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管理百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管理百年读后感10篇

2018-01-13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管理百年读后感10篇

  《管理百年》是一本由斯图尔特·克雷纳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201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管理百年》读后感(一):管理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

  本书介绍了管理这一门学科在仅100年以来理论实践上的历史与变迁,管理自诞生以来就在科学艺术中交替,在理论与实践中反复上升,是一个不断被追寻的过程,就好像本书的封面上所写,管理上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不得不佩服作者博览群书,以及深厚的功底才能写出这本书,让我们这等小白对管理的历史变迁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管理百年的这本书上,企业在内部管理上一直没有离开工作与人,工作上,从最初的泰勒科学管理,福特的大规模高效生产,斯隆的组织,以及后来的质量管理的关注都是源于对工作的分析,人上,从福列特最初关注人,到梅奥的霍桑实验,到后面激励三大理论,以及对领导学习的关注。最终,组织架构将人与工作联系在一起。

  外部经营上,五六十年代开始对营销和战略有所发掘,但是这是源于管理对外部经营的探索。

  《管理百年》读后感(二):2016004 管理百年

  这本书是第二次阅读了,上一次半途而废,对于译本的书目,总是有一种不愿意深入阅读的情结,何况是比较枯燥的管理,奈何此书是一商学院必读书目,于是耐着性子读完。确发现,还是收获颇多。

  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百年管理学的索引,脉络清晰简单思想史,按照时间顺序,将比较主流的思想和观点罗列出来,同时期的书籍标注出来,每种管理思想出现背景给出了简单说明。每一种思想具体内涵精神,并不是此书的范围,读书是没有捷径的,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梳理、体会,这才不辜负作者此书的意义

  每一个年代的管理思想和大师,大家都已耳熟能详。这本书的逻辑和脉络,理所当然的给我了很大的帮助,真正的梳理也未结束。

  以下写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从这些“管理”者的人格特点角度,写了一些自己的印象

  鲁特杰出而无情,倔强而理智,这种人也许在日常中很难有人去喜欢,但不得不承认他很高效。而且他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并让一切按照他的想法去实现。

  法约尔毕生都在法国一家矿业公司工作,形成了完整的管理哲学踏实坚韧

  泰罗是执行力超强的发明家,善于思考,痴迷于寻找解决方法。这正是我自己非常欠缺的特质。

  福特是一个有着野心的企业家,有行动,有主见,有担当,很自信。他代表着美帝国的一代历史。

  韦伯,德国的社会学家,衷爱自己专业,观点好看不好受。

  斯隆,有技巧聪明,24岁成为哈亚特的总裁,这家公司是汽车行业最大的部件供应商。第一位伟大职业经理人。心胸宽广,思想兼容,对事不对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性优点对他提出的,企业经理人目标导向,不带感情色彩理性,思想开放等等特点有一些联系。双高典范。

