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封口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封口费读后感10篇

2017-12-27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封口费读后感10篇

  《封口费》是一本由孙浩元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封口费》读后感(一):在游戏现实中奔走的记者

  在游戏与现实中奔走的记者们

  评《封口费》

  记者是无冕之王,很多人一提起记者就会想到他们到处奔波,报道新闻、挖掘各种社会真相,看起来很风光的职业,其中也隐藏着记者们的各种辛酸、压力甚至是生命的威胁。在我国,报道地沟油、三聚氰胺牛奶的记者,多多少少也受到各种伤害。《封口费》中的故事就是写一帮报道各种真相的记者们,因为职业原因遭受到诱惑甚至是杀害。书中的故事情节与杀人游戏相互穿插,记者们和警官们在游戏和现实中来回奔走,完成了一次关于记者生活状态真实展示。

  在收视率为王的市场下,吸引观众眼球成了电视台编辑和记者们追求目标为此出现的各种笑话不在少数。那些具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记者们,他们会在生命、金钱和良知上做出一个合理的选择,他们会为发现各种社会问题,追踪问题根源穷追不舍,甚至是冒着为之付出生命的风险。《封口费》中的几位记者离奇死亡,甚至和杀人游戏的结果惊人吻合,令人惊奇。警官不仅参与游戏,更是在现实中与记者们打成一片,通过自己严谨的分析推理慢慢理清思路,最终发现凶手。

  原本只是想看看记者们的真实生活状态,没想到还加入了悬疑推理的元素,给这本书增加了趣味性。作者延续了其之前作品《人肉搜索》、《杀人游戏之现场直播》的人物、剧情,并在这本《封口费》中继续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因为没有看过前两本书,这本书刚看起来觉得人物关系有点乱。总体上来说,书还不错

  2013-2-2

  《封口费》读后感(二):新闻事件的背后揭示出《封口费》的创作轨迹【转】

  作为孙浩元的忠实拥趸,他的每部作品我一部不落全都看过,从他最初的《清明上河图》,到“杀人游戏系列”“人肉搜索系列”,我全都看过,对他新闻悬疑的风格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孙浩元的确很有一套拿捏新闻素材的本事,他能把各种新闻事件不露痕迹地融进小说里。这部《封口费》,个人感觉是这种新闻悬疑风格的登峰造极之作,起码目前是这样,这部小说里,融进了更多的新闻事件,或者原封不动地成为故事背景,或者改头换面成了故事的主线。

  这部小说里,到底融入或者改编了哪些新闻事件呢?我大胆剧透一番,没别的意思,就是觉得很好玩。

  首先,作为读者,我们可以知道每本书的出版时间,版权页上一翻就一目了然,比如这本《封口费》,2011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但是,作者创作小说的时间,我们基本上无从得知,除非作者亲自告诉我们。

  不过,孙浩元的小说不同,因为他使用了大量的新闻素材,而且对各种新闻事件的运用,几乎达到了信手拈来境界,所以从书中的新闻事件来看,我们也能大约推测出《封口费》的成书时间。

  首先,书中第一段就写到一对男女电影院做爱,而在最后一节,我们知道,他们看的电影是赵薇主演的《花木兰》,这部电影是2009年11月上映的。

  这是一个时间点。

  接着,在第二节提到了主角苏镜的老婆、记者何旋去采访了一次海南省的经贸洽谈会,一个人说:“我们欢迎媒体监督,但也不希望媒体无中生有。”接着两个人谈到了海南毒豇豆。这豆最初在武汉发现,这事当初震动了半个中国,多家媒体都有报道,时间大约在2010年一二月间,余波蔓延及三月份。

  到了三月,毒豇豆已经不是新闻了,如果孙浩元这时候开始创作《封口费》,肯定不会用到这条新闻。所以,此书开始创作时间,当在2010年一二月间,只有如此,才能既有毒豇豆又有《花木兰》。

  但是《花木兰》那时候毕竟不算新电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想想看,2009年末2010年初,好像还真没有轰轰烈烈的战争电影了,如果看《非诚勿扰》的话,太安静,那对男女就没办法在影院里做爱做的事了。还有一种可能,孙浩元对大眼睛赵薇情有独钟

  在小说正文里,涉及到的新闻事件,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一年来的大事顺序展开的,先跳过这一段不说,直接推测:这本小说何时创作完成的?

