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瓦地的小号》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瓦地的小号》读后感10篇

2017-12-29 21: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瓦地的小号》读后感10篇

  《瓦地的小号》是一本由迈克尔著作,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地的小号》读后感(一):披着民族外皮的索然无味的小说

  ★ 继《灿烂千阳》之后,又一部反映中东女性苦难作品

  ★以色列第一畅销书

  ★继《追风筝的人》《三杯茶》之后,又一部震撼全球的中东小说

  这是当当网上对于这本书的介绍,我真的很无语……

  《追风筝的人》是神作,不说了;

  《灿烂千阳》——在我眼中只是勉强合格;

  《三杯茶》——连看都没看完就丢掉了……

  ——其实本来就不该对这本书抱有什么期待吧!

  首先男主角的样子就让人不敢恭维,他出现的时候,我不断的对自己说:他不是男主角他不是男主角——可他就是男主角!虽说人不可貌相,可这位不可貌相的男主角甚至在性格上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相对于男主角,女主角就是更加的一无是处了。

  也许你会说:这就是平凡人的爱情——可我甚至连两个人是怎么恋上的都不知道,更不用谈什么爱情的伟大了。

  这本书的标榜是反映了中东的种族冲突,但是正本书的大半部分都是讲的两个人怎样冲破自己心里的障碍终于在一起了,期间连种族冲突的一点点影子也没有看到。结局的时候,男主角终于要去打仗了,终于看到种族冲突了。但是在末尾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情节,只让我觉得这是作者怕自己的文章深度不够而勉强扣上的高帽子罢了——一点也不自然啊!

  我真不知道这样的书为什么还会有好评,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能忍受看完这样一本索然无味的书……

  《瓦地的小号》读后感(二):瓦地的小号

  一曲伤感的小号唤醒了赫达对爱情的渴望,于是她渐渐地敞开心扉,拥抱幸福。一切进展的那么顺利。这份感情谈不上轰轰烈烈,也算不上伟大,就是两个平凡的人之间的简单依赖,平凡而温馨。可惜,战火容不下哪怕是最平凡的幸福,两个民族间无法化解的仇恨像怪兽一般吞噬着人间温暖,拆散了一对对恋人,击碎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书中有句话说得好:“此刻,别人儿时玩过的沙子,却要由他往袋子里装;别人点燃的仇恨之火,却要由他经受这焦灼之苦;别人种下了战争的苦果,却要由他来饱尝。”亚历克斯在瓦地和阿拉伯人愉快的相处,和赫达相爱,然而当战火点燃时,他却被迫上前线去为犹太人杀他并不讨厌的阿拉伯人,更讽刺的是,一位阿拉伯母亲正哭着送他离去。少数人引发的仇恨,却要整整两个民族为之战斗,直到最后一个人死去!然而仇恨之火继续传递着,每一个婴儿都是带着随时奔赴战场的使命降生的,他们一天天长大,和母亲一起守望着生死未卜父亲,长大后再由他们的妻儿继续守望,这份永久的等待与被等待成为了不可改变的宿命。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赫达和亚历克斯甜蜜的爱情是吸引着我读到最后的主要因素,我很想知道他们的结局如何。就我个人喜恶而言,我不想接受这个悲伤的结局,但是,就全书的主旨来看,结尾亚历克斯的死恰恰是文章内容的深化。这种幸福忽然流逝悲痛使人们开始不自觉地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这么多年的战争,仇恨不减反增,因为武力根本就不可能让一个民族屈服。可是一批批的牺牲品仍在不断被送往战场,继续玩着那场“一群没有远见的白痴玩的可笑的游戏”。

  《瓦地的小号》读后感(三):理想主义者的爱情

  提到以色列,除了圣城耶路撒冷和犹太人以外,首先从我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新闻联播里常播的画面:民族冲突、宗教矛盾恐怖袭击、战争仇怨,就是一个乱!可是书中并没有描绘硝烟、战争的大场面,只是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阿拉伯两姐妹爱情故事

  男主人公亚历克斯是出生在苏联的犹太人,他因犹太复国主义而移民回到了以色列。也并不像印象中的阿拉伯人一样信仰伊斯兰教,女主人公赫达生长在以色列海法市的瓦地(阿拉伯人聚居区)一个地道的基督徒家庭。空间的错位,身份的混乱,信仰的不同,这样的反差似乎注定这样的爱情会是个悲剧,而她妹妹玛丽的命运则又加深了悲剧的厚度。

  女主人公赫达长相一般,体格清瘦,在阿拉伯人眼中算不上美女。用她老妈的话讲,女主的长相就是多晚回家都不会令家人担心。这就形成了赫达自卑、内向、敏感、羞怯、沉湎于幻想的性格。生活在这片是非之地上,她无时无刻都在设法让自己变得比犹太人更像以色列人,说犹太人的希伯来语比说母语阿拉伯语还要流畅。这么要强的她,可惜直到30岁还是单身汪一只。

  而立之年的赫达时常会像少女怀春一般地怀念自己的初恋男友巴赫吉(一个地道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可是巴赫吉却是一个地道的人渣。青梅竹马的他们没有在一起,是因为巴赫吉在参加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时候背着她与一个德国女孩发生了关系爱人背叛让赫达封闭了自己的心灵,她只能借着诗歌安抚着自己的内心,直到楼上新搬来了一个矮小却强壮的俄罗斯移民。他经常吹起小号,那凄婉悠扬的乐曲激起了赫达心中的点点涟漪……试探、亲昵、思念牵挂,细腻的情感终于融化了赫达冰封的心。

