?是吗?我一边读一边不止一次的停下来,抬起头问自己,毛姆,就是说故事的能手,我已经无法辨认这些故事是真实还是虚构,作者的遭遇实在太真实,他很有头脑,不世俗但精通人情世故,思维敏捷言语犀利,连幽默也辛辣刻毒的,似男版亦舒风,但胜过亦舒的文章结构。

  来聊聊内容,故事是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活为基础虚构出一个主人公,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按作者对他的评价,一个既伟大,有渺小,对爱情和家庭事业不屑,不在乎他人眼光特立独行的中年男子,他跟作者有过的交集,让作者一步步靠近这个让人无法理解,让大家鄙视的家伙,他身上散发出了一种艺术的魅力,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艺术成就必须是一位天才艺术家硬心肠的摆脱社会——尤其是女人——强加于他的束缚的充足理由。

  刚开始这位艺术家扮演着一个平凡的家庭里的丈夫,工薪阶层,有车有房,有妻有儿女,作者说: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流过绿绒绒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知道最后泻入烟波浩翰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语,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也去这是我的一种怪想法(就是在那些日子这种想法也常在我心中作祟)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渡过一生好像欠缺了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他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事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非常贴切我们的心境,也是在这种境况下作者的笔尖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转折性突发的故事中,不极端,很中立,很情真意切的话,故事中馋插着哲理,生活的、感情的、金钱的、幸福的······大家喜欢可以去借或者买来精度~最后,感谢豆瓣机器人~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六):为勇气鼓掌

  至今木有搞明白标题与小说内容有什么关系,求指教。

  介绍中提到本书的情节是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活为基础的,但是因为对高更不甚了解,故略过。

  本书以第一人称开头,按照“我”对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认知顺序行文,逻辑清晰。需要注明的是开头可读性不强,但坚持读下去就会渐入佳境。

  印象深刻的是本书的配角施特略夫。

  作者毛姆这样描述施特略夫:他心里有罗密欧的热情,却生就一副托比·培尔契爵士的形体。他的秉性仁慈、慷慨,却不断闹出笑话来;他对美的东西从心眼里喜爱,但自己却只能创造出平庸的东西;他的感情非常细腻,但举止却很粗俗。他在处理别人的事务时很有手腕,但自己的事却弄得一团糟。大自然在创造这个人的时候,在他身上揉捏了这么多相互矛盾的特点,叫他面对着令他迷惑不解的冷酷人生,这是一个多么残忍的玩笑啊。

  对于作家来说,人的外表和灵魂的确并非统一,自身的特点也并非统一,明白矛盾的魅力便能塑造出个性鲜明的角色。

  施特略夫是绝对的好人,极其善良,即使别人对他态度恶劣也愿意倾尽全力帮助别人,即使老婆变心也愿意将房子和钱让给老婆并守护着她。但是,但是这样的人并不招人喜欢,他的付出会被人当做理所应当,他的善意别人会觉得他应该这样做,这无疑是吃力不讨好的。太过没有尊严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不卑不亢的人更得人赞许。但是,但是这样的人让人同情,他对别人太好,以至于有些良心的人心里会记着他的好,无论怎样不赞同他的话,也会伸一双援助之手。也许这就是善良不会真的吃亏吧。

  主角思特里克兰德更是性格特点极其鲜明。没有遭遇任何婚变或打击,不是因为爱上某个女人或结识某个智者,他突然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及家人,在中年的时候踏上绘画的旅程,这本身就是一件让常人不解的事情。或许,艺术家在成名以后,此前所有不被人理解的作为都变成了他自身的魅力和天才之处,无法模仿与仿造的杰作。但是,在他们未被赏识前,需要顶住莫大的压力与质疑,这种明珠蒙尘是痛苦的,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坚持着天才梦想的艺术家最终并没有得到认可,他们在人眼里只是个奇怪的人。

  或许,就因为这样想,我们只是凡人。

  梦想是值得人不懈追求的,但是随着年龄增加,随着已经有的成就增多,反而更难以放弃现在的所有而追求新的目标,难以重新学习,难以重头再来。所以无论什么人,能够尝试新的生活无疑是勇敢的。

  但是,仅为自己的梦想而改变生活确实不负责任,思特里克兰德的心中就不将女人当一回事,他觉得她们是累赘,自己有情欲的时候也是累赘。这样放弃自己的妻子与孩子难道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吗?