  小说最后一段写的是《非诚勿扰2》上映的时候,苏镜跟何旋的一段对话。这部电影是2010年12月上映的,而小说是2011年1月上市的。要说孙浩元在2010年12才完成小说,打死我都不信,出版周期很长的,最快也要一个多月。之所以用这个电影名,我严重怀疑是临出版时改的,为的就是有个贴近性,增加新闻悬疑中的“新闻性”。

  我们往前看,在将近结尾的时候,制片人余榭递给舒茜一盒磁带,说道:“这是赵作海出狱后首次披露当年刑讯逼供的细节,你去编辑一下。”

  赵作海,男,1952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赵楼村人,被称作河南版“佘祥林”。1999年因同村赵振晌失踪后发现一具无头尸体而被拘留,2002年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刑2年。2010年4月30日,“被害人”赵振晌回到村中,2010年5月9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认定赵作海故意杀人案系一起错案,宣告赵作海无罪,同时启动责任追究机制。

  这事发生在2010年5月份。

  还有一段:“自从楼市新政国十条出台以后,生意就一天不如一天,在连续一个月零成交之后,公司决定关闭二十三家店面。”

  再看新闻: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为了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发布《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新国十条”。

  而随后,在作者所在的城市深圳,有这样的新闻:深圳今年或有七百家中介倒闭 七成地产中介或将亏本。——这事发生在5月份。

  这已经有两件5月份的事情了,还有呢,同样是将近结尾,还有这么一出戏:白云机场乱成了一团,由于南方暴雨,数百航班延误,上万名旅客滞留,……大批的乘客把柜台挤得水泄不通,只见一个乘客爬到了柜台上面,大声呵斥着一名值机人员,还有一名乘客拿起一个铁栏杆砸向电脑显示屏……刘笑言觉得非常解气,掏出一个易拉罐跃跃欲试,正在这时,手机响了起来。

  百度搜索“一个乘客爬到了柜台上面 白云机场”,不难看出,这事也是发生在5月份,《广州白云机场138个航班延误 滞留旅客砸毁柜台》

  结尾处还提到了上海世博园里一出戏,由于世博会跨度时间大,对我的推测没有多大借鉴意义。但是有了以上三条新闻,我们就不难判断,这本书当是完成于2010年5月份,而且绝对不会超过6月。6月份,第19届世界杯就开了,如果小说这时完工,我相信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热爱,肯定会安排一出看世界杯的戏。

  所以,这本小说就是从一二月份写到五月的。

  转帖

  《封口费》读后感(三):要了“钱”又何妨

  封口费这书写的好,为何好?因为他把我们都知道的事情又让我们清楚的知道了一遍。

  中国记者,一个有话语权却又最容易被话憋疼的人群,无时无刻不在生命、金钱和良知之间徘徊挣扎。说多了,你被封杀,说少了,群众把你封杀;拿了钱,你没良知,没拿钱,你被威胁。总之是,左右不讨好,出了力也就讨点“掌声”,回家媳妇还得追问你,“掌声”能当饭吃啊,往前一步万丈深渊,后退一步臭名昭著

  其时这就是道选择题,答案分a,b,c,d四个选项,a为仗义执言但有可能被捅死或者是被跨省追捕流离失所,b为选择回避不报道,然后天天想着群众的双眼受着良心的拷问,c为要了钱,把自己的嘴堵住,或者不分东西的乱写,受群众鄙视,但能还房贷吃饭,d为要了钱,但还仗义执言,纯属找死型。我想问我们会怎么选,大概有很多人都会选a,说如果是自己一定会做柴静、王克勤那样的好记者,为民发言,不畏艰难,但我想告诉大家一个普遍的事例,那就是我们的党员同志在考党试的时候,没有一个会选择b为gdp服务的,他们都会很果断的选择a为人民服务,但事实证明,选a的不一定真是选a的,有可能只是一时冲动或者说傻子才会选b。站着说话不腰疼,开发商不知看病难,我们总会津津有味的批评着别人,即使自己比那人还要糟糕一百倍,总有一群人天天骂着地产商,却想赶紧找个地产商嫁喽,天天骂着拿红包的记者,却痛惜自己没有拿红包的机会

