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简·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简·爱读后感10篇

2017-12-25 20: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简·爱读后感10篇

  《简·爱》是一本由(英国)夏洛蒂·勃朗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7.50元,页数:5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爱》读后感(一):十足的怀疑主义

  四天前跟哥哥又谈到了视力问题

  于是我又沉浸在无边的惶恐压力痛苦中无法自拔

  有人说过了十八岁度数不会再增加

  有人说熬过了中学时代便不再费眼

  有人说框架是最健康的配镜方式

  可是这些“有人说”并没有在我身上验现

  我的度数在涨

  我的视线变得模乎

  我的眼睛总是疲劳

  每次去配镜都要在医院大哭一场

  我承受不了听到医生口中蹦出的不断上涨的度数

  泪水脆弱的心源源不断的溢出病态的眼眶

  我看不清一米外镜中的自己究竟是何等模样

  我看不清正常坐姿下手中写出的是否是那横平竖直

  我早已看不清电视人物一颦一笑

  我更分不清微笑而来的你是熟识抑或仅是陌生

  四天来为了休息眼睛

  没事就睡觉

  不看屏幕只用耳朵听新闻

  拒绝开电脑

  每阅读小时就要扒在窗口数数隔壁楼顶的太阳能是否又多了一只或是前方在建的高楼是否又长了一层

  会用最简洁赅要的语句完成日记

  简单来讲就是能用听觉完成的事宜尽量不劳烦视觉

  惟不能解决的就是阅读

  尽管我在尽可能控制每日的阅读页数与阅读时间

  可是只要在家赋闲我就没法劝说自己无视书本

  就是在这样矛盾不堪压力甚大的情况下完成了《简爱》的阅读

  终于拉回正题

  这是我目前读到的最喜欢的长篇世界名著

  不用加上“之一”

  一半原因是我读的长篇世界名著少之甚少

  哥哥说他更喜欢《飘》

  不过目前我并没有读到

  总觉得作者是一个十足的怀疑主义女性

  她笔下的人物绝不是纯粹的高富帅白富美

  女主有着刚强如磐石良善如青云的内心但却是矮小的个头与不怎么讨喜的面容

  男主更谈不上帅气英俊

  作者吝啬将“完美”套现在任何一个人物上

  在她极尽褒扬人物某一方面特质的下一秒必会用“但”这样的转折来引导接下来批判的陈词

  这一点与许多欧洲作家大不相同

  我看到的其他欧洲名著中充满着完全的英俊绅士完全的女王公主或是完全唯利是图自私仔完全阴险恶毒的巫婆

  非黑即白

  少有灰色人物的存在空间

  《简爱》却截然不同

  没有纯粹的黑白

  只有纯粹的现实

  在想要逃避时候决绝遁失

  在思念逆流时又会毅然相守

  心中的意志河流淌到哪里

  脚步便从不落下

  像简爱这样果敢笃定爱恨透彻的女人又有几个

  好多声音在对我说

  “快读《飘》”

  《简·爱》读后感(二):性格经历 、 法律和规则

  简•爱的性格和经历

  简令人钦佩的一点是她一以贯之的自尊和尊重。这是对人无论出身贵贱,生来平等自由的拥护。简在面对比自己高贵的人时,比如罗切斯特先生,从不卑躬屈膝唯唯诺诺,而是从容面对,不失尊严。所以敢对罗切斯特先生说:“难道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个子,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充实……我

  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对话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简的自尊和尊重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她获得遗产后,和她的表兄姊分享这一财富后(比其“施舍”,我相信简•爱更恰当的意图是“分享”),对她的表兄姊或下人依旧——与表姐们畅谈书籍,与汉娜打扫下厨。以及她仍每周乡村学校孩子们上一次课,虽然这职位只是她变得富有前的谋生手段。总之,简的举止行为,与她是否一贫如洗,是否雍容华贵没有关系。“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说的正是她。

  (顺带说一句,在这一点不卑不亢的性格上,简还真有做一名小国外交家的潜质啊。)