  福列特,聪慧,灵性,思想超前,充满人文关怀。

  盛田,老练,远见,有真正企业家精神,勤奋,自信,对职人的认同尊敬。

  松下,有洞察力,有远见,冒险精神,有情操。

  小沃森,有远见,精神力,有信念,带领公司形成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想。

  管理学的梳理,刚刚开始。看书去了。

  《管理百年》读后感(三):读后感八

  到目前为止,系统知识似乎还是个稀有的名词,定义模糊甚至缺乏理论依据,但就我看来,这本书的内容与知识的结构,已经形成了系统知识,因为它简单扼要地概述了管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总结了各种管理思想的优缺点与案例,理清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与逻辑,使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能够对学科知识有着一般性的全面了解。此类书也一般也有着共同的缺点,比如限于文本,观点论述得不够深入,还有就是对交叉学科的影响介绍不多。当然,百年的管理发展史,远不是一本薄薄的小书所能管中窥豹的,但它能打开一个深入学科知识的路径,让有志于更深入了解管理学的人,理清脉络,分清层次和体系,更好的定位自己所需要钻研、深入的知识点。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看清系统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有人说,对于中国目前的管理来说,现实杂乱,理论中找不到答案,其实我以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知识从来就不是只局限于提供答案的,抱有这种观念的人无疑是把知识当作了工具。我认为系统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能够完善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提供人们必要的专业常识,以建立一个人的思辨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思辨的能力,人们才会对事物有着更为广泛的前瞻性和延伸性,才能将旧有事物良好变通,继而产生创造力。 对于背负着沉重历史基因的东方来说人,特质与国情同西方截然不同,一些管理理论能否很好的应用,这还是一个不好说的事情。很多中国企业家不一定具备多么高深的系统知识,但仍然能够很好的管理企业,就在于他们的思辨能力来自于良好的常识和经验,经验是通过个人实践得来的,而系统知识的贡献在于提供基本的常识(不系统的知识也能提供常识),丰富的常识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以规避风险有效治理,当人们遇到困难和偏差,需要对理论进行合理变通时,经验和直觉又往往占了上风。 理论和实践存在差距普遍现象,知道和做到永远是两回事,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价值标准。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来说,答案从系统知识中来,更要从系统知识中走出去。灵活的变通和广泛的共识,是中国企业对西方管理理论充分实践的必要条件。 对于目前对于中国企业管理最大难题,我认为是商业伦理问题,在我看来,伦理这个词往往代表着一个人或事物的合理秩序和准则底限,而道德则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连底限都还没有达到的话,道德是谈不上的。西方国家在商业伦理上已经有着百年以上的建构,制度、准则乃至人的职业素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无论从社会成本还是企业的管理成本、交易成本来说,已经趋向于合理、稳定,这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的治理,有着更多的发展性和可能性,企业也乐于实践和挑战日新月异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而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而资源匮乏的国家,毫无可能发展成像西方那样的高福利社会,在经历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后,我们不得不承认,阶级已经产生了,对于企业的基层管理,或许我们再次回顾上世纪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X理论-Y理论,仍会有所借鉴与帮助。而对于阿尔弗雷德•斯隆创造的事业部制度而言,中高层极有可能成为一路“诸侯”,阴奉阳违分裂割据的情况屡见不鲜。 西方的管理思想体系落地中国,无不经过中国特色式的改造。在公司治理中,大多数中国人仍然是靠各种关系人情所联系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这使得人的要素,成为了一个相当难以控制的变量。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改造旧的公司比创造新的公司要难得多,追求短期利益的功利主义者比目光长远拥有大局观的人要多,出于被动和危机而改变的人比主动要求变革持续发展的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比居安思危积极进取的人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企业治理方式比系统化管理的多。人在本性上是利己和充满了惰性的,在缺乏信仰价值观的情况下,就得靠合理的机制和欲望的刺激,对于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解决人的问题,是首要的任务,企业的向心力和实力,有赖于上下一致的团结,以及员工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社会和科技的演进,让企业的治理充满变数,过去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现在因为信息程度高,知识泛滥了,获得成本也低,创新能力成了第一生产力。模仿和复制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就是将企业维持在行业中,一个平均线以上的水平,而所有站在行业顶尖的企业,除了有其独到之处外,还在于得到了先机。 管理的第二个百年,在目前看来,是属于电子商务和新技术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C2M不会只是个概念,众筹与合弄制,正逐渐颠覆人们对于企业管理和组织形式的想象,互联网产品经理们压根没有时间去参与企业内部的扯皮和内耗,极客和技术宅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无限的爱好。而对于中国传统行业的中、高层们来说,改变行为态度是相对容易的事,但改变思维方式和观念却很难,甚至在这样的企业文化里,下一代人也会不自觉的追随前人的脚步,而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市场竞争,又往往要求企业具备更高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这就意味着组织内部的协同需要更高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关系更为直接、简单,我想,这才是我们真正难以应对的管理挑战。 118页第二段,277第三段有错别字或丢字

