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5 21: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读后感精选10篇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是一本由钱钟书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52; 428; 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读后感(一):为再次绽放的人生作序

  初识钱老的书,是有次在亚马逊的推荐看到,本想买下这本书,但由于中途有事需要处理,这本书就不了了之。今日,在图书馆众多杂书中,一眼便识出这本书,果断地借回来饱读。

  对于钱老的作品,之前听过,但从未读过。今日从杨绛先生的代序开始,便被这本书的无限魅力所吸引。杨先生写到;"钱锺书绝对不敢以大师自居。他从不厕身大师之列。他不开宗立派,不传授弟子。他绝不号召对他作品进行研究,也不喜旁人为他号召,严肃认真的研究室不用号的。"当从这段看来,文人的谦虚在杨先生和钱老那儿展露无疑。

  读到《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钱老的博学及文字功底,彻底震撼了我。他在魔鬼与自己之间转化,用隐语表现当代社会人心浮躁及诟病。“我虽属地狱,在社会的最下层,而从小就有向上的志趣。对于书本也曾用过工夫,尤其是流行的杂志小册子之类的”这句话,在我理解,或许是讽刺所谓的由于阶级差距,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轻视。反射到当代的中国社会,就是弱势群体利益诉求、人生尊严乃至健康权利被无情践踏,弱势群体成为社会边缘群体,由于附上了“农民工”等标签的弱势群体,即使自身是块璞玉,也被社会强加的标签而被忽视。时代在进步,在历史滚滚的车轮中,下层社会的民众也随漫天的尘土所淹没,虽然,对下层社会的理解你我都丁点儿不知。

  读到《窗》,才发现窗子竟然拥有丰富内涵。钱老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钱老引缪塞(Musset)的《少年做得是什么梦》里的有句妙语说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但是理想爱人,总是从窗子出进的。理想的爱人是每个人终身的期许,这牵扯一生的重大事由竟以窗为借喻,可谓重矣!再者,眼睛心灵窗户,或是孟子的相人莫良于眸子,这些都与窗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读罢此文,方知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道理。善于发现生活的同时,也需善于思考。后者,钱老无非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开窗关窗,每天必须重复多次的行为,其实,也折射出我们的心理诉求。开窗,获取新鲜空气鸟语花香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揽获一份善美的心情;关窗,将当日的疲惫抛下,隔断与外界联系,将自己重置,休息,翌日以全新的自己用赤子的心态去与这个世界沟通。

  读罢18页的内容,就已是按捺不住内心激动想将全书咽下,但又不舍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便将这么经典人生感悟化为不能消化的速食。就像钱老在序里说的“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而钱老的这部大书,需要时间慢慢去领悟,共鸣学习,思考。这是对钱老的尊重,同时,也是在邂逅一本好书之后心存感激的敬重。

  这部书,在我又看到生活希望的光芒时候获得。这是一种福分。我感激不已。在身心艰苦奋斗的时候,我还有这份精神食粮可以细嚼慢咽。命运,待我已不薄!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读后感(二):《写在人生边上》 (《读书》1990.10 扬之水)

  在五十年前的初版序中,作者写道,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这里所作的,只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儿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于是,便留心寻觅这“空白”。可是怪!一册不足三万字的小书似将人生种种讲彻,想再添加什么,竟是很难了。最令人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是作者洞悉幽微的笔,好像已等在什么地方,每欲言,总担心就做了靶子。

  原来,人生这本书这般小!而既进入这个天地,一举手,一投足,便免不掉要在读者面前出乖露丑——露出人的本性!倒是不矫饰,不作伪,只求一个“老老实实”,也就罢了——不敢以此“教训”人,自勉而已。

  终于有勇气填写这几行“空白”,是因为忽然想到,作者原也是这“书”中人。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读后感(三):旧文:返璞归真

  越发觉得真心体验生活,是一件重要且必须的事情。倘若心有旁骛,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好高骛远,则必将无法以一颗“真心”对待生活。灵修,是一门启迪人们身心修行的学问,对于我今天想说的“返璞归真”之说,略有借鉴意义。心灵修行,可以让你用心看世界,而不是用眼睛看世界,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由内而外看世界。由外而内看世界,比如外在工作压力,往往会让人身心疲劳,而由内向外看世界,比如为了梦想奋斗,常常更添动力。心之所向与外在表象,并非时时统一,我发现,现在很多人都没有用心去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而是被生活与工作学习所驱赶,成为一具行尸走肉,当回首忙碌生活时,怅然若失,不知所谓。这正是没有用心体验生活的后果

