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篇

2018-01-15 20: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39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非要轻重不可

  非这样不可?

  这句德语在书中不断出现说实话,我没有注意过贝多芬的这首曲子的歌词,也没有仔仔细细的在平时歌词中搜寻这种歌词背后的故事,但是事实上,往往微微的几句话,在某个特殊环境,会给柔弱的心,最沉痛的一击。

  轻与重,灵与肉,爱与恨,事物相互转化,着实是有一定道理,可是为什么转化,为什么偏要转化,为什么在转化面前我们显得那么无力,让人无奈,让人心痛。

  好多时候,身边的人会说出一两句话,可能他们不在意,可是却让我们自己的心受到了突然的那种冲击,就像是一种突然的切肤之痛,久久不能自拔。可能这个世界就是那么无情,但这种无情,往往就在顷刻之间。

  也许这就是那种中间状态迷人原因。在一种暧昧不清,模糊不断的时候,总会让人心中感受温暖。至少他不会离开,也不会因为某种原因过于靠近。没有轻视你的感受,也没有给你过重的压力。也许这样就好,这样就不会给彼此伤害机会。因为即使更近一步,便是美好,即使离开,也没有遗憾

  非要达到轻或重的状态吗?其实我们都不愿意,但是却又不得不。总有一个比较的对象,这个对象要么使你轻,要么使你重,也许只有达到相同状态的时候,才能脱离所谓的轻与重。但这世界上又哪有这样的存在呢?

  我们只有无限的接近这一状态,却永远无法达到,人最大的痛苦便来自于这种无力感。无力感使我们充满希望,却也让我们不快乐

  所以,非这样不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二):聪明绝顶的小说

  一直不喜欢小说夹杂太多主观议论,对昆德拉应该例外。这厮目的性太明确了——“是啊,我怕你看不出来,我直接告诉你得了。”如果可以把作家分成艺术型和思想型,昆德拉是后者的代表。再加上全能全知的上帝视角,但就是不觉烦。他和奥威尔一样,深知把故事说好,思想才有依附之处。复调式叙事创造了更广阔空间,就像镜头随意的转换,既聚焦人物生命的重要节点,又把不同人物串在一起。村上说,写小说的都不是绝顶聪明的人,故需借助故事表达自己,更因此,他不读理论书籍。那昆德拉是怎么回事儿呢?把形而上的理论和最尘世的故事结合的这么好,两头都无可挑剔。不过他的受众就不如单写故事多了。昆德拉,聪明渊博略秃顶的小说家。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三):我所迷惑的生命之轻

  因为听说是一部20世纪哲学著作,便一心想拿来看看。可在读至第三部分时,重复的情节,晦涩的含义,不得不让我停下来仔细品味一下其背后的浩瀚。

  米兰昆德拉在始初涉入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并以法国大革命和巴门尼德思想为论据,阐述了他对永恒轮回说的思考理解。如果永恒轮回说是着实存在的,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是在永恒的反复着,反复着。事物的本身是残酷的,但却有着傲人的外表。那么在其反复若干次之后,人们将会变得麻木历史中的壮举将逐渐演变成愚蠢之举。

  可是娓娓忆来,便发现,正是因为永恒轮回说是虚构的,所以在事后想想,一切便又释然。

  上帝给予特蕾莎和托马斯六次的机遇与巧合,却又在特蕾莎一次次的纠结、噩梦与痛苦中使他们的爱情离析。与此同时,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也印上了罪恶的印记。变得不再单纯而充满欲望。特雷莎开始委屈求全,希望在绝望中寻见希望的莲花。在我眼中,此时,他们身上那袭爱情的华裳已渐渐褪色,成了苍白的袍子。好在,在我看至此时,托马斯以灵魂苍老的姿态在特雷莎的爱情中重生。

  九十六页的字里行间也充斥着一个道理,在男人眼中的爱情爱与性是分开的。而在女人眼中,这二者不过同为爱情。她相信他的男人是爱她的,永远。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四):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两年之后重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依然不懂,或许我还没有足够的情感经历感同身受,又或者我本来就是天生的情感冷漠患者。从托马斯和特蕾莎,到托马斯和萨比娜,到萨比娜和弗兰茨,到特蕾莎和工程师,甚至特蕾莎和那条叫卡列宁的狗,彼此之间那种近乎疯狂的迷恋,病态的欲望离奇得让人迷惑,总觉得这样的人,这样的爱,不可能存在于生活里。

  当年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里用“灵与肉”来区别特蕾莎和萨比娜,我总觉得,这两个女人是如此相似,她们可以说是同一个女人的不同面,或是同一个女人的不同年龄段。特蕾莎迷恋爱情,强调忠诚,如小女生脆弱娇嫩让所有男人着迷;萨比娜却不同,她不相信爱情,沉迷于肉欲,像一个经历过无数次没有结果的爱情的小女孩,终于蜕变成一个独立女性,她身上并存着刚硬与温柔两种美,同时带着母性的光环,她是一个迷,不为普通男人所了解。托马斯和弗兰茨就是两个小男孩,被萨比娜关爱着包容着。

  我们不能去评价特蕾莎和萨比娜这两个女人谁更好,命运使然,她们走了该走的路,又因种种偶然相识,猛然发现世界上还有这么个女子存在。特蕾莎在嫉妒萨比娜的自由洒脱,萨比娜羡慕特蕾莎那能勾人魂魄的女人味。

  有一类小说家,如曹雪芹、托尔斯泰,他们的小说质感是很厚重的,这一类小说家,往往喜欢抽丝剥茧般一点点呈现整个小说的宏大图景。而另一类小说家,如马尔克斯、卡尔维诺,写小说像在玩拼图,从某个点开始,向四处散去,叙述的过程不留任何一个线索,直到最后,我们才得以窥见整部小说的全貌。昆德拉属于后一种。一边讲故事一边“评头论足”,让人分不清他在小说里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我写下这篇文字的这天,传来拉美文学巨匠马尔克斯逝世的消息。早些时候知道这个啰嗦的老头身体每况愈下常住院,就已经有些心理准备了,然而,听到他去世的确凿消息的时候,还是不免唏嘘感概。他写过那么多死亡,以及死亡之后的世界,这些关于死亡的想象至今无人超越,而今天,他终于亲自走向了这一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五):非如此不可?

  怎么说,其实我也是没大读懂的。就像简介说的那样,这本书是本复杂的书,轻与重,灵与肉,媚俗,牧歌,还有那些政治暗喻,太多层含义的杂糅让人有点不知所措

  到底是不是非如此不可呢,这也是让人苦苦思考而不得果的问题。显然,托马斯是es muss sein, 从特雷莎的梦,及一个人跑回布拉格,到后来让托马斯陪她去乡下,他知道一旦选择同情,他会痛苦,会不得不抛弃他习以为常与别的女人在一起的欲望,然而他不愿别人说特雷莎不好,他不能承受特雷莎的悲哀目光,痛苦的梦境。又一次,他成了同情的俘虏,堕入了特雷莎的灵魂。

  特雷莎是被侵略的捷克的人民,是弱者,是轻,她弱得来不是让自己变强,而是想让托马斯变弱,并且她做到了。从一个外科手术医生到一个擦玻璃的人,从一个有众多女人的男人到只渴望安宁温馨的人,托马斯老了,身边只有她一人了。这就是爱吧,是妥协,是让步……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是无私的爱,是无所求的爱,是自愿的爱。接受本来的样子,从不设法去改变,也不嫉妒它的秘密癖好。然而这是卡列宁,是狗。为什么爱人之间就不能这样呢,爱他本来的样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六):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愧是当代捷克文学经典作品。个人而言,书中的几点给我特别深的印象

  首先,在讲故事的手法上,作者并没有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从头到位地叙述一个故事,而是在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不是插入另一段情节的结尾。比如:早早地就讲述了萨比娜收到了托马斯的儿子(西蒙)的来信,告诉她托马斯和特蕾莎死于车祸。之后才又讲托马斯和特蕾莎的从苏黎世回到布拉格,再到乡下的生活的故事。