  《管理百年》读后感(四):管理百年的兴衰史

  在众多的管理学教科书中,通常会把科学管理运动作为现代管理学的序幕,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人物非弗里德里克.泰勒莫属,尽管如此,学界上对科学管理起源的异议依然存在。北卡罗来纳大学管理史学者克劳德.小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一书中认为,耶鲁制锁公司的总经理亨利.汤尼无疑是科学管理的发起者。1886年,他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上发表了题为《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论文。无巧不成书,去年是《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创刊90周年,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前总编辑沃尔特.基希勒三世在题为《管理世纪》的纪念文章中也提及这一点。

  汤尼前后三次发表论文宣告管理时代的到来,他呼吁建立一门管理的科学,通过媒介工具去交换和传播关于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他提倡利益共享而不是利共享;在第三篇论文中,他认为,技术院校应该为工程师开设工业管理课程。比托尼思想更超前的是费城的一位金融家约瑟夫.沃顿,他向宾夕法尼亚大学提供10万美元建立了培养高级管理教育的院系,这就是沃顿商学院的前身,此后到1898年,芝加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也各自建立自己的商学院,而鼎鼎大名的哈佛商学院则在十年后才成立

  管理教育一定程度上推动管理学的发展,但归根到底,19世纪后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带动下的工业经济对管理实践的影响更大。美国管理史学家斯图尔特.克雷纳在《管理百年》一书中,以科学管理运动为起点,十年为一阶段,逐步分析了过去百年来管理理论的发展变迁史。这本书曾在十年前由海南出版社出版,一度绝版,市场上难以见到,这次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重新翻译的新版可以再次引起大家的注意。

  斯图尔特.克雷纳在这本书中认为,在商业世界,观念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一个行业的发展,重新创造一个新的领域。管理也并非文人眼中的功利斗争,没必要把管理称为道德破坏的制造者,尽管这一现象依然存在,但不否认管理正在从商业领域向其他领域去解决这个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企业也更重视社会责任

  管理百年史实际上也是观念不断试错改善的演进史。在管理观念层出不穷的年代,有些观念为时尚早,有些观念还在不断地争议中,有些观念早已消失在废纸堆中。观念是适应时尚潮流而出现的,在本书中每一章,斯图尔特.克雷纳就强调每一年代的关键词,如1900年至1910年是追逐时间的年代,时间意味效率,效率的背后就是流动的巨大利润,谁缩短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谁就控制了市场的需求

  但观念也并非永远有效,在不同的年代,同样的观念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斯隆发明的事业部制是20年代大型组织分权化的趋势,但60年代成为组织成长障碍;流程再造原本上是改善工作流程但却成为低迷时期企业裁人的好借口;就连近十年内兴起的长尾理论、执行力、蓝海战略,现在没有多少人再去关注。大多数观念稍纵即逝,只有为数不多的观念能颐养天年

  一般来说,管理观念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商学院、管理咨询公司、企业的管理实践。商学院是制造观念最多的生产基地特别是全球十大著名商学院,而其中哈佛商学院无疑是“商学院中的商学院”,迈克尔.波特、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K.普拉哈拉德等著名教授都在这里执教;管理咨询公司也只有像麦肯锡、波士顿这样的强手才用资格;一些大型企业也能提供观念,如通用电气的六西格玛管理、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但现在更多迹象表明,观念的来源可能是混合出现,管理观念也不再局限于商业世界,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中得到的观念也不少,如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是由一群心理学家推动的。

  观念传播的最佳媒介还是纸媒,其中最主要的载体是《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像营销短视症、平衡计分卡、核心竞争力、战略意图、企业再造等大多数观念是从《哈佛商业评论》这样的权威杂志发出,然后延伸拓展为著作出版,再经过网络、电视、讲座等方式传播。本书部分章节的后面有一张《哈佛商业评论》在不同年代发表的热门文章,这些文章在管理思想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些观念一定程度上也遭受大众的质疑,其中也不凡一些管理学者。杰弗瑞.菲佛和罗伯特.萨顿在《管理的真相》一书中批判大多数观念并非建立在对事实客观公正的基础上,他指出从循证管理可以从逻辑上解决问题。另一位《管理的真相》作者弗里克.韦勒伦也指出了这点。哲学博士马修.斯图尔德误打误撞地进入了管理咨询行业,在《管理咨询的神话》一书中把这个行业批判得体无完肤。