  用心于当下,让一颗纯粹的心灵去接触生活。“心中没有挂念,轻松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不要被过多的生活浮云遮避了双眼,向内看自己,向外寻快乐,要相信“快乐由精神决定”(钱钟书·论快乐 《写在人生的边上》)

  这里,我想谈一下俗气与装b的问题。钱钟书对俗气撰有一文,论述了其对于俗气源头,性质等问题的解读,余以为颇有道理,转念一想,似乎个中原委,与今日“装b”一说,有几分共性,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在“返璞归真”这个题目下,要谈俗气与装b?因为我发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有时候,当你想用心于当下,以一颗纯粹的心灵接触生活的时候,往往会遭到他人的嗤之以鼻,冠名之“装b”,所以我想有必要为此做一个辩护。

  赫胥黎认为俗气是与社会阶级有关的,下等社会认为美的事物,中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中等社会认为美的,上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以此类推。(钱钟书·论俗气 《人生边上的边上》)如此看来,关于某个事物的雅俗之说,也是因人而异的,由此推之,“装b”一说,也要群分来看,研究生看来值得辩论的学术问题,本科生看来是装b;本科生看来值得研究的问题,高中生看来是装b;高中生看来是值得钻研的难题,初中生看来是装b,以此类推,当然了,就算是本科生群体,也会产生这样的装b说法,“因为我们心中潜伏一个道德观念:我们不赞成一切夸张和卖弄,一方面因为一切夸张和卖弄总是过量的;另一方面也因为人家的夸大反衬出我们的渺小,所以我们看见我们认为过当的事物,我们不知不觉的联想到卖弄,不管它是否的确是在卖弄。”(钱钟书语)

  此文作于2011年3月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读后感(四):在人生边上

  看这书居于两个原因:一,久仰钱钟书老先生的大名,但是除了《围城》,就没看过他的其他著作,二,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写在人生边上 》

  真如书序中写道: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测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我自己老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看书就好似为了那一份随便和从容。而且我也没格去指导别人,教训作者之类的!

  还有那句: 假如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这句话乍看,这的是一点都摸不着头脑,但一想,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这一辈人,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书中一片《快乐论》这样说道!因此我们在平平淡淡里“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

  “有种人神气活见,你对他恭维,他不推却地接受,好像你还他的债,他只恨你没有附缴利钱。另外一种假作谦虚,人家赞美,他满口说惭愧不敢当,好象上司纳贿,嫌数量太少,原壁退还,好等下属加倍再送。”这一句虽说是钱钟书先生写于60多年前,可是现在很多的人一样是这样的,带着一个空虚的躯壳,行走于漫长的人生边上!相对于这些人,平庸的我们,人生路漫漫,钱先生还能在人生的边上著作, 我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

  所以我们这能是遥望《写在人生的边上 》,在有人悲观的看人生时, 而我们却要乐观的看人生,就是那空白处没有添上几笔也无所谓了。。。。。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读后感(五):书是好书,只是水平有限,无法品得其中一二

  这是一本三个小册子的合集,看得最久最细的还是《写在人生边上》,因为《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有许多学术性的文章,实在看不懂,而《石语》又是文言文,就都搁下了。

  关于《写在人生边上》最喜欢的还是他的序,人生是一部大书,这个比喻很多人都用过,但是往往局限在感叹此书之大,烦恼如何读好这本书。而钱老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于读书,书读过之后一定要有所感悟,进而留诸笔端。书大了难免会有缝隙,而在人生的空白处写下些感悟,无论深刻或肤浅、无论长篇大论短小精悍,只是为了作以记录,以便日后重新读过,回味往事别有一番滋味。同时也算是督促吧,人总有惰性总爱读读就罢了,不喜欢思考,写在人生边上的应该是一路走来的一个个或深或浅的脚印吧。

  书的内容就不具体谈了,十篇小文主题想去甚远,却都异常深刻,钱老的渊博可见一斑。最爱《读<伊索寓言>》,娓娓道来总觉像是在聊天一般,虽然有些观点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读这样的文字倍感亲切,甚是可爱