  封口费,随着记者的资历而增多,无疑是件“好事”,有很多行业的薪水是根据资历来的,如会计、医生等,老记者的腰包鼓了说话才更有力度,不是有句老话叫“财大气粗”吗?但,也会使自己陷入我刚才所说的两难境地。红包,把记者分成了两拨, 一拨是“偷盗派”,一拨是“敲诈派”,都说是防贼防盗防记者,我看还应该加上防敲诈防勒索防记者 ,一出事就去敲诈点钱给孩儿买奶粉喝,但未想到买的竟是三鹿牌,于是乎,收红包的记者开始唾骂另外知情的红包记者为何不把这事早曝光,让我儿受此害。

  在中国,记者还被分为在编和未编两类,大多奔波忙碌的都是未编的,他们得赶稿子为儿多赚些奶粉钱,好不容易得次红包不应该被我们这些屁民叫骂,毕竟他们的处境也像我们一样疲惫不堪,与其骂他们这群良心被钱吃了的人,还不如骂那些真正做狗事的人。

  每个当记者的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准则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报道着真实的现状和自己的无奈,无论他是做吹鼓手还是侠客,都该赢得我们这些只看看不想惹事的人的尊重,他们处境难堪,怯懦很正常,何况,目前来看,在当今你不怯懦也不会如何,前几天有人做两会采访,问我提什么问题好,我说了这么一句,为什么总是有这么多提问题的活动,提了那么多问题,但就是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记者报道也是如此,好记者总在不断的报道事实真相,报道这撞人也好,那强拆也罢,得到的只是群众的叹息而不是事情的解决,当然,爆光出来的也只是他们有能力平息的事情,至于那些更狠的,憋在肚里吧,真憋疼了,就回家撒泡尿,别在公共场合到处“放屁”。

  窗外静悄悄,心里乱糟糟,良心被钱吞,困苦得解决。对了,忘了告诉大家,如若是我,我也会像大家一样选a,并不是因为我有记者梦,也不是因为我多么有良知,而是,老子不缺钱,若是哪天没了钱,那就难说了,毕竟要了“钱”又何妨,反正结果都那样。

  《封口费》读后感(四):悬疑不像悬疑,纪实不像纪实

  这本书的题材很不错,现在市面上的热点问题很多是和记者有关的,比如说前两天的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发假新闻,最后导致某股票价格大跌,后果是主编和社长被免职,可见小小的豆腐块文章可以引起多大的风暴。

  其实书里讲述记者参与的事件还是很多的,而且是和老板息息相关的,比如说小产权房,三聚氰胺,泥石流塌方,经济适用房停豪车等等,相信深入一线采访的记者对于这类奇葩事件会有更深刻的体会,那种探本究源的刺激,惩恶扬善的快感,或是面对抉择时的内心斗争,是一般人难以体会到的。就像柴静的《看见》这样,有些触动直达人的内心。

  而这本书呢,在我看来就像是给其他前面的几本书打广告,页面下面的注释总是看到“见《》”,而书中出现的人物众多,每两个人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看到后面人物关系真的是让人抓狂;描述的时候呢,对于不相干的人或事说的太多,比如闯红灯那一段,群众演员简直要喧宾夺主了;而作为压轴的杀人游戏,怎么这么想柯南的感觉,“凶手就在我们之间”,而且凶手一定是非常狡猾的,身手矫健,思维缜密,不漏破绽不说,还可以引导探长的思路。这样还不如去看动画片,没必要和记者扯上关系。相信想描写记者这个群体的工作生活状态,不需要用杀人游戏或是破案这样的噱头,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忠于本职的记者,在中国这个每天都有可歌可泣可叹可笑的社会上,都不会缺少素材。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头发没有毛囊,是无法检测DNA的,毛囊在发根末端,所以要得到毛囊要么拔头发,要么自然脱落。而平时我们剪发的头发,那里只有角蛋白。希望作者不要再犯这种错误了。

  《封口费》读后感(五):你不收我钱,我就要你命。

  这本书我用了5个小时,一口气读完的。越看越入迷,这也许就是悬疑小说的最大特点了,下面我给三个词,然后胡言乱语两句。

  1:封口费。

  做媒体的朋友可能都变相的收到过所谓的封口费或者好处费,但很多记者也都受到过这样的威胁:“你不收我钱,我就要你命”。《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被通缉,山西煤矿事故一发生就有记者去领封口费等一系列的事件,都让记者的话题成为了热点,但一般的读者,观众对这里边的内幕却知道的甚少,作者作为一名记者在书中给我们爆了很多猛料。

  2:假新闻。

  犀利哥是假新闻,三鹿奶粉是假新闻,海南香蕉致癌是假新闻,也许网络新闻有一半都是假新闻都是炒作出来的。假新闻完全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一味追求高关注度,高收视率,不管社会影响就播了出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都让他们拉在了茅坑里了吗?本书里讲的故事告诉我们一点,假新闻不仅害别人,同样也可能导致自己引来杀身之祸。死了别人也会骂你一句:“真他妈的活该!”