  同时有的地方的情节叙述把书中人物的梦境和故事本身混为一谈,虽不免荒诞,但也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效果。比如:托马斯让特蕾莎一个人到山上去,那里有人在行刑。在轮到特蕾莎被执行死刑的时候,特蕾莎在最后一刻放弃,而回到了托马斯的身边。然而为什么托马斯会让特蕾莎去接受死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书中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只是再后来,特蕾莎自己怀疑那个让她上山去接受死刑的托马斯是警察戴了托马斯的面具类似例子还有全书的结尾,托马斯接到了信,让他去接受传讯。特蕾莎执意要陪托马斯同去。在下了飞机之后,立刻有人向托马斯开枪,而托马斯倒下后竟然变成了一只野兔,被抓住并被特蕾莎带回了自己的家。这只是特蕾莎的梦?作者同样未予解释

  其次,这部书的故事情节上可以看出明显的两条线索,一条是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纳等捷克人在国家被苏联占领之后的生活。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托马斯与萨比娜之间的;以及萨比娜与托马斯之间和萨比娜与弗兰茨之间;再到弗兰茨与萨比娜之间以及弗兰茨与戴眼镜的女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都反映了人性特点,或者说写出了人性对于感情的某个层面的需要。基于肉体冲动性爱写的很自然真实而不下流;感情层面的精神交流,写的合情合理,能很自然地引起读者(特别是感情经历丰富的读者)内心共鸣

  另一条线则是托马斯因为给报社的一封信,警察对托马斯的调查,以及托马斯的儿子和瘦高的记者关于请愿书等相关的情节。在这一条线上的故事写出了在祖国被占领之后的捷克人受到的镇压和迫害,以及离开捷克的捷克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难以逃脱内心的痛苦和压抑

  这是一部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爱,对于国家和对于历史的思考的作品。读来令人赞叹。是一部值得经常反复读的经典。故事的情节虽然有些沉重,但是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很轻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七):寻找存在的意义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张爱玲说。此说难免给人以残忍之感。昆德拉在这部作品(以下简称《轻》)的开篇提到尼采永恒轮回之说,畅想这一学说若是成真的话,那么“昨天”、“今天”和“明天”就是一天了,也就是说,人们今日之所为将在今后得到不断地、永恒地重复,所以今日就不得不过的审慎一些,以免得今日所悔恨的、所痛苦的在今后重演。这个说法让我们感到尤其沉重。

  托马斯则不!他是爱情里十足的“唐璜”式的浪子。与前妻失败的爱情体验中,托马斯得到了唯一的“收获”,对女人的恐惧。他一方面渴望女人,但又害怕他们。在这两者之间,托马斯找到了某种和解,那就是他的“性友谊”之说。这种友谊简言之,就是和他的情人发生肉体上的联系,但绝不在精神上留下印痕,进一步讲,托马斯的灵肉是分离的。

  特雷莎对托马斯而言犹如一个被人放在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流漂到他的床榻之侧,他不得不收留她,这顺势漂过来的她是他无法拒绝的爱。与托马斯相反,特雷莎不但身体上,而且精神上都依附着他,并且她根本就不能理解托马斯的放荡行为。她深知托马斯是爱着她的(她从托马斯嫉妒她和他年轻同事跳舞得知)。所以两人的灵肉观是向背的。某种程度上,两人也象征着两个极端。一个轻盈得犹如碧空中的云彩高高在上(托马斯),一个沉重得就像承受着千万辆重型坦克的重量(特雷莎)。

  特雷莎非常痛苦,白天她尽力(但难以真正做到)相信托马斯的话,而且尽力表现出像往常那样开心。然而,白天受到抑制的妒意在夜里的睡梦中加倍凶猛。但是由于特雷莎软弱本性,她不能反抗。托马斯对女人的占有欲望也使他改变不了什么。随着时间的发展,苏联侵入捷克,而一个托马斯结识的苏黎世一家医院院长主动提供他一份工作,特雷莎也想离开这个让她倍感痛苦的布拉格。俩人到了瑞士之后,托马斯难掩本性,特雷莎依旧在他国感到没减分毫的痛苦,加之她在苏联占领的那段时间内她的经历已经使他成长了不少、强大了不少,但是她高估了自己,她以为她仍是托马斯的累赘,所以,她只留了封信就回国了。撇开了特雷莎,自由的空气好像输入进了托马斯的胸中,他本以为他就是适合或者应该过单身汉的生活,但是没多久,托马斯就感到了极度的沉重,那股承受难以言表,这是从未有过的。托马斯的想象不分时间场合一次又一次地将他带去特雷莎身边。因此,他向院长辞行归国,院长认为这是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而托马斯毅然决然。

  Es muss sein!(德谚,非如此不可!)

  抉择照映人生。这是托马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他由“轻”转“重”的一个里程碑。是特雷莎,是特雷莎的爱,让浪子回头,说托马斯此刻脱胎换骨也不为过。之后,托马斯选择不为当局服务,选择当个玻璃清洗工,选择携手特雷莎回乡村过起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托马斯寻到他存在的意义,从此不再逃避,一次次主动将生命之重添加到自身上,世俗认为生命之重不可承受,可哪知不可承受的是生命之轻。想必这也是昆德拉在《轻》想要传达的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八):【一些摘录】

  【轻与重】

  【1】

  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一次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在难以描绘的凄惨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

  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能去谴责吗?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2】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 (das schwerste Gewicht)的缘故吧。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3】

  托马斯自言自语:einmal ist keinmal,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4】

  如果法老的女儿没有抓住水中那只放了小摩西的摇篮,世上就不会有《旧约》,也不会有我们全部的文明了!多少古老的神话,都以弃儿被人搭救的情节开始!如果波里布斯没有收养小俄狄浦斯,索福克勒斯①就写不出他最壮美的悲剧了。

  托马斯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

  【5】

  他渴望女人,但又惧怕她们。在恐惧和渴望之间,必须找到某种妥协;这就是他所谓的“性友谊”。他常对情人们说:谁无感情投入,谁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和自由,惟有这种关系才能给双方带来快乐

  为了确保“性友谊’’永远不在爱的侵略面前让步,就算是去看老情人,他也要隔上好一阵子。他认为这种方式无懈可击,对朋友炫耀说:“要坚持‘三’的原则:可以在短期内去会同一个女人,但绝不要超过三次;也可以常年去看同一个女人,但两次幽会间至少得相隔三周。”

  【6】

  一起过夜,便是爱情之罪证。

  做爱后,他有一种无法克服的需要独处的强烈愿望。他讨厌深夜在一个陌生的身体旁醒来;男女早上起床的情景让他憎恶;他不想有人听见他在浴室刷牙,两人一起亲密用早餐也无法打动他。

  托马斯心想: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7】

  “我想在我的画室和你一起做爱,就像是在剧院的舞台。周围尽是观众,“他们无权靠近我们。但他们的目光却无法离开我们……”

  【8】

  在捷克语中,“猫”为俗语,指漂亮姑娘。

  【9】

  在从拉丁语派生的所有语言里,compassion(同情)一词都由前缀 corn-和词根 passi0 组成,该词根原本表示“苦”的意思。在其他语言中,例如捷克语、波兰语、德语、瑞典语,这个词用作名词,由相类似的前缀加“情感”一词组成(捷克语:sou-cit;波兰语:wspot-Czucie;德语:Mit-gefiihl;瑞典语:med-kiinsla)。

  【10】

  怎么回事!难道他就不能断绝那些性友谊吗?不能。不然定会使他撕心裂肺。他无法控制对女人的 占有欲。再说,他觉得这样做也毫无用处。他这些艳遇对特蕾莎没有任何威胁,这一点他比任何人都心知肚明。他为什么非要断掉呢?这无异于放弃看一场足球赛,这样做让他觉得十分荒唐可笑。

  从他认识她起,他不醉酒便无法同别的女人上床!然而,恰恰是他醉酒呼出的气味让特蕾莎更轻易地发现他不忠诚的蛛丝马迹。

  一次,萨比娜发现他做爱时偷偷看表,明显想尽快草率完事。

  她说:“当我看着你,我感觉到你同我油画中的永久主题渐渐融为了一体。两种世界的相遇。双重的展示。在放荡的托马斯的身影后,一张浪漫情人的面孔隐约可见,令人无法置信。或者反过来说吧,在一心只想着他的特蕾莎的特里斯丹①的身影下,居然可以看到放荡之徒所表现出的美妙世界。”

  他已是毫无出路:在情妇们眼里,他带着对特蕾莎之爱的罪恶烙印,在特蕾莎眼中,他又烙着同情人幽会放浪的罪恶之印。

  【12】

  况且,占领的最初七个日子,她是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中度过的,简直是某种幸福.

