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啊,男孩》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啊,男孩》观后感10篇

2022-03-21 09:3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啊,男孩》观后感10篇

  《啊,男孩》是一部由扬·奥勒·格斯特执导,汤姆·希林 / Inga Birkenfeld / Annika Ernst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啊,男孩》观后感(一):历史的出路

  正如豆瓣简介所说,影片拥有某种伍迪艾伦的的气氛,用各种意象、隐喻、一闪而过的名词,安安静静地讲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故事。

  黑白的画面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种历史感,会让人产生一种故事发生在很久远以前的错觉。当菲舍从床上起来,突兀地离开,我想好多人都会问:之前发生了什么?历史不就是这么一个问题吗?

  影片中有太多的人和他们的对话在暗示着德国的过去以及德国人现在的心理

  菲舍的小学同学(糟糕,竟然记不得名字,还把电影给删了),那个从前很胖,现在很美的姑娘,总是对自己的心理耿耿于怀。不管你怎么想,反正我是觉得这同我印象里的德国是符合的。一战二战的经历,就像是那不堪回首的肥胖,而德国现在的繁荣昌盛又似乎符合姑娘的美貌。那么她扭曲的表演以及做爱时神经质地行为是不是在暗示现在德国人心中的一股暗流呢?

  菲舍的死党马特泽高大的形象以及他刚出场时的那番言论,仿佛让你看到了一个纳粹士兵回到了现在,开着车同你讲述他的疯狂与偏见。告诉你那股幽灵似乎从未从未从他们身上走远,一直飘荡着。

  菲舍的父亲,一个成功的商人。德国这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确实不错,但好像缺了些什么。

  一个喝醉的老爷爷,像神话里的人物一般,突然地出现,然后永远地消失。他在酒吧里向菲舍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他美好幸福的童年,在著名的”水晶之夜“同玻璃一起,破碎一地。他说他再也不能骑心爱的自行车了。他出走,逃避,酗酒,终究没有逃过记忆的折磨,然后猝死在街头。最后护士告诉菲舍,老爷爷叫Friedrich。同腓特烈大帝同名。

  一个老奶奶。菲舍坐在老奶奶的按摩椅上,老奶奶坐在旁边。尽管你知道旁边的房间里年轻人在吸毒,在摇滚。但只要巴赫的音乐没有停,那片安详与宁静就还会继续。诚然,德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但德国也有令人羡慕的过去。他们有巴赫有贝多芬有施特劳斯,有康德有黑格尔有马克思,有歌德有席勒有黑塞……老奶奶正好同老爷爷形成了对比:一个祥和,一个狂热;一个最后猝死街头,一个似乎在美好中成为永恒。而这对比的结果,就是导演想要告诉人们德国的出路。

  我想最后,德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就像菲舍最后喝到了那杯咖啡

  正如你所见,本文使用了大量的表示推测的词语。好像似乎仿佛之类的,只想说明本文纯属瞎掰。没去过德国。就学过一些德语,看过几场德甲,还有一些德国小说和电影……所有的支离的印象都来自这些。所以说我心中的德国,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近乎于,盲人隔空摸象所产生的印象。可我略懂自己生活的国家,也知道它同德国一样有一个美好的老奶奶和一个不知道该如何去形容的老爷爷。可是我们似乎没有人在意出路在哪?

  因为越来越少的人在乎:”之前发生了什么?“

  《啊,男孩》观后感(二):他只需要一杯咖啡,世界却总给他烈酒

  这是一个德国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摄一个百无聊赖的男孩对人生的思考,纠结着历史的疼痛与社会生活的匆忙。我们也有青年导演,处女作拍了四个女孩。没有思考。我知道这种比较几乎没意义,因为在我们这里,是无法想象一个男孩会拒绝非常“实用”的法学课程,辍学去思考人生。

