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02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是一本由刘心武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读后感(一):永远都是遗憾

  《红楼梦》看过很多遍了,次次只看到钓游鱼四美占旺相之前那一回就打止,后面的简直是看不下去,大观园符水闹剧啥的,妙玉听琴故弄玄虚啥的。只挑宝玉结婚那段草草看看。

  刘心武解读《红楼梦》的书,前前后后买了好几本,随看随丢,书名都不记得了,就不单本单本评论了,统一在这里评。还好内容还有印象。刘心武在这些书中,陆陆续续提出了很多让人耳目一新假设,其中有一本是专门讲家住江南本姓秦的秦可卿的身世,双悬日月照乾坤的宫廷阴谋。有一本是重新给《红楼梦》划分了格局,九回一单元的格局。我不知道曹雪芹老先生是不是真的这么想,只是刘心武的假设都很符合逻辑。姑且认为他真的揣摩到了曹雪芹先生的本意了!

  姑且认为刘心武的假设全对,姑且认为刘心武给《红楼梦》重新划分格局,终于厘清了《红楼梦》的骨架,让这本书真的实现了全头全尾。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现在终于考古一样,把骨架拼整齐了,但没有血肉的骨架只能留给人更大的遗憾!

  刘心武在谈到杩子盖头的小厮那一节也说了,虽然我们可以把大方向考据出来,但类似杩子盖头的小厮那样精彩细节却是永远考据不出来了。

  没有丰满可信细腻的细节描写,没有真实的头爪毛尾,就永远无法知道老虎是什么样子,永远都是遗憾!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读后感(二):不如05年的系列给力

  把刘心武的揭秘看完了,感觉《八十回后真故事》的17集比05年播的44集要逊色很多,虽说不排除亮点的存在,但很多地方都有讲述的不丰满,颇有些狗尾续貂的感觉。

  之前刘心武讲秦可卿、贾元春、妙语、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的44集中,资料翔实、内容充分,而且分析透彻、自成一家之言,尤其是文本细读之功底着实令人钦佩,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的讲座普及了红学,虽说他的观点很有争议,但是却为业余的红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了解红学经典研究平台,刘心武把红学普及到民间的社会效果不容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刘心武在普及红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今年的17集收尾的续集就不怎么样了。或许这和主讲的书中人物分量不重、前人研究成果不如宝黛钗等主人公有关,这次的迎春、探春、惜春、凤姐、巧姐、李纨、袭人、麝月诸人大多是每个角色仅有一集的讲解,有的甚至是两个角色讲解一集。虽说大致意思表述清楚了,但是有很多细节和需要关心的问题刘心武并没有作出解释,有很多需要讲解的地方刘心武也没有像05年那样细心讲解了。17集看下来,感觉这个系列更多的是刘心武在讲述甚至是报告他自己的研究成果。虽说这无可厚非,但是这样一来就颇有些“一家讲坛”的味道失去了知识的普及性。

  我特别要说的一点是,刘心武自己给红楼梦后28回列的回目大部分水平的确不咋地。曹雪芹撰写的回目艺术水平之高可以说无人能及,他往往将人物的姓名和发生的事件巧妙地化作景语情语,并恰当利用拟声拟物等艺术手段来写每个章节的回目。而刘心武所列的回目,大都是他根据自己对故事情节的探佚所列出的情节梗概,这样的回目与曹雪芹的笔法相比明显是落于俗套了。

  而且,在刘这个系列的讲座中,诸如冯紫英、贾环、贾芹、薛蝌等人的命运并未提及,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如果这次的系列能够在延展10集左右的话,或许能够弥补一些遗憾。当然,我没有看过刘心武的研究成果,所以无从判断他是否在探佚的过程中给予了这些没有提到的重要配角以相当的考虑。

  不管怎么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系列节目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冲击和帮助,其中虽然有很多不足而且今年的这个系列有着很大的缺陷,但是光就他如此热忱地研究一门学问,我们就应该对刘心武先生表示尊敬与感谢