  那么,简做事的准则,便是“倾听内心的声音”。也就是说,她总是遵循着自己的本性,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与表兄姊分享财富是因为来之不易亲情,继续执教乡村学校是因为帮助孩子感到的快乐,与罗切斯特结婚是因为深厚长久的爱,等等等等。名和利对她来说,少时是绊脚石,多时是垫脚石,却从来不是诱惑。她正直、高尚、纯洁、不受世俗社会污染。这些“倾听内心的声音”的品质,正是我所深深赞同和深深欣赏的。

  我觉得全书中简的美德可以概括为,对一切人的善和尊重。

  法律和规则

  简在知道罗切斯特先生还有一位在世的妻子后,坚持离去的做法,是我所不能赞同的。罗切斯特先生遭到父亲和哥哥算计,娶了一位可怕的妻子,不幸已极。他也应该有爱和被爱的自由,在我看来这是绝对合理的。但尽管简深深地爱着罗切斯特先生,尽管她好几次差点被罗切斯特真实又富含感情长篇大论的陈述说服,她的每次的回答总是简短的——带着她一贯的倔强:

  “但是你不能结婚,先生。”

  “我走了,先生。”

  “别了。”

  “永别了。”

  援引书上简自己的话来讲,是因为“我会遵守上帝创造,由人批准的法规,我会坚持我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发疯时服从的准则。法规和准则不光是为了没有诱惑的时刻,而是针对现在这样,肉体和灵魂起来抗拒它的严厉和苛刻的时候。它们再严厉也是不可破坏的。要是出于我个人的方便而加以违背,那它们还有什么价值?它们是有价值的——我向来是这么相信的。”

  所以她认为法规、准则高于她的爱情,所以她宁愿忍受离开罗切斯特先生的痛苦。

  但是法规和准则永远都是对的吗?不一定。法规和准则非遵循不可吗?也不一定。有太多反抗这些枷锁的例子。织女触犯了天条,但那又如何;宋时师徒结婚被视为大逆不道、小龙女丧失了古代女子最重视的贞操,但那又如何;《巴黎圣母院》中的教士对个人感情疯狂压抑,最后便转化为疯狂的释放和疯狂的毁灭。

  追求爱情不应该是我们最美好权利么?当天条天规、世俗偏见、清规戒律束缚我们之时,便是起来反抗,挣脱枷锁之时。正确的法律应当体现对人性的尊重。况且法的精神是公平和正义,而扼杀像简这样的爱情,本身也不是法律的目的

  小说结局很美好,但建立在一个根本问题的解决上——罗切斯特的妻子已经去世。如果罗切斯特和简重逢时,他的妻子没死,是否简仍然不愿与罗切斯特结婚,是否简和罗切斯特就要在痛苦和遗憾中度过余生呢?

  语言特点

  这本书语言的一大特点是作者喜欢用大量的语言,把一个场景刻画入微,力图你的脑海中能勾画出一幅尽量精细、清晰、生动的画面来,作者也确实做到了。这些语言中有很多是精彩奇特、让人拍案叫绝的比喻。我发现读过的《巴黎圣母院》也相似,有大量让人印象深刻的比喻。也许这是外国小说的共同之处?看来还待多读几本印证一下了。

  《简·爱》读后感(三):女性的情感博弈

  这本书 实在是 太无聊才看的,看了之后觉得果然是对得起欧洲文学 。在那个年代敢于 如此热烈真挚直白的感情少中可数。 是女性的好读物,但是 有句话我一直记得里边 简对先生说的假如我也拥有如此高贵的身份,我也要你如此仰望我。

  但是生活就是生活没有那么多假如,如果 你要的只能自己去争取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那么狗血的拥有遗产 happy dinner 这是不切实际的, 努力争取自己要的,但是 保持敢爱敢恨的人总是会活的幸福的。

  《简·爱》读后感(四):简爱

  大概不记得什么时候看过《简爱》这部电影了,这次拿来这本书看,边看边回忆电影中的细节,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简爱回到庄园,看见一片废墟及罗切斯特烧伤后的样子

  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舅舅家里。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视做眼中钉,最终把她送进孤儿院。孤儿院教规森严,生活艰苦,简·爱在这里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摧残。毕业后,简·爱留校任教,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了桑费尔德,住罗切斯特先生家任家庭教师。