  德国就可以。这个懒惰的男孩辍学了。是的,他是懒惰的,他感觉到累,觉得有必要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懒惰”的成因在影片慢节奏的展开中逐渐显现出来。因为世界在怀着善意给他一些他根本不需要的肉丸子;世界在翻看他装私人物品的纸箱;世界毫无理由的刁难他,让他拿不回驾照;世界停掉了他的信用卡,告诉他要学会独立;世界坏掉的售票机,却又苛刻的检查;世界无法忘记自己肥胖的过去,对他极度热情又敏感的将他推开;世界是一部矫情的电影,将历史含混在媚俗的情节当中;世界是一个猝死的老人,是在“水晶之夜”痛哭的男孩;他只想要一杯清醒的咖啡,世界却总递过来疯狂的烈酒。从结构上说,《啊,男孩》更像是一部公路电影。

  不难看出导演的一些隐喻,父亲对应当今的德国,胖妞舞蹈家和猝死的老人对应不能忘记的历史,德国的情况和我们这里有点相似,都有一个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但是又有不同,因为我猜德国没有几个人会怀念希特勒时代。很多年前,一个孩子在街头摇晃地掌控着一辆比自己大好多的自行车。眨眼之间,这孩子已经白发苍苍,满脸褶皱,听不懂青年人的话,刚出门就猝死于街头。从石头砸碎窗户开始那一刻开始,整整一代人走失了。

  在影片纷繁的现状中有过一丝短暂的宁静,那是巴赫的《教堂赞美曲》。德国人总绷着“不能让别人嘲笑你”的弦儿。但实际上谁敢小看德国?是的,德国出了希特勒,但德国也出了巴赫,出了贝多芬,出了黑格尔,出了马克思,出了尼采,出了爱因斯坦,出了歌德。这是导演给出的答案,然而这个年轻人,他不能像那位孙子贩毒的老奶奶那样,躺在音乐与宗教的安乐椅上等死。还有他租房处的邻居,那是与男孩父亲截然相反的中年男人形象。浑身布满了失败。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的困境,在积重难返的中年,他只能将自己的残余的激情浪费在地下室里。男孩不能帮他,甚至连吃掉他送的丸子都不能,因为那确定不是美好的婚姻生活产生的。

  片中男孩的境遇,也是今天全世界青年人的境遇。普里莫.莱维在《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中说道:“对于80年代的年轻人,这些只是他们爷爷的事情:遥远、模糊、‘历史性的’。这些年轻人被当今不同的、紧迫的社会问题所包围:核威胁、失业、资源耗竭、人口爆炸,他们必须调整自我以适应疯狂而频繁的技术革新。这个世界的结构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从男孩父亲身上,我们也能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在着急,对年轻人缺乏足够的善意和耐心。上一代人永远把自己摔打出来的世界观当做教科书,强加给下一代。如果你不按照他的规定做,那就是不可理喻。和当初的父辈一样,年轻人生下来也是赤子之心,可两代人所面对的世界完全不同了。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根本的隔阂。

  “这不是我要走的路。”男孩对父亲说,但是他要走什么样的路,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和咖啡一样,有太多种选择,令人无所适从。影片的结尾,男孩终于喝上了他想要的那种咖啡,最简单的咖啡。这是一个明媚的结局,在这清晨,男孩喝着他的咖啡,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要走的路。

  已刊发于《看电影·午夜场》

  《啊,男孩》观后感(三):无关纳粹

  有关人。

  黑白的感觉这好,安静,而且自带磨皮效果,人和景都显得特别有质感。

  故意拍成黑白的,记得是诺兰,那是一部悬疑片,黑白更能烘托出紧张的气氛。我在看这部电影前对电影一无所知,所以按照套路,我以为也许是悬疑片,可是我错了。

  这部片比悬疑还可怕。

  片子从头贯穿到尾的,是酒精和咖啡,还有法西斯。我想,也许是有关纳粹?

  可是我又错了。

  但是,“痴肥女”尤莉卡的出现,又怎么解释呢?怪邻居和酒鬼的突然造访,男主爸爸念念叨叨着过去,又怎么样解释呢?