  斯图尔特.克雷纳意识到不确定时代的到来,但他没有意识到,在移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原有的观念在逐渐瓦解,从近十年《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可以看到,新的观念很少出现,传统管理理论出现断层,管理也走向了终结之路,取而代之的是后管理时代的到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 商业书阅读指南

  未经允许,请勿非法转载!

  《管理百年》读后感(五):商业永远鲜活,个人越发美丽

  商业永远鲜活,个人越发美丽-管理百年读书笔记

  这本书,7年前上学的时候通读过一遍,看完就忘了,没有什么印象。这个月认真看了一遍,又复习消化了一遍,把书里面的内容认真咀嚼之后,内心里有非常多的感悟,赶紧写下来。

  书的内容,其实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方面是商业实践和工商企业发展的百年历程,另外是管理理论发展的百年历史,过程印证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比对的过程,也希望能够预见到未来以及个人能够有所准备。

  一、系统回顾商业实践和管理理论的白百年发展。

  管理纪元出现之前的时期

  科学进步带来的认识突破和机械发明的蒸汽机等物品,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提供了生产力组织的方式,航海大发现和铁路的发现提供了大市场的条件,公司、股票等金融和公司治理的创新,给大量的资本聚集和大型工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些大型工厂的持续不断发展,出现了效率提升的需要,也出现了管理的需要。

  1900-1910泰勒的科学管理时代

  无序、低效的自然分工的状态,企业的需求是提升工作的效率,泰勒的作用是重新发现了工作,发现了任务,以工程和机械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工作、任务和人,提升科学、效率和规范性,人、事、物都是无生命的,结果是效率大幅提高,成本下降,个体效率的大幅提升。管理的起源在于解决任务的问题,首先是个人工作方式的改变,效率、流程、工具、理性的提升。

  1910-1920技术效率的时代

  技术效率革命的年代。以亨利福特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方式诞生,通过技术的发展在泰勒的效率研究的基础上造成了生产力的大爆发,产品的成本大幅降低。大量生产与大规模销售时代到来。管理的主要使命就是提升生产效率,增加数量,降低成本,面向全球市场的超大型企业出现。泰勒重新发现了工作,福特发现了大规模应用的工作,斯隆重新组织了工作。

  1920-1930组织提升的十年

  技术和效率运动造就了能够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的大型组织,如何在宏观上更有效的管理这些组织成了一个命题。组织管理的内容、职责、结构、目标等问题研究出现。韦伯、巴拉德从抽象层面描述和分析组织的形态、性质,并界定组织的重点。斯隆在实践层面取得了成功,包括如何组建高管团队,如何定目标,如何制定结构,如何管控,如何授权,如何协调和沟通等问题,斯隆的组织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后续的领导人把这种成功变成了未来的毒药。

  1930-1940人际研究兴起的年代

  管理在解决了任务效率问题、组织结构问题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效率,开始聚焦人的研究。包括个人和组织中的群体两个方面。个人:个人的工作动机和激励因素,人的本性是什么,人在工作中会关注和收获什么。群体因素:组织内部人群聚集之后的群体性特征,内部的关系、结构会对组织绩效造成哪些影响。管理对人和组织角度开始增加有机的视角,开始纠正纯机械的视角。开始注重人的动机,开始出现尊重、参与、责任、授权等理念。

  1940-1950战争背后的管理博兴时代

  战争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企业的生产能力疯狂扩张;2.管理理论为了服务战争开始深化和融合,比如人际关系理论和大规模生产的理论融合;3.实现长久和平后的市场需求的扩张带来企业发展的机会;4.大企业大品牌的营销和全球化深入;5.管理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扩展,通过战后复兴对欧洲和日本产生深远影响,并在管理的实践层面在欧洲和日本产生分化和革新,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1-1960西方战后大繁荣的年代