  所有的这些附予了简刚强的性格,在各种诱惑面前她总是那么的有分寸,而且在罗切斯特受伤后,还是一如既往的去爱她,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真爱

  《简·爱》读后感(五):简爱

  在这个冷得不停用嘴哈手指的日子里,我把自己躲在帽子里,跟随简爱回顾她的一生。那个躲在书房里的窗帘后面看着书本的瘦小的女孩,那个面对恶毒表哥的粗暴,摔破额头的女孩,那个被关在黑暗闹鬼的房子里,被恐惧攫取的女孩。一个被遗弃的女孩,可是即使全世界都遗弃她,她从不遗弃自己,她勇敢地呐喊,奋力反抗,舅妈被这样的她吓到了。送到寄宿学校的她依然挣扎在生存的边缘,恶劣的生活条件疾病横扫了这所学校。幸好遇到了一个好朋友和一个好老师。给她的思想和心灵无尽的玉露和阳光。整整八年比较封闭的生活,6年学生,2年教师。当自己的两个好朋友相继离开,她开始思索并想象外面的世界。我始终觉得在她身上永远有一种不安分的因子在调动,有一种坚韧的毅力。离开学校后,她开始了家庭教师的生活,由于主人的到来使得原来3个月单调的生活开始呈现一点波动。那段日子是甜蜜的,她开始了她的爱情,品味着爱情的甜与苦,纠结的情绪,惊喜,期盼失望,又期盼。。。。。。我的心也随着她的感情而跳动着,时而揪心时而兴奋。就当她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时候,突如其来消息,她愣在那里了。但是简爱不亏是简爱,她马上有主意了,她有一贯的固执,毅力,决心,冷静的头脑。面对他有妻子还在世的事实,她毅然决绝地选择了离开。我知道她是心痛的。如果是我,可能做不到她如此的果决。不得不佩服她是一个思想独立的女性。爱情使她成长,从一个女孩成长为一个女性。离开后,她开始了一段窘迫的遭遇,最后在一个小学任教,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她认识了两个表姐,一个表哥,并且获得了遗产,不用为面包而发愁了,她认为成为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可是表哥一心要当传教士,并且想让她以妻子的身份和他一起去印度。虽然表哥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她知道他并不爱她,而且在他面前她并不能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终于她回去找她的主人。然后当她经过三天的跋涉,迎接她的只有一片荒芜的城堡。主人的家在一场大火中毁掉了,主人也因为那场火灾,成为了一又瞎又残的人。那个纵火的疯子女人自己最后跳楼自杀了。她心痛了,没有想到自己离开后竟然是这样子。她迫不及待地向那位店家打听主人去哪里。我不知道她看到她的主人艰难的摸索时心中的酸楚程度。但是我的心已经揪着了。如果是我我会跑上去抱着他。但是简爱,她独特的性格,她并没有那么做。她住下了,以平和的方式和他交流,也许她心里还是有点不确定。最后简爱成为他的眼睛和手臂。两个人简单地结婚了。一个美丽的结局。让我倍感温暖。我相信以简爱这样性格的人,他们一定会幸福的。其中我不得不再次被简爱的性格与品质所折服。虽然妇女解放已经很久了,虽然社会改变了,虽然经济发展,时代更替。但我觉得在当今世上有她这样独立坚定的性格女性还是少之又少。我不能像她那么理性,我软弱,我感性,我情绪善变。。。。。实在是相差甚远呀。。。愿自己能够不断进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

  《简·爱》读后感(六):与简·爱同行

  阅读一部经典作品的压力之一在于,你可能会在早已知道故事结局的情况下,忐忑地追踪故事的始末。对于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心里考验,在人人厌恶剧透的今天,这同样也是对作者的挑战。所幸的是,《简·爱》不是一部靠剧情取悦读者的作品,它对人生、心灵的探索,以及所激起的读者对于人物命运的关怀,都要远远胜于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我一直相信,相对于紧张剧情带来的惊心动魄,心灵上的震撼和深刻的感触、思索将更持久地愉悦读者。《简·爱》所带来的享受无疑属于后者。