  对于大师,是不敢妄加评论的,这样的书应该买上一套放在书架的显眼处,我想定会常读常新吧。

  虽然很多人都看过,但是真正能看懂钱钟书的又有几个呢。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读后感(六):由《写在人生边上》

  由《写在人生边上》所想

  早些年买了本围城,还未看到一半,借与他人,不幸丢失,至今我也没有读到围城内外的故事。后来看了杨绛先生写的《洗澡》,看完大呼过瘾,你会觉得作者先前漫不经心摆的一些无关痛痒的棋子,突然斗转星移给盘活了,那种画龙点睛后的神奇不言而喻。这些天停停歇歇地读了《写在人生边上》,本书主要是评观点、评作品,没有完整读完,因为其中一些或因文言文不甚理解或因专业性太强无法深入,只能就罢。

  读完感触有二:一是对钱钟书先生过目不忘的本领深信不疑,文章提及的信息极大,我一个过路人实在是眼花缭乱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套用钱钟书评价约德先生作品的一句话评价这本书,我们无论同意与否,总会感觉到它们的英锐和透辟。

  以下仅摘抄个别印象深刻的片段管中窥豹一番。

  钱钟书先生在《谈交友》说,假使恋爱是人生的必需,那末,友谊只能算是一种奢侈;上帝垂怜阿大(Adam)的孤寂,只为他创造了夏娃,并未创造个阿二。从物质层面来说,有句话,“急需或困乏时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钱先生认为此时的友谊是最会以金钱来估定价值的。朋友的慷慨或吝啬,肯否排难济困,这是一回事;我们牢不可破的成见,以为有困难理当扶助,是另外一回事。困乏时或许需要真正的朋友,不过真正的需求并非是朋友,友谊不过是可利用的工具,顶方便的法门,直通需求。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所谓直谅的益友,规劝,不过是先大帽子把你压住,无抵抗地让他攻击,卑怯不亚于打落水狗,所谓多闻的益友,不过是多了本参考书,一经用过,仿佛挤干的柠檬,嚼之无味,弃之不足惜。在其看来,真正的友谊是一种渗透了你的身心的愉快。正如黄山谷《茶词》所言,“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读中国诗》一文中,认为翻译像开水煮过的杨梅,不够味道。翻译者的艺术曾被比于做媒者的刁滑,他把作者的美丽半遮半露引起你读原文的欲望,他又像在语言的大宴会上偷尝了些残羹冷炙,出来向听众夸张这筵席的丰盛。钱先生的表达不无一针见血,曾经想读一本书《抵达之谜》,才翻一两页,便无阅读的欲望,深深地怀疑起译者的解读是否在这大量的描写之下偏离了原著。

  钱先生在谈“从革命文学到遵命文学”时说,所以要“革”人家的“命”,就因为人家不肯“遵”自己的“命”。“革命尚未成功”,乃须继续革命;等到革命成功了,便要人家遵命。在文学上为然,在谁政治上的革命,更是如此。革命在事实上的成功便是革命在理论上的失败。世间有多少始于“革”而不终于“因”的事情?这让我想起昨天看的电影《V字仇杀队》,V抗议集权社会,用暴力唤醒人民的意识来“革”当权者的“命”。革命后成功是否会成为以后的“因”不得而知,但值得深思,如后让革命不限于循环的怪圈当中。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读后感(七):读人生这一本大书

  聪明人写文章,大多是有灵气的,恣意汪洋,漫不经心,却是深厚的学识与功力所支持的厚积薄发,钱钟书写这几篇散文时,正是轻狂爱吐槽的年纪,未曾学得隐忍温和的本事,虽文辞刻薄却也妙趣横生,那是一种浸入心血,融入风骨的敏锐睿智,幽默而不油滑,含蓄而不晦涩,深刻而不玄奥,机警而不狡诈。