  他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你可以认为他这样做不对,你可以否定他的一切,但是他完全不会被你的认知和思想所影响分毫,或是心情变糟。这让周围人的自尊心严重受损,觉得他不可理喻,不知道如此“无视”是因为什么,这样对艺术绝无二心的追求却让人动容。

  无须说一个动不动就陷入生计之困的艺术家是何下场,只为他的勇气鼓掌。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七):活着的意义

  这要算是毛姆最满意的一本小说了,以一个理想主义的构想完美收尾,最后还不忘对这世俗讽刺一番,他在文学的世界里战胜了世俗法则。

  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要追寻什么意义?果真有一副美妙而心之向往的生命蓝图,个体要如何抉择?为什么很多人总是生活在别处?如故事主人公李斯特克兰德一样,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表面平静,心底深处却一片波涛汹涌?这是生命的常态吗?还是只是部分人的烦恼?能否挣破生命之网?而挣破这张生命之网又需要人具有何种品德?人生的美德应该是什么样子?是为自己还是为你所活着的团体?人可不可以有他自己的生命?这能不能成为一种正当的新伦理新道德,而不是被一般人斥责为糟蹋自己的愚蠢行径?

  所有的问题,毛姆都在这本小说里给出了他的答案,乐观的答案。他写的是英雄,小说结尾,主人公李斯特克兰德绽放出了个体生命的彩色烟火。他原只是一个普通而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是什么促成了这位普通人生命的质变呢?毛姆写的很明白,是意志与行动。意志即听从个体最真实最本我最原始最自在的诉求、欲望,就像毛姆写的:“他(李斯特克兰德)身上散发着一种原始性。”行动即在坚强意志的指引下做自己的主人,哪怕长途跋涉,哪怕对抗世俗法则,哪怕被世俗唾弃,哪怕孤独终老。

  强烈到让李斯特克兰德无法自已的欲望就是过“美”的生活,画画是通向这美的生活的桥,在李斯特克兰德看来这是对于他的唯一的桥,从脱离于那种乏味单调虚伪及没有自我的生活来说,他的唯一可救赎的桥是画画。李斯特克兰德绘画上的成功就是他把这生命意志溶进了画里,技巧是次要的,他要的是他想要的世界,不是其他人要的,不是画商要的,是他,承载着满满的创作欲、被其生命意志驱使着的李斯特克兰德,最终在行动的树干上开出了属于个体生命的缠烂花朵。

  对于个体的救赎来说,毛姆的文学创作也是座桥,他的桥。我们甚至能想到更多更多的人,更多更多的桥,他们在桥上努力,或是他们已经穿越了桥,实现了个体生命的圆满。

  这座桥是什么?或者说如何才能看到这座桥?这座桥如何产生?

  我的解释是:

  这些桥是对个体生命悲剧的显现。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八):豆瓣的字体太小了间距太窄了好拥挤感啊

  我其实不是个看书很用心的人 我很少重新去看一本书

  除了教科书 就是《百年孤独》看了三遍 《黄金时代》和小波书的两本杂文集看了两遍 然后现在又把《月亮与六便士》看了两遍

  其实这本书首次看的时候我并没有给它打高分 只是觉得还行而已 但是前阵子它又在爱情世界里风靡了一会儿 刚巧我又在思考自由与皈依的问题 就重新又拿来读了

  第二次读忽然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那些场景描写实在太入木三分了 人物的刻画、环境的营造、作者的心理 都能够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主人公的一生简直就是一场高潮啊 第一次看的时候怎么就没发现这么神妙呢?到底是有多么不认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后面塔希提的部分 太美了 使人不得不心生向往 对这样一个地方 这样一种生活