  3:杀人游戏

  《封口费》中有好几段破案是在杀人游戏中进行的,这让我们这一代人感觉很亲切,谁没玩过杀人啊,但主角通过杀人游戏来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挺有意思的,最后的结尾也是在杀人游戏中结束的。杀人游戏很生活,案件推理很吸引人。

  看完本书的一点思考

  最初我也有过当记者的梦想,但看了《封口费》我的念头几乎没了。上面的人会毙了你的稿子,上面的人会让你报喜不报忧,上面的人会让你成为他们的口舌,完全没有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事业具有传播新闻,沟通情况;反映舆情,引导舆论;倡导科学,介绍知识;提供娱乐,丰富生活;刊播广告,服务经济等功能,但如果没了真实性,一切新闻都是假新闻,还好有了网络的出现,让更多的人有了告知真相的途径,如果没有网络上网友的自传播,多少恶性拆迁事件会不为人知,多少官员会一直腐败下去。不扯淡了,这事小老百姓只有唠叨的份。

  说说这书吧,首先这是一本悬疑小说,故事节奏,故事情节都很吸引我,其次这是一本记者教科书,想混媒体圈的朋友可以看看,看看这里边的利害关系,有什么猫腻对你以后的工作有帮助。

  《封口费》读后感(六):新闻事件的背后揭示出《封口费》的创作轨迹

  作为孙浩元的忠实拥趸,他的每部作品我一部不落全都看过,从他最初的《清明上河图》,到“杀人游戏系列”“人肉搜索系列”,我全都看过,对他新闻悬疑的风格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孙浩元的确很有一套拿捏新闻素材的本事,他能把各种新闻事件不露痕迹地融进小说里。这部《封口费》,个人感觉是这种新闻悬疑风格的登峰造极之作,起码目前是这样,这部小说里,融进了更多的新闻事件,或者原封不动地成为故事背景,或者改头换面成了故事的主线。

  这部小说里,到底融入或者改编了哪些新闻事件呢?我大胆剧透一番,没别的意思,就是觉得很好玩。

  首先,作为读者,我们可以知道每本书的出版时间,版权页上一翻就一目了然,比如这本《封口费》,2011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但是,作者创作小说的时间,我们基本上无从得知,除非作者亲自告诉我们。

  不过,孙浩元的小说不同,因为他使用了大量的新闻素材,而且对各种新闻事件的运用,几乎达到了信手拈来的境界,所以从书中的新闻事件来看,我们也能大约推测出《封口费》的成书时间。

  首先,书中第一段就写到一对男女在电影院做爱,而在最后一节,我们知道,他们看的电影是赵薇主演的《花木兰》,这部电影是2009年11月上映的。

  这是一个时间点。

  接着,在第二节提到了主角苏镜的老婆、记者何旋去采访了一次海南省的经贸洽谈会,一个人说:“我们欢迎媒体监督,但也不希望媒体无中生有。”接着两个人谈到了海南毒豇豆。这豆最初在武汉发现,这事当初震动了半个中国,多家媒体都有报道,时间大约在2010年一二月间,余波蔓延及三月份。

  到了三月,毒豇豆已经不是新闻了,如果孙浩元这时候开始创作《封口费》,肯定不会用到这条新闻。所以,此书开始创作时间,当在2010年一二月间,只有如此,才能既有毒豇豆又有《花木兰》。

  但是《花木兰》那时候毕竟不算新电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想想看,2009年末2010年初,好像还真没有轰轰烈烈的战争电影了,如果看《非诚勿扰》的话,太安静,那对男女就没办法在影院里做爱做的事了。还有一种可能,孙浩元对大眼睛赵薇情有独钟?

  在小说正文里,涉及到的新闻事件,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一年来的大事顺序展开的,先跳过这一段不说,直接推测:这本小说何时创作完成的?