  事实确实如此:兴奋的日子只持续了占领后的头七天.捷克的国家政要被俄国军队像罪犯一样一个个带走,谁也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大家都为他们的性命担忧,对俄国人的仇恨像洒精一样,主人昏了头脑.那简直是仇恨的狂欢节.波希米亚的各城镇贴满了成千上万的大字报,有讽刺的,有挖苦的,还有诗歌和漫画,矛头直指勃列日涅夫和他的军队,嘲笑他们像是一群没有文化的马戏团小丑.但是天下没有永远不散的节目.就在这些日子里,俄国强迫那帮被动持的捷克政要妥协,在莫斯科签了协议.杜布克带着这份妥协的协议,回到布拉格,并在电台发表了讲话.六天的监禁竟把他折磨得不成人样,连话都讲不出来,结结巴巴,不停地喘气,连一个句子都讲不完整,一停就差不多有半分钾.

  【14】

  他跟特蕾莎捆在一起生活了七年,七年里,他每走一步,她都在盯着.仿佛她在他的脚踝上套了铁球.现在,他的脚步突然间变得累盈了许多.他几乎都要飞起来了,此时此刻,他置身于巴门尼德的神奇空间:他在品尝着温馨的生命之轻.

  【15】

  没有比同情心更重的了,哪怕我们自身的痛苦,也比不上同别人一起感受的痛苦沉重.为了别人,站在加紧人的立场上,痛苦会随着想象而加剧,在千百次的回荡反射中越来越重.

  quot;Mus-sesseln?"非如此不可?

  托马斯又说了一遍:对,非如此不可!Ja, es muss ,srin!

  【16】

  我们大家今天都多多少少分享这份信念: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贝多芬的英雄,是托起形而上之重担的健将.

  quot;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托马斯重复着.但是,他很快又开始怀疑:真的非如此不可?

  【17】

  确实,他突然感悟到,特蕾莎爱上他不是Z,完全出于偶然.除了她对托马斯现实的爱,在可能的王国里,还存在着对其他男人来说没有实现的无数爱情.

  我们都觉得,我们生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无足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的生命将不再是我们的生命.我们都坚信,满腹忧郁,留着吓人的长发的贝多芬村人,是在为我们伟大的爱情演奏"Es muss sein!"

  托马斯想起特蕾莎谈Z朋友时说的话,发现"她"生命中的爱情故事并非建立在"Es muss sein"之上,而是建立在"ES Konn-teauch anders sein"H DM ,即"别样亦可"......

  【灵与肉】

  【1】

  作者要想让读者相信他笔下的人物确实存在,无疑是愚蠢的。这些人物并非脱胎于母体,而是源于一些让人浮想联翩的句子或者某个关键情景。

  人们忽视自己的身体,是极容易受其报复的。于是她站在托马斯面前时,便惊恐地听到自己肚子里的叫声。她几乎要哭了。幸好只有十秒钟,托马斯便一把抱住了她,使她忘记了腹部的声音。

  【2】

  于是,产生特丽莎的情境残酷地揭露出人类的一个基本经验,即心灵与肉体不可调和的两重性。

  那时的人体是一间囚室,囚室里的东西能看,能听,能恐惧,能思索,还能惊异。而人体消失之后所留存的东西,便算是灵魂。

  但是,假使他的一位恋人来听他腹内的咕咕隆隆,灵肉一体这个科学时代的诗意错觉,便即刻消失。

  【3】

  不是虚荣心使她走向镜子,而是那种看见了“我”时的惊奇。她以为透过那面部状貌看到了自己灵魂的闪光,忘记了自己不过是看见了身体机制的仪表扳。她以为鼻子是自己天性的真实表露,忘记了那玩意儿不过是给肺输送氧气的通气管。

  【7】

  她的行为仅具有唯一的标示:抛弃青春和美丽。在九个求婚者跪在她周围的日子里,她聪明地保护着自己的裸身,这样做似乎是想努力表明她的身体在贞操方面的价值。现在,她不仅是失去了贞操,而且已经猛烈击碎了它,并张张扬扬地用新的不贞给今昔生活划一条界线,宣称青春与美丽被人们过分高估,其实毫无价值。

  【8】

  特丽莎的母亲要求公正。她想看见罪行遭到惩处清算。这就是她坚持让女儿伴着她留在那无贞洁世界里的原因。在那里,青春与美丽一文不值,世界不过是肉体巨大的集中营,人人都差不多,灵魂是看不见的。

  现在我们比较能理解了,为什么特丽莎久久凝视和不时瞥视镜子,并有一种犯禁负疚的感觉。她是在与母亲作战,是在期待着找到一个与别人不同的躯体,期待自己脸上显示出从最底层释放出来的水手一样的灵魂。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她的灵魂——那悲伤、怯懦、自我封闭的心灵——隐藏在身体内的底层,羞于显露自己。

  另外,还有些事也使他显得与众不同:他的桌子上放着一本打开了的书。这个店子从未有人把书打开放在桌上。在特丽莎的眼里,那些书是友谊默契的象征。她也爱读书,她只有一件武器来与这个包围着她的恶浊世界相对抗:从市图书馆借来的书,首先又是小说。

  【9】

  托马期从苏黎世回到布拉格后,开始想到他与特丽莎的结识只不过是六个极其偶然机遇的结果,总觉得有些不安。

  事实上,难道不是一件必然的偶然所带来的事件,才更见意义重大和值得注意么?

  机遇,只有机遇才给我们启示。那些出自必然的事情,可以预期的事情,日日重复的事情,总是无言无语,只有机遇能劝我的说话。我们读出其中含义,就如吉普赛人从沉入杯底的吻啡渣里读出幻象。

  因此我们不能指责小说,说被这些神秘的偶巧合所迷惑,但我们有理由责备人类因为对这些偶然巧合视而不 见而剥夺了生命的美丽。

  【15】

  那时,母亲常对她说:你的身体和其他人的一个样;你没有权利 觉得羞耻;一个东西有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你没有理由去掩着藏着。在母亲的世界里,所有的 身体都一模一样,一个跟着一个走。对于特蕾莎来说,打从孩提的时候起,裸体就是集中营里强制性整齐划一的象征,是屈辱的象征。

  她来和托马斯生活在一起,就是为了逃离母亲的世界,那个所有的肉体都是一模一样的世界。她来和托马斯生活在一起,就是为了表明她的肉体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而他呢,他却在她和所有其他女人之间画了一个等号,他用同样的方式拥抱她们,对她们滥施同样的抚爱,他对待特蕾莎的身体和其他女人的身体没有任何差别,没有,丝毫都没有。他重又把她扔回了她原以为已经逃离的世界,他让她光着身子和其他赤身裸体的女人一起列队行走。

  【20】

  那些画表面总是一个完美无瑕的现实主义世界,而背后呢,就像是舞台背景的那块破布后面,人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某种神秘的或者抽象的东西。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23】

  俄国人有点措手不及。要是遭到射击或者有人投掷石头,他们接到过明确的指示,知道如何对待,但是没有指示他们面对照相机的镜头应该怎么做。

  一边称赞,然后解释说它们绝无发表的机会(“尽管这些照片都非常美!”),因为事件离现在太遥远了。

  “但是在布拉格,一切都没有结束!”特蕾莎愤怒了,她用糟糕的德语尽可能向对方说明,在她被占领的祖国,就在此时此刻,工厂里的工人不顾一切组成工人委员会,大学生为了抗议入侵而罢课,全国上下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在抗争。“情况真的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可都没有人再关心了!”