  我时常觉得生活是无休无止的重复 究竟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一点也不能够清楚 于是我又安慰自己说人生就是为了去找寻这样一个存在于世的目的吧 所以要为此不断努力 可能会不断做出错误的选择 但那都会成为我的人生 每一个选择要三思要坚持错了也要自己负起责任 这样的人生至少是很认真的 有投入感——这是我理解的存在主义 我把它作为我的信仰

  但是很多时候还是会觉得迷茫 那么努力地去生活了 我究竟收获了什么?是的 我有着许多人羡慕的生活 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幸运儿 应当知足 但为什么我还是总想要世界末日来临让一切一了百了呢?后来研究起占星 在星盘里看着自己和他人不知由谁人既定下的生命信息 跟自己说不足的性格尽量去避免 优点让它好好发挥 其实也只是想要通过一种捷径去了解自己和他人去掌握生命的玄机 但生命是不可能存在捷径的 即便如此 还是忍不住将此作为一种精神依托的方式 宿命就是那么一种奇怪的东西 它可以为一切找不到理由的东西找到理由 于是一切磨难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接受下来 心态好了许多

  这二者结合起来应该能够给我带来很多启示了才对 可我还是无力 还是在挣扎 为什么生活里那么多身不由己那么多无能为力 我想要自由想要勇气 但是我不能摆脱社会常理和家庭责任 我明明那么软弱那么无能又自尊心超强死要面子活受罪 有没有可能有一天真的碰上一个契机让我参悟一切为自己的心找到一个栖息之地 哪怕那样的生活是辛苦的不为世人所道的 但能令我甘之如饴

  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那个幸运 极致的生活就像美满的爱情一样永远只是一个传说 我们还是只能这样得过且过下去 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 努力去过 然后失败时对自己说:这就是命啊!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九):追寻心中的明月

  月亮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则是一种最最平淡的生活,人人都在为了六便士整日的奔波劳碌,有谁还记得抬头看看那轮高空中明净的月亮?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是在一个小说里,男孩送给女孩这本书,问她,“月亮已经走了,这六便士你还要吗?"。若是我,我会坚定地拒绝他,转身继续去追寻我心中的那轮月亮,即使它遥不可及。就如海子所说的那样,"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遥马亡。”

  有谁会有这样的勇气,在四十岁时,突然抛弃自己的一切:金钱、地位、妻子、孩子,背上简单的行囊,独身一人来到巴黎,只为追寻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斯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一个人,平日里,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留着红色大胡子的证券经纪人,有高收入和外人看来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留下一张同样普通的便条,自此离开家,开始去追寻自己的绘画梦。当我读着这些经过时,我的想法是这个男人未免太无情了,即使是追寻梦想,可需要抛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直到我看到“我”代表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去巴黎找他,两人的谈话,我的看法改变了。

  “当然了,也许会发生奇迹,你也许会成为一个大画家。但你必须承认,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假如到头来你不得不承认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你就后悔莫及了。”

  “我必须画画。”他又重复了一句。

  “假如你最多只能成为一个三流画家,你是不是还认为值得把一切都抛弃掉呢?不管怎么说,其他各行各业,假如你才不出众,并没有多大关系,只要还能过得去,你就能够舒舒服服过日子,但是当一个艺术家完全是另一码事。”

  “你他妈的真是个傻瓜!”他说。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说,除非我这样把最明显的道理说出来是在干傻事。”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他语音里流露的热情感动了“我”,一股猛烈的力量在他身体里奋力挣扎,这种力量压倒一切,甚至违拗着他自己的意志。

  从这里,我开始明白斯特里克兰德了,当一个人被梦想击中,他必奋不顾身地将自己陷入其中,即使这条路注定孤独,充满艰难险阻,可是他就是有这样的勇气,可以抛弃一切去追寻。