  大繁荣,财富增长、消费高涨,就业率高,需求旺盛,在这个年代里。1.管理兴盛,管理层和公司人阶层兴起,中产阶级出现,公司人的典型特征普遍化以及后续不断僵化,心灵契约、企业文化、企业愿景等理念出现并发展;2.企业的管理、营销都是以生产为主导,营销职能大发展,形成全球影响力的大品牌,但营销的工作也从繁荣逐渐进入营销近视症的局面;3.在高就业率的情况下,进一步探讨如果通过个人激励提升工作效率的思想大发展,马斯洛需求层次、双因素、XY理论等思想风潮出现。

  1961-1970分析管理大发展的年代

  战略管理思想的大需求和大发展,德鲁克与钱德勒的思想发端,安索夫的分析式的战略管理成为主流风尚,目标管理成为管理日常,同时也出现明茨伯格的不同声音。同时这个年代里,未来的管理思想和商业实践的转折也在不断酝酿之中。现实社会的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强,管理对于未来战略、未来规划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1971-1980问题与新寻找的年代

  商业实践和管理理论都收到了新挑战,重新开始审视现行的管理理论并寻找未来的方向。现实臃肿、僵化、低效率的企业,新的探索:工业民主、小团队模式、行动学习、未来学兴起、新的技术手段发展等等。绝对分工、科学管理式的管理方式进入死胡同,新的工作方式、组织方式成为出路,小团队、小组制等等。

  1981-1990反思与回归基本的年代

  重新反思寻找基本问题的答案:如何靠人的直觉和常识来制定战略;如何控制质量、制造出好的产品;如何提升愿景,激活对管理层的思维桎梏;去重新发现人的价值,希望依靠人的理性与感性的价值,突破困境,授权、小团队、领导力提升等管理研究收越来越受重视。

  1991-2000混沌、解构、创新、引领的10年

  各种商业实践和商业理论都在力图研究混沌困局的解决方法,企业再造理论风靡一时,但是显然并没有那么有成效。管理理论开始滞后于实践。实践中有些企业在不断获得成功。比如ABBGE丰田DELL等公司。这些公司通过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生产方式的创新获得成功,获得技术的扎根或客户与市场的扎根。知识经济时代来临,智力资本如何进行管理成为一个待解决的根本问题。

  2000年以后,管理的新时代

  因为技术和人的因素影响,整个商业的实践出现更多的复杂和混沌。管理理论已经没有简单而明确的答案。如同经典物理理论跨入量子物理时代。整个理论界更强调底层的要求。比如:不断学习、创新、价值观、沟通与信息、个人心智的解放、系统观点等问题。技术发展一往无前、信息爆炸一往无前。管理只能在守住基本面的情况下,不断在混沌中摸索前行。管理的职能界定越来越模糊,这可能是一个个人时代的到来。

  二、通过历史视角对管理的思考与梳理

  包政老师有一直在说对管理,我们要还原到历史和事实的层面。管理百年的系统回顾,对于像我们这种一直在不断学习管理的人很有必要。那么系统回顾管理百年(主要是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管理百年),我自己对管理的总结如下:

  这百年管理的发展,管理职能的变迁发展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任务解决(以泰勒、福特、企业再造为代表)、组织结构(斯隆、韦伯、巴纳德为代表)、个人人际及群体问题(个人动机、群体研究、领导力、激励、授权等)、战略方向目标问题(分析派、直觉派等)、模式改进与创新(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不同时期强调的重要企业管理职能(营销、财务、战略规划、人力资源、产品生产、客户服务、质量管理等等)、生态研究(德鲁克、托夫勒等对社会、技术、信息、个人、组织社会等问题的哲学思考)。如果分门别类的话,大概主要有这些,不同类别之间并分的并不绝对独立,但是管理思潮大概是这样的分类在递进和发展。