  这时,一个精干的女人走进办公室,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主编如释重负。她递给主编一份卷宗:“我带来一份关于裸体主义者海滩浴的报导。”

  “我想是题材让她不舒服了,”女摄影师说,“看您这神态,我就猜到没有去过裸泳海滩。”

  “确实没去过。”特蕾莎说。

  主编笑着说:“我一眼就看出您来自什么地方,共产党国家里的人都是清教徒,真不可思议!”

  女摄影师用一种母性的语气接着说道:“赤裸的身体。怎么了!这很正常!一切正常的都是美的!”

  【24】

  再说,激情驱使下拍摄的照片,如今没有人再欣赏了,因为它们已经不入时了。只有仙人球才永远都入时。但是仙人球激不起她的兴趣。

  【26】

  她想到他,一个主权国家的元首,竟在自己的国家被外国士兵逮捕,抓走,连续四天被非法囚禁在乌克兰山区的某个地方。他们要他明白,他们会把他杀了,就像十二年前他们杀了匈牙利的纳吉?伊姆雷①。后来,他们把他转移到莫斯科,令他洗澡、刮脸、穿衣服、打领带,向他宣布不再把他交给行刑队处决,命令他把自己再当作国家元首,拉他在一张桌子旁坐下,面对勃列日涅夫,逼他谈判。

  他受尽耻辱回到了国内,向受尽耻辱的民众发表演说。他羞辱难当,连话也说不出来。

  而现在,在苏黎世,当她想到那一刻,她对杜布切克不再有丝毫的蔑视。“软弱”一次再也不像判词一样响起。面对强力,人总是软弱的,即使拥有杜布切克那样健壮的身体。这份软弱曾令她憎恶,让她作呕,把她赶离了祖国,可此时突然间吸引着她。她明白她属于那些弱者,属于弱者的阵营,属于弱者的国家。她应该忠于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弱者,因为他们弱得说话都透不过气来。

  “你怎么了?”

  “没什么。”

  “你要我为你做什么?”

  “我要你变老,比现在老上十岁,二十岁!”

  那一刹那,她是想说:“我要你变得软弱。要你跟我一样软弱。”

  【27】

  一个人生活在异国,就像在空中行走,脚下没有任何保护,而在自己的国家,不管什么人,都有祖国这张保护网,一切都颇具人情味,因为,在祖国,有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可以用童年时就熟悉的语言毫不费力地让人理解。

  她想他们的相逢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那天她夹着本《安娜?卡列宁娜》,那只是她用来欺骗托马斯的假身份证。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的确,他们彼此相爱,这足以证明错不在他们本身,不在他们的行为,也不在他们易变的情绪,错在他们之问的不可调和性,因为他强大,而她却是软弱的。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不解之词】

  【1】

  对他来说,爱情是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委身于对方就如同投降的士兵一样,必须首先缴械。因此,自己没了防备,他便止不住担心那致命的一击何时降临。所以,我可以说,爱情之于弗兰茨,就是对死亡的不断等待。

  她不明白,为了捍卫爱情,使之免于流俗,且将之彻底独立于婚姻之外,他多么焦虑,不安,付出了多少努力。

  不与情妇在日内瓦做爱,实际上是他对自己作为有妇之夫的一种惩罚。他这样活着,像是个错误,又像是个缺憾。与妻子的性生活基本上乏善可陈,不过他们依然同床,夜晚他们会被对方刺耳的气息弄醒,呼吸着彼此的体臭。他当然更想单独睡,但同床仍旧是婚姻的标志,而标志,我们都知道,是不可触碰的。

  【2】

  再回来说说这顶圆礼帽……

  其四,这也是她公然培植的个性的标志。当初移民过来时,她带不了很多东西,为了装上这件又碍事又无用的东西,她不得不舍下了其他更有用的物品。

  同一个事物每次激发出不同的含义,但这含义中回响着(像回声,像一连串回声)之前曾有的所有含义。每一次新的经历都会与之应和得更为和谐,使之更为丰富。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像托马斯和萨比娜便交换产生了圆顶礼帽这一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3】

  忠诚是第一美德,它使我们的生命完整统一。若没有忠诚,人生就会分散成千万个转瞬即逝的印迹。

  在美术学院,画的都是共产主义国家元首的肖像。她企图背叛父亲的愿望仍未得到满足,因为共产主义不过是另一个父亲,同样严厉而狭隘,禁止爱情 (当时是清教徒时代),也禁止毕加索。

  极端标志着生命的终极之界,极端主义的激情,不论是政治上的,还是艺术上的,都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对死的渴望。

  那黑暗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所在的无限。(是的,凡寻求无限者,只需闭上双眼!)

  就在快感在他全身蔓延开来的那一刻,弗兰茨在无边的黑暗中渐渐展开,融化,化作了无限。但是,人在内在的黑暗中变得越大,他的外在形象就越小。一个紧闭双眼的男人,只是一个毁弃了的自我,看起来让人心生厌恶。因此萨比娜不愿看着他,也闭上了眼睛。但这种黑暗对她来说并不意味着无限,而仅仅是对她所见的东西的拒绝,是对所见之物的否定,是拒绝去看。

  【5】

  她将这一经历告诉了几个法国朋友,他们都很惊讶:“别人侵占了你的国家,你就不愿去作斗争?”她想跟他们说,在一切入侵、占领之下,掩盖着另一种更为本质,更为普遍的恶;这种恶的表现,便是结队游行的人们挥舞手臂,异口同声地呼喊着同样的口号。

  弗兰茨说:“在欧洲,美总是带有刻意的特点,总是先有惟美的构想或长久的计划,比如一座哥特式大教堂或一座文艺复兴式的城市,得按计划,花几个漫长的世纪才能建成。纽约的美则完全来自于另一种源头。这是一种非刻意的美。它无需经过人的预先谋划,就像钟乳石溶洞一样自然天成。有些形态,本身很丑,未经任何筹划,可碰巧处在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环境中,突然之间便散发出一种魔力般的诗意来。”

  萨比娜接着说:“非刻意的美。是的。还可以说是错误的美。美从世界上彻底消失之前,还会存在片刻,却是因错而生。错误的美,是美的历史末期。”

  “想想吧,这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就是我经历过的最严重的冲突!这事,就是我人生可能遭遇的戏剧之顶峰!而我们俩生活在不同的层次。你走入我的生活,就像格列佛到了小人国。”

  萨比娜不同意。她说冲突也好,戏剧、悲剧也罢,都不意味任何东西,毫无价值,不值得敬,也不足为奇。大家有可能羡慕弗兰茨的,是他能安安稳稳所从事的那份工作。

  弗兰茨摇头答道:“在富裕的社会里,人们用不着去干体力活,从事的都是脑力活动。大学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获取文凭,他们得找到论文题目。题目是无限的,因为一切都可以论述。档案馆里堆的那一捆捆发黑的论文,比墓地还要凄惨,即便到了万灵节,也不会有人去看一眼。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相信我,在你原来的国家的一部禁书,就远远胜过在我们的大学里随口乱喷的亿万言。”

  就此,我们也许可以明白弗兰茨何以对一切革命都怀有偏好。他到日内瓦(那里没有游行示威)当了大学教授,几乎是忘我地工作(没有女人,没有游行,孤独寂寞),出版了数部学术著作,引起了一定反响。然后,有一天,萨比娜像幽灵般出现了;她来自于一个革命梦幻早已破灭的国家,但那里仍留存着他最崇敬的革命之魂:人生轰轰烈烈,要冒险,要有胆量,直面死亡的威胁。萨比娜使他对人类的伟大命运重获信心。在她身后隐现的祖国的惨痛悲剧,令她愈发美丽。

  可惜!萨比娜偏不喜欢这悲剧。监狱、迫害、禁书、占领和装甲车,这些词语对她而言是丑恶的,丝毫没有浪漫气息。惟一在她耳边发出轻柔声响,唤起她对故乡眷恋之情的词,就是“墓地”。

  【6】

  弗兰茨知道,一件首饰丑或美,他妻子根本就不感兴趣。她要是想觉得丑,那就是丑,想觉得美,那就是美,凡她的女朋友戴的珠宝,那怎么也是美的。她也许会觉得那珠宝很丑,但会小心藏在心里不说,多少年来,她就惯于奉承,因此已成了她的第二天性。

  那她为什么非要觉得萨比娜自己做的首饰丑呢?