  原来,所有的人,都那么放不下过去。无关德国,无关纳粹。

  男主的眼神,永远蒙上了忧郁和迷茫。看到他,会让人想起米兰昆德拉笔下那个“站在公寓的一扇窗户前,目光越过庭院,盯着对面房子的墙,不知道他该做什么”的托马斯。表面上看,他是在寻找着什么,寻找着被吞掉的银行卡,寻找着最普通的那种黑咖啡,寻找着有没有路人能递给他打火机。

  他在思考,他告诉爸爸,瞒着爸爸辍学,就是为了思考。他不能理解,为什么身边的人都在说着奇怪的话,为什么他们都想在避开些什么。所以,他需要黑咖啡,他需要冷静下来思考。可是,世界仿佛不肯给他思考的机会,只肯给他一杯又一杯的伏特加和啤酒,麻醉,再麻醉,麻醉他,直到他不能思考,只能逃避。

  尤莉卡演着荒诞的剧,在做爱快到高潮的时候逼着男主说他爱那个胖胖的她。当尤莉卡戳穿酒鬼的痛处时,酒鬼突然露出了一丝悲苦,但很快又恼羞成怒,拳脚相向……男主经历了这一切,他看着夜空下灯火通明的街道和大楼,是否会觉得周围的一切很奇怪呢?

  还好,还有老人。

  “惊喜之夜”,男主的朋友都在房里玩摇滚,唯独男主借着上厕所溜出来,到老奶奶的按摩椅上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后来,男主进了酒馆,一如既往地没有黑咖啡,正在男主抽着烟,打算继续用酒精麻醉自己时(注意这里男主点的是伏特加和啤酒,酒精量比之前的都多),一位老酒鬼过来了。

  “呦,这里有匹孤独的狼。”

  于是老人喋喋不休地说起了过去。以前的生活好像又生动起来。可是60年后,这里物是人非,大家都说着不能被理解的“语言”。

  也许正像老人所说,砸石头时,他只担心一件事,那就是,他不能再在路上骑自行车了。可是,人们为什么要回避过去?为什么一说到希特勒,他们如此紧张不安,视他如异端。

  老爷爷死的时候,我很伤心,最后肯“说真话的人”,死了。这意味着什么?揭开伤疤,他又需要多大的代价呢?

  而这个说真话的人,竟是个连姓都不知道是什么的孤独老人。

  几分钟安静的街景闪过,安静的表象下,隐藏着多少暗流涌动呢?

  最后,男主找到了他的黑咖啡,是的,他想通了人们奇怪的原因。于是,他重又把自己的头发梳好,与别人打扮得无异,但他的眼神却在说,他将永远是那匹孤独的狼。

  《啊,男孩》观后感(四):迷茫的青春

  看到的似乎是青春时期的自己,骑着自行车四处游荡,就像好奇八卦的旁观者站在社会边缘四下疑惑地打量着,一切仿佛都离你很远却也很近,而大人们的思维举止更是让人匪夷所思而且有种本能的厌恶排斥,也许这就是青春的迷离与惶惑,没有时间去品味年轻的喜悦与轻快,更多的只是对于自我认定的思索。其实青春很大意义上就如同这部电影的色调,简单的黑与白,经常的不知所云,对于未来没有任何明确的设想,现状还总让人感觉不满、乏味。也许会一直这么晃晃荡荡地过好几年,才在某天茅塞顿开地想通了一切,重打锣鼓再开张地再次开启自己人生的旅程。人其实真的不需要那么匆忙地完成每一个目的,思考与等待的过程反倒别有一番滋味,它能让你客观地看清你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理清紊乱,从而获得新的力量。