  这样的分类带给我一个好处,以前的我,无论是在管理实践还是在管理经典的阅读中,总是被各种名头和大部头所吓住,吸收的知识不知道如何有结构的吸收,更不知道如何更有系统的应用。按照这种商业实践和管理思想演进的分类方式,我至少能够有一套标准来进行管理的实践改进和管理知识与管理的吸收吸纳,同时对于当前很多眼花缭乱的管理名字和管理现象就不那么容易被忽悠。比如小米、乐视这种现象,我们就能够在管理的发展历程找到例证,就不会被所谓互联网思维烧的颠三倒四。

  三、作为一个管理者,回顾历史印证当下,我们应该做什么?

  就我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层来说,我们首先应该学西方管理的基本功,先把个人和团队工作效率提上来,动作研究、工艺改进、个人规范、工作流程这些,必须要进行补课;对于组织结构的研究,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要恶补;在个人人际和群体方面,不要被那些流行的畅销书所迷惑和忽悠,找到基本点和基本立场,形成商业伦理和价值观,找到有效激发和激励的方法;对于战略,先学习基本的分析框架,把基本问题说明白,又要时刻保持在实践的第一现场,训练自己的直觉和感知力;在商业模式方面,不断谨慎的试错,系统训练,不被那些花哨的概念所裹挟;在那些企业的各个管理职能上,不断回归基本,不断找到西方的标杆企业,学习管理的基本功,学习流程、做法、理念,培养专业人士;最后,自己的头脑保持对这个社会生态的观察和洞察,对技术、环境、人性、代际特点保持敏感性,对互联网、比特币、人工智能等等有深入的了解,为未来做好各种思想和能力的准备。

  其实,还有一个层面的问题,在这个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社会,我不一定非要做一个管理者,我可能是一个投资家、画家、作家、手艺人、工匠、企业家、创业家。那么,不管我懂不懂管理,我一定要深入的了解商业的实践,实践是每天都很鲜活的,同时保持对人的观察和自省,未来社会的发展,人身上的枷锁会越来越少,人越来越有机会去成为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人;另外还是要保持对技术的密切关注,技术主要分为两类,用来改造物和用来了解改造我们自己的技术,两方面都要关注;社会、人、技术组成的这个生态系统,未来会越来越分化、复杂,一方面我们要提升理性的分析、综合能力,一方面要调动我们的感官,去切身感知这个生态的温度、风向、走势,做一个强大、灵活的个人,做一个狮子一般雄伟、狐狸一般灵活、蟑螂一般顽强的个人。

  从管理百年走来,个人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自己,从机器的附属走向独立,再慢慢获得自由,如果个人独立而强大起来,未来真的可能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

  《管理百年》读后感(六):管理——超越知识的知识

  管理是一门超越知识的知识,它予人求知欲。

  一直认为,单纯的去划分理论和实践的观点是浅显的,人源自社会,研究理论的人更是如此,一切理论知识,都建立在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系统的观感上,是他的一生的经历,磨难,思考的体现。如果我们单单的从理论的角度去评价理论,无疑很难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套用书中的一个观点来解释这段话:人人往往习惯于用可以量化的数字、数据来评价事情的好坏,而对于不可量化的东西则不愿意去评估。对于理论也是这样,因为它不可量化,所以我们很多人在细细研究的时候,就忽略了理论,这是不好的习惯。

  《管理百年》这一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管理这门学科从诞生以来的100年的演变,时间就是最好的逻辑结构,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当作是系统学习管理学的首选读本,更是具有对管理学演变逻辑,或者说是发展轨迹的重要研究价值。

  下面我将以个人的理解对这本书的进行一个解读。

  第一部分:1900-1930(前三章)