  弗兰茨顿然发现原因十分明显:玛丽一克洛德宣称萨比娜的首饰丑,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有资格这么说。

  说得更明白些,玛丽一克洛德宣告萨比娜的首饰丑,是为了显示她认为自己有资格对萨比娜说她的首饰丑。

  去年,萨比娜的画展并未大获成功,玛丽一克洛德也就一点也不担心失去萨比娜的好感。反之,萨比娜有种种理由要博取玛丽一克洛德的欢心,可她的言行里丝毫没有流露出这种意思。

  是的,弗兰茨心里再清楚不过:玛丽一克洛德是借此机会,向萨比娜(以及其他人)表明她们两人之间真正的力量对比关系。

  【7】

  从此,她明白了,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美就隐藏在五一节游行的场景背后。要发现美,就必须把那场景击破。

  不过,在内心深处,她又对自己说:弗兰茨是很强壮,但他的力量仅仅是对外的。面对与他共同生活的人,跟他所爱的人在一起,他却很软弱。弗兰茨的软弱叫善良。弗兰茨从不向萨比娜发号施令。他绝不会像托马斯以前那样,命令她将镜子平放在地,然后赤身裸体在上面爬来爬去。并不是他不好色,而是他没有支配力。有些事得靠暴力才能办成。比如,没有暴力,性爱是不可想象的。

  她问:“那你为什么不偶尔用用你的力量对付我呢?”

  “因为爱就是放弃力量。”弗兰茨温柔地回答。

  萨比娜明白了两件事:其一,这句话很动听而且是真心话;其二,说了这句话,弗兰茨在情欲里便威风不再。

  【8】

  肌肉强健的弗兰茨做爱时就像一只吃奶的巨大幼犬。确实如此,他嘴里还含着她的一只乳头,如同吮奶一样!下半身的弗兰茨是个成年男子,而上半身则是个吮乳的婴儿,那么她是在跟一个婴儿上床,一想到这,她觉得厌恶到了极点。

  他们彼此以对方为坐骑,奔向他们所向往的远方。

  【9】

  这一辈子他都担心伤害她,也正是为了这一点他才自动给自己套上了愚蠢的一夫一妻制这条准则。结果二十年过去,才发觉自己多虑无益,竟因这份误解而把多少女人拒之门外!

  【10】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直至此时,背叛的时刻都令她激动不已,使她一想到眼前铺展一条崭新的道路,又是一次叛逆的冒险,便满心欢喜。可一旦旅程结束,又会怎样?你可以背叛亲人、配偶、爱情和祖国,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好背叛的?

  墓地里是一座座石墓,墓旁是一座座脆弱的小石屋,小教堂。萨比娜不明白,为什么亡者会想让那些仿制的宫殿压在 自己头上。这座公墓就是个石化的名利场。公墓里的众生根本没在死后变得清醒起来,反倒比生前更为痴颠。他们在铭碑上夸耀着自己的显赫。这儿安息的不是父亲、兄弟、儿子或祖母,而是名流、政要和头衔及荣誉加身的人物,哪怕只是个小职员,也要在此摆出他的身份、级别、社会地位——即他的尊严——供人瞻仰。

  【灵与肉】

  【4】

  世界在变成一个集中营。

  集中营,就是日日夜夜,人们永远挤着压着在一起生活的一个世界。残酷和暴力只不过是其次要特征(而且绝非必然)。集中营,是对私生活的彻底剥夺。

  特蕾莎以前和母亲住在一起,也是活在集中营里。从那以后,她明白了集中营绝无特别之处,没有什么值得让人惊讶的,而是某种命定的、根本性的东西,来到世上,就是来到它的中间,不拼尽全力,就不可能从中逃出去。

  【6】

  特蕾莎从童年时代起脑子里就总在琢磨这些问题。因为真正严肃的问题,是孩子能提出来的问题。只有最天真的问题才真正是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换言之,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划出我们存在的疆界。

  【16】

  她又想到了她对彼得山上行刑者说的话,她大声叫道:“不,不!这不是我的意愿!”

  她深信这是一句能够迅速扭转形势的魔咒,但是在这个房间里,这些字眼失去了魔力。我甚至认为它们反倒促使这个男人表现得更加决断:他紧紧压着她,把手放到她的一只乳房上。

  奇怪:这一接触立刻使她摆脱了不安。似乎通过这一接触,工程师揭示了她的身体,她终于意识到,赌注,不是她(她的灵魂),而是她的身体,仅仅是她的身体。这身体背叛了她,她把它赶得远远的,任其列入其他身体之中。

  【25】

  特蕾莎回想起入侵的最初几个日子。所有城市的街牌被撤下,所有道路的指示牌被拔去。整个国家一夜之间变成了无名之国。整整七天,俄国军队在这个国家到处闯,却不知道身处何方。军官们到处找报社、电视台、广播大楼,要强行占领,可就是找不到。他们四处向人们打听,但对方不是耸耸肩,就是乱指地址和方向。

  【28】

  爱情就像是帝国:它们建立在信念之上,信念一旦消失,帝国也随之灭亡。

  【轻与重】

  【1】

  俄狄浦斯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一位牧羊人发现了被遗弃的婴儿,将他交给波里布斯王,把孩子抚养成人。俄狄浦斯长大之后,一次在山中小路上遇到一辆马车,车上坐着的那位陌生君王正在巡游。后来他们发生争执,俄狄浦斯杀掉了君王。之后,他又娶了王后伊俄卡斯达为妻,并成为底比斯国王。但他万万没能料到,被他杀死在山中的那个君王正是他的父亲,而现在与他同床共枕的就是他的母亲。其间,命运迁怒于其臣民,让他们倍受病魔折磨。俄狄浦斯明白了他是造成民众苦难的罪魁祸首,于是用针戳瞎双眼,离开底比斯,终身不见光明。

  【4】

  这些入朝托马斯投来他以前从未遇到过的古怪的微笑:那是一种秘密同谋之间不好意思的笑。就好像两个男人碰巧在妓院相遇,微微一笑,双方都有点难为情,但同时也暗暗感到一丝快慰,因为这种不好意思是双方的。于是在他们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友好的关系。

  【7】

  外科又将医生这一职业的深刻内心需要发挥到了极限,让人类几乎触到神性。要是用木棍对着某人的脑袋一阵猛击,那人会立刻倒下并永远停止呼吸。不过呢,即使没有这事儿发生,他也迟早会停止呼吸。所以杀人不过是稍稍提前完成了上帝将亲自动手完成的事。也许可以假设上帝对杀人早有所料,但对外科则不然。上帝亲手创造了人体,又在其外小心地包上一层皮肤,再封好,不让人类的肉眼看到其内部,但他万万没料到,外科医生竟然敢把手伸进这人体的内部。

  【8】

  托马斯为了让特蕾莎高兴,也开始喜欢上贝多芬。不过他不太醉心于音乐,我甚至怀疑他是否知道贝多芬的著名动机“esmuss sein?es muss sein!”的真实故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个叫登普金的先生欠贝多芬五十个弗罗林金币,于是手头总是缺钱的贝多芬找上门来要钱。可怜的登普金叹气道:“es musssein?(非如此不可?)”贝多芬乐了,笑着回答:“esmuss sein!(非如此不可!)”后来,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几个字及其音调,并根据这个很真实的动机谱了个四重唱的短曲:其中三个人唱“es muss sein,ja,ja,ja(非如此不可,是的,是的,是的)”,第四个人接着唱:“heraus mit dem Beutel!(掏出你的钱袋!)”