  小说最后一段写的是《非诚勿扰2》上映的时候,苏镜跟何旋的一段对话。这部电影是2010年12月上映的,而小说是2011年1月上市的。要说孙浩元在2010年12才完成小说,打死我都不信,出版周期很长的,最快也要一个多月。之所以用这个电影名,我严重怀疑是临出版时改的,为的就是有个贴近性,增加新闻悬疑中的“新闻性”。

  我们往前看,在将近结尾的时候,制片人余榭递给舒茜一盒磁带,说道:“这是赵作海出狱后首次披露当年刑讯逼供的细节,你去编辑一下。”

  赵作海,男,1952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赵楼村人,被称作河南版“佘祥林”。1999年因同村赵振晌失踪后发现一具无头尸体而被拘留,2002年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刑2年。2010年4月30日,“被害人”赵振晌回到村中,2010年5月9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认定赵作海故意杀人案系一起错案,宣告赵作海无罪,同时启动责任追究机制。

  这事发生在2010年5月份。

  还有一段:“自从楼市新政国十条出台以后,生意就一天不如一天,在连续一个月零成交之后,公司决定关闭二十三家店面。”

  再看新闻: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为了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发布《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新国十条”。

  而随后,在作者所在的城市深圳,有这样的新闻:深圳今年或有七百家中介倒闭 七成地产中介或将亏本。——这事发生在5月份。

  这已经有两件5月份的事情了,还有呢,同样是将近结尾,还有这么一出戏:白云机场乱成了一团,由于南方暴雨,数百航班延误,上万名旅客滞留,……大批的乘客把柜台挤得水泄不通,只见一个乘客爬到了柜台上面,大声呵斥着一名值机人员,还有一名乘客拿起一个铁栏杆砸向电脑显示屏……刘笑言觉得非常解气,掏出一个易拉罐跃跃欲试,正在这时,手机响了起来。

  百度搜索“一个乘客爬到了柜台上面 白云机场”,不难看出,这事也是发生在5月份,《广州白云机场138个航班延误 滞留旅客砸毁柜台》

  结尾处还提到了上海世博园里一出戏,由于世博会跨度时间大,对我的推测没有多大借鉴意义。但是有了以上三条新闻,我们就不难判断,这本书当是完成于2010年5月份,而且绝对不会超过6月。6月份,第19届世界杯就开了,如果小说这时完工,我相信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热爱,肯定会安排一出看世界杯的戏。

  所以,这本小说就是从一二月份写到五月的。

  《封口费》读后感(七):“不死”的记者该怎么做

  说起生死搏斗,人们除了想到歹徒就是英勇的烈士,而实际上,有这样一群人一直在用无形的力量用文明的方式在与社会的不良现象进行着抗衡的生死较量,他们的名字叫做——记者。确切地说叫做社会记者,更或者说某些媒体仅存的进行深度报道的社会记者。他们充当的不是政府的喉舌传声工作,而是民众内心的广播,而他们是危险的。

  记者这个职业一度受人敬仰,好比手握一把无形的利剑,发挥“无冕之王”的话语特权,他们为百姓说话,反映民生,那是过去,而当发展到今天,随着媒体力量的增强和各种媒介的兴起,曾经清澈的媒体已经变得浑浊,这些从业者也不再受人崇仰,他们的权威话语备受质疑,甚至屡遭声讨,越来越多的反对声四起:记者为什么不讲述真相?而面对这样的质疑,面对各种威逼和利诱,从业人员也很为难,开始衡量金钱的平事和人头的点地,这种生死较量开始延续。

  在现实中,的确还有好媒体,南方都市报就是典型代表,而这些好记者却是危险的,不能被买通的他们被威胁,甚至被追杀,他们仍然敢于也勇于说真话,恰逢此时,一些小媒体开始以挖黑谋生,用反面报道讨来的封口费来维持良好的运转和发展,当“封口费”已经成为业内外公开秘密的时候,即便没有进入过这个行业的人也都对此很清楚。