  重要人物:法约尔,泰勒,福特,吉尔布雷恩夫妇,韦伯,巴纳德,杜兰特,杜邦,斯隆。

  前三章,主要讲述了科学管理,组织结构。20世纪初的美国,离世界霸主的地位还相去甚远,这段时间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对于生产的思考上,换言之,如何在特定的时间内生产更多?如何提升效率?结合社会背景不难发现,在生产资料严重落后的时候,人们关心的是“有没有”的问题,根本不可能去关心“好不好”的问题,所以这段时间内,所有的管理学方面的研究,和企业做的努力,都是在如何提升生产效率方面,比如掐表计时,装配线技术等等,这样,也就不难想象工人们或者说是员工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处的地位:人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已。看看福特简单易懂的观点你就可以知道,工人们是怎么样的一种处境:工人们一天按时进行重复性的工作,只要他们每天工作的多,我们生产的就多,那么他们的工资就高,这明显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他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努力的进行工作活动。最近看了一篇关于分享经济的文章,结合这几章的内容,觉得其中有一个观点特别的耐人寻味:工业时代是以分工为特征,而信息时代则是以分享为特征。希望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有了前面的分析,组织结构成为管理学发展路径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顺理成章了。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大量的工人,而组织则是管理这些人的最好的结构,但是这个阶段的组织研究仍然无法摆脱时代中留下的统治思想。唯一令人感到诧异的是,斯隆,他开创了事业部的结构——这实际上就是50年之后的SBU,杜兰特肯定想都没有想到,他为了能和福特公司抗衡,大量的并购汽车公司,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超越福特公司的最好手段,不夸张的说,斯隆开创的事业部制,才令巨无霸公司的出现有了可能。

  第二部分:1931-1980(四到八章)

  重要人物:梅奥、福列特、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怀特、沙因、德鲁克、科特勒、莱维特、马斯洛、赫兹伯格、麦格雷戈、钱德勒、安索夫、明茨伯格、哈罗德吉宁。

  将这个时间段,作为第二部分,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社会才真正的意识到管理的正确研究方向,那就是对人的研究,在第一部分里面,人人都在谈管理,谈工作,谈生产,但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是人在进行工作,是人在进行生产,而生产工作的本质目的,也是为了让人民生活的更好。进行霍桑实验的梅奥,最先注意到人,但是他本能的从一个统治者的高度去看待人,觉得,人就应该是这样的,就是一大进步。而福列特的思想则根本不属于那个时代,仔细的看看她的一些观点,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是领先于那个时代的思想。二战的十年,是企业高速增长的十年,但是我们应该更理性的看到一点,所有在二战后变成了超级巨头的企业,都不是因为二战的原因才成为的巨头,二战只是一个加速器罢了。

  这一部分,管理思想收获颇为丰硕,战略,营销,企业文化……但是却没有人意识到,企业将会面临的巨大危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整个社会都沉浸在经济繁荣的景象中去了,而真正深入思考的大师们往往都会遭到忽视。

  在经济高度繁荣的时候,我们觉得一切的忠告唱衰都是危言耸听;而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我们对于任何一个经济形式将会变好的分析都深信不疑。居安思危,可能只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吧。

  第三部分:1981~

  重要人物:戴明、大前研一、朱兰、波特、彼得斯、沃特曼、坎特、钱皮、哈默、汉迪、韦尔奇、戴尔、马克思

  企业遇到了问题,开始寻找解决的办法,很少有企业能够想到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去规避问题。质量,是对管理思想的再一次提升,而管理走到了这里之后,似乎人们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去继续提升了。所以管理学的大师们又开始对管理从头开始解释,公司再造、竞争战略、领导力……一切追根溯源的解释,都是对管理思路脉络的一次理清,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管理,这一个难以研究的学科的本质。

  对于日本的理解,日本的管理思想似乎永远领先于这个世界,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从根本上对人的敬畏,是他们的民族精神的淋漓尽致的体现。你很难从另一方面去解释,为什么日本人会将企业,看作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企业最终将属于这个世界。而西方国家,则更像是希望把企业打造成为另外一个社会。

  越来越多的组织结构出现,ABB、GE、戴尔……感觉对于这些公司的研究无法下手,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现在存在的所谓的成功的企业,就是最好的吗?他们真的能够基业长青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现在对于这些企业的研究的价值又在哪里?