  一年之后,在他编号为一三五的最后一部四重奏的第四章里,这一动机成为了核心动机。这时,贝多芬想的不再是登普金的钱袋。“es muss sein!”这几个字对他来说已经具备越来越庄严的调子,仿佛是命运之神的亲口召唤。一句话,若出自于康德,哪怕是一声“早安”,要是说得到位,听起来也可能像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德语是一种词语沉重的语言。“es muss sein!”根本已不再是一个玩笑,而是“der schwer gefasste Entschluss”,细加掂量的决断。

  换句话说,要去看一看当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时,生命中还能剩下些什么。

  【9】

  在最近十年的行医活动中,托马斯专门和人类的大脑打交道,他知道没有比抓住这“我”更难的事了。希特勒和爱因斯坦,勃列日涅夫和索尔仁尼琴,他们之问的相似远远多于不同。如果能用数据来表示,他们之间有百万分之一的不同,百万分之九十九万九干九百九十九的相同。

  发现那百万分之一,并征服它,托马斯执迷于这一欲念。在他看来,迷恋女性的意义即在于此。他迷恋的不是女人,而是每个女人身上无法想象的部分,换句话说,就是使一个女人有别于他者的百万分之一的不同之处。

  (或许,在这里,他对外科的激情和对女色的激情是一致的。即便和情妇在一起时,他也没有松开想象这一解剖刀。他渴望征服深藏在她们体内的某一东西,为此要撕开她们外面的包裹物。)

  只有在性上,那百万分之一的不同才显珍贵,因为不是公开就能了解的,而需要去征服。还在半个世纪以前,这种征服需要更多的时间(几个星期,有时甚至是几个月!)。被征服对象的价值与征服她们的时间成正比。甚至在今天,尽管征服的时间大大缩短,性仍旧像一个保险箱,女性之“我”的所有奥秘都藏在里头。

  所以,促使托马斯追逐女性的不是感官享乐(感观享受像是额外所得的一笔奖赏),而是征服世界的这一欲念(用解剖刀划开世界这横陈的躯体)。

  【10】

  追逐众多女性的男人很容易被归为两类。一类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他们对于女性的主观意念。另一类人则被欲念所驱使,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的无尽的多样性。

  前者的迷恋是浪漫型的迷恋: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总是不断地失望,因为,正如我们所知,理想从来都是不可能找到的。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的善变一种感伤的藉口,因此,许多多愁善感的女人为他们顽强的纠缠所感动。

  后者的迷恋是放荡型的迷恋,女人在其中看不到丝毫感人之处:由于男人没有在女性身上寄托一个主观的理想,他们对所有女人都感兴趣,没有谁会令他们失望。的确,就是这从不失望本身带有某种可耻的成分。在世人眼中,放浪之徒的迷恋是不可宽恕的(因为从不为失望而补赎)。

  【11】

  他的手放在她潮湿的私处,手指滑向肛门,女人身上的这个地方是他的最爱。她的肛门极其突出,让人明确地联想到长长的消化管道在此处以一个微微的隆节结束。他触摸着这紧闭完整的环形,这最美的圆戒,在医学术语中被称为括约肌。突然,他在臀部同样的位置上感受到了女人的指触。她镜子般精确地重复着他的每个动作。

  【12】

  她不能忍受托马斯做爱时睁着眼,以专注、探究的目光看她,她无法忍受他的身体稍稍抬起,在她的上方,而不贴紧她的肌肤。她不想让他研究她。她想领他进入狂喜的波涛,只有闭着眼睛才能潜入其中。她拒绝趴下身体,因为这种体位令他们的身体难于接触,而他就能从差不多五十厘米之外观察她。她厌恶这段距离,想和他融为一体。她盯着他,硬是跟他说自己没有得到享受,尽管地毯已被她的爱液浸透:“我寻求的不是快感,而是幸福。没有幸福的快感,那算不上快感。”

  【13】

  这是个绝妙的玩笑!《两干字书》是布拉格之春的第一个重大宣言,要求共产党制度彻底民主化。一批知识分子在上面签了名,接着是普通民众,签名如此之多,数都数不清。当红军入侵波希米亚,政治清洗开始时,摆在公民面前的一个问题便是: “你呢,你在《两干字书》上签名了吗?”凡承认签过名的,当场被解雇。

  想想吧,未来的捷克历史学家从中还可以得到好处!他们能在警察的档案里找到所有知识分子的生平,那全都被录在磁带上了!您知道,一个文学史家为重构伏尔泰、巴尔扎克或托尔斯泰的性生活要费多大的力气?而捷克作家却丝毫不用担心,一切都记录下来了。哪怕是最轻微的一声叹息。”

  【15】

  就像我曾说过的,小说人物不像生物那样诞生自母体,而是产生于一种情境,一个语句,一个隐喻。隐喻中包含了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人生的基本可能性,在作家的想象中,它只是还未被发现,或人们还未论及它的实质。

  然而,小说人物并非产生于我的履历表中的任何一种情景。我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我自己未曾实现的可能性。我爱所有的主人公,并且所有主人公都令我同样地恐惧,原因就在于此。他们,这些人物或那些人物,跨越了界限,而我只是绕了过去。这条被跨越的界限(我的“我”终结于界限的那一边)吸引着我。小说要探寻的奥秘仅在另外一边开始。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说得够多了。让我们回到托马斯身上。

  一六一八年,波希米亚贵族鼓起勇气,决定捍卫自己的宗教自由。出于对坐在维也纳御座上的皇帝的激愤,他们把皇帝的两个代表阁下从赫拉得兹城堡的窗户扔了出去。三十年战争由此而开始,它几乎令整个捷克民族毁灭。较之勇气,捷克人是否需要更多的谨慎?答案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

  三百二十年过去了,到一九三八年。即慕尼黑会议之后,整个世界决定将捷克人的国家牺牲给希特勒。他们是否该奋起反抗,和数量是他们八倍的敌人孤身奋战?与一六-jk.年的所作所为相反,较之勇气,他们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他们的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结果是彻底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的自由,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较之谨慎,他们是否更需要勇气?到底该怎么做?

  【伟大的进军】

  【1】

  至一九八 O 年,登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的一篇文章,才将斯大林儿子雅科夫的死因公诸于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雅科夫被德军俘获,与一些英国军官被关押在同一战俘营。营内是公用厕所。斯大林儿子总把厕所弄得脏乱不堪,英国人不喜欢厕所里粪便横流,哪怕是当时世界上最强权人物 i约JL,子的粪便也不行。于是他们责备雅科夫,雅科夫面有愠色;后来,他们又不断告诫雅科夫,逼他将厕所打扫干净,雅科夫勃然大怒,与对方争吵并动起手来。最终,雅科夫要求见战俘营长官,请他裁决自己跟英国人的冲突。可德国军官认为谈论粪便太有损自己的尊严,对此未加理会。斯大林儿子不堪侮辱,用粗俗的俄语仰天怒骂,旋即扑向战俘营周围带高压电的铁丝网。雅科夫的躯体悬挂在铁丝网上,从此,他永远不会再弄脏英国人的厕所了。

  【4】

  四世纪时,圣哲罗姆①断然否定亚当和夏娃会在伊甸园做爱。九世纪著名的神学家约翰?司各特?埃里金纳②却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亚当可以像常人伸出胳膊和大腿一样,能随时地、如意地让阴茎勃起。

  【5】

  因此,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把粪便被否定、每个人都视粪便为不存在的世界称为美学的理想,这一美学理想被称之为 kitsch。

  【6】

  游行队伍走近主席台的那一刻,即使是最愁苦的人都马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好像要证明那是他们应有的喜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要表达他们应有的赞同。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对共产主义的政治认同,而是对生命应有的认同。

  【7】

  十来年以后(萨比娜已生活在美国),她的朋友中有一个是美国参议员,一次,这个参议员带她乘着一辆宽敞的汽车兜风,四个男孩子挤坐在车后座上。参议员把车一停,孩子们马上跳下车,踏过大草坪,朝体育场跑去,因为那儿有一个人工溜冰场。参议员仍然手握方向盘,以一种做梦似的神态看着正在奔跑的四个小小的身影;他转头对萨比娜说: “看看他们!”他手一挥,画了一个圈,圈进了体育场、草坪和孩子们,一边说:“我说这就是幸福。”

  这几个字,并不仅仅是参议员面对奔跑的孩子和生长的青草而发出的快乐的感慨,同时也是对一个来自共产主义国家的女人所表示的理解,因为参议员认定,在她的国家里草不长,孩子们也不奔跑。

  但在这一刻,萨比娜仿佛看到参议员站在布拉格一个广场的主席台上。他脸上挂着微笑,与共产党国家领导人站在高高的主席台上对脚下游行队伍中同样微笑着的民众发出的微笑一模一样。

  【8】

  这位参议员怎么能知道孩子就意味幸福呢?他能读懂孩子们的灵魂深处吗?要是刚一摆脱他的视线,那三个孩子便扑向另一个孩子,动手揍他呢,该如何解释呢?