  布吕克船长说:“使斯特里克兰德着了迷的是一种创作欲,他热切地想创作出美来。这种激情叫他一刻也不能宁静,逼着他东奔西走。他好像是一个众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盘踞在他心头的魔鬼对他毫无怜悯之情。世界上有些人渴望或寻真理,他们的要求非常强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叫他们把生活的基础完全打翻,也在所不惜。斯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一个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是一个怪脾气的人,他对所有的一切嗤之以鼻,加以蔑视,可他却幸运地在塔希提找到了自己精神的乐园,他崇尚这里的自然、原始,并且有了一个真正爱他而不为了任何理由去爱他的女人。斯特里克兰德用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光完成了代表自己最高思想的能够令世人震撼的作品,然后,毫不吝惜的,毁了它。对他来说,表达出来过,就够了。

  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开始喜欢像斯特里克兰德这种不顾世俗追寻自己梦想的怪人,我也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那样“想守在悬崖边,把一个个小孩子从悬崖边抱走,警告他们不准靠近”的奇怪念头,他们不是想“我要为大众服务”,或是“我要去追寻梦想”,他们就是莫名的被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意识给支配着,他们讨厌世俗,只要追寻自己的内心。我知道我无法成为那样的人,所以,也只能在他们的意识里艳羡一下罢了。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十):苦月亮

  去年四月的时候,我没有被正在实习的公司录用,一时也找不到好的工作。有一次在福州路古籍书店三楼闲逛,正巧看到毛姆的小说在打折,于是很高兴地掏了四块钱出来买下这本书。在学校没课的日子里,我一边等待面试的消息,一边靠看各种书打发时间,其实心里也很焦躁不安。

  后来我花了三个上午的时间读完整个故事,合上书的那一刻,因为斯特里克兰德,我只觉得眼眶发热。流泪的原因有很多种:他悲伤的结局;他对于绘画的那种令人难以置信或者是害怕的狂热和坚持;什么是生活的自由;还有被无数人说烂说贱的理想一词。我都不好意思再开口提“理想”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是属于斯特里克兰德这类人,他们真正是为了理想在吃苦。穿破衣烂衫;住不像样的地方;仅靠面包和牛奶(还不定期)果腹;没钱买画具就去做体力活,等一有钱就又跑去画画。

  而从没为理想做过什么的我又怎么可以轻易就开口?理想不是爱好,愿望,也不是一种逃离无聊现实的浪漫幻想。我觉得它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冲动,甚至就像斯特里克兰德说的那样不能自己“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另外,有关理想还有一个残酷事实:“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并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我们的行动往往会受身处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不在乎他人的看法,脱离家庭斩断一切阻挡自己步伐的荆棘。在找不到工作的日子里,我每天都要忍受妈妈的念叨“你给我多投一些简历”,“不上班呆在家里没事干的滋味难受吧?”因为妈妈身边同事或邻居的孩子都陆续有了工作,所以她变得比我还要焦急。我理解她的用心,但我还是因为她的催促变得很痛苦。有时我也不免怀疑斯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是不是也只存在于作者的乌托邦里?或者作者通过描述他的硬心肠,是告诉我们要想实现理想,必须付出非常非常大的代价?

  书中有一个明显被忽略的角色,阿伯拉罕。我觉得他是仅次于男主人公的又一奇人。他的一段话让我非常喜欢:“从来没有。一分钟也没有后悔过。我挣的钱刚够维持生活,但是我感到心满意足。我什么要求也没有,只希望这样活下去,直到我死。我生活得非常好。”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把金钱,地位,身份看做成功生活的唯一标志。我曾在一家外企会计事务所实习,因为专业不同,所以只是做文职,每天九个小时对HBI,HBII进行版式调整。偶尔也翻译一些德语邮件。一天的加班费还比起日薪还高出许多。但我觉得自己就像个机器人,没有思想,最后沦为金钱的奴隶。就算有很多钱,也并不能让人真正“心满意足”。

  从另一方面来说,斯特里克兰德简直就是个幸运的混蛋。【一直在交桃花有没有!】任何时候都有女人为他操持一切,生育孩子,还苦苦哀求他不要把自己抛下。他可以生活在如失乐园般美丽的塔希提岛上,不受打扰安心画出自己最好的作品,也算是苦尽甘来,梦想得以实现了。这样一来所谓的“苦月亮”也就不苦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