  相信当我们独自阅读一本经典的时候,一定会有独特感受启迪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读后感(三):真作假时假亦真

  刘心武先生带着他的这册红楼新书,重回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持续“红学”热潮。

  《红楼梦》位列中国四大名著,不仅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巨著,而且因为这部小说的各种未解之谜而独立了一门学科“红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更是下设红楼梦研究所。说来这部小说确实特别,直到今天,关于其作者是谁,其作品八十回前后是否由一位作者独立完成还是有人续作,续作者是谁,夹带批语的古本手抄本中的脂砚斋是谁,脂批究竟是小说的一部分还是无关紧要甚至后人故弄玄虚的伪造,各位研究者至今还是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大部分学者认同的作者曹雪芹,家族之兴衰一而再再而三地和清朝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使得在史学范围内要研究曹家的历史也遇到了档案因混乱的政治斗争而被销毁的问题,更让这部小说的内容被无限放大和影射性地对号入座

  而偏偏《红楼梦》的作者不仅文学造诣精进,而且故意地将“真事隐去”,让“假语存言”,甚至不夸张的说巧心设计下很多文字游戏和文本迷宫,导致对这部小说的解读也是五花八门哲学性的、政治性的、家族性的,各说各有理,争论不休。

  刘心武先生自和央视“百家讲坛”合作推出揭秘红楼梦的节目以来,引导了大众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再度热议,并出版了一系列的相关揭秘丛书。其学术理论基础应该说是来源于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的一脉相承,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就是开发了所谓的“秦学”(秦可卿研究)和由此延伸出的“日月双悬”(康雍乾朝围绕继承皇位而展开的血腥的政治斗争)论述。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是刘心武先生有关红楼研究的最新著作。由于其学术理论基础大量来源于周汝昌先生,建议要读通刘的红学著作应该先将周的红学研究著作做一适当的了解。比如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认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完全无关,整部小说带有家族史的烙印,宝黛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只是小说要表达的内容之一,而且和家族命运密不可分,而不像续作把整部《红楼梦》简化为一部爱情小说。承认脂批的功能和与小说文本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脂批作为推断小说散失的真实文本的依据。

  当然,刘心武先生的红学研究若是没有自己的特色,应该也不会引起社会上广泛的回馈。记得有一次易中天先生和马瑞芳女士在对谈红楼梦的人物时,易中天先生曾经半开玩笑地说,我不是你们红学圈子里的人,可以瞎说。刘心武先生其实也是一样,有的时候,置身圈外可能会有不同角度,也没有那么大的学术负担。你看他的论述,有的时候更像是和大家在交流他的《红楼梦》读书感想。其次刘心武先生是一位优秀作家,作家对作家如何写作是最了解的了,包括故事结构、行文细节、人物刻画等等。因此我们经常能看到刘先生在揭秘的过程中经常将自己假设在作者的立场上做推论,《红楼梦》又是一部前后盛衰对照、充满伏笔暗示、很少闲笔的作品。于是真红楼和假红楼就在刘先生的抽丝剥茧中比对出来。在这方面,“秦学”的诞生某种程度上就是刘先生对小说结构和行文叩问的结果。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刘心武先生对小说文本本身的细读、精读的结果实在是叫我辈惭愧不已。他甚至可以从红楼梦古本手抄本不同版本之间的用字不同入手来提出问题和假设,再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进行解读(在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周汝昌先生,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穷尽毕生心血制作了红楼梦的精校本,也就是将不同的手抄本凡有异处一一誊录,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校对出一个最接近作者原意的版本)。看刘先生的行文,恨不能将红楼原文马上一字一句再细细品味,希望自己也有新的发现。

  最新出版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应该说是刘心武先生对之前揭秘真红楼的一个总结性发言,也就是对八十回后真红楼的一个带有完整结构性的设想。一共分为十五个篇幅,对真红楼的整体结构和每一个结构章节都做了自己的推想,需要强调的是,前述刘先生的行文特点得到了继承性的发挥,刘先生的有些设想虽然看似天马行空但是有一个宗旨始终不变,那就是紧紧扣住前八十回真文本的结构和故事走向,包括小说作者各式各样的伏笔、脂批对故事情节的豆漏,来进行推理,叫人折服!行文中充满和读者交流感的设问方式,有时候感觉像一部侦探题材的文章,不看到谜底真有些不肯罢休的感觉。而最后,也能看到刘先生对真红楼研究的一片痴心,他已经罗列好了自己设想的八十回后真红楼的回目和故事大纲!