  在剧情方面,对于《简·爱》这样篇幅的作品来说(中译本约43万字),它的剧情显得相对简单。去掉小的波澜起伏之后,主要剧情的波折集中在“相爱-表白-结婚受阻-简·爱出走”一段,即第二卷部分。即便是令人欢欣鼓舞的结尾也因平静幸福的尾声而显得较为舒缓。但是,我们能够去掉那些生活、命运和情感的颠簸摇摆去看待简·爱的命运吗?我们能够无视她心灵的悸动和彷徨,而仅仅惊叹于那些大喜大悲吗?如果我们这样做了,便是误读了它。

  从简·爱的故事里,我读到了一个无依无靠贫穷孤独的人,如何以内心的力量坚韧地生活,并最终赢得了尊重和爱的历程。我深深地被她所打动,为她的善良、宽厚、勇敢、自尊和坦诚鼓舞。由于简·爱这样的品格,作者最终假命运之手,将亲人、爱人和财富统统赐予了她。(我猜想译者在序言中所说的“过于巧合而显得媚俗”值得就是简·爱与圣·约翰兄妹相认,并获得叔父遗产的剧情)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嫉妒简·爱的幸运,因为她那可贵的亲情和爱情正是她高贵品格带来的奖赏(如果没有这些,即便亲人近在咫尺也可能形同陌路,而即便没有血缘关系,简·爱与戴安娜、玛丽也能结下深厚的、不逊于亲情的友谊),而且简·爱看待财富的态度也表明她看重心灵的幸福胜过看重金钱。在作品中,夏洛蒂·勃朗特以色彩浓烈的、诗意的语言代简·爱思想和呼喊,她爱,她恨,她喜悦、忧伤、希望、彷徨,尽管简·爱的言语谨慎克制,但她的灵魂却显现出不同寻常的大胆和热烈(这也是为什么简·爱终究属于热情直率的罗切斯特先生,而不是冷峻刻板的圣·约翰)。读者对此的感受得益于作品中那些大段的、深入内心的描写和独白,它们既刻画了简的形象,也使我们得到了震撼。尤其是那一段关于灵魂对话的道白,尽管之前多次耳闻目睹,但亲眼读到的时,我还是难免热泪盈眶——

  “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是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相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或许相比《简·爱》出版的一百六十多年前,如今女性的独立、自尊和所受的良好教育已经使我们不必再为简·爱的宣言惊叹,但我相信时至今日,这一精神仍有它无法抹杀的意义。做一个自尊、自强、自爱的人,重视精神与情感的财富并勇于追求它们,是我们应该也必须记取的格言。

  感谢夏洛蒂·勃朗特。感谢你以手中之笔穿越时空,令我得以进行这一番心灵的旅程,并得以与简·爱同行。

  ………………………………………………

  关于《简·爱》译本的其他:

  1.《简·爱》在中国有多部译本。我读的这一版本是由黄源深在1993年受译林出版社邀请重译的。由于没有读过原著和其他译本,无从比较各版本优劣。仅就此译本的阅读感受而言,译作整体上得体、顺畅,并保留了原著的语言风格。译者有意保留了英语语法和句式上的特点,采用长句、括号等方式来处理大段叙述、陈词中的插叙段落。参阅相关资料得知,原著作者的语言风格是较为浓烈鲜明、带有诗歌特征的,由此看来,译者使用的较为鲜明、华丽的词句也是符合原著风格的。至于此版本是否“完美”,私以为完美本来就是译本无法达到的境界,所以也不必强求了。

  2.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风格与现代语言有较大区别,更趋向于书面化,有时显得咬文嚼字。毛姆在一篇关于《傲慢与偏见》的读书随笔中指出:“今天读来矫揉造作,但在18世纪末,年轻小姐们就是那样说话的。”《傲慢与偏见》出版与1813年,与《简·爱》(1847年)相距34年。以毛姆那个年代(1874—1965)的人们看来,《傲》的语言尚且矫揉造作,那么《简·爱》中的对话在今人读来显得咬文嚼字也不足为奇了。

  3.不知道第一个翻译此书的人是谁,但将Jane Eyre译作“简·爱”实在是奇功一件。试想如果女主人公的名字写作“珍·艾尔”的话,将会多么失色!