  《啊,男孩》观后感(五):10

  黑白画面,慵懒的爵士乐,不求上进的主人公和无伤大雅的小笑话,影片一开拥有某种伍迪·艾伦电影的气氛。这部来自德国导演杨·奥雷·格斯特的处女作叙述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柏林年轻人生活中的琐事。成名于《希特勒的男孩》的汤姆·希林已经是而立之年但依旧长相天真,他饰演主人公尼克·菲舍(Niko Fischer)是一名法律大学的辍学生。尼克瞒着自己的父亲,每月依旧从父亲哪儿领取生活费。除此而外,他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事事。为此女朋友和他分手,之后尼克搬到了新住处,在那里遇到了深陷中年危机的新邻居(尤斯特斯·范·多诺尼)。诚然,尼克时常感到无聊得很,他却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直到被父亲发现了辍学的事实,尼克的生活来源就此中断。尽管如此,观众却对银幕上无所事事的尼克充满了同情心。尼克有位死党马特泽(马可·豪斯曼)是一名不太成功的演员,他正在演出一部二战题材的煽情剧。影片的男主角是一名纳粹分子(安德·克拉维特),没想到,在片场这名演员却给尼克带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经历。

  《啊,男孩》观后感(六):当你错过第一杯咖啡,你有可能就此错过很多杯

  1,第一杯咖啡

  第一杯总是从不经意的时候开始。说不经意有点儿假,我只是不愿去要。不要的后果倒从没想过,只是给我的时候,我并不需要。我要的是走,是离开,而不是咖啡。

  2,第二杯咖啡

  那时候我尚算乐观。总觉得该有的时候自然会有。有时我问,这到底是乐观还是愚蠢。或许愚蠢是乐观隐意的一个部分。置身事外时,所想的一切都明晰可辨,某些时刻你觉得自己简直聪慧过人。可事实总能证明,你理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总是理所应当。你的聪慧过人也只是愚昧的假象。

  3,第三杯咖啡 酷的头发和身体

  我知道自己紧张起来了。追求表象的东西完全源于深层的渴求。表象是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这我见过,许多人也对此深信。可要我说,终究也变不了什么。卑微的总是卑微,一如冷漠和厌倦,你能压制它,却始终无法更改。

  4,第四杯咖啡 你总能猜到

  那又怎样。猜得准出处和结局,又能怎样。轨迹是很可怕的东西,它不进油米,不由分说。它制造假象哄骗你,制造巧合惹怒你,即便先行猜到,也一样没有好下场。我想起一个要我拎包等他的男性,那个黑色的空包丑陋不堪,我要忍受的是提着毫无重量的东西等在太阳底下。太阳是我人生逃避的内容之一。他说,腰带坏了,你在外面等我。我还记得他发黏的声音呢,我一再模仿,却学不像。

  5,第五杯咖啡 过期

  想要的时候已过期。没关系,让我们来杯烈酒。烈酒尝得多也能变柔和,人可不一定。他们说,你喝它干嘛。我说,睡觉啊。五年前的事情了,也或许更久。回忆的时候我总不经意把恶劣的情况归结到一个年份里。林林总总掐一个头,转眼又是另外一个垃圾袋了。该扔就扔吧,你总要学得武断一点儿。

  6,第六杯

  这一次,我只要酒。酒能让我保持善良。保有一颗赤诚的心。我见过那样一些老人,可我见过的老人终究还不够多。我希望你能变老让我看看。嗯?那个时候,我愿意跟你交换我的惭愧。我会对你说,晚上好。

  7,第七杯

  也有可能我已经放弃了咖啡的念头。可不是说了,绝处亦逢生。我半眯着眼睛装绝望,希望能够骗过你,为我开启另一段生活。这样寄望于人,死了也是活该。

  8,最后一杯

  见过奇形怪状的人,不愿再听他们讲话。看到你的神情,我觉得连油腻腻的头发都赤诚起来。赤诚这个东西你没丢过,你只是埋了它们,满皱眉头轻轻地埋。即便暴尸荒野,即便貌若醍醐,即便最后也没有什么答案,咖啡,请来一杯。