  参议员做出这样的结论只有一个依据,那就是他自己的感觉。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在媚俗的王国,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

  媚俗让人接连产生两滴感动的泪滴,第一滴眼泪说:瞧这草坪上奔跑的孩子们,真美啊!

  第二滴眼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真美啊!

  只有第二滴眼泪才使媚俗成其为媚俗。

  人类的博爱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9】

  没有人比政治家更深谙这一点。只要附近有一架照相机,一见到孩子,他们就会跑过去把他抱在怀中,亲他的脸蛋儿。媚俗,就是所有政治家,所有政治运动的美学理想。

  在一个多种流派并存、多种势力互相抵消、互相制约的社会里,多少还可以摆脱媚俗的专横;个人可以维护自己的个性,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是在某个政治运动独霸整个权力的地方,人们便一下置身于极权的媚俗之王国。

  【10】

  讲授马克思主义课的老师对她和同学们就社会主义艺术的前提作了一番解释:苏联社会已相当发达,社会的基本冲突已不是善与恶的冲突,而是善与最善的冲突。粪便 (也就是说根本不能接受的东西)只能在“另一边” (比方说美国)存在,鉴于此,只有从外部,只有像某种异体(比方说像间谍),粪便才能渗透进这个只有“善与最善”的世界。

  的确,在那个可怕的年代里,苏联的电影充斥了共产主义国家的各大影院,这些影片里处处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纯朴。两个俄罗斯人之间所能产生的最严重的冲突,不过是爱情的误会:他想象她已不再爱他,她也想他不爱她了。末了,他们相互拥抱,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

  在我看来,苏联的媚俗在萨比娜心中激起的情绪很像特蕾莎在梦中感觉到的恐惧,在梦中,特蕾莎看见自己跟一群赤身裸体的女人围着游泳池在走,被迫唱着欢快的歌曲。水面上漂浮着一具具尸体。特蕾莎不能同任何一个女人讲一句话或提一个问题,如果能,那么她所能听到的答复,只是歌曲的下一段;她不能朝任何一个女人偷偷地看一眼,否则其他的女人会立即向那个站在游泳池上方篮子里的男人揭发她,让他开枪毙了她。

  【11】

  在极权的媚俗之王国,总是先有答案并排除一切新问题。所以极权的媚俗的真正对手就是爱发问的人。问题就像裁开装饰画布的刀让人看到隐藏其后的东西。萨比娜就是这样向特蕾莎解释那些油画的意义的:前面是明明白白的谎言,后面则隐现出让人无法理解的真相。

  只是,那些反对所谓的极权体制的人几乎不能用疑问与怀疑作为斗争的武器,因为他们也要拥有一份坚信和简单化的真理来得到最大多数人的理解并感化他们的整个集体。

  最后一句写道:“她用自己的画为自由而战。”

  她提出抗议,但谁也不理解她。

  怎么,共产主义迫害现代艺术难道不是事实吗?

  她愤怒地回答道:“我的敌人,并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媚俗!”

  【12】

  媚俗一旦失去其专横的权力,它就像人类的任何一个弱点一样令人心动。因为我们中没有一个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媚俗。不管我们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

  【13】

  任何政治运动并非建立在理性的态度之上,而是以表演、形象、词语、老套等为基础,其总体构成了这种或那种的政治媚俗。

  【15】

  美国人对如此奇怪的抗议异常惊讶,但他们还是微笑着,同意所有讲话都加以翻译。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译员,大会才得以进行下去。接下来的问题是,由于在听完用英语讲出的每一句话后,还要听译员的法语翻译,这使会议延长了一倍时间,确切地说还不止一倍的时间,因为与会的所有法国人其实都懂英语,他们不断地打断译员的翻译,给他纠正错误,并就每个词与译员争论不休。

  一个美国女明星走上讲坛,她的出现将会议推向了高潮。又有一批摄影及摄像师闯入会议厅为她拍照,她所发出的每个音都伴着照相摄像器材那清脆的机械声响。女明星谈到受苦受难的儿童,谈到种种野蛮行径,从人权讲到安全,又讲到文明社会中传统价值遭受的种种威胁,个人的自由,还谈到卡特总统,说他对在柬埔寨所发生的一切痛心不已,说到最后,已经泣不成声。

  【16】

  诸如“卡特总统”、“我们的传统价值”、“共产主义的野蛮行径”等词语均属美国式媚俗词汇,与伟大进军之媚俗完全是两码事。

  【23】

  我们全都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的目光类型,可以将我们分成四类。

  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的目光。德国歌手和美国女明星属此列,那位下巴又长又尖的记者亦如此。他已习惯了自己的读者,在俄国人查禁了他那家周刊之时,他有一种置身于稀薄了一百倍的空气中的感觉。对他而言,谁也替代不了那种不知名的目光,他感觉要窒息了。而后的某一天,他终于明白,有人寸步不离地在跟踪他,窃听他的电话,甚至在街上偷拍他的照片。蓦然问,不知名的目光无处不在地伴随着他,他重又可以呼吸了!他是幸福的!他用戏剧化的口吻质问藏在墙中的窃听器。他从警察中重新找回了失去的公众。

  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众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那些不知疲倦地在组织鸡尾酒会和宴会的,就属此类。他们比第一类人更快活,因为第一类人若失去了公众,就会想象着自己生命殿堂的灯火全都熄灭了,而这种事在每个人身上迟早都会发生的。而第二类人却相反,他们最终总是能得到某种目光。玛丽一克洛德和她女儿就是这种人。

  接下来是第三类,这类人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 目光下,他们的境况与第一类人同样危险。一旦所爱的人闭上眼睛,其生命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特蕾莎和托马斯应归于此类。

  最后是第四类,也是最少见的一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这类人是梦想家。比如,弗兰茨就是。他来到柬埔寨边境,仅仅是因为萨比娜。汽车在泰国公路上颠簸,可他感到萨比娜久久地凝望着他。

  托马斯的儿子也属于同一类。我就叫他西蒙吧。(能像他父亲一样,得到一个圣经中的名字,他准会高兴。)他所期望的是父亲托马斯的目光。因为卷入了签名请愿运动,他被大学开除了。经常与他来往的那个年轻女子,是一名乡村神甫的侄女。他娶了她,成了农业合作社的一名拖拉机手、一名天主教徒和一名父亲。他后来得知托马斯也住在乡下,这很让他高兴。命运使他们父子的生命变得相互对称!因此,他鼓起勇气给托马斯写了封信。他并不要求有回音。他只想要一样东西:那就是托马斯将目光投向他的生命。

  【29】

  在被遗忘以前,我们会变为媚俗。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卡列宁的微笑】

  【2】

  《创世纪》的开篇写道,上帝造人是为了让人统治鸟、鱼、牲畜。当然,《创世纪》是人写的,而不是一匹马写的。因此,并不能完全断定上帝是真的希望人类统治其他生物。更有可能是人类发明了上帝,以便使其篡夺来的对牛马的支配权合乎神圣法则。对,就是杀死一只鹿或一头母牛的权利,全人类只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即使是在最血腥的战争年代亦不例外。