  最讽刺的是,马克思似乎早就猜测到了未来:工人最终将会控制生产资料。

  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管理的作用是肯定的,从1900-2000这一百年中,美国的周工资从9.7美元涨到了435美元,2000年的世界GDP总量达到了33万亿美元,这一百年间,所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了1900年之前所有年份加起来的总和。

  总结:管理这门学科,你很难去定义,也很难去理清,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管理是在不断的发展向前的,虽然我们甚至不知道,何为向前。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大师,管理学的大师,不仅仅只包括管理学家,更包括了那些企业家。上面的内容中,最重要的,我觉得是我写的重要人物,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管理学发展的轨迹。

  最后,附上部分《管理百年》所提及的书籍名字,希望对热爱管理,想做好企业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管理百年提及书籍(部分):

  《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 梅奥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 斯隆

  《公司的概念》 德鲁克

  《战略与结构》 钱德勒

  《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 韦伯

  《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

  《论机械和制造商之经济》 查尔斯 巴贝奇

  《企业再造》 钱皮 哈默

  《管理工作的本质》 明茨伯格

  《动态管理》 福列特

  《经理人员的职能》 巴纳德

  《组织人》 威廉 怀特

  《公司男女》 罗莎贝斯 莫斯 坎特

  《一家企业的信念》 小托马斯 沃森

  《管理的实践》 德鲁克

  《营销管理》 菲利普 科特勒

  《广告》 阿尔伯特 弗雷

  《管理营销》 尤金 科利

  《企业的人性面》 麦格雷戈

  《工作激励》 赫茨伯格

  《优心管理》 马斯洛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 德鲁克

  《指挥的面具》 约翰 基根

  《战争论》 卡尔 冯 克劳塞维茨

  《战略》 李德 哈特

  《五轮书》 宫本武藏

  《孙子兵法》

  《成果管理》 德鲁克

  《公司战略》 伊戈尔 安索夫

  《战略规划的兴衰》 亨利明茨伯格

  《提升组织》 罗伯特 汤森

  《再论如何激励员工》 赫茨伯格

  《营销创新》 西奥多 莱维特

  《不连续的时代》 德鲁克

  《管理工作的本质》 明茨伯格

  《企业文化之改变》 杰奎斯

  《官僚主义通论》 杰奎斯

  《无限的资源》 威廉哈拉尔

  《组织学习》 阿吉里斯 舍恩

  《竞争战略》 迈克尔 波特

  《Z理论》 威廉 大内

  《日本的管理艺术》 帕斯卡

  《追求卓越》 彼得斯

  《战略家的思想》 大前研一

  《质量控制手册》 朱兰

  《竞争大未来》 哈默尔

  《变革大师》 坎特

  《临时社会》 本尼斯

  《新领袖主义》 本尼斯

  《团队管理》 贝尔宾

  《组织文化和领导力》 沙因

  《质量规划》 朱兰

  《非理性时代》 汉迪

  《超越界限的管理》 高沙尔

  《国家的竞争优势》 波特

  《无国界的国界》 大前研一

  《刀口上的管理》 帕斯卡

  《管理再造》 钱皮

  《管理的解放》 彼得斯

  《个性化的公司》 巴特利特

  《ABB:跳舞的巨人》 巴勒姆

  《基业长青》 吉姆 科林斯

  《职业经理人的新前沿》 科迪纳

  《杰克 韦尔齐如是说》 洛

  《不连续的时代》 德鲁克

  《管理未来》 德鲁克

  《战略规划的兴衰》 明茨伯格

  《竞争大未来》 哈默尔

  《实践中的理论》 舍恩 阿吉里斯

  《组织学习》 阿吉里斯

  《第五项修炼》 圣吉

  《个性化的公司》 高沙尔

  《权力游戏》 格里芬

  《模糊》 戴维斯

  《复杂性和创造力》 斯塔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管理百年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