  4.虽然译者圆满地完成了翻译工作,但他还没有满足于此。黄先生还撰写了长达8页、包括全文剧透和作品批评在内的译序,以及术后的两篇译后记,真是一位精力充沛的译者。只是如果你是一位从未读过《简·爱》的读者的话,还是千万不要先读序言为好。此建议对其他作品的中文译本同样适用。

  《简·爱》读后感(七):小资式的人生道路

  三天的时间读完这个大厚本,应该说还不像我想像那么糟。我本来就不喜欢没有情节的书,因为这就好像一个精神高尚的人高喊着:“我很富有!”却拿不出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既然是名著,必然有它受欢迎的道理,可以想像,在那个古老的时代,人们没有太多的娱乐享受,交通工具也限制了其空间的移动,因此只能呆在室内对很多的事情加以想像出了花。这本书的内容,在我看来,描写的那个时候的英国人的生活状态,跟《傲慢与偏见》中是差不多的,通篇可以看得到大幅的哲理式的说教,很枯燥,但想来是作者的心血,耐着性子读完了。原来所谓的上流社会的人这么无聊啊,每个人都被圈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所以他、她所能接触到的必将对生活的选择产生影响。简·爱本是个小姐出身,虽然书中处处说明她没有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的,但凭我的感觉,一个人如果她心中没有这样的想法,她会总是在不停地解释择清自己吗?一种虚伪使她早就与那些穷人划清界线了,只不过她高明地不说罢了。

  那段著名的对话,如果是十年前的我,早就痛哭流涕了,现在觉得很淡然。网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般男人眼中定义四等女人:一,美丽;二,如果不美丽不漂亮,至少要温柔;三,如果不温柔,至少要可爱;四,既不美丽,也不温柔,也不可爱,那只剩“个性”了。

  别对我说这话俗,因为我们都是俗人,生活在俗世,必然要受俗影响。实际上简·爱就是第四类人,她选择的爱情方式,感动了很多人,可冷静下来想一想,她唯一的道路能否对大多数人适用?

  说白了,简·爱就是个小资,无非是个小人物在繁华的大世界中想引人刮目相看罢了。你如果相信她的人生见解,很好,很单纯,我祝你继续保持着这纯洁的性格。别忘了,有多少少女相信了琼瑶阿姨的爱情而把自己搞得痛不欲生,还死活把那无畏的牺牲的理念挂在心头。

  人生如戏,但总要有个度。今天的世界,科技发展了,道路广阔了,地球人都是一家人,但其实很多人的心还是狭小的只能看到自己头顶上一片天。那些单纯而美好的东西应当存在,使我们有继续生活的勇气,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意识到美好的背后那些东西的存在?是不是应该意识到生活中的不如意是十有八九的,很多事情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

  《简·爱》读后感(八):喷一喷女主,以及对比呼啸山庄

  简爱的女主,表面上很惨,无依无靠,自己在慈善学校里度过了八年,身体很瘦弱,其实内心来说她是个淑女啊,那是她的价值取向,好的教养谈吐,被众人接受,学钢琴、画画、每天坚持读法语,虽然穷,但自己还是力求保持体面,行头里还是有一套好点的衣服。表面上苦得不得了,被唯一的亲戚抛弃了,其实她比社会上多少流浪儿要幸福,有学校上,还有这样一条路可以走。她说她不愿过穷苦人的生活,真是小姐心。

  反过来说,这个主人公如果还是这样一个性格和本质,而给她唤一个身份,就让她当她姨妈真正的女儿。她估计可以更成功的讨好她身边的人吧?成为上流社会交际圈的宠儿,亲切待人,一切人她都有爱的去对待,只为她自己的需求。被人接受和爱戴的需求。她不需要再战战兢兢的生活,看到后来的罗切斯特,她还会理解他的吗?还会对他产生爱慕之心吗?