  《创世纪》里已经写得清清楚楚:上帝派了人类去统治动物。但我们可以解释说,上帝只是借给人类这一权利。人类不是地球的拥有者而只是管理者,总有一天会意识到自己只是在管理地球。笛卡尔的观点更过分,他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同时他也绝对否认动物有灵魂,这两者之中,无疑存在着深刻的逻辑性。按照他的观点,人类是所有者和主人,动物只是机器人,是台有生命的机器,即 machina animata。动物痛苦时喊叫,那不是悲吟,不过是一台运转不正常的机器发出的咯吱声。当马车的车轮嘎吱作响时,这并不意味着马车有什么痛苦,而是没有上油的缘故。必须以这种方式来解释动物的呻吟,不应为一只在实验室里被活活解剖的狗哀叹。

  这便是后来所发生的一切事件的预兆;俄国人入侵后的头两年,人们还不能说什么恐惧。由于全国上下几乎都反对占领制度,俄国人非得从捷克人中找些新面孔,把他们扶上台掌权。可是,人们对俄国的爱都已死灰尽燃,到哪里去找这些人呢?俄国人便看中了那些不惜性命图谋报复的人。他们得试探、训练并激发这些人的进攻性。首先得训练他们瞄准临时靶子。这个靶子就是动物。

  报上于是开始发表一系列文章,以读者来信的形式组织攻势。例如,要求杀尽灭绝城里的鸽子。鸽子确实被杀尽灭绝了。不过,他们的目标主要是狗。当时,人们尚未从国土被占领这一灾难所造成的精神创伤中解脱出来,但是报纸、广播、电视谈论的都是狗,说它们弄脏了人行道、公园,对儿童健康造成危害,是光会吃、毫无用途的东西。这一切制造了一种真正的偏执,特蕾莎担心狂热的民众会袭击卡列宁。过了一年,积聚起的所有仇恨(首先拿动物作试验),都转向了真正的目标:人类。开除、逮捕、审判开始了。牲畜总算可以喘口气了。

  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

  【4】

  我们都是在《旧约》神话中养育成长的,可以说牧歌就是印在我们心中的一幅景象,犹如伊甸园的回忆:伊甸园的生活不同于那将我们引向未知的直线赛跑,也不是~次历险。它是在已知的事物中间循环移动。它的单调并非厌烦,而是幸福。

  只要人生活在乡下,置身于大自然,身边拥簇着家畜,在四季交替的怀抱之中,那么,他就始终与幸福相伴,哪怕那仅仅是伊甸园般的田园景象的一束回光。

  卡列宁与亚当的对比使我想到,在伊甸园中人还未成其为人。更确切地说,那时人还没有被抛入人之轨道。而我们,我们早已被抛入其中,我们在直线运行的时间之虚无中飞行,可是我们身上还有一根细线将我们与遥远的、雾蒙蒙的伊甸园相连,那里,亚当正俯身探向泉水,与那喀索斯不同,亚当根本不知道他看见映在水中的那个依稀的黄色小点,就是他自己。对伊甸园的怀念,就是人不想成其为人的渴望。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6】

  恐惧是一种撞击,是彻底失去理智的一瞬间。恐惧没有一丝美的痕迹。看见的,只是所期待的未知事件的一束强光。忧虑则相反,它意味着我们是有所知的。

  【7】

  可是现在,特蕾莎意识到:对于她和托马斯来说,事实则相反!甚至连她做的梦,都好像摸准了这个强大的男人惟一的弱点, 向他展现特蕾莎的痛苦,使他不得不退步!特蕾莎的软弱是咄咄逼人的,总是迫使他就范,直至他不再强大,变成她怀里的一只野兔。特蕾莎总想着这个梦。

  “使命?特蕾莎,那是无关紧要的事。我没有使命。任何人都没有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大写的牧歌与小写的牧歌】

  通过阅读昆德拉以前的那些小说,我曾得出结论,将其中心倾向定义为对任何抒情形式的讽刺、质疑,对天真的彻底批判,总之,这是以毁灭、嘲讽,以“彼世”的目光投向一切价值标准,尤其是投向政治与诗为基础的某种哲学意义上的撒旦主义形式。

  其常用手段之一,便是通过作品中主人公,如《玩笑》中的路德维克与雅洛斯拉夫,《谁都笑不出来》中的叙述者,《搭车游戏》中的女主人公,《好笑的爱》中的哈威尔大夫与爱德华,《告别圆舞曲》中的雅库布,《笑忘录》中的塔米娜和扬,《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的仆人等人物的生存与思考,来彻底揭露这个世界的无足轻重和绝对可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九):我所迷惑的生命之轻

  因为听说是一部20世纪的哲学著作,便一心想拿来看看。可在读至第三部分时,重复的情节,晦涩的含义,不得不让我停下来仔细品味一下其背后的浩瀚。

  米兰昆德拉在始初涉入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并以法国大革命和巴门尼德思想为论据,阐述了他对永恒轮回说的思考与理解。如果永恒轮回说是着实存在的,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是在永恒的反复着,反复着。事物的本身是残酷的,但却有着傲人的外表。那么在其反复若干次之后,人们将会变得麻木。历史中的壮举将逐渐演变成愚蠢之举。

  可是娓娓忆来,便发现,正是因为永恒轮回说是虚构的,所以在事后想想,一切便又释然。

  上帝给予特蕾莎和托马斯六次的机遇与巧合,却又在特蕾莎一次次的纠结、噩梦与痛苦中使他们的爱情离析。与此同时,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也印上了罪恶的印记。变得不再单纯而充满欲望。特雷莎开始委屈求全,希望在绝望中寻见希望的莲花。在我眼中,此时,他们身上那袭爱情的华裳已渐渐褪色,成了苍白的袍子。好在,在我看至此时,托马斯以灵魂苍老的姿态在特雷莎的爱情中重生。

  九十六页的字里行间也充斥着一个道理,在男人眼中的爱情爱与性是分开的。而在女人眼中,这二者不过同为爱情。她相信他的男人是爱她的,永远。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轻与重,究竟该如何抉择,这其实只是昆德拉在此命题上的表层含义。

  虚无之艺术,是昆德拉的作品给人带来最真切的感受。里卡尔曾用“撒旦主义”四个字概括了昆德拉的作品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这是极其片面的。事实上,之后,里卡尔又重读了昆德拉的所有作品,并了解到,对媚俗与粪便的理解,或伟大进军的本质,看透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幌子,都只是昆德拉想表达的一部分思想,其目的并不只是辛辣的讽刺着,还有对“牧歌”的赞颂。

  牧歌,是有两层含义的,一是对理想的,伊甸园式的追求,而是对牧歌的批判,其真正是赞颂牧歌之上的牧歌,这种不断从表层到深层再探去本质的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正是难以理解的,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正是这种不断探寻更深层的一种思维模式,我认为被称为“撒旦主义”,并不合适。

  也许“撒旦主义”更适合用来诠释萨比那的思维方式,从一方转向另一方,如巴门尼德的二元论,及从进入一个思想的表面剖析内涵,从内涵否定内涵,再推出全新的,负的思想。这也就是萨比那的“反叛”思想———根深蒂固的束缚着她,在她的每一个抉择中,处处有着反叛的影子。

  昆德拉从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讨论了轻与重的矛盾性与同一性,为了更好的探索,他引入了四个主人公———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理念,随其不断发展,让我们看到其最终的结局。

  爱情在昆德拉的小说中也占着许多篇幅,可以说,小说的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形而上学,二是对爱情的思考。

  爱情最容易与世俗关联,从而更为准确把握住了关于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因为爱情是人们感性思考的产物。这使形而上学变的不那么形而上学。但有时仍让人感觉玄乎与似是而非。

  “撒旦主义”与反叛思想挂钩似乎更为合适,其目的在于把世界颠覆,所以我认为,“怀疑思想”更全面的阐明了昆德拉的思想基础。

  事实上,不难发现,在文中的多处,都体现了昆德拉的怀疑思想———这正是引发了对之后种种命题的思考,轻与重,灵与肉,媚俗与粪便。

  正是这种不断怀疑其本质的思想,促成了昆德拉对于生命意义的思索,和产生了牧歌这最终得出的理念。

  怀疑并不代表颠覆,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有意义,问题才有答案,所以轻与重的意义只是玄之又玄,“道可道,非常道”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