  在这册最新的书籍中,刘心武先生大胆继承了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全书结构的推论,认定全书以九为结构特点,每九回为一个大章节全书合计十二个章节共一百零八回。并就此阐述了他对八十回后最后三大章节的设想。由于秦可卿、宝黛湘妙这些位列十二钗的故事主角的结局已在刘先生之前的揭秘著作中多有涉及,所以这册新书侧重于对剩余各金钗的悲剧故事细节的推论设想,比如迎春、惜春的命运。对贾府败落抄家的真正原因也做了具体而细致的剖析。将前八十回看似闲笔的人物诸如贾芸、小红等结合脂批安排在“狱神庙”一节大文字中。更难能可贵的是,刘先生打破原续作的藩篱,对于真红楼的结构作了合乎小说写作逻辑的推导,对人物命运和主要故事的发生前后(诸如抄家和黛玉之死、贾母之死的前后顺序、关联等)作出了自己的设想和判断。当然,刘先生也没有一味完全否定原续作,批判的同时也肯定了原续作中的精彩之笔。

  可以这么说,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部自己的红楼梦,刘心武先生的解读也好、揭秘也罢,应该说是对周汝昌先生“探佚”、“索隐”红学的继承和新的发展。“红学”领域至今共识甚少,却纷争不断。刘先生的揭秘也时常被指责、挑剔。虽然《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因为其年代和文本的特殊性,必然在学术界继续被讨论下去,但是刘心武先生的作为是有胆魄的,在他的揭秘所引发的红楼热潮背后,我们看到了平民参与文学理论探索的力量,也看到了大众对《红楼梦》这块中国文学瑰宝的无限热爱!

  文:许平柯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读后感(四):鸡肋也有鸡肋的价值

  想看的书没买到,又不想空手而归,于是买了这本书。随着红学热的升温,《红楼梦》已经逐渐演变成一门学科。虽然不喜欢刘心武本人,但从最早看百家讲坛中刘心武的揭秘红楼系列,倒以此为契机,更深层次的读红楼,我应该感谢刘先生。是他为我打开了细读红楼的一扇窗,并由此接触到周汝昌等很多红学大家的思想,看了很多红学周边的衍生读物。感觉受益匪浅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就是把最美好东西摧毁给人看。无疑,红楼梦就是将这种残忍展现的最淋漓尽致的一本小说。小时候读,看得是宝黛的爱情,长大了再看,感到的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悲凉,一份盛极必衰的无奈。这本书以讲座底稿为蓝本,让人读起来不太畅快,内容读过去也有酒瓶装新酒的嫌疑。但书中一些新颖的观点,为我再读红楼又提供了一个好的契机。昨晚(4月5日)整理书柜,无意看到一本大学时买的红楼群芳图谱,很有些历史,是我从书摊淘到的。现在读书大多是从当当购买,虽然很方便,但是再也没有那种用很少的钱淘到一本很珍贵书的快乐了。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读后感(五):尊重有见地的前辈