  男主人公亚历克斯的爸妈曾经是苏联的高层既得利益者,全家信仰并忠诚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直到他老爸被批斗入狱,怀着男主的老妈虽然怨恨、但始终拒绝和他老爸划清界限。走投无路的他们只能将刚出生的男主送到苏联孤儿福利院生活。从云端坠入底层的生活一直过到男主长大成人,他们一家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移民回以色列。重回故土的男主身无分文,只能白天求学、晚上在码头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他的父母也只能住在老人院。

  男主的小号声吹燃了阿拉伯姑娘心中延绵的爱火,却吹不散种族矛盾中的弥漫硝烟。当赫达知道这个男人是犹太人的时候,还是委屈着自己尽量不去想他。她宁可说服自己爱上一个皮条客或者是一个反应迟钝的街道清洁工,只因为他们是阿拉伯人。在看到妹妹玛丽的爱情、婚姻不幸时,她更是陷入了迷茫

  “我们女孩子从小接受教养,就是为了嫁人。”

  密谋、奸计、巧取豪夺、输赢胜败——这些伎俩都成为了名正言顺的手段,只为了把一个能供养我们的丈夫弄到手。我们的前辈认为,这就是本质上的幸福。

  我们生活在另一个时代,一个信仰爱情的时代。问题是,在这种爱情的宗教里,没有牧师和先知,也没有神谕和圣经。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神明,自己解释各种征兆,自谋生路,不能依赖任何明确的指引。为了寻找这份爱,我们走向荒漠,结果大多数人都在旷野中迷失了方向

  转变发生在她妹妹玛丽再次被醉酒的阿拉伯富二代祖海尔骚扰,恰巧出现的亚历克斯成功解围并在打斗中受伤。而不明就里的邻居们都以为又是犹太人殴打了阿拉伯人,英雄的委屈让赫达决定勇敢的站出来,并向他表达爱意。这种行为连行事素来大胆的玛丽居然都说太疯狂了:在以色列,阿拉伯女人爱上犹太男人就像是羊爱上了狼一般的疯狂。

  在一个被各股敌对势力撕扯的国家里,生活于战争状态中,想在两个打得你死我活的民族之间耕耘出一片爱的绿洲,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不像我们国产家庭伦理剧一样的狗血剧情,她们的恋情竟然得到了爷爷妈妈、妹妹甚至保守的妹夫的全家支持。然而即便这样,上帝也不会眷顾每对相爱的人,突然而至的战争无情地夺走了亚历克斯年轻的生命。更可悲的是,他至死也不曾知道赫达已经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可是,这个孩子的将来又会是怎样呢?——不管生活在阿拉伯人中间,还是生活在犹太人中间,他都注定是个异类。

  赫达与玛丽虽然一奶同胞,长相却大相径庭。玛丽是万人迷,自信、胆大、敢于尝试、行为莽撞,无论在阿拉伯还是犹太圈中都吃得开。玛丽的梦想存在一个平等的世界,生活就是一座充满神奇魔力的花园,里面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会受到家族传统社会地位的束缚羁绊。

  “梦想,也是商品,就和其他东西一样。人们都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选择梦想。”

  玛丽的梦想很快便被现实击得粉碎。她被阿拉伯富二代祖海尔盯上并强暴,还怀了他的孩子。她极不情愿的接受了家人安排的相亲,并隐瞒了自己的孕情,自导自演地让未婚夫喜当爹后,最终嫁给了比自己大12岁的来自乡下只会安纱窗的包工头瓦希德。

  自由,本身就是一种负担,它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尤其是女人,一个阿拉伯女人。

  她也知道这是自己在作践自己,冥想、诗人、流利的希伯来语和英语、优秀考试成绩这些都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益处,她将在农村里挖地打洞,就此埋葬自己那破碎的梦想。

  在出嫁前,她能做的只有泪流满面,用眉笔在上唇画了一撇黑黑的小胡子。充满男性特征的胡子和她婆娑的泪眼形成了鲜明对比。她可能恨自己不是男儿身,也可能恨自己是个阿拉伯人。她最终发现在阿拉伯人注重的贞操、脸面和谣言编制的网中,她根本没得选,只能把自己的人生留给他人去决定。

  现代人的爱情可以跨越种族,跨越年龄,甚至跨越性别,却跨越不了家园的战火,这最终是一部无法避免的悲剧。曲终人散,瓦地上空的小号声却会一直萦绕在我们心间,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年代、遇到怎样的境遇,都不要忘记去探寻人世的丰富与感知人情的温暖。

  《瓦地的小号》读后感(四):但愿不再有战争……

  “我沉湎与幻想,她却敢于尝试;我寄情于梦,她却亲身体味。”

  《瓦地的小号》并没有讲述战争,却道出了战争的残酷

  瓦地,聚居着两个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民族,以色列犹太人及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阿拉伯姑娘赫达身上的痛疾非常神奇地只在新入住犹太人亚历克期的小号下才不再发作,似乎这一切从亚历克斯第一天入住以来就注定了。然而这却是一件非常捉弄人的事……因为此时巴以双方的冲突,两个民族正处于战争状态。生活在瓦地的人们亦敌亦友亦亲,他们之间就这样矛盾着、纠结着、尴尬着……两个民族的每一个男子似乎都无法逃避这场战争,赫达的同事波阿斯的儿子、阿迪娜的儿子、雪莉的男友们还有“阿布·小号”,都不可避免地被应征入伍;互相爱着和憎恨着的两个民族都不希望战争、不期待死亡。就算这一切敌对状态都不曾动摇赫达一家对“阿布·小号”的爱,但这些战争终究还是夺去了他的生命,遗下了一个尚未出生的私生子,这个私生子继承了赫达的命运……更悲惨的是,他连父亲的一面都未曾见过……

  这个结果虽然在接近尾声时我也猜到了,只是很不情愿看到这样的结局。

  但愿这个世界不再有战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