  钱先生固为幽默名家,对“幽默”一词也有独到见解。他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幽默是人一生的学问,难得的是反躬自笑,正视生活的平庸单调并与之对抗的勇气,而不是为“笑”而“笑”,“把幽默当为一惯的主义或一生的衣食饭碗,那便是液体凝为固体,生物制成标本。”一直流行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两者皆无的我,对那些将此语奉若圭臬的“灵魂”,自然暗自羡慕并喜爱,毕竟能逗他人笑的人,生活的总是更自如些的,但也许我们真无需过度夸大或标榜“幽默”,不如顺其自然,发自内心的欢乐,是心灵相通之时的开怀一笑,你和小伙伴都笑了,但也许你因善意配合对方做出微笑的表情,也许这只是他的一场情绪表演,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对于勉强的幽默,钱先生亦抱有讽刺态度,他说:“假充幽默的小花脸可笑,我们对着他笑。小花脸使我们笑,并非因为他有幽默,正因为我们自己有幽默。大凡假充一桩事物,总有两个动机。或出于尊敬,例如俗物尊敬艺术,就收集骨董,附庸风雅。或出于利用,例如坏蛋有所企图,就利用宗教道德,假充正人君子。幽默被假借,想来不出这两个缘故。”真人秀里明星为重酬放下爱端的架子玩着幼稚荒诞的游戏,剧场里笑星们扮丑演戏博观众一笑,我为名利亦谋生,你所求不过沉闷生活中一点消遣,各取所需,何其公平,俗人一个如我,也跟着观众呵呵傻笑,笑后心底却一片荒凉,娱乐至上的年代,娱乐带不来快乐,人生本是严肃而沉重的事情,过度娱乐就成了笑话,每一个小丑面具的背后,往往是一张泪水破碎的面孔。

  钱先生终究是乐观的,他在《快乐》中便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因为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所以只知吃睡的猪与精神混沌的儿童总是容易得到满足。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如果抛却心肝,是否便能一生快乐?如此说来,傻子一定是最聪明的了,这有些矛盾,但矛盾是聪明的代价嘛。如果一味想着死的事情,一定是因为太过认真的活,我们无法承担的,到底是真实的自己与无聊的人生,不能自救,便自渡,不能自渡,便自慰,若自慰都不行,至少还可以自欺。于是钱先生也说了,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你看,擅长自欺的也绝非凡人,人生在世,总要有些阿Q精神,他们至少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是啊,世事多苦,请原谅我偶尔自欺。

  他又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多么奇妙的比喻,道出快乐如毒品般使人上瘾的短暂的魔力,使议论不致流于空洞呆板,而变得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记得有句歌词是“因人生曾有喜乐短如轻叹,便不肯置换”,短暂的欢笑幸福,回忆里的暖色与未来的遐想,也欺骗地我们挨过无尽的琐碎与寒凉,甘之如饴,仔细想来人是何其愚蠢,又愚蠢地何其可爱,受了许多辜负与欺骗,依然深爱这乱世浮生,钱先生也是不例外的吧。

  他年少轻狂孤傲,写文章也仿佛是站在人生之外的高处俯瞰人生万象,旁观世间百态,可细读时,发现他对真理的探求,对人生的洞察之细致入微,另辟蹊径。他逻辑独特,说理常以迂回曲折的悖论与佯谬表达,令读者颇感意外后拍案而笑,《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他说“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谈教训》中“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一个偏见》中指出“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因为“寂静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为了说明这一点,他拿天籁来作比,说天籁是“一种有声音的寂静”,能和寂静“相安相得”,“溶为一片”,这些话或似是而非,或形同悖论,或正经话作荒唐语,却在矛盾中发现了人们所忽视或掩盖的内在统一,蕴含着钱先生对真理的热忱追求。

  钱先生自己说,人生是一本大书,倾尽一生也不能看懂其中一二,几篇散文也是写在边上的几篇笔记。聪慧轻狂如他,谈起人生来,也是惶恐而谦虚的,像我这凡庸之辈,又怎能不抛弃旁观者的理性自得的态度,谦卑的读这人生一本大书呢?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读后感(八):有关《论复古》的一些想法与帮助

  此书让人爱不释手,一读再读,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写在人生边上》几篇散文的睿智诙谐幽默与让人钦佩的旁征博引,通篇皆有会心一笑之感,即使有些自嘲或是自贬,亦难掩其辉,个人魅力扑面而来。

  与前本形成互应的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的专业,严谨,逻辑,使其不负文学研究家批评家的身份,单纯从《论复古》这篇文章便可见一斑。

  《论复古》的背景是1934年。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已然成功,此文并不是为复古的辩白,也不蔑视复古,只是对《中国文学批判史》对于复古论断的讨论与质疑,从其逻辑中寻找矛盾,进而打开突破口清理自己观点。字字确凿逻辑清晰。是一篇很精美的文学评论。