  第一次读红楼通本之外的书籍,以前我从来不读红楼评论,应该自己去看红楼梦,去感受它,而不让任何评论者先入为主观念占据头脑。认认真真读几遍再去看别人怎么写。

  这本书打开了另外一个视角。我不完全同意刘心武的观点,但是可以见得刘读书非常细致,且参考了不少前人之作,也对此进行了一些实地考究,这点很有学者风范。

  但是延伸太过,看这本书,不似在看红楼评论,倒像是他自己另起炉灶一般。里面有些想象很大胆,大部分颇有意思,给人启发;也有不少,颇有些天马行空的味道。

  学会去尊重这些异见者,能够提出新的观点来,百花齐放才会有更多进步。

  看到刘的作品,发现自己原本以为读红楼已经算是到了细处,没想到人家做得更好,想得更深。知耻而后勇

  我以后应该适当看一些红楼评论,比如周汝昌等名气非常盛的红学家。我看的都是通用版,不太主张跳出这本书之外去扩展和探究,这是我的局限性使然,然而读一些评论,像是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这本书读得很畅快,当我抛下自己的偏见,虚心地接纳异见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有了一点成长。因为我一直固守成见,所以囿于小我,跳出那个圈圈,便有了新的见解。人会变得开阔。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读后感(六):不是刘心武写的不好,只是我期望太高

  刘心武的揭秘红楼算是众多红学家最认同的。

  看到他续写的后八十回,不知怎地,竟绝不如高鹗。虽刘心武放言,高鹗的续写违背了曹雪芹的本意,但是刘心武的续写与曹雪芹的笔法却是十万八千里了。

  这本续写最令我失望的便是,林黛玉和王熙凤性格亮点没有写出。寥寥几字,林妹妹便沉湖死去,不如高鹗的在两宝成亲之夜烧尽传情信物死去让我动容。凤姐儿至此不再泼辣犀利,收敛成平儿第二。曹雪芹笔下印象最令人深刻的林妹妹和王熙凤在刘心武笔下只觉得成了打酱油的角色,匆匆过场,匆匆离去。

  贾府的坍塌是必然的,前八十回贾府的繁荣、热闹、欣欣向荣,而今家破人亡,高鹗集中笔墨写了几回,而刘心武的二十八回全在写贾府的衰败,不禁给人以一种情节太拖沓的错觉。

  曹雪芹善于草蛇灰线的笔法,刘心武分析、挖掘线索见长。因此他的续写急欲抖出曹雪芹隐藏的秘密和事实,有些生硬了。前八十回的打酱油人物在刘心武笔下成了主角。

  我觉得,曹雪芹的后二十八,未必会讲出这些秘密。他所要说的只不过是自身经历一个家族的衰落和一些人生的感触。而刘心武的续写使红楼梦变成了一部政治反斗史:所有的人物,话语,细节,只是为了一个串谋逆反的历史大秘密。

  还是高鹗写的好。不点出是高鹗续写的话,至少一般人看不出来。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读后感(七):读书笔记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刘心武)

  蔡元培先生,他所说的“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

  清朝诗人袁枚写的,叫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据周汝昌先生的研究考据,曹雪芹的全本《红楼梦》的文本结构,有一个9×12的规律。也就是说,大体上是每九回构成一个情节单元,全书是十二个九回,加起来就是一百零八回。

  ==========

  我们中国历史传说当中的尧、舜、禹时代,舜那个时期的一个大臣。他是中国司法制度的最早的创建者,他的名字叫做皋陶。这个陶字写出来是陶醉的陶,但是读的时候他的名字要读做“高摇”。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读后感(八):生僻字和好句子

  姽婳guǐ huà

  女子体态娴静美好姽,闲体行姽姽也。从女,危声。犹頠之为头,娴习也。——《说文》 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宋玉《神女赋》

  诔lěi

  基本字义

  1.

  古代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多用于上对下):贱不~贵,幼不~长(zhǎng )。

  2.

  这类哀悼死者的文章:做~。~文。

  勖 拼音:xù古同勉励:~勉。

  拼音: hāo 薅拔除田草 泛指拔去

  缁衣(兹zī)衣:黑衣。

  頫fǔ同“俯”。

  颙yóng 大头。2. 大。3. 〔~~〕a.肃敬的样子;b.景仰的样子;c.波涛汹涌的样子。4. 仰望:~望。

  为何续写:

  1、蔡元培说,多岐为贵,不取苟同

  2、清朝诗人袁枚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齑jī ①捣碎的姜、蒜、韭菜等。②细,碎:~粉。~音(细碎的声音)。

  谶chèn1. 迷信的人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书。~记(预言将来的文字图像等)。~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