  而这本书中所说的死亡事件却是在生活中不常见的,因为他们离我们很远,更多是社会中这样的媒体已经日渐消亡和转型,这本书就是用小说的新颖方式来向人们讲述了新闻业界内鲜为人知的危情故事,是一部很真实形象的关于中国记者在生命、金钱和良知之间徘徊挣扎的生存启示录。不但内容涉及到了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疫苗、奶粉、拆迁、污染等的诸多事件,而且情节设置也很起伏跌宕,环环相扣,逻辑推理性和惊险性都很足,语言也很幽默生动,甚至是犀利,除了以新闻背景为线索外更是穿插了很多现代因素,诸如女人、金钱,甚至是很流行的死亡游戏等,我想作者也是喜欢看恐怖悬疑故事的吧,而且运用也很不错,总会勾起人们的阅读欲望,不光是对于新闻业内幕的好奇,还有对一个连环杀戮事实真相的揭秘。

  这里不断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更是给身为或者是渴望新闻从业媒体及人员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做记者,到底要怎么做新闻?是假装不见,还是强人不说,抑或是坚决不管?如果这样做,就真的没事了,社会就太平了吗?新闻不死人不死的记者该怎么做,有该做什么?这些引发社会的深思,而当今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功能和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也令人堪忧。

  《封口费》读后感(八):用文学为卑鄙者画像

  (《深港书评》)

  有阳光的地方必有阴影,对于记者——以挖掘和还原事实真相为最高理想的群体来说,“无冕之王”的名号既是激励,亦是民众暗中的某种期许。基于职业的优势地位,他们牢牢掌握着社会的主流话语权,一言一语甚至能引领、左右社会舆情的方向。

  既然有“封口费”之存在,必然也就有“开口费”,两者都是一个逐渐畸变的商业社会必然的产物之一——抹不去的都是一个“费”字,甚嚣尘上的拜金主义凝堵在本应清高淡漠的文化人的血管里,自然就结成了两颗毒瘤。

  去新闻传播学浩如繁烟的典籍中寻找,竟能找出对应的解读:“开口费”是“扬长”,要将“话语权寻租”进行到底,极尽美化宣扬之能事;而“封口费”则是“避短”,让记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吹散如尘如末,仿佛它们从来不曾发生过一般。

  噤声默言的背后自然纠结着许多晦涩离奇,惊心动魄的私密隐情。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后封口费事件为代表的用钱掩盖真相的恶行,其实越来越多地发生于越来越喧嚣,操守难寻的中国新闻界。记者与各种繁复势力纠结在一起的表象背后其实有许多更加耐人寻味、可堪考证的源头和内幕,因此,《封口费》书名起得足够果敢刚烈,有种直捣黄龙洞的勇气。

  尽管言论的空间越来越宽松,然而,当下的许多异事,是敏感的地雷阵,绝非常人所能轻易触碰,也绝非三言两语便能尽言。对于孙浩元来说同样如此,再往前一步是鬼门关,是万丈深渊,情急之下,只好打造出这么一种“新闻悬疑小说”的特殊文体。把诸种新闻事件掐头去尾,进行合理化的演绎,造成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效果,让读者一时间如水中探月,雾里看花,觉得似曾相识,套在谁头上都不失真,这就足够。

  孙浩元认为小说不光可以比新闻尺度更大,“储存”的时间还可以更长。从这个角度来说,《封口费》整个就是数起新闻事件的艺术化处理,经过若干技术的掩饰,真相被如许保留,只求读者看罢,心知肚明,叹息摇头间,又能笑而不语。

  几年间,孙浩元在《媒体暴力》、《皮下注射》、《封口费》等系列作品中对当下层出不穷的新闻腐败现象提出了拷问和批判,引发人们对其背后成因更深层次的思考。孙浩元说,他追求的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他有他的乌托邦,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我创作新闻悬疑小说的初衷就是:将卑鄙者用文学的形式钉在耻辱柱上。”

  一本小说不足以改变现状,明明有满腔怒火,却不能任其燎原,只求压抑地表达和释放,不是不激愤,轻言细语有时比怒吼喊叫还有力道,韩寒说得好,“那电影一定像面巨大的镜子,所有看它的人都会映在这大镜子似的电影中。”对那些失却操守,或被金钱迷蒙双眼的记者而言,但求《封口费》这场据实改编的电影能叩醒他们失聪的良知,照亮他们黯黑的灵魂。

  《封口费》读后感(九):1—X=0

  1、作为一名普通读者

  孙记者制造悬念的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在贯穿全书的杀人游戏的心理揣度中,最后才推出四个被害记者,三个因封口费被杀,一个被情杀。但若较真,还是有很多细节是不合逻辑、不合现实情况的。比如说,刘春阳杀叶振一,完全可以杀得不留半点痕迹,就算为了迷惑苏警官,拿舒茜的数独纸就足够,把自己的头发献出去既无必要,风险又大。在泄愤和保护自身安全之间,再情绪化的人也会优选后者,更何况他已经实现了杀人的目的。

  2、作为一名电视同行

  第一、一个栏目如果死一个记者的话,基本上这个节目就暂时停了,不管是出于保护其他记者完全或者调查的目的;

  第二、虽然记者比一般老百姓更见多识广,但自己栏目的人死了,和警官玩杀人游戏怎么可能那么没心没肺地讲私事?