  《啊,男孩》观后感(七):只有构图美啊,只有构图美

  只有黑白构图美啊,只有黑白构图美。

  只有黑白构图美啊,只有黑白构图美。

  只有黑白构图美啊,只有黑白构图美。

  只有黑白构图美啊,只有黑白构图美。

  只有黑白构图美啊,只有黑白构图美。

  只有黑白构图美啊,只有黑白构图美。

  没有啥剧情啊,没有啥剧情。

  没有啥剧情啊,没有啥剧情。

  没有啥剧情啊,没有啥剧情。

  没有啥剧情啊,没有啥剧情。

  没有啥剧情啊,没有啥剧情。

  没有啥剧情啊,没有啥剧情。

  正在纳闷时,突然演完了。

  正在纳闷时,突然演完了。

  正在纳闷时,突然演完了。

  正在纳闷时,突然演完了。

  正在纳闷时,突然演完了。

  正在纳闷时,突然演完了。

  正在纳闷时,突然演完了。

  于是郁闷啦,于是郁闷啦。

  于是郁闷啦,于是郁闷啦。

  于是郁闷啦,于是郁闷啦。

  于是郁闷啦,于是郁闷啦。

  于是郁闷啦,于是郁闷啦。

  于是郁闷啦,于是郁闷啦。

  哎,只有我喜爱的德语在回荡,安。

  《啊,男孩》观后感(八):Der Tag ohne Kaffe 没有咖啡的日子

  突然某一天醒来,整个世界都莫名其妙了,这种延续了《变形记》桥段的叙事想要做,正是延续卡夫卡在上个世纪初对这个世界的诊断,来对现在的世界做一次检查。不成想,一个世纪过去了,荒诞依旧可以被扣在这个世界头上,人们不停在其中寻找和构建的意义,依旧像海滩上的沙堡,做起来不久,就被海水冲平,人们在其中依然乐此不疲,前赴后继地继续做着沙堡。

  全片在表达上比较含蓄,用各种寻常生活(normaler Leben)填充了大部分空间,只在Niko与Julia在剧场外短暂的对话一段,稍微表露了导演的意图,即当人们苦心经营的意义崩塌时,身处的这个世界会变得如此的奇怪(merkwürdig)。当追问这种变化是因为意义构成了世界的合理性,还是世界本身就不存在合理性,意义只是掩盖这种虚无的外衣?

  iko作为一个富二代本来是有明确的目标和人生规划的,上大学,学法律,继承父业。但随着成长给他有机会来亲手触摸这个世界,经历于其中时,他发现不对劲。于是他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nachdenken),这是他给老爸关于辍学的理由,但当他试图表达这种想法,让老爸理解时,这种意义瞬间就被老爸人过来的质问“我每个月给你1000欧是为了让你为我来思考人生?”(ich gebe dir 1000 Euro, damit du über mich nachdenkst ?)瞬间砸得粉碎。

  这个世界的诡异之处在于,当我们埋头生活,乐在其中时,我们似乎有了能掌控一切的感觉。可当我们试图来思考一番(nachdenken一词,“nach”向后,“denken”想想,无疑最为确切),想仔细了解其中内容时,或者就是没有任何来由和原因,我们被卷进生活的激流,一切都不可控制,寻常的秩序和意义烟消云散,甚至连平日在平常不过的Kaffe也变得遥不可及,难以获得。Niko在这一天中阴差阳错的各种得不到咖啡穿插在各个情节间,看似简单的讨巧和幽默也正是导演所要发表观点的设计,在这得不到咖啡的日子里,生活的秩序和寻常的惯习变得生涩和混乱,也正是这种对寻常的打破,才将主人公一步步的推向生活的真实。

  导演并没有用抽象的拟喻来建构这种宏观主题,而是用一种蒙太奇的手法来组织细碎的生活片段,回到生活世界,用日常语言来阐述和表达。近乎于轻喜剧(并非严格意义的喜剧,尽管喜剧的重要元素的之一,主人公的倒霉遭遇构成了情节的大部分,但却超越喜剧简单娱乐观众,没有预留思考空间)的风格将观众先置于日常轻松地氛围中,时不时的来几句看似严肃的思考和荒诞的遭遇则试图点扣主题,带领观众来思考一下。