  简表面上书里说她是一个邪恶的小精灵,对一切冷静理智的批判,罗切斯特相比她的亲吻,更喜欢她用手去拎耳朵这样的爱抚。其实,她叛逆吗?她邪恶吗?她很中庸。她不向个女人了,她总在背叛自己的心。她心里爱着罗切斯特,却用基督徒洗脑的方法让自己不要再想他。她从不去争取。这个算什么?一个邪恶的小精灵,会因为自己的面子而放弃自己热爱的金币么?一点都不可爱。

  不过,这应该就是作者要的效果,女性的独立意识的凸显。

  如果后来罗切斯特没有去向她求婚,一切故事都不会再有了。她离开了村子,去了别的地方,遇不到一个她喜欢人,她那么高傲,最后成了个老寡妇,不知道什么叫做享受生命,不知道什么叫做世界里真实的追求。

  是啊,她的内心却是是丰富的,但那又怎么样?她不能让别人知晓她,内心丰富和有才是两个概念吧?最后,她只不过是一个知识丰富的好家庭教师。

  这就好比学者和名传千古的大家之间的区别,不是学识上的,而是人格方面的。

  那种类似于凯瑟琳的人格魅力,简不可能有。

  女主简这样的生活态度到底算什么呢?被社会给抛弃了,却还是按照他们的价值去生活去追求。理智过头,一点都不潇洒,还是她小时候反倒更有反抗精神。我不喜欢她后面的生活方式,不是说努力学习不好,也不是说中规中矩的按照社会价值来实现自我价值不好,而是说,她可以进行另一种生活,更为帅气一点的,不是胆战心惊的,想离开学校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都实施的那么忐忐忑忑,激动不已。不过,可能也是跟当时的英国社会有关系。她不是个狡猾的女人,也不是个追求享乐的女人。那个学校在小时候虽然是她厌恶的,难道不能说后来确实给她生命造成了影响。我其实很喜欢里面那个简第一次来到学校见到的坐在长椅子上看书的姑娘,可惜死的太早了。

  她是可爱的,她才像个小精灵一样。

  不过,因为性格和价值的问题,很多人还是会很喜欢简,只不过我这种喜欢凯瑟琳和希斯克里夫的读者却是喜欢不来她。

  试着回想一下,两本书的两个主角恋爱时,他们度过的时光。凯瑟琳和西斯克里夫在山野里,在草地上,奔跑策马,嬉笑。一切那么美好。这才是恋爱。

  而简和罗切斯特,全都是在那所房子里两人小心谨慎的谈着话。一个在假装麻痹自己试图说出些真心话,让对方靠近自己,一个假装自己没有动感情,冷静的听着,想着该怎么回答才算好。

  真是让我囧到了。最后罗切斯特求婚时,简又那么女权的那么理智的各种怀疑,说出各种狠毒的话。

  反倒是罗切斯特眼睛瞎了,她才放下架子,来到庄园里,和他“幸福”在一起。

  幸福吗?呵呵……明明可以更好的。

  还有当里面的牧师向她求婚时,希望她作为他的妻子和他一起去各国传教,我当时多么希望她答应啊!!既然她那时已经选择了离开罗切斯特,那她就再没资格到他身边了,狠心的女人。

  而她对于牧师男来说,至少还是一个人,她如果跟他一起去海外看看,或许可以改改她的性格。

  简的小说的结局表面上虽然是大团圆,其实不过是非得用男主的瞎眼才能换来女主降低自己“生活准则、人生信条”的高傲的心的悲剧。

  没有美感的套着浪漫主义外皮的现实主义作品,里面的男主罗切斯特倒是让我心疼,和呼啸山庄一样是“拜伦英雄式”的男主,TOM`HARDY去演肯定也能演的很好的……

  简从主旨到小说叙事艺术等方面我觉得都没有呼啸山庄好的,里面唯一一个我喜欢的地方,就是精细的内心描写。

  当然,如果女主正常一点,不要想太多,这些描写也就不复存在了。

  而现在的人,内心总是想太多,身上总是披着太多的尊严,真爱在哪里?已然少见了。

  ——————————以上言论,纯属个人喜好,勿喷—————

  我只是不喜欢现实主义的东西,至于去读,纯属考试需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简·爱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