  第三、最近七八年,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敢问哪个节目时常年做批评报道的?新闻调查。南京零距离都被和谐多少年了。再者,全国一盘棋,本市播不了,上海台记者拿了画面就能播?在做舆论监督上,上海台从来就很一般;

  第四、拿了封口费,又坏规矩播节目的记者,有。但这样的节目一定是领导或者领导的领导要求播的,记者肯定退钱,至少把事理讲清楚。同样,先给一万封口费,马上打电话给电视台检举记者的傻逼企业家也有,但这种二愣子是火星来的吧?

  3、作为一名新闻后辈

  摘书中几个片段,来看看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和电视人。

  8何旋说:“除了时政记者,我们谁没作过批评报道?”

  体会:批评报道很多也是“建设性的”嘛,目的也是小骂大帮忙嘛,本质也是互利共赢嘛。时政记者似改为党政新闻记者更体现有中国特色的某些跟官跑会记者。

  12吴佩用手捂住长大了的嘴巴,指甲很长,染着红色的指甲油。

  体会:看来全中国的女编导都一个德行和做派。

  105接受采访的是一位银行的职员,他兴奋地站在镜头前面,开口就念道:“标题1:报道指出,。。。”

  体会:没事,编片子的时候剪掉就可以了,这种傻逼见多就习惯了。所以说,影帝那样在镜头前镇定自若的我党干部,还是不多的,boss就是boss啊。

  107 苏楚宜说道:“其实还有一种假新闻,影响更恶劣,对传媒伤害更严重。那就是有关部门以假新闻的形式进行舆论试探。比如,想做出一项决定,却又没有把握,就直接或间接地向媒体透风,让媒体报道。如果舆论反应正常,那就顺势而为;一旦发现舆论反应激烈,那就断然否定,让媒体背黑锅说是假新闻。这几年经常看到政府部门的辟谣啊、更正啊,很多都是这样。”

  体会:有关部门,呵呵。房价、汇率、房产税,呵呵。

  179笔架山公园管理处的主任回答着书记、市长的问题。

  “这下面有几个商店?”“四个。”“里面有多少人?”“不太清楚,应该起码有四个人吧,因为一般来说,每个店都会留一个人在这里过夜。”“不可能!”市长生气地反驳道:“你要实事求是,店门都锁得好好的,谁会在半夜住在这犄角旮旯啊?”主任还想说点什么,旁边一个人立即开口:“是是是,我们再调查一下。”说着话,用胳膊肘拐了主任一下。

  体会:市长之所以能干到市长,主任之所以只能混到公园的主任,在这段对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三个人的死亡是重大事故的标准,是追究党政领导责任的红线,你丫说四个,脑子刚被门挤过吧。

  242+P243

  4.“经过一番雷厉风行的清理整顿,顺宁市九十五家涉铅企业关停的关停,搬迁的搬迁,顺宁人心终于舒坦了。”

  7.“一年后,有人在网上发帖说,一批锰矿厂、铅冶炼厂、汞提炼厂偷偷摸摸地开业了。顺宁政府随即否认,说这是谣传,并将造谣者绳之以法。一个星期后,有外地媒体经过调查后报道说,顺宁市有102家重污染企业又重新上马了。”

  体会:嘿嘿。领导也不容易,102家是多大的政绩工程啊。

  4、算术

  5—1=0,意思是新闻构成要素的5个W缺一不可,否则就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了。其实这个观点一直是有争论的,因为时间(when)、地点(where)、人(who)、做什么(what),为什么(why),很多新闻不一定能凑齐,尤其是批评报道和涉及隐私或儿童的,更何况,做点深度还需要一个H(how)。

  1-X=0,这个1是有关部门,X是所有问题。你们都懂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封口费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