  无论是在剧情走向,还是在投入和产生的影响上来看,该片都酷似《人在囧途(或泰囧)》(在票房和评价方面都有不错的收获),所不同的是,该片的重点不是制造笑点,并顺便深沉一下,而是在深沉中顺便幽默一下,并且就镜头语言的流畅和情节设计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啊,男孩》观后感(九):阿飞正传的男孩

  《啊,男孩 Oh Boy (2012德)》

  《成长的片断》

  零零碎碎地讲了一个男孩几天的生活,没有前因也没有结果,

  有些电影是讲述一个故事,有些电影只白描一个片断。此片展示了“成长”作为一件事情的一个片断。

  人的成长中,不定会在什么时候突然产生一种状态:质疑自己、否定自己、失去价值判断、茫然、何去何从…… 在没有梳理清头绪之前,就停下了自己的脚步,玩玩颓废,扔扔身边的东西。

  不同于讲故事,因为要完整,所以顾及很多东西;片断,因为单一,可以有足够空间和时间来精雕细琢,用以刻画这个瞬间。作为观众可能会因此觉得冗长,但若作为自己的成长体验和成长回顾,只会太短。

  在这个瞬间,会让当事人觉得无比漫长没有尽头,仿佛今后的一生都将是一直这样下去了。

  但是,终究人生还是会有选择,多年之后,回头看看,本就这个样子,没什么报怨,也没什么值得思考,本就是会那样的一个过程。

  就像大自然里并不都是花香,成长里也并不都是正能量,很正常也很应该的事情。

  片子是黑白的,加重了它本身就独特的一种气氛,就像张国荣在《阿飞正传》里的那种感觉。

  主人公在整个片子中都在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却慢慢形成一种气氛,

  《啊,男孩》观后感(十):Ein Tag ohne kaffee

  26.12.2014

  机智的我 boxing day没出去 窝家里看完了oh boy

  一开篇就想到诺兰德following了!!耶!

  iko看起来是个随遇而安的人 油油的头发 简单的皮衣包裹着单薄的小身板

  大学读不下去 瞒着父母继续在柏林混日子 跟朋友喝茶 聊天

  有时他又很强硬 比如在车站争取自己的平等权益

  去买草的时候 他坐在老奶奶的按摩椅上 应该是一天中最平静的时候吧

  一开始还说不用了 下一秒镜头就是他坐在上面。。。

  那一段好戳 老奶奶一定很寂寞吧 一有客人来她就坚持要做吃的给他们

  一起打高尔夫的那个schinder好帅啊!身材也好!!!而且好真诚 总是关心他人的样子!!!

  iko的爹质问他 辍学这么久到底在干啥 niko唯唯诺诺地说 思考……思考人生

  他爹说自己二十多岁时 白天上学 晚上打工 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人生> <

  在酒吧遇见的老人说 战争打响 那一块遭到轰炸 那天早晨他走出去时就哭了 因为地面上全是碎玻璃 他再也不能骑车了

  结尾很妙 结尾没有俗气地让niko大彻大悟改变自己 而是依然迷茫地坐在咖啡厅 喝了清晨的第一杯咖啡

  看完觉得有些释然 看啊 这就是人生

  恩 还是继续努力 努力生活吧

  -----

  一些短评:

  quot;黑白、小语种、处女作、咖啡、一个人的一天流水账(其实剖析出来是好几段人生)。喜欢的元素都齐全了。对我有极高的治愈力。

  quot;一看便是稚嫩导演的一次遐想,黑白摄影很是精致,一天都喝不到咖啡的男孩儿,在午夜之后的清晨,终于可以尝到那最平常的滋味。

  quot;这样卡在中间 不知该怎样改变 甚至不知该怎样表达的人生其实很感同身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