  其中对于文中一下几点的理解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很有帮助:

  (一)文学革命只是一种作用,跟内容和目的无关; 

  因此(二)复古本身就是一种革新或革命;

  而(三)一切成功的文学革命都多少带些复古——推倒一个古代而另抬出旁一个古代;

  (四)若是不顾民族的保守性,历史的连续性而把一个绝然新异的思想或作风介绍进来,这个革新定不会十分成功。

  钱氏所讲的第四点突出了“历史的连续性”,而且此点显然并非漫无所指,直接针对的正是五四以来的西化之风——问题在于所谓“复古”也是对这种“历史的连续性”的某种断裂。

  对于我们来说,古文论近一个世纪的现代研究过程也已成为一段“历史”,历史连续性与断裂性之关系论,也有助于我们反思这段现代化之“历史”,并对这段“历史”做“同情之了解”。

  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化,确使我们今天的文论与传统文论之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断层”,对于今天做所谓“文学原理”研究的中国现代学者来说,中国古代文论之“异质性与隔绝性”似乎要远远强于西方文论,国学较之西学对他们而言要更为“疏远”——首先这是中国现代文论之事实,其次这种现状是累积了近一个世纪才历史地形成的,最后对这段发端于20世纪初的现代史也应做历史的分析。如果说历史之连续性体现了我们对传统的归属性的话,那么,历史之断裂性则体现了我们对传统的创造性,不管怎么说,五四先贤们对传统文化采取毅然决然的“过度断裂”态度,初衷确是为了创造中国文化新的传统。这其中一种近似规律的现象似可表述为:只有与当下延伸着的历史拉开一定距离,才能对传统有所新创,而拉开距离就是一种“断裂”——而这种现象显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之初。

  从西方来看,标志其现代化的发动的所谓“文艺复兴”,首先就是要与其当时正在延伸着的历史即中世纪的历史拉开距离,或者说对当时正在延伸着的中世纪历史进行了“断裂”,而这种历史断裂恰恰是通过“复古”来进行的,即跳过中世纪回归古希腊传统,文艺复兴以来回归的主要是柏拉图传统,20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复又对这种柏拉图主义的现代传统做再断裂,而要回归到更早的柏拉图、苏格拉底以前的希腊传统。

  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宋学是对当时延伸着的汉学历史传统的断裂,而清代之朴学又对当时延伸着的宋学历史进行了再断裂,要跳过宋学,回归到汉学传统;从中国古代文学史来看,唐人标榜汉魏是为了与当时延伸着的齐梁文学传统拉开距离,明人标榜唐诗则是对当时延伸着的宋诗传统的断裂,如此等等。由此来看,中西历史似乎都表明:“复古”恰恰是对历史的一种“断裂”,而断裂是为了创造,这就是钱钟书所谓的“一切成功的文学革命都多少带些复古——推倒一个古代而另抬出旁一个古代”——而通常的情况是所推倒的古代往往是离自己时代最近的那个“古代”,也即依旧在当时延伸着的历史传统,如朱明前之赵宋等等(这是钱钟书在相关分析中未特为标出的)。

  “复古”是对历史的一种断裂,而断裂历史的方式却不仅仅只有复古一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强调要对历史传统进行大断裂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中,“复古”就是个几近一无是处的概念

  这里似乎可以概括性地指出:看来,断裂历史有两种途径,如果说“复古”是一种“纵向回溯”之断裂法的话,那么还有一种与之相对的“横向切断”之断裂法,即借助本文化传统之外的文化来使本文化当下延伸着的历史断裂——最典型的就是借助西方现代文化对当时延伸着的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进行大断裂的五四新文化,钱钟书断言这种“横向切断”之革新“定不会十分成功。而事实也验证了这样的说法。

  文章的最后一段很有意思:

  日月无休息地运行,把我们最新的人物也推排成古老陈腐的东西;

  世界的推陈出新,把我们一批一批地淘汰。

  易卜生说得好:“年轻的人在外面敲着门呢!”

  这样看来,“必死不朽”的人就没有重见天日的希望么?不然!

  《新约全书》没有说过么?

  “为什么向死人堆中去找活人呢?——他不死了,他已在